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的诗经实用篇一
;摘 要:《诗经》被看作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近年来从意象的角度来解读《诗经》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诗经》中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草木在《诗经》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诗经》草木意象不仅仅是让我们从名物上多认识几种植物,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沿着草木意象我们可以探寻先人的足迹,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及时代文化。草木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拟就《诗经》中的草木意象进行浅析探微。
关键词:诗经;草木;植物;意象
作者简介:杨阳(1991-),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草木意象概说
(一)《诗经》中的草木意象
晨起,雾水打湿眼睑,和煦阳光透过树缝洒满脸;寻一方幽静之处,捧一本《诗经》来读,岁月如此静好。长长的流水,鱼儿自由的游弋,广阔的天空下,鸟儿快乐的飞翔,一阵微风带来了草木的芳香,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天堂。《诗经》里有着大量的名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草木鸟兽。所以孔子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几千年来,历代文人都充分肯定了它抒不平之怨,达教化之用的功能。因此《诗经》也就成了后世研究植物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诗经》中提及的草木共有134种,其中又分为很多种属,每种草木所代表的寓意也是各色各样。经过诗人反复吟咏的植物形象,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与生命,同时孕育了丰厚的中华文化,经过时代流变,《诗经》中的这些植物依然被世人关注,在一次又一次的吟唱中,成就了它永恒的魅力。《诗经》故事广为传扬,《诗经》中的草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草木丰富的寓意着实为我们展现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生活实景即深厚的文化内涵,犹如一幅画卷铺展开来,得以让后世们深入了解先辈们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载了草本植物 80种,正是这些植物,使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人融于自然、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之中的智慧。现代人研究《诗经》中草木的著作有吴厚炎的《〈诗经〉草木汇考》,日本冈元凤纂以直观的图画带出《诗经》草木写出《毛诗品物图考》,还有台湾学者潘富俊和植物摄影专家吕胜由合作的《诗经植物图鉴》等。
(二)草木意象丰富的原因
《诗经》三百中,写植物的有177篇,其中草木就有134种。草木之于先民,草木之于今人,在我看来,诗歌是最能够承载它的天然秉性,惟有诗歌最能释木。每一种草木的根部,都活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因此才有楚辞以香草喻君子,以恶木比小人的寄寓。
大千世界中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生存是与万事万物分不开的,因此要对生命体怀有敬畏之情,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要尊重爱护,心怀重土厚生之情。
二、《诗经》中草木意象与爱情婚姻
《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关于婚姻爱情的,以草寄情,以花示爱似乎成了先人们心照不宣的事,人们用最常见的草木,表达最真挚纯真的感情。世世代代,从未间断。也让现代的人们好一番羡慕,也找寻着各种机会只想感受一会那铮铮的爱,那纯纯的情;只想目睹一眼那纤纤女子醉是低頭那一瞬,似一朵睡莲,不忍寒风的娇羞。
一阵微风起,扬起那千千发丝,你会不自觉地想要为她抚顺青丝发缕,也缕清自己纷飞的思绪。馨香的植物作为男女爱恋的信使,在二者之间传递着爱的香甜,浅浅梨涡中情思蔓延,丝丝缕缕。
(一)秉兰草,赠芍药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兰。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在那池塘清水涯,长着蒲草和兰草。有个漂亮的人儿,身材雄伟美鬓发。这里兰既指女子又涉及男女情感。)
蕑,香草名,亦名兰。花草在年轻男女的相恋中可起了不小的作用,诗歌中写道,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里,麦田青青,流水淙淙,年轻小伙儿和美丽姑娘手拿散发着幽香的兰草,美丽姑娘邀请小伙儿一起去游玩,小伙儿说已游过,姑娘便撒娇说再去玩玩吧。清清小河边,挤满了男男女女,说说笑笑,彼此深情的互赠芍药花。诗歌描写青年男女以手持兰草而开始,以互赠芍药而结束。这一株株花花草草成就多少美满姻缘。
兰,自古就是纯真、美好的代名词,我们一般说女子素雅如兰,就是对女子很高的评价了。兰在这里即表现了《诗经》时代男女内敛、含蓄、纯真的美好爱情,这也是那个时代唯美的爱情观。
人们手持信物,只要彼此一个眼神交流就知对方心之所思,这大概也就是惺惺相惜一词的最初来源吧。秉兰草,赠芍药,这样的爱情行为给了我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二)菟丝子的幽幽爱情
“我愿和你一起,听,南风漫过云天;看,淇水流逝天涯。”[3]
幽幽“菟丝子”唱出了曼妙少女的小情思,她们眺望着,期待着会有一位意中人牽起自己的纤纤玉手,踏遍万水千山,看尽姹紫嫣红。她们憧憬着,疲倦之时可以倚靠着那厚实的肩膀,偶尔一抬头便撞上了那浅浅的笑。羞赧低语总将她们衬托得更加娇美可人,独倚阑珊,浅浅笑,轻轻爱。
三、《诗经》草木意象背后的文化、文学、历史价值
大千中华,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传承的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经》反映最多的即是周代的社会生活,然而我们都知道周代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文化的朝代,孔子所提倡的“跪拜礼”就产生于周代,并且在周代社会还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分化,各个阶层对草木意象的选择上又有着很大区别。
(一)、阶级礼仪文化
《诗经》所表现出来的礼仪文化之都和各种典礼仪式是较为复杂的,有许多已经成为历史印记埋没在了社会发展中,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即使其形式早已不复存在,但它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价值,却已经熔铸成了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精神内涵。比如许多朝聘、祭祀、会同等礼仪对我们今天来讲,大抵只有历史认识意义,这些礼仪虽然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环境,但是他的文化传承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二)饮食历史价值
由此可见,饮食惯制具有时代的静的伦理的民族的特征。
四、《诗经》草木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现代人研究先人生活有着重要的历史依据。草木意象作为《诗经》中的典型意象对后世文学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草木意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通过“草木入诗”的写作特点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向。其次,草木在《诗经》中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祭祀到宗教,从婚恋爱情到日常生活,无不面面俱到。另外,《诗经》中草木意象并不是空乏奇谭,而是有理有据,其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特别是承载其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部《诗经》,满卷草色、处处木影。
张爱玲品读《诗经》时因为一句“怎么这样容易就见着了”而高兴;胡兰成则说:“直见性命,所以无隔”。这说的是《诗经 》中的草木;植物怡人情,一两句涓耳细语就深入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众里寻他,蓦然回首,只道得一句:“哦,你也在这里。”时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只是刚刚好。我们认识植物,不能忘记中华文明的根基,更不能忘记自然。缤纷植物养人眼,诗意草木怡人情。读《诗经》,知草木,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思无邪,宁静致远,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身边见到的植物对话,现代人可以超越时空, 与三千年前的先民沟通、交流,因为“我们”可以共同欣赏几乎共同的对象,一起探讨人与自然永恒的固着,穿越时空隧道,分享人类亘古相通的喜怒哀乐。《诗经》文化亘古不变、经久不衰,《诗经》中的草木会俞长俞盛。
结语:
综上所述,《诗经》草木意象丰富了先民们的生活,拓宽了后人的视野,为后世研究先人的时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考究。《诗经》通过选取丰富的植物形态特征,来寄托先人的思想感情。萌生、生长、开花、结实、到最后的枯萎凋落就是草木一生的生长过程,正如人一生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一样。《诗经》草木以它独特的视角审视着客观世界,审视周围那各型各色的生命形态,同时也启示在现在工业时代和工具性价值观熏陶下的人们,重新去发掘、领略生命最初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又重新找回对生命本真的热情。
从《诗经》草木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们的先人日夜劳作的身影,仿佛就着他们浅浅的笑意,追随历史的车轮去目睹一场文化盛宴。再以长者的身份像后辈们讲起《诗经》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郭彧译注[m].周易[m].中华书局,2010年,第1页.
[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4页.
相关热词搜索:;中的诗经实用篇二
诗、歌、舞始终联系在一起。有诗有舞的地方同样少不了音乐。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寿羽)。
(《诗经·陈风·宛丘》)
陈国在今河南省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州一带,当地的风俗是“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所以全国巫风盛行,擅长歌舞。宛丘是陈国人在国都城外跳舞祭祀的场所,据考古学家证实,就是今天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处的平粮台。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女巫,但她并不是现在意义中装神弄鬼的巫婆。只有最美丽、最会跳舞、最能向神灵传递感情的女人,才有资格成为女巫。宛丘之上,女巫优美地跳着,婀娜奔放,情随舞起。痴情的男子默默地望着她,无奈之情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鼓是最古老的乐器,在民间和上层社会都广泛流传,缶是民间最常用的打击乐器,二者相配合敲打出节奏感十足的音乐。伴随着“咚咚”的鼓声和“当当”的缶声,女子从宛丘上跳到了宛丘下,从严冬跳到了盛夏,放下鹭羽又拿起了鹭翻。情感在舞蹈中得到了释放,舞蹈在情感中实现了升华。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舞具,不变的只有女巫高超的舞技,还是那么的韵味十足,那么的轻盈妩媚,那么的神采飞扬。
她用最美的舞蹈向神灵诉说着心愿,这种情感的传递是非文字的,因为舞蹈本身就是对文字最好的表达。作为一个几千年后的读者,虽然看到的只是这简单的49个字,但字里行间我已感受到了男子如火般的感情,更让我感动的是女巫那充满生命力的舞蹈。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总能看见她舞动的身影,这已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将成为她毕生的追求。我相信,舞者的激情与活力,热情与奔放,一定会打动所有人。可惜的是,周代普遍存在着女巫不嫁的习俗,可能是为了保持神秘感吧。在这样的社会习俗下,男子只能发出无可指望的哀叹。喜欢上这样的人,留给自己的注定只有痛苦。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
兮。(《诗经·邶风·简兮》)
“咚咚咚咚”的鼓声是整场万舞的前奏。“日之方中”,领舞者的身上也散发着光芒。他高大魁梧的身材,正符合人们心目中神的形象,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神灵的化身,浑身透露着一股仙气。男子雄壮的舞姿,像老虎一般勇猛有力,手中握着的马缰绳却柔如丝组。跳着这样舞蹈的男子帅呆了。充满力量的武舞结束后,就到了雍容优雅的文舞。他左手拿着六孔的管龠,右手拿着野鸡的羽翎,舞姿翩翩,婉转流动,整个舞蹈显示出强烈的美感和耀眼的光辉。女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终于发出了长长的感叹:“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本就是礼乐文明的繁盛之地,从礼乐之都来的美人,自然就成了礼乐的代言人。多才多艺又风度宜人,难怪女子会深深地爱着他。我想,这样气势恢宏的舞蹈搬上今天的大舞台,也丝毫不会逊色。这舞蹈中的男主角就是真正的大明星。
万舞作为集羽舞和干舞于一体的综合性乐舞形式,本身就是“礼”的一种表现。它适用于祭祀、庆典、娱乐等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领舞者个体的激昂,也有大型组舞的恢宏。一首祭祀成汤的诗《商颂·那》中就有关于万舞的记载:“庸鼓有敦,万舞有奕。”整场祭祀活动井然有序:先敲起摇鼓,再奏起管乐,接下来是玉磬之声,紧接着大钟大鼓的声音,表演者随之高歌跳跃。整个过程浑然一体,节拍紧凑。舞者用盛大的舞蹈向神灵表达敬畏,向祖先表示崇敬,以求得祖先神灵的保护庇佑。另一场表现大型万舞的是《鲁颂·闼宫》:“万舞洋洋,孝孙有庆。”这是一首颂美鲁僖公恢复疆土、修建寝庙和祭祀祝祷、祈福求寿的乐歌。参加表演的舞者众多,场面盛大,人们用阵容威武的万舞歌颂僖公的文治武功。这样激情澎湃的集体舞蹈,再加上舞者们娴熟的舞技,定会让人沉醉其中。
气势恢宏的大型舞蹈确实容易感染人,可是舞蹈也能代替语言表达人们心中最真实的部分。沉浸在爱情中的男女,将内在的炙热转移到外在的舞蹈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似乎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这种传递感情、沟通心灵的舞蹈同样是好的舞蹈。
无论哪一个诸侯国,东门都是城市的生活中心,经济繁华,同时也是举行重要典礼的地方之一,诗中东门外的宛丘是陈国传统的祭祀场所。在这阳光明媚的大好日子,幸福的青年们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忘掉了忧愁和烦恼,来到宛丘附近,在集市之上尽情娱乐,纵情歌舞。艺术是那个时代的核心,人们重视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即便在集市之上,也能举行这样盛大的活动。而在今天的集市上,我们看到的应该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等价交换吧。男子的.心上人正在树下优雅地跳着,女孩的舞姿一定非常优美动人。舞蹈的炽情把爱情的花朵催开了。在盛会结束之前,女子送给他一把芬香扑鼻的花椒,这芬芳的植物也在男子心中生了根。我也向往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跳起心中之舞,享受舞蹈带来的欢乐,享受那安逸淳朴的生活。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歌、舞始终联系在一起。有诗有舞的地方同样少不了音乐。《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中的君子,左手拿着笙簧,右手招我去演奏“由房”之乐;左手拿着舞羽,右手招我去演奏“由敖”之乐。这对情侣边奏乐边跳舞,完全沉醉在音乐和舞蹈的快乐之中。此情此景真是羡煞旁人。我们也在这诗中感受到民间乐舞带给人的那种清新、松弛、舒畅、喜乐的情调。
无论是在宫廷、祭祀还是民俗中,都有舞蹈的身影,它就像一盘不可缺少的调料,丰富我们的视觉和味觉。贵族宴饮中同样少不了舞蹈的调味:“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诗经·鲁颂·有驰》)舞者手持鹭羽振翼飞舞,像鹭鸟一样,时而挥动翅膀起飞,时而做出下落姿态,来去自如。鼓声有节奏地“咽咽”响着,配合着舞者的动作,激荡在参加宴会的人的心上。终于,他们也被这纷飞的舞姿调动起情绪,忍不住跳了起来。没有了往日的威严、担忧、顾虑和礼数,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完全沉浸在这气氛中,醉着,舞着,跳着,笑着。有时不用言语的交流反而能让对方感受到更多,舞蹈就有这种魔力。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不禁感叹道:君臣之间多欢乐啊!
舞蹈不只是娱乐,在《诗经》时代,它更标志着礼仪。如果你是天子,就能享受八佾之舞;如果你是诸侯,就可以享受六佾之舞;如果你是卿大夫,那就是四佾之舞;如果你是士,就只能使用二佾之舞。周朝很重视礼乐制度,也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执行。可是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就出现了破坏周礼等级制度的僭越行为。鲁国的贵族季孙氏只是个卿大夫,却在庭院中享受八佾之舞,如此越秩的行为,难怪会惹恼孔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两千多年过去了,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的《诗经》和舞蹈的《诗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逝,今天留下的就只是文字的《诗经》,但我们能从文字的蛛丝马迹中,还原当时的精彩。或许正是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曾埋葬了无数舞者的欢笑与泪水。就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细细品味这些生命之舞。
中的诗经实用篇三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是美的构成部分。
《诗经》中色彩众多,如描述红色的词有“赤”、“赪”、“赫”、“赭”、“炜”、“璊”、“朱”、“丹”等,这些色彩因为程度深浅而被区分开来,也有因附着物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称,同是白色,“素”、“缟”多用于指丝帛服饰,“皦”、“皎”用于描述日月之光,“瑳”、“皙”多指容貌。色彩分类如此详尽,丰富了古代色彩词汇,也体现了《诗经》时代的人们对色彩关注的认真态度。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然地理环境为先民们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和审美观照对象,当他们向周围伸出触角,去感知,去体验自然环境的同时,不同的自然环境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给予主体心灵新的刺激,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可以说,对美的自为自在的追求,自古至今,从不间断。
(1)用色彩渲染人物的容貌仪止
自然界的生命才是美的。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它需要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它,《诗经》时代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这种美,并运用想象、联想等思维特征,使客体与主体相融合,对美的认识做了很好的把握。《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花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这是一首新婚祝贺诗,诗人看到春天柔嫩繁盛的桃枝和鲜艳怒放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青貌美。这种美是炽热的,奔放的,诗人以鲜红夺目的色彩形式的描摹,给人醒目的感觉,印象深刻,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后世作品中出现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人花互相映衬,人更添一份别样的姿色。宗白华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但《诗经》对物象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堆彻和罗列,也不是对这些物象的名称和性能作简单介绍,而是在筛选过程中,运用想象,象征,比喻等思维方式对物象特征进行的一次对照和黏合,是诗人为了情感表达,寄托情思有意识进行的选择。
(2)植物染料凸显审美情趣
孙作云先生统计,《诗经》中的植物染料有三种:一,菉草,通做“绿”,可以染绿;二,蓝草,即靛草,可以染青(蓝青色);三,茹藘,即茜草,可以染红。《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郑笺》:“蓝,染草也。”《毛诗正义》:“以蓝可以染青,故《淮南子》云:青出于蓝。”“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绿,即菉也。程俊英《诗经译注》:“绿,草名,即荩草,可以染黄。”《说文》云:“‘戾’,草也,可以染留黄。”“菉”一音“戾”,“留黄”即“绿”。朱熹《诗集传》:“绿,王刍也。”明方以智《通雅》云:“古者供草入染人(官名),故谓之‘王刍’。”《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毛传》:“茹藘,茅蒐也。”马瑞辰《诗经传笺通释》:“茹藘,染草也。”《说文》:“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程俊英《诗经通释》:“茹藘,茜草。其根可作红色染料。”《郑风.出其东门》:“缟衣茹藘,聊可与娱。”《毛传》:“茹藘之染女服也。”《郑笺》:“茅蒐染巾也。”白色的衣服,配上鲜红的头巾,光彩夺目,十分好看。植物染料改变了单一的服饰色彩,由一种或几种颜色调和成更为复杂的颜色,获得了视觉美感,提高了审美情趣。
《诗经》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物质上,包括人自身及人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自然赐予的,人依存于自然。精神上,甚至人的一切艺术活动,也都依赖于自然。《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箕。”陆机《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淇,水名。”“奥”:澳或隩的借字,水岸深曲处。“猗猗”,美盛的样子。河岸曲折之处淇水流过,青青绿竹迎风婀娜,营造出静谧幽清的境界,诗句不加点缀,而以自然描摹,从远及近,有动有静,一副惬意之景映入眼帘。
(1)白茅作为祭品的衬垫物
茅,又称白茅、茅草、茅菅等。茅草有韧性,可苫屋、搓绳。茅针、茅叶和白色地下根茎可供药用。初生的茅根,洁净白嫩,祭祀便取其洁白柔顺之意。茅在古代祭祀中主要用作祭品的衬垫物,以凸显其圣洁庄重的氛围。《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古时,狩猎是男子事,采集是女子事,这首诗描绘的是“吉士”把猎物赠给心上人的情形。而麕为何以白茅包之?李湘在《诗经名物意象探析》中说:“凡在各种重要的盛典、祭祀、进贡等场合,或即使个人方面的一些活动中,必以白茅为铺垫为包束,才足以表示最大的尊敬、最高的虔诚和获得吉祥平安的信念。”因此,白茅成了“隆重、信诚、尊敬的重要表征和平安吉祥的象征”了。
(2)从服饰色彩看周朝礼制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坨。”朱熹《诗集传》:“皮,所以为裘,大夫燕居之服。”这是一位身穿羔羊皮袍,并以白丝饰之的大夫形象。《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管子·揆度》:“卿大夫豹饰。”《诗集传》:“礼,君用纯物,臣下之,故羔裘而以豹皮为饰也。豹甚武而有力,故服其所饰之裘者如之。”《秦风2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五彩斑斓的锦服配以狐裘,诸侯像也。“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谈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贵族公子服裘,皮,丝等,并且色彩明艳、端庄华丽,而贫贱之人黼葛,褐,枲麻等粗布衣服,色彩灰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劳动者连抵御寒冬的粗布衣服都没有,还要“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阶级对比鲜明,令人哀伤。
《周礼》详细记载了掌管服饰制作的官职,有司裘,掌皮,典妇功,典丝,典枲,内司服,缝人,染人等,分工明确,制作精细。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等服饰等级制度森严,如若错穿,即有僭越违理之嫌。《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陈奂《诗毛氏传疏》:“素衣,谓中衣也。……礼唯诸侯中衣则然,大夫用之则为僭。”襮也是诸侯的服饰,潘父是大夫,他却穿起诸侯的衣服,可见潘父已经僭越礼制,企图作乱了。
中的诗经实用篇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玉在“风”和“雅、颂”三类诗歌中的出现情况进行分析。
一、
《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瓊瑰玉佩。
《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
《君子协老》:副笄六珈。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非报业,永以为好也。
《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齿,佩玉之挪。
《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觹。……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小雅:
《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
《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鞸琫有珌。
《采芑》:有玱葱珩。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斯干》:载弄之璋。《毛传》半珪曰璋。
大雅:
《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
《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
《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
《民劳》: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崧高》:赐尔介圭,以左尔宝。
《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江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颂:
《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受小共大共,为下锅骏尨。
二、
雅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多数为朝廷官僚的作品。颂是西周、鲁国、宋国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
一、无论是作为装饰品还是礼器,玉都是贵族所用之物,并且具有浓厚的礼仪文化色彩。
据《史记》载:周人在终结殷商灭亡的教训与经验中,制定了一套礼乐文化体系。西周礼乐文化体系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协调各贵族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如宗法制度;让整个王朝有序的发展下去。玉的佩戴也属于礼制文化的一部份。《周礼》在“玉人之事”中详细记载了镇、圭、瑁、珑、瓉、琬、琰、璧、琮、璋、瑑、珩等玉器的尺寸及使用功能。
1.玉是贵族所用之物。
诗经中《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这是一首讽刺乐歌,其意思是:贵族子弟能佩戴玉饰品,不是因为他们良善。《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都,当指镐京。琇,一种美玉。人士,指贵族。《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圭,一种玉制的礼器。侯乃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颂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受小共大共,为下锅骏尨。这是宋君祭祀成汤及其先王的歌曲。成汤以大小玉赏赐下国诸侯,做恒圭用,穿旒用。由此可见,玉多伴随着贵族、诸侯的出现而出现,无论是奖赏有功之臣还是诸侯朝见天子都用到了玉。
2.玉作为一种礼器。具有浓厚的礼仪文化色彩。
先秦祭祀是一项隆重庄严的活动,祭祀礼仪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1]祭祀者的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也就越多。同样祭祀用的器物也有严格的规定。先秦人相信万物有灵,玉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被用于祭祀活动中。
诗经中用于祭祀:《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瓒,以玉圭为柄,柄的一端有勺。周代贵族祭祀时,铺白茅于神位前,灌酒于白茅之上,以象神饮。瓒就是舀酒用的[2]。
玉佩是贵族阶级必不可少的随身饰物,先秦对饰物佩戴也有仪制。不同的等级使用玉器的规格不一,有严格的规定。其乐句中出现了:璋、瓒、圭等玉器名称。于用于诸侯朝见的《大雅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及大臣的乐歌,其中我们可见周朝大臣朝见君主时,手执璋的礼仪规定。
三、
1以玉作比现象:《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是以人比玉,无论男女皆是赞美其品德,与美貌无关。
2国风中的佩玉现象:
侧重对玉的色泽描述:《卫风·淇奥》:“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曹风·鸤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上述诗中的“弁”都指皮弁,即一种鹿皮小帽。《郑笺》:“会,谓弁之缝中,饰之以玉,皪皪而处,状似星也。”会弁以玉就是弁的缝中用美玉来装饰。
3玉作为馈赠的礼物:《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瑰玉佩。《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非报业,永以为好也。《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二、风中有玉的诗句反映了周人一定的审美特质:尚“德”
首先,从周人对天与祖先的认识出发,周人认为天、帝是至上神,祖先神居于天之下,受天的支配。“天乃大命文王,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3]周取代商是因为殷商无道,周人接受天命。从殷商灭亡的前车之鉴,得出由于殷人丧德,从而失去天命的保护,“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因而周王朝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敬”字的意思是警,警惕。“德”,从值从心,意思是心思正直。
其次,周人的审美把具有德的人和事视为美。“伍举论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核心是,美在人的德行,而不在于外表。再有周武王在攻入朝歌,建立周朝后,采取的措施:“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戈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4]既是彰显其以德治天下。
玉又如何与周人的尚“德”审美特点有关呢,周人评价一个人美不美多在于其的德行。合德合礼是为美。[1]至于《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长,善也。《广雅释诂》也是指其德行而言。雅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多数为朝廷官僚的作品。所谓上行下效,至于风中《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既然周人以和德为美,对公族的要求当然也须合德合礼才为美,在此诗句中对“彼其之子,美如玉”的赞美相必也是对其德行而言。至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更是不言而喻。
中的诗经实用篇五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中的爱情,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共三百零五篇。《诗经》都是周诗,它的产生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
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变化,从群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是从蒙昧期、野蛮期到文明期到各个历史阶段相适应的。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认识到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总要和各种权力干预婚姻与家庭。下面让我们从诗经中的一些文章中去品味一下这种爱情的味道吧。
《郑风·溱洧》就是反映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一篇诗。
郑国地处中原,三月已是暮春,草长莺飞,百花烂漫。青年男女到溱洧水边游览,赏心悦目,倾吐胸怀。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欢乐插曲。此诗,是从客观来抒写的,首先写溱洧春水之盛,点出了地点时间。然后写士与女秉蕑而游,点出了士与女的踏青,不单纯是浏览风光。一方面是执蕑而拔也邪恶,另一方面也暗示出要趁此机会追求爱情的欢乐,这一点从诗的下文就可以理解了,这是合乎生活实际与情理的。再写士与女相劝诱的对话,是那么朴实、真挚、和谐、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最后又写士与女无拘无束地互相调笑,谈情说爱,不仅作了感情的交流,而且“赠之以芍药”。这确是一幅出色的士女踏青图,生动活泼,跃然纸上。
爱情,有时发自单方面的。一个男子看到汉水上的游女,心往神驰,却又可望而不可即,有说不尽的爱慕、烦恼、怅惘,于是写出了《汉广》这样的诗。
此诗的第一章,用“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起兴,也寄寓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思。然后正面写出汉水上的游女,难于追求,发出了汉水广阔,江水绵长,难于游泳或乘筏渡过的叹息。但是这个男子追求游女的心怀是非常纯朴和诚挚的,当他在杂木丛生的林间割取荆条和蒌草的时候,浮想联翩、烟云变幻,想到游女的出嫁,还表白出良好的心愿,要喂好他的马和驹。并没有流露忌妒、怨恨等狭隘自私的心意。另一方面,游女所以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也许不是在于“汉广”、“江水”,而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男子是一个劳动汉子,不知心中所追求的游女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也许是阶级、等级给他们之间划上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阶级社会、妇女受神权、夫权和礼教的迫害,婚后生活幸福者少,痛苦者多。《卫风》中的《氓》,也是我们常说的“弃妇之辞”它就充分揭露了千余年前封建社会初期的春秋时代,劳动妇女在重重的压迫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由于社会制度急剧变化,男子经济地位提高;由于耻宣公本人蒸其庶母,占其子媳,伤风败俗的影响,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往往是始乱终弃、背信弃义的,使妇女陷于可悲的境地。
《氓》是《诗经》中的长篇叙事诗,叙事完整,情节曲折,凄切动人。第一章,写男女想爱的经过。女子一见到氓“抱布贸丝”,就知道是“匪来贸丝”,而是借“贸丝”来商量婚事的。这说明了已经如此这般多次了,都是背着父母进行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言外之意:氓指责女子拖延婚期,女子指责氓不请媒人说合。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女子爱的深切。就爽朗大胆的约定了“秋以为期”。第二章,写从定情到结婚的经过。女子纯真、热情,登高而望,盼望氓的到来。“即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种炽烈的'感情也许把理智烧成了灰烬。婚事要用卜筮决定,又增加了神权的束缚。这就促使她作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决定。这一方面表现了女子性格爽朗、明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女子只重感情的弱点,给婚后的生活埋下了痛苦的种子。此章中“乘彼垝垣”,垝,是毁也。也是高险的墙。第三章,写女子追悔陷于情网,无以自脱。她从不幸的遭遇中总结出教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抨击。但是这种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孤独呼喊,只能消沉下去,作用是微茫的。第四章,控诉了男子的负心。女子所以被弃,正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样,由于色衰而爱弛。“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则说明了夫友所起的作用。第五章,女子进一步控诉自己遭遇的不幸。虽然多年夙兴夜寐,辛勤劳动,仍被遗弃。回到家中又不见谅于兄弟,遭到冷嘲热讽。从中也揭露了族友的作用。第六章,写女子被弃后的悔恨与绝决的心情。她沉入痛苦的深渊,没有边际。当也想到“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时,更感到辛酸。“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则寄寓无限的慨叹。然而这个女人很坚强,也很果断。最后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并没有藕断丝连的地方。这种思想感情是可贵的。
《氓》中的少女,天真多情。但是她没有经过“良媒”的说合,上当受骗,终被遗弃,兄弟嘲笑她,她自己也后悔。诗人同情少女,指责男子这是事实。但不可否认,诗人的目的在于劝告女子不可私奔,不要自己作主,或者说不要自由恋爱,而要经过媒人的说合,父母的同意,否则就会上当受骗。
诗经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反映了当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写照,对我们后事有深远的影响。其次,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开启了后事爱的先河。诗经反映的内容为后事的文学作品所继承。它反映的是最原始的爱情,当时人们的心地是最原始、最纯真,没有一丝的污染和杂念,是和我们现在的爱情不同的,当时的男男女女有什么样的想法都会直接的表达出来并用语言说出来,写出来,无所顾忌,这是最令人向往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