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顶会说话的帽子字篇一
一、问题产生
学校是个文化场所,是思想与思想交流、感情与感情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所。学校从事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创新的工作,但学校不会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有意识地建设和积累。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价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德育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之我们提出了建构校园文化这一主题。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通过创设优美而洋溢着人性光辉的教室环境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班级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墙体文化,设计“书法园地”、“国学经典共欣赏”等栏目,设立“舞台秀”栏目,把同学们在家庭、学校等比赛活动中的照片贴成一个“心”形,既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在活动瞬间的风采,又提高了本人在班级中的威信和对班级的向心力。于是,“让墙壁说话”的课题就这样产生了。
二、活动目标
1、突出班级管理特色,本着生活德育化、德育生活化的原则,紧紧抓住班级这个主阵地通过实施四项文化战略强化学生德育教育,构建和谐班级,让班级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传情、启智,让每一名师生在和谐、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强力发挥班级文化这一隐性资源的教育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等,促进学生协作精神、学习交流能力、欣赏意识的生成以及自主实践、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对象:校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墙体,力求体现特色,如在走廊、墙壁、楼梯旁等场所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小装饰,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这次活动主要采用调查、采访、收集资料、拍摄、问卷调查等方法。
四、前期准备
1、了解一些墙体文化,为自己班级的墙体文化打好基础。
2、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组长:,负责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组织。
组员:。参与调查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问题的分析,拍摄图片。
3、墙体文化
班级软文化,包括班训、班规、墻面文化、班主任人格魅力、学生学习共同体等等。
班训,通过分析学生实际,能够充分反映班级整体的目标追求或者行为约束,能够为大家所共同接受并能够持续坚持的一种理念。班训是振奋人心的精神动力。如我自己班级就在分析学生现状及相互探讨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坚守底线,学会做人的班训。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时不时地以底线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坚守底线,尊重他人,相互之间友好相处。
班规,即班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切忌假大空:一切由班主任包办,目标过大或过高。这样的班规对学生是没有约束力的,而且在执行也有相当的难度。我曾经在上一学年依据网络上的某一班规,经过修改之后照搬于班级管理,结果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操作。一份好的班规,可以是由班主任提出制定的大体方向,然后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然后交由全班同学表决通过。如班主任在课堂、自修课、考试、就寝等方面让学生讨论制定相应的班规,学生在讨论中强化发自内心的班级荣誉意识,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墻体文化。现在的教室除了一些硬件,如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空调之外,墻体几乎都是空白的。墻体文化主要是通过发动全体同学的才智,对教室进行适当地布置美化,如设计班级的班徽与卡通人物、自拟警示标语等,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来保持同学心情的舒畅,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五、活动过程
(一)1、调查别的班级的墙体文化,看看别的班是怎样来布置墙体文化的。
2、整理观察学校各班的墙体文化得来的结论,讨论我班墙体文化的设计、主要中心、模块,设计可以以“书法园地”、“国学经典共欣赏” “舞台秀”等栏目为主,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美化墙壁。
3、有了中心思想,大家开始动手操作,决定主要以“我们的成果”、“读书角”、“我爱我家”为主题,把自己为班级提出的意见写下来,或是写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4、以资料中的“墙体文化”为中心,为设计班级的班徽与卡通人物、自拟警示标语等,把班级变得更加美丽。
5、班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有助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助于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6、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实践
1、访问
答:我觉得我们班的墙体文化既简单又十分美观,我非常喜欢我们班的墙体文化。
(3)为什么你喜欢自己班级的墙体文化呢?
答:我最喜欢“书法园地”这个栏目,大家都可以把自己写得书法作品都展示在墙壁上。
2、小组成员拍照成果
六、我们的成果
班级环境是师生最直接、最具体、最熟悉的生活体验场所,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美感与人文相融,赋予学校建筑和景观以精神文化内涵,温馨的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
如果想激励学生在各方面上进,要给他们营造一种上进的文化氛围,时时提醒和激励他们。我对墙体文化和每周寄语也非常上心,精心设计。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墙体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
班后墙标语让学生在课间休息的行走流动中,抬头能就看见大字标语,驻足就能阅读教育内容,胜比上百个教育工作者在宣传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让墙体文化也在唱响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中发挥作用。小小标语,潜移默化、潜滋暗长地影响着学生不断进步。
班级右面墙设置一角“才艺展示”园地。该活动旨在彰显个性,展示风采,呈现魅力,美化校园,传承文化;同时为大家创造丰富业余生活的良机,展现才华的舞台。学生积极参与这个校园文化活动,敞开想象的闸门,为校园增添靓丽的一撇,涂抹绚丽的一捺,相信“才艺展示”会为学生高中生活留下值得记忆的一页。
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班级是孩子成长的天堂,心灵的港湾。”教室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主阵地,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舞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班级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通过创设优美而洋溢着人性光辉的教室环境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
首先把教室中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常规教育宣传阵地办齐办全,并且形成从内容到形式紧跟学生年龄和学校德育计划而定期出版、更换和专人负责的制度。如三月份以“学雷锋献爱心”为主题,渲染班级文化,强化德育环境。
一顶会说话的帽子字篇二
;我北漂10年,钱赚得不多,白头发倒大把大把冒出来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喜欢发个朋友圈,苦于染发过敏,无奈,每次拍照,都戴顶帽子,又美又盖住了白发。
这天,在故宫午门骑自行车拍了照,发朋友圈后,有个笔会见过一面的文友叫廖小枚,居然在第一秒鐘给我微信点赞做了评论:午门很美,闲人姐姐的美照很漂亮。据我观察,闲人姐姐的照片几乎都戴帽子,不知道这是为啥。
我敷衍:年龄大了,得了见风头疼的毛病,不戴帽子不行。廖小枚“哦”了一句,继续评论:同病相怜。闲人姐姐,我也有这毛病,见风头疼,也戴帽子。
廖小枚给我发来她的照片,果然是张戴帽子的,一顶花帽子,非常漂亮。
过了几天,我和爱人去天坛逛了逛,为了盖住白发,特意戴顶大帽子,感觉到风景不错,照片角度也美,没有多想,又发了朋友圈。又有人秒赞做了评论,点开一看,不是别人,依然是廖小枚:闲人姐姐,天坛真美,羡慕你们两口大秀恩爱啊。只是,美中不足的是闲人姐姐的帽子太不搭了。我送你一顶花帽子吧。请把北京地址私信给我。
我推辞再三,但廖小枚坚持要送我帽子,心想反正一项帽子,钱不会太多,情不会太大,于是,把北京地址发了过去。
第三天,快递到了,打开一看,是她快递来的花帽子,戴上一看,果然漂亮。我赶紧拍了张戴新帽子照片,发到了朋友圈。
廖小枚果然又是秒赞与评论,夸得我晕头晕脑,感觉回到18岁了。
我无论如何是要给廖小枚钱的,包括快递费啥的。可廖小枚说,咱们是文友,都认识20年了,啥钱不钱的,太俗气了吧。见她不说价钱,我只好发个微信红包。结果,廖小枚不收还恼了:给钱伤感情。是小城市的,还没有去过首都,等下个月到北京,闲人姐姐带我游览四九城吧。
果然,廖小枚进京了,她说自己是个路盲。我到火车站花费两个小时去接,然后带她去故宫游玩了大半天,出来时,她提出要去天坛北门喝正宗豆汁,说是看我的朋友圈知晓的。这很方便,我熟门熟路带着廖小枚到了百年老字号喝豆汁吃豌豆黄了。我俩还戴着同款帽子拍照片发了朋友圈。
我们又坐地铁到火车站。道别后,我打开手机,可不能贪这个便宜,立刻给廖小枚微信转账1万元。这回,廖小枚秒收。那一瞬间,我发觉自己上当了,一气之下,把廖小枚拉到了黑名单。
相关热词搜索:;一顶会说话的帽子字篇三
独闻雨渗透土心,方觉大地怜草情。
忽见风摇曳树忆,便晓人生惜故戏。
——题记
只是听说,夏天要结束了。我还是一样地写写画画,一样地听着音乐,一样地循环着记忆。
原来我的执着、依然执着。
自从我来的那天开始她就一直在那里,每次去买菜或者路过,她总是面无表情。我想,或许她习惯了那种生活,不怕被嘲笑,不怕没有面子了。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吧。
有一天,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着名生物学家,他来到山上考察。他看见了一只蟒蛇正在吃一只失迹百年的鲑蛙,大家都以为他会上去营救那只罕见的蛙。可是他却说:我选择尊重自然,不带走树叶的一片枯叶,易不去打扰蟒蛇的一顿美食。
自从这以后,我似乎不再同情弱者。不再支持向天桥边的残疾人放一丁点物质上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应该也是一种手段。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着导演,扮演着主角,玩着人生这场华丽而低调的游戏。如果,能玩就好好玩下去吧。所以,她有自己的人生,她是有路可寻的,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同情她。
风雨停之后,她还是在那里。她应该是从未离开过,那里已经是她家了,她唯一能寄托的港湾。看着她那张平静的脸,不曾有笑的记忆,不曾有哭的痕迹。我知道,她是个有故事的人。其实,我想知道那个知道关于她的秘密。可是,我于心不忍的忍住了口。
最后,我提着手中失去重量的菜。慢慢走远。一路上回忆着她那张我好奇的脸。我知道,她的故事我不配分享。
如果,可以、请给我戴上一顶帽子。遮住这个事件,遮住这些故事,让我在这个夏末的雨季不去看透这一切。
金堂淮口中学高一六班:伍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