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秋节放几天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一
旧时汉族中秋节禁忌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日夜,男子多不叩拜月亮。俗谓月亮属于太阳,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只能由妇女(包括女孩)拜月。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近段时间身体很弱的人不宜在野外赏月、拜月。若最近流过产或者生育过宝宝,那么,也不宜赏月,即使在家中的阳台也最好不看月亮。
3、忌头发遮额头
女子务必将自己的额前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4、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出门前烧香可以确保出行平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祈福。
5、忌果饼不圆
当中秋的月亮挂上时,人们设坛燃香,陈列月饼瓜果等拜月亮。每家会向有月光之位在月出之时供拜,拜祭完毕之后,焚烧月光纸,摆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给家人,中秋节全家应聚在一起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吃了能使全家不离散,为了团圆祭月的果饼必须是圆的,即使把瓜果月饼切开来也必须是月牙瓣的莲花状。
中秋节放几天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今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2015年9月27日(星期日);国庆节放假调休时间为2015年10月1日至7日,共7天,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不能停止生产和工作的单位放假办法,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一些网友对中秋放假安排表示“看不懂”,认为9月27日本来就是周日,中秋节只放周六和周日2天假,何谈中秋节放假?实际上,中秋节的那1天假期是在国庆假期中补休的。
按规定,如果假日适逢周六、周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去年的放假调借方案为,假日逢周六、周日时,在周一补休。但2015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邻很近,如果在周一补休,即9月28日补休放假,则会出现先休3天再上2天班再放假的“折腾”或者国庆假期后连上9天班的情况。
2015年的放假安排将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作了综合考虑,将中秋那一天假期挪到国庆假期中补休。这样,国庆假期从10月1日至7日,共7天,然后10月8日和9日正常上班,接下来这个周末只需周六的10月10日上班,10月11日这个周日可以休息1天。
中秋节放几天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三
那么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中秋节这天是能够放一天的,而刚好是连着星期六日,所以一般都会调休,然后放一个三天的小长假。
中秋节放几天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四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2019年中秋节放假几天?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今年中秋节休假三天,9月15日(星期四,中秋节)至9月17日(星期六)放假调休,9月18日(星期日)上班。所以中秋节放假时3天!
尽管重大节假日免费通行的国家政策已经执行5年了,但仍有不少市民并不清楚中秋节、端午节并不在免费的节假日范围内。省交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2019年曾出现过中秋节和国庆节连休的情况,由于国庆长假属于免费通行时间,因此中秋节享受了免费通行。
但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免费通行时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根据这一规定,中秋节并不在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节假日内。这意味着,这个中秋节小长假高速公路不免费,车主们想要免费走高速需要等到国庆长假。
按惯例,今年中秋出行高峰将集中在9月15日上午和9月17日下午。省交通部门提醒中秋出行的市民,请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尽量错峰出行。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可是你们又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其实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这天,除了月饼,人们还会把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拿出来,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放几天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五
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之际,秋日祭月与农业收成有了关系。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初唐时,秋日祭月成了固定的习俗,人们开始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有了盛大的活动。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
中秋节除了祭月酬神以外,也是一个喜庆欢愉的节日。“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团围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遵循传统,在八月十五欢度中秋,祭月、赏月、祀土地、吃月饼、烧斗香、点塔灯、舞火龙……尽管各地物候、民俗各有不同,但皆以仲秋时节的满月比喻人间的温情与团圆。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有“树中秋”的活动,将灯高高地挂起,以明灯邀明月。孩子们在家长帮助下用竹篾糊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和方方正正的灯,或横挂于高杆之上,或手提着在月下游嬉玩赏。
据说,一百年前,大坑发生过一场瘟疫,民众为了驱赶灾祸,在中秋期间舞动一条插满香的草龙,祈祷健康。而后瘟疫果然消退,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中秋节前,澳门的大街小巷都会挂上别具特色的灯笼,节日早上要先拜祭祖先,晚上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人们提着五光十色的灯笼到户外赏月。路环黑沙海滩、竹湾,以及半岛南湾湖、西湾附近,都是赏月的好去处。
东南沿海闽台一带有中秋节“博饼”的趣味活动,据说是由郑成功为激励士兵斗志设计的一种游戏发展而来。
传统的博饼活动,使用的是月饼,一般十人一组,轮流博弈。根据点数的不同确定所获得的角色,包括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和秀才,然后根据等级不同,分发不同的月饼。
现在“中秋博饼”已经不再限于争夺月饼了,而是将各种生活物品作为奖品按等级分发,依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中秋游戏。据记载,明代台湾中秋节的街市售卖“月光纸”,纸上绘有月光下的菩萨和兔儿爷。
清代中秋节有用兔儿爷祭月的风俗,不仅有戴头盔、穿盔甲的兔儿爷,还有扮成商贩、剃头师傅、缝鞋匠模样的。
台湾农民会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间插上“土地公拐杖”,即用竹子夹上些“土地公金”,以酬谢丰收的恩赐,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高山族中秋之夜,要盛装在日月潭边跳“托球舞”,传说是为了纪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并祈求日月昌明、风调雨顺。阿美族、鲁凯族则会在中秋节前后举行丰收祭,载歌载舞,通宵欢庆。
据地方志记载,甘肃、四川、青海和西藏的藏族也过中秋节,相关习俗活动与汉族相同。
新疆的达斡尔族和锡伯族也欢度中秋,而哈密地区的汉族中秋节白天打锅盔、烤月饼,晚上全家一起献月、敬月、赏月,庆祝阖家团圆,借明月寄思乡之情,有的家庭和商铺还会挂起走马灯,以灯上的故事流转象征岁月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