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故乡的冬字篇一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带有冬字诗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所有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⑴汉江:指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这里指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⑶来人:即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1、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唐·高适《赠别王十七管记》
2、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魏晋·潘安《悼亡诗三首》
3、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汉·佚名《别诗四首》
4、绿树冬深不怕霜,怪来风上说南方——明·郭登《梅花铺》
5、隆冬久晴江水涸,直揭小樊厉源漳——宋·赵万年《却敌凯歌》
6、随分冬裘夏葛,都不会、赤水黄芽——宋·陈瓘《满庭芳·槁木形骸》
7、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唐·杜审言《除夜有怀》
8、蕙帐一冬无苦寒,梦回长是日三竿——宋·裘万顷《再用韵三首其一》
9、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宋·汪洙《勤学》
10、十年不见此邂逅,穷冬雨雪寒飕飗——宋·李流谦《送樊眉州》
14、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16、是时穷冬天气昏,惨淡愁杀湘君魂——宋·冯时行《题岳阳楼》
17、冬至月尾,卖牛买被——宋·释普济《偈颂六十五首其一》
18、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宋·王禹偁《游虎丘寺》
21、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唐·杜甫《野望》
23、行役无冬春,车马无南北——宋·梅尧臣《送宋中道太博倅广平》
24、冬暖梅花早,年丰酒价廉——宋·徐玑《送刘明远客和州》
26、有帛御冬寒,有谷防岁饥——唐·白居易《咏兴五首·解印出公府》
29、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唐·徐晶《赠温驸马汝阳王》
30、乍寒忽暖初冬候,已熟慵收大有年——宋·陈宓《泉南道中》
31、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唐·白居易《早兴》
32、半世饱知荣与辱,新冬顿觉我为吾——宋·林之奇《癸未冬至》
3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唐·李世民《除夜》
35、六月飞将远,三冬学已精——唐·韦嗣立《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
37、冬夜乃常燠,蚊鸣犹薨薨——宋·罗公升《冬蚊》
39、行过冬至后,冻闭万物零——唐·元稹《书异》
40、尚恐冬生笋,时来竹外看——宋·周弼《灵竺寺》
42、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43、谁结物外赏,严冬此攀跻——宋·许当《莫公堂》
44、多寒冬更甚,少睡夜能长——宋·王之道《和历阳李簿见寄》
45、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唐·杜甫《木皮岭》
46、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宋·欧阳修《幽谷泉》
47、蝮蛇冬未蛰,裛草寒更生——明·杨基《感怀(十四首)》
48、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宋·姜夔《暗香疏影》
49、顽石呜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开花——清·黄宗羲《寻张司马墓》
53、少室残冬雪,武林三月春——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一》
54、万境心都泯,深冬日亦长——唐·贯休《赠景和尚院》
55、羊裘御冬温,衮绣未云益——宋·杨时《严陵钓台》
56、老夫到老嫌冬热,十指朝来出袖难——宋·杨万里《新霜》
57、一冬长是暖,见雪独精神——宋·刘黻《腊月六日见雪》
59、那知今冬当去此,十月已见凌霜葩——宋·张耒《别梅》
61、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唐·韩偓《梅花》
63、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唐·杜审言《旅寓安南》
64、朝云正吐秀,冬水亦渐涸——明·王宠《过石公山》
65、穷冬霜露下,谷风转凄其——明·戴良《治圃四首其一》
66、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唐·白居易《早冬》
67、冬温成俗疫,得此胜针砭——宋·黄庶《观雪》
68、中古便似秋冬辰,和气无复如阳春——宋·陈文蔚《辛已老人生旦》
69、冬至招摇转,天寒螮蝀收——唐·高适《奉酬睢阳李太守》
70、已过冬疑剩,将来暖未饶——唐·吴融《春寒》
71、冰缩寒流,川凝冻霭,前回鹭渚冬晚——宋·刘天游《氐州第一》
72、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明·元鹏《山中四咏》
73、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唐·杜甫《至后》
75、令行有盗奔,冬暖无儿号——宋·晁公溯《寄洪雅令孙良臣》
76、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唐·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77、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唐·李商隐《陈后宫》
78、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唐·鲍溶《冬夜答客》
79、穷冬才得雨梢梢,梅已无余柳渐包——宋·胡寅《寄陈生》
81、冬冬鼛鼓不勤民,幻出琳宫远世尘——宋·葛立方《奉祠太一》
82、仲冬候始寒,丙夜天正黑——宋·陆游《书雨》
83、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宋·张镃《竹轩诗兴》
故乡的冬字篇二
我的家乡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一年四季都非常美丽。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美丽,但是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春天。
山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儿,桃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尽情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和浓香。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花香儿,闭上眼睛,伸出舌头仿佛就能舔着那满树花儿的甜味。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蝴蝶儿飞来飞去,显得分外的忙碌与热闹。野花遍地都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杂样的,散在山间,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天到了,地上的风筝多了。孩子们脱去了冬日里的“重装”,换上了美丽的春装。赶趟儿似的出来了。园子里,田野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儿。有的在抓蚱蜢,有的在捉蜻蜓,有的坐在草地上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有的干脆双臂抱头,打几个滚,翻几个跟斗,显显自己的“中国功夫”。呵呵,够精神,够神威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啊,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个播种希望的是季节。
我爱家乡的春天,爱它的可爱,爱它的温馨,爱它的美丽,爱它的生机勃勃。
故乡的冬字篇三
乡情多半是游子的专利,正如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远去了故乡的山高水长,登上异地的高台,空留“长歌当泣,远望当归”的惆怅。人,是离不了自己的根的。即使身在千里,灵魂中仍有一根剪不断的红绳,牵着熟悉的乡土,扯着故乡的清音。
月是故乡明,酒惟旧时醇。
如今,浩浩荡荡的中华传统文化依然以它沧桑千年的霸气占据着炎黄子孙的思想与精神之境。那《诗经》中的一湾碧水依然映着天空的色彩,那唐宋的明月依然撩动着国人的心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怎可能不为之动情?只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罢了,我们已融进了这种文化中,不辨物与我。
然而,与文化的浑然一体固然美好,但切勿把这种融入之境转化为审美的疲劳甚至思维的麻木。
其实,过洋节只不过是人们借此娱乐,商家借此发财的一种手段。曲终人散时,人们毕竟还是要把靡烂的玫瑰和只剩骨头的火鸡扔在垃圾筒里;说得唧哩瓜啦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毕竟没有睡梦里迸出的家乡话来得贴心。追逐“时尚”的人们,你们且歌且舞吧!踏出异域的舞池,你们依旧割不断传统文化的根!
被传统文化浸大的我,也曾厌倦了那“之乎者也”的长篇大论,更曾在古琴曲中昏昏欲睡,但当我踏出国门,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又会使我深沉地眷恋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我在异国的街头寻到了堂堂正正的方块字,当我在康河上听到了岸边中文的问候,当我用伦敦时间欢渡着几个小时前国人已欢度过的中华传统节日时,我竟是那么的自豪与感动。于是忍不住自豪自己是中国人,忍不住哼起传统中国民谣,忍不住在英国的教室里与中国同学同写下诸如“欢庆中秋节”的中文。
故乡的冬字篇四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教学要求
1·明确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教具准备 少年闰土画像
课时安排
1、 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7·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8·课后题二、三
9·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和杨二嫂各画一幅画像。
③ 当时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④实践与斗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解题
三、 导入
四、 熟读课文
理清下列问题;讨论预习作业 :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5·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五、辨析段的类型。
作"练习五":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六、教学小结
1· 本文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3·文章主体思想?
七、布置作业 .
故乡的冬字篇五
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的村前有一棵古树。那是一棵很大很老的树,没有人知道它到底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岁月,就连村子里最老的老人也不知道。
树上缠绕着一根粗壮的古藤,深深地勒进古树的树干里。树绕藤,藤绕树,缠缠绕绕,绕绕缠缠,穿越岁月的风尘,始终不变地伫立,宛如一尊庄严而肃穆的雕塑。村子里的人们,日岀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的劳作着,然而,他们的脸上始终带着辛福的微笑,上演着一幕和谐而温馨的画面。
而我却离开了,离开了我的故乡。
在这个城市,我走在一条条陌生的街上,触目所及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像个迷路的孩童般不知所措。时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流下思乡的泪水。梦中,我常看见古树与古藤。
雨,淋湿了干枯的城市。风,飞扬了思绪。村里人说,古藤是村的象征,是村的标志,更是村的灵魂!古树下,沉睡着我们的祖先,古藤上,记载了村的历史。儿时的我们,常绕着古藤嬉戏玩耍。累了,就坐在树下,听大人讲过去的事。
无论是荣耀,还是耻辱,都不能遗忘。每年的10月1日,村里的人们都会到古树下聚集,不约而同,人们的神情,是那么的严肃,村里最年长的老者站在最前面,目光悠长,悠长,漫过人群,缠绕古藤,穿越时光,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而今,我终于回到了故乡。
然而,他们却有意或无意地疏远我。他们认为我是见过大世面的城里人了,于是,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除了问候,便再无其他的交流,这让我觉得很无奈,想起从前看过的一首小诗----你站得很近,离我却远,望穿双眼,咫尺天涯。
日子,感觉就像在坐牢,那么压抑。每天,我穿梭在田野中,望着在田野中的人们,看他们辛勤的劳作,他们的纯真与质朴,截然不同与城市人的虚伪与市桧,那是一种散发着大自然独特的清新与甜蜜的美丽魅力,而不是以华丽的衣服掩饰自己内在的丑陋与肤浅。走进大山,我呼吸着原始的空气,褪却市桧的气息,欣赏着粗犷的田野风光,卸下虚伪的面具,拥抱着风的快乐,感受着大山的脉搏,它是那么地真实,那么地沉稳,不再是我梦中的幻影,我不会再失望,也不会害怕,因为它温暖了我的心,感动了我的灵魂,深深地驻入了我的生命。
我也终于明白,故乡的古藤不是人们精神的枷锁,而是精神的支柱,在岁月的历史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刻骨而铭心。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的春夏秋冬,五千年的风雨兼程,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如同一颗不灭的东方明珠。在此,祝贺我们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最后,真心的祝福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更加繁荣昌盛。祖国,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