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池州杏花村字篇一
周日,我和爷爷,弟弟去杏花村玩。
因为人流量特别多,刚到那里可以看见很多交警叔叔在维持秩序。大片大片的杏花开了,粉嫩粉嫩的,漂亮极了!忽然,听见弟弟感叹道:“哇,这里真美呀!”有不少人在杏花树前拍照,欣赏着杏花。
我们本打算租一个自行车骑的,可是因为一个大人不能带两个小孩,于是我们坐了观光车。车开得很慢,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鲜花,五颜六色的,看的人眼花缭绕。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到达目的地——梅州晓雪。这里显得格外寂静多了,我们买了票进入该景区。
想要到达游玩设施那边,需要经过一座桥,桥并不高,弯腰就能抚摸到水。我们先来到了一个巨大的蹦床前,蹦床大大的,圆圆的。蹦床的表面有很多的颜色,蓝的,红的,黄的,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蹦了上去,可当我稍一用力,弟弟便被我弹飞了出去趴在蹦床上。然后,我们又去玩了旋转秋千,秋千有十几个座位,坐在上面,风一吹,秋千便荡了起来,荡得很快很快,感觉人dou要飞出去了。
玩到五点多,我们才从梅州晓雪出来。我们又接着坐观光车回去,天变得昏沉沉的,风也呼呼地吹着。
尽管今天玩的很累,但我们还是很开心。
池州杏花村字篇二
仲春时节,我与妻儿出得喧嚣的小城北上,见一条小径,幽深婉延,不敢妄自前行,没有遇见“牧童”,随问及路边几个挖荠菜的孩童,你们家在何处?他们用手沿路“遥指”,便很快害羞似地跑开。我们方有信心继续赶路,逐渐进入了大山的怀抱,遇到了一个村庄,碑志上写着“前刘山”。小路穿村而过,小村整个都是倾斜的,西高东低,右手边房屋的院墙仅到我们肩部,屋沿到头部,屋脊也伸手可及,在路上,只需低头就可以看到半个小村各家的全貌。
出了“前刘山”村再往前,也是一段山路,接着又是一个村庄,我问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这会是什么村呢?儿子思考了一下说,刚才是“前刘山”,这肯定应该是“后刘山”了。我们来到村碑志前驻足观看,都傻傻地笑了,上面写着“中刘山”。妻子反问,难道里面真的还有一个“后刘山”不成?小路延伸,仍然穿村而过,接着又是一段山路,比上一段更短,我们敢紧看村碑志,上面果然写着“后刘山”。我们一家三口面面相相觑,真不知道,也不敢相信,离小城繁华如此近在咫尺的地方,竟有这么幽静的所在。
站在“后刘山”村口,我们抬头运望,才发现目光被山峰阻碍,己经到了山脚下,“后刘山”村就像一个懂事的孩子,依偎在山的母亲的怀抱里,安静而安详。村西就是一座小水库,更像一个洗脸用的大盆子,里面的水洁净清澈,倒映着山石树木,村舍人影。仔细看去,水面上有一片一片的不规则的浅白,这与初春的底片的灰色调对比明显。再次环顾四周,才发现路两边,房前屋后,山坡上,沟壑边,都是这样浅浅的白,透着淡淡的粉。做个深呼吸,除了村庄特有的味道,还有一种微微的香,这种香,需要认真仔细调动嗅觉,才能感受的到,并且沁人心脾。
沿路进入“后刘山”村子,路遇山往东拐。村里树木几乎全是杏树,枝桠间全是开的正艳的杏花。此时,我们方知幽香的来源。许多的杏树就长在路边、街道旁、大门口、小院里,没有规律,随遇而安,高矮粗细也不相同,透着舒适惬意的美,如同村里三三两两的人,有老有少,扛着略带锈迹的农具的男人,或提着盛满菜的蓝子的村妇,或拿着木棍石块当玩具的'小儿。完全没有被时间驱赶的表情,他们都是按照自已的心愿在走,无忧无虑的样子。几位老者,或坐或蹲或立,在乱石堆砌的墙南根晒着春天的暖阳,聊着家长理短,闲闻趣事,头上正好被伸出墙外的几簇杏花枝罩着,与旁边缰绳拴在老杏树上,慢慢咀嚼的老牛,形成和谐唯美的画面。几声犬吠,伴着一阵有些凉意的山风,就有杏花瓣飘落在人和老牛身上,还有地上,他们全都不管,好像一点没有惊扰他们,或者说,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应该存在的事情,习以为常。
出了“后刘山”村庄,小路变窄了,也变得不平整,这应该是村民下地和上山的用脚踩出的小路。小路往东,跨过一座石板桥,接着往南变了方向。我们左边是山,右边成了山沟。不论地势如何,我们偶尔看到一些高大的栗子树,它们的花像黄绿色穗子,叶子没有冒出来。还是杏树居多,只是中间又夹杂了一些四季常青的灰绿的马尾松树,这些都反衬的杏花树枝干的纤弱,杏花的粉白。沟边少平整的土地,麦苗返青,沟底早已溪流潺潺,许多花瓣像小船,顺流而下,有一个很小的瀑布,花瓣毫不畏惧地一跃而下,在下面小谭里聚集,平铺开来,形成了一个杏花池。我想那水一定也透着花香,可惜没有美女入浴,单就过去洗一把手,也会三日留香不绝。
再往前走,有一处更大的水库,路也沿着堤坝上向西,水就像一面上天赐予这片土地的镜子,大山、太阳、白云、飞鸟都可以来免费使用。突然,一群水鸭子煽动翅膀,脚掌划过水面,开始是几条线,像画在宣纸上的墨,逐渐慢慢散开,模糊了所有的表情。岸边早已围了一圈洗衣服的女人,衣服五颜六色,清脆的槌衣声,她们的说笑声,还有远处各种鸟兽的鸣叫,迎来山的回响,余音袅袅,分不清,辨不明。
水库下面,是一圆形水塘。周围蒲草和芦苇刚刚冒出嫩芽,钻破水面,就像绿色的边框,放佛这是专为杏花们准备的小化妆镜。四周高高的都是杏树,水面在很深的凹陷处,好像凝固的玻璃一样。所以,杏花的映像异常清晰,花瓣的个数,每个花瓣颜色的细微过度,甚至里面花蕊的个数,花蕊上那层花粉,都能看的清楚。我们爬上杏树,也把自己的影子投在水塘里,做着各种幸福的表情,自己被自己幼稚的举动笑疼了肚皮。不停地按下快门,拍更多的照片,留下这快乐的瞬间,才是最愿意也最需要做的事情。
小路从“中刘山”村东面进入,左拐往南,接上了来时的路。出了“中刘山”村,我们才发现,村与村之间路两旁,全是杏园。里面的杏花才是最繁华,连在了一起,形成了规模。主人也不拒绝,微笑迎客,主动骄傲地介绍着自家的杏树结的杏子多么酸甜好吃,麦黄时杏子熟了之后邀请大家一定前来品尝,只是偶尔叮嘱大家不要攀折就好。有了比较,才有了鉴别。仔细查看,由于品种不一样,花的颜色深浅不一,花开的程度不尽相同。里面游人如织,与花间的蜜蜂一样多,一样繁忙地穿行。人语喧哗,在花间传播,蜜蜂嗡嗡声也从耳边飞过。
重新走上小路,离开这三面环山,只南面一条曲折的村村通小泥路与外界相连,开满杏花的村子,再次抬头,小城已经重在眼前。仿佛我们在瞬间完成了穿越,从偶遇的世外桃源“杏花村”,来到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这真是天地的造化,让我们体验一步之遥的梦幻与神奇。
池州杏花村字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池州杏花村。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池州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xx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 · · ·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0xx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