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完成一个目标或任务的综合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时表现出不同的能力。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心得体会1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短期内我们的新签合同额会受到影响,但危中有机,纵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根据目前疫情发展正在向积极态势拓展,我们相信疫情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会尽快进入可控局面。20xx年基建领域可能将会在疫情可控后尤其在下半年集中迅猛发力,我们要坚定信心,重点把握疫情状态下的市场变化和机遇,明确20xx年经营工作思路,以公司“双创年”为抓手,全力以赴完成年度各项经营目标。
1.加快对各个省市电子标的研究,确保重点项目不失标。受疫情影响,传统招投标方式受到限制,跨区域开标成为疫情当前的一个障碍。国家发改委要求暂停招投标项目现场交易,推行网上办理,减少到场要求,越来越多的地区将会加快招投标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对于已经实施电子招投标的省市,我们要认真研究电子标操作流程,保证跟踪的重点项目不失标,确保新签合同额的增长。
2.加大对优质铁路项目的承揽力度。随着高速铁铁网的不断密集,市域之间的城际铁路建设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20xx年将会有一大批铁路项目开工建设,要重点关注对国家战略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长江沿江高铁、沿海高铁、城市群城际铁路等项目,确保新签合同额中铁路市场优质份额占比。
3.加大对海外项目的承揽力度。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十天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彰显了我国的基建水平,也让世界看到了我们中国的基建力量,越来越多的海外项目将会更青睐于中国的施工企业,加大对海外项目的经营承揽力度,争取落地一个海外项目。
4.深耕城市,加大属地经营力度。要致力于属地经营的深化主导,积极优化经营体制、全面构建属地化经营格局,强化与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和骨干企业的共赢合作,并依托在建项目,推进现场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在有规模、有潜力、可滚动发展的属地市场争取更多份额。同时城市经营要向西部地区基建设施薄弱的城市倾斜,紧跟国家西部建设的步伐,争取拿下西部地区基建市场。
5.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疫情过后,国家将对城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我们要着眼于对公共医疗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市场开拓力度,完善经营板块。
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在基建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抢抓“后疫情”时期的机遇,定能实现经营承揽弯道超车,完成年度经营承揽目标。
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心得体会2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作为项目的主管领导,在工作中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和社会义务,将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同时抓、同部署,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务必做到“七个必须”、“严把三关”,坚决做到“不健康、不上岗,有疫情、不开工”。认真落实公司、属地各项防疫精神与举措,认真抓好项目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审核监管工作,安排专人包保,落实复工管控,切实做到“四上”、“四下”项目全覆盖,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二是强化自身学习,分类实施各项工作。阮晓东博士在《NCP疫情对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授课中提到,此次疫情复工高度政治化,风险日益复杂,这就需要项目决策者要不断学习相关政策,才能做好合理的工作安排和预防风险。在项目日常防控、人员返岗、物资储备、业务培训、损失索赔、材料运输、劳务关系、成本管控等诸多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细致的安排。需要我们要落实公司“两个责任”机制,工作中要深入一线,直面问题,多项举措,分类实施。完善项目疫情防控及复工包保责任制,落实包保责任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振项目复工信心。湖杭项目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也是公司的“头号工程”,作为项目专职党工委书记,在日常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求,持续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思想教育,大力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引导公司各项目以更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抓好自身疫情防控及复工工作,全力以赴稳定疫情防控形势,提振公司和社会信心,为项目正常复工复产创造安全有序的外部环境。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络,依法从严对项目复工复产列清单、定标准、强监管,确保企业平稳过渡、逐步恢复正常运营,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的“双统筹”
20xx年是公司的“创新”之年、“转型”之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项目安全生产是公司发展的根本,职工关怀、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更是公司发展核心,作为基层党工委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下一步要确保复工生产安全,不断强化领导责任,夯实主体责任,压实员工岗位责任,明确工作计划、工作步骤、时间节点、防范措施和责任人员,关心职工,培养职工。
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心得体会3
作为第一期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的一员,我有幸走进有“东方剑桥”美誉的百年浙大。虽然只有短暂的七天时间,但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课堂、鲜明的观点、生动的案例,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
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授课老师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最让我感动的是大部分授课专家们都专门结合我校情况做了非常充分的备课,比如王键教授(原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参与了我校的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任务,非常了解我校的情况,针对性的指出在中医药大学如何进行“双一流”建设的管理。从讲座中,我体会我们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传统教育与教学方法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学科与办学优势的特色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而我们目前的工作就应该仔细思考以下几个关系:“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医学与人文”,因此,在我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中我们深深融入几层关系,做好交叉融合。
二、医学教育任重道远
由于身处教务处,所以感触最深刻的就是夏强老师授课的《浙江大学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打破我的固封思想,让我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的变化与趋势思考从大学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进而脚踏实地的深入思考本科教学改革。
1、医学教育1.0到2.0的跨越
从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上来说,医学教育在进行着从1.0到2.0的跨越,这是一种教学思维的巨大转变,是填鸭式教育到自主学习的转变,所以,这一切的改变不是学生的转变,而是教师,是课堂的改变,因此,同时必须实现管理层面的跨越。
2、中国高等教育的10个方面改革
带领教师理念的改变必须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跨学科式教育,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来起到使学生达到具有国际视野,良好领导力,逆境生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催化剂作用。
3、教师的管理与课堂的改革
作为教学计划审定的主要部门——教务处,我们要思考的专业建设必须是符合双一流高校的专业建设,一流的本科,一流的学科需要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而不是知识的累计设计。我深深的体会到,课程改革是教育计划为先的设计性变革,教育计划是引导学院发展专业的重要主线,脚踏实地,认真的思考医学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再来说怎么培养人才。
通过学习,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应该在融合、衔接、全程这六个字上苦下功夫,做好素质与专业的融合,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医预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衔接,在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通过素质教育全程化,科研思维全程化,将所有的结合和衔接串起来,才能真正的做好中国化的中国医学教育。
4、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改革成效息息相关
我们做教育要仔细思考是否现有的教学存在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否能满足专业的能力需求或毕业后胜任力的要求?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和毕业生校友问卷调查在质量保证机制中的作用?所谓的保障机制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机构,还是整体的管理运行,这一切,都将决定我们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否成功。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同质管理、巧用基地。特别是我们的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目前这些基地已经初步具备教学的体系和理念,缺乏成中医特色的同质化管理,所以,对我的工作而言,必须在基地管理上狠下功夫!既可以实现医院向医学院转换,又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并且将所有的资源通过我校医联体联盟共同紧密围绕在一起,实现医教研的共同发展。
2、人才成长,拔尖创新。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以九年制、八年制和基地班培养为抓手,仔细思考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和特色性,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普世价值的人才而全力奋进。
3、从我做起,改变课堂。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的翻转,在我的课堂上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逐步削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下放至学生群体,做“接地气”的教务处管理人员。
医学教育改革正在从“新途径”走向“新时代”,愿我们都用一颗平静而真诚的心,认真的对待医学教育,仔细的品味改革的动力,努力的实现中国医学的世界化发展!
五天的学习,有理论课程,有现场教学,课程丰富多样、精彩绝伦,启迪思维,精准聚焦弥补我们“能力的短板”。授课教授个个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带来了高层次的政策解读和全新的实践视角,让我时刻有醍醐灌顶之感,真是获益匪浅、受益无穷。
一是感悟学风,贵在学习。浙大短短几天的生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所谓“只有站得更高,才会看得更远”,只有注入新的知识,才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正确的判断力。联系自身,一定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多多参加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利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不断学习最新理论知识和高教知识,发挥模范作用,引领学习风尚,正如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教授讲到的.:只有终生学习,才能终生快乐。
二是知识更新,指导实践。通过授课参观,我们学到的与其说是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不如说是一些先进的理念或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知识和思考的大门,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宣勇教授讲授的《推动高校治理方式转变的最佳路径》要求领导干部在面对地方院校办学治校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好地方经济,更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做好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的无缝对接,构建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实质上也对领导干部的战斗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是掌握方法,学以致用。这次学习培训中,专家、教授们的授课既结合实际且推陈出新,无论是哪门课程,既结合了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通过实际案例予以辅助加深理解,让我对学校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于一个高校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有没有改革创新意识和超前的谋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需要认认真真将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邀请专家共同参与学校规划和设计,用科学思维和超前战略对成果产出(包括人才培养)进行选择,打造自己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行胜于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浙大学习的经历,对我来说将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在今后工作中,我将更加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切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本职工作中,高标准助推学校事业发展。
最后,赋小诗一首,聊表情怀:
国有成钧,在浙之滨
万绿入梦,千红留青
领略求是,墨香流金
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惟——
古树苍浪,绿意幽幽
学而不已,至死方休
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心得体会4
浙大学习,收获满满。尤其是关于地方高校如何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与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学科建设是学校谋求发展的龙头工程、系统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学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战略性资源。如何加强学科建设,结合实际工作,就学习体会谈两点感受:
一、夯实基础学科
在中医药领域,传承创新是永恒的话题;而其基石在于基础学科。如王键教授所说,基础学科、经典学科、传统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医学的发展与辉煌,大师的云集、辈出,正是在于这些学科的成就铸就。因此,不断加强这些学科建设,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而现实是,这些学科在不少中医药院校成为短板,研究队伍断层,学术积淀不够。成中医作为老校之一,地处西部地区,其传统特色应当得到彰显,更应加强传统型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已有的学科优势基础上,传承发展好川派中医药,传理,传道,传术,融会各家。
二、建设学术团队
李小年教授说,地方高校长期纠结在“教学科研等效评价”、“科研冲击教学”等“漩涡(矛盾)”之中,其根本原因是其核心竞争力弱,如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产出能力弱;学术资源欠缺,如师资与人才队伍大学战略性核心资源不够,学科建设水平低,领军人物少等。其提出,打造学术研究团队,促进教师成长,是地方高校学科与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根本的战略选择。其观点确实具有远见卓识!作为高校,没有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就不可能有强的人才培养能力,师资与人才队伍就不可能一流,也难以造就一流的学科。因此,加强打造有影响的科研团队,融合传统与现代,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对培养一流科研人才队伍,提升学术影响力,提高科研产出率,十分必要;而打造一流传统理论学术传承团队,形成传承活力,构建合理的传承人才队伍,对提升成中医传统中医学术影响力十分重要。
学科的学术性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始终居于大学发展的核心地位,学术研究能力始终是大学最核心的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抓学科,抓学术,抓团队,为成中医“双一流”建设而奋斗!
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心得体会5
根据集团的安排,我于11月份赴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了为期7天的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这次培训日程安排紧凑有序,学习内容精广相济,每堂讲座极具理论性和系统性,且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受益匪浅,体会很多。现将感受和收获汇报如下:
第一、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在复旦大学培训期间,培训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城市发展创新、心理、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思想。课程主要分三部分介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其中重中之重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共分为五条1、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暗示2、善于欣赏和赞扬别人3、不要轻易批评和争辩4、要站在对方的利益上考虑问题5、学会自控情绪。除此之外还介绍了企业文化与团队管理,指出企业文化是高效团队的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企业管理应具有的意识,这种意识即为创新与否定、突破与设限、服务与市场、沟通与真诚。
二、城市创新发展与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课程介绍在从增量到存量的发展背景和供给侧结共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城市创新发展必须以新型城市化建设为主。新型城市化建设即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创新城市、四驱联动与减量发展模式。基于土地规模的扩张,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影响遍布工业生产基地、乡镇工业等诸多方面。展望2050年上海的发展方向将为财富科技创新和文化共同发展。紧接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全弟教授以上海的房价为例,介绍了城市与房地产地紧银松的格局。整个课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城市创新发展与房地产走势,使我受益匪浅。
三、城市建设与改造。这部分课程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它是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城市经济学博士后朱远教授所讲。主要以上海外滩综合改造的实践探索为例。讲起它的开发历程,可以用“辉煌”二字形容。1843年上海开埠起,黄浦江作为重要黄金水道,两岸地区成为民族实业的摇篮;
20世纪30年代,沿江地区贸易业、金融业高度发达,促进上海成为远东地区的重要城市。20世纪50年代,黄浦江承担着支撑上海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功能。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与崛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焦点和地标。如此辉煌的发展历程,直到一个世纪决策的作出: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总体目标,围绕转型发展和创新突破的主线,结合黄浦江两岸用地调整和功能开发,改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开辟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创造具有强烈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使黄浦江真正成为“人民之江”。课程中通过对上海外滩的实地考察,更加深了我对上海外滩综合改造成果的感受。可以说这绝对是城市建设与改造的一个成功案例。
第二、拓展了思路,引起了思考
这次培训的内容新颖又符合实际,如《给心灵吸氧,为精神松绑—压力与情绪管理钥匙》《企业领导人文修养与形象礼仪》《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智慧》这些课程介绍了很多具有前瞻意义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触动很大。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和平时固有的经验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工作形势的需要,自己落后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有一些观察处理问题的理念。引导我必须具有前瞻的意识和全新的思路,注重把此次培训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推动工作创新。
与此同时,更加深了我对现代领导干部能力提升重要性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自觉的把学习坚持下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勤于思考,谋定而后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
总的来说,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