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参观河姆渡遗址字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家瞧,这个馆名还是江泽民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参观河姆渡遗址字篇二
一、活动主题
弘扬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事迹,精神。弘扬名族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活动参与人员
xxxxx同学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六、活动的参观安排
1.12月4日(周五)下午12:20教学楼前集合,12:30上车出发。
2.下午2点到达地道战门前集合准备换取门票 3.在景点内集合由主持人来介绍地道战的历史文化 4.由主持人来宣布活动内容,依次进行:合唱院歌、学生代表讲话、合影留念、进行参观。
5.参观后由老师做最后总结,讲述观后感言。6.下午4点由焦庄户地道战统一返回校园,后期提交观后感言。
七、活动经费
租车费用:1800元 门票:免费
八、活动主要负责人
xxxx 联系方式:1xxxxxxxxx4
参观河姆渡遗址字篇三
九月底已入秋,与满是骄阳的夏日或是往常秋高气爽不同的是,苏州已连续阴雨多日,27日我随审协江苏中心机械部包装工程室党支部全体党员前往沙家浜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所幸的是告别了秋雨连绵,空气依然湿漉漉,依稀保留着前阵子的气息,似乎这种天气和芦苇荡更配。
沙家浜名声在外,即便不刻意去了解,在京剧、样板戏、影视剧、音乐等载体中常常涉及到沙家浜,许多老百姓对于《智斗》也能张口就来,这些仅仅属于在影音载体或者口口相传的片段之中,近距离的接触定会不同,所以,满心期待。
江南,鱼米之乡,吴侬软语,古语有曰:苏湖熟、天下足,自古以来,这里较为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似乎很难把抗争、暴力和这个区域联系到一起,但是,历史却留下几段这个区域少有的现象,明末清兵入侵、抗击倭寇以至于沙家浜芦苇荡抗击日军,每一次都异常惨烈,每一次面对都是外敌入侵。
相同又不同,走进沙家浜,出现在眼前的是田连阡陌,河道纵横,芦苇高耸,特殊地理形势以及力量的抗衡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属于新四军,也属于江南人民,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大门上的八个大字“芦荡火种、鱼水情深”似乎说明了原因。
在蜿蜒的展馆里面,革命历史遗物以及图片展出,近距离接触了当地民众和党的士兵在斗争中使用过的长矛、大刀、长枪、衣物以及缴获的战利品等战争实物以及衬衫、棉袄、皮箱、钢笔等生活物品,阅读着一篇篇介绍新四军战士战斗的事迹,深切感受了军士们的不畏。同样,沙奶奶、阿庆嫂为代表的群众,利用茂密的芦苇荡作战场,坚持与日寇、敌伪军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的画面也在展厅中呈现,军爱民、民拥军,军队和老百姓谱写了一曲曲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
东进桥、民俗街、照壁、军民鱼水情主题雕塑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难忘的就是那一丛丛随风起伏的芦苇荡,芦苇在江南较为常见,不像树木般高大也不像青草一样柔弱,但是秉性坚强,如同底层人民一样,大风来了,弯下腰,尔后又挺拔如初,扎根泥土,丛丛聚集,生生不息。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需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需要民众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我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共产党带领并团结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才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提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性,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力量,很好的说明了我党保留了发端于人民、立足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传统。
过去的战斗岁月转眼已过去几十年,时代不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取得的成绩,细细想来,也都是源自于群众和党的领导,更为紧密的是两者的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缅怀先烈,才知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重温历史,才能更加努力地为祖国的明天去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过苦难的民族,也是一个历经苦难又历次站起的民族,作为一份子,深知国家的强大对于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重要性,如今战争已经远去,科学技术俨然成为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作为一名为科学技术服务的人员,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