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爱故乡的杨梅原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诵篇一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新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三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树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生齐)我爱故乡的杨梅。
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 示本课生字词)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找出来多读几遍。(生练读)
生:我觉得“吮吸”这个词比较难读,因为“吮”是翘舌音, 容易读错。
师:我们也请一行的同学来开小火车,轮流读课文。
师:听完他们的朗读,谁想评一评?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得很准确。现在,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生选段个别读,师根据生回答板书)
二 理解词语
三 质疑
四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作家王鲁彦的作品(出示课题,学生读)师 从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把题目改成“我爱杨梅”从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生答)
二 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师:好,现在请同学闭上眼睛,一边听我读课文,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师配乐读课文)
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板书)
三 逐段品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自由读课文)
师: “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
师: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儿是要贬低杨梅吗?
师: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
生:(齐)春雨。
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
师:(简笔画)老师这儿画了几种树叶,哪一种是狭长的?
(生从众多树叶中指出狭长的叶子)
师:其它几种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呢?请你也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
(生边指图边回答,用上扇形、心形、手掌形、椭圆形等词语。)
(师在悠扬美妙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读课文,生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联想)
(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张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开心地笑了。
我看到一群树娃娃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
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伸展开绿色的手臂,伸着懒腰,一截截地往上长。)
师:我从同学们的想象中感受到这杨梅树在快乐地成长,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一块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生配乐朗读,读得入情入境)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棵棵杨梅树真是可爱呀!杨梅的果子就更可爱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生齐读课文)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的?请读句子:(出示两个句子)
1. 杨梅是圆的,生着小刺。
2.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师:再读读句子,看看从这个词你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别的东西来?(生再读,体会)
(还可以体会到这些杨梅果特别可爱,作者特别喜欢它们。)
师:用了重叠词,不仅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杨梅果的可爱。(生练习朗读)
师:杨梅果形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它全身长满了小刺。)
师:请大家读一读具体写小刺的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刺的。(生齐读)
师:对!作者写出了小刺的特点。我们一块儿来读课文:杨梅树结果实了,作者仔细地观察了杨梅果的形状,他看到……(生读第1句),作者不仅看了,而且用手摸了,他发现……(生读第2句),最后,作者还把杨梅果放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到……(生读第3句,略)
师:正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才能这么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的特点。
3.学习五自然段:
(幻灯出示杨梅果的图片)
生:(齐)红色!
师:作者很熟悉杨梅果,还知道杨梅果成熟前、成熟后颜色的细微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颜色的词。(生默读课文,画词,并在老师的引读下感知“淡红”、“深红”、“黑红”、“鲜红”这四个词。)
师:用上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杨梅果成熟时颜色的变化,
师:你们能不能也象这样说一说绿色有哪几种不同程度的
绿?(生说出“淡绿”、“ 深绿”、“碧绿”、“墨绿”、“草绿”等词)
师:如果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颜色时,也能这么仔细地观察,用上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进行描写,一定能写好作文。
师:杨梅果的颜色是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呀!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它颜色的美丽。(生齐读)
师:“染满”是怎么一回事呢?
(用上“染”字说明杨梅的汁水给“我”的嘴唇、舌头染上了颜色,而且这红色能保持很久。)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杨梅的味道,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
(未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
“甜津津”的意思吗?
( “津”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
师:你们吃过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
(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
我吃过西瓜是甜津津的。
还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
师: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多清楚啊!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接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块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清事物的特点。
四 读写结合,写作练习
1 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组内说,全班说。)
2 布置作业 :为一种水果写一段介绍。(形状 颜色 味道)
五 结束语
怎么样,是不是口水流出来了,快去找来原文,和课文对照着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吧!
六 小结
我爱故乡的杨梅原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诵篇二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杨梅树的美;二是杨梅果的可爱。从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次送教下乡我们探讨的目标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怎样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写好。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这节课,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讲课文,又不能上成独立的作文课。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写杨梅树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同时感悟杨梅树的美和可爱。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又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抓住什么具体写杨梅的?试举例说明。
确定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读文探究或小组探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1、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2、写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写一段话)
树
14、 我爱故乡的杨梅
果 (形状、颜色、味道)
特点
我爱故乡的杨梅原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诵篇三
2.组词语。
梦( )吮( )狭( )辰( )
婪( )充( )峡( )唇( )
汁( )津( )贪( )挂( )
计( )律( )贫( )桂( )
到( )甘( )触( )腐( )
倒( )甜( )解( )府( )
3.改错字。
(1)他只是偶耳到家里来做坐。( )( )
(2)杨梅树申展着四季常绿的支条,一片片峡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 )( )
(3)轻轻咬开杨梅果,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 )
(4)摇船的在银杏树下面歇口气。( )
(5)小明和小华手拉手,肩并肩来到学校。( )
4.把下面的句子意思写具体。
(1)杨梅树( )地吮吸着( )的甘露。
(2)一片片( )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3)秋风吹来,( )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
(4)每年冬天,( )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
5.填空。
(1)贪婪,部首是( ),再查( )画。词义是________。
(2)吮吸,部首是( ),再查( )画。词义是________。
(3)狭长,部首是( ),再查( )画。词义是________。
(4)甘露,部首是( ),再查( )画。字义是①使人满意的、甜②自愿乐意③姓,应选( )。
(5)染满,部首是( ),再查( )画。字义①用染料着色②感染、沾染,应选( )。
(6)甜津津,部首是( ),再查( )画。字义是①形容有滋味②水流出的样子,应选( )。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7.选择合适的词语搭配起来。
参考答案
3.(1)耳(尔) 做(坐) (2)申(伸) 枝(支) 峡(狭) (3)唇(唇) 染(染) (4)歇(歇) (5)肩(肩)
我爱故乡的杨梅原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诵篇四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文章开篇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杨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接着将强烈的感情融进了对故乡杨梅树生动形象地描述之中,然后着重描写了杨梅的可爱了解杨梅的形、色、味,从中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第二自然段拟人句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我将变式法、直观演示法、朗读指导等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1.变式法:
先指导学生学习写“果”,着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再由“果”讲到“树”,最后回顾全篇。这种改变课文叙述顺序,直奔重点段落的方法,既突破了重点,以兼顾了全篇。
2.直观演示法:
为了将杨梅生长过程由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增强学生感情体验,在教中,我采用多媒体再现杨梅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轻松地感知杨梅果形、色、味的特点。由于cai集图文音形于一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活动,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声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朗读指导法:
由于课文词句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词句,领悟作者感情。而且通过朗读还可能加速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只有学习得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获取自能读书、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这篇课文写杨梅果“形、色、味”的三个段落结构基本相同,我抓住这一特点,设计了“教学法、正向迁移、巩固深化”三个教学环节来重点训练巩固学生掌握“读→找→说”的学法指导。使他们朝着“自能”读书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体现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一)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带着问题进行听读课文:
这一设计,使学生可借助图像进行图文对照,将文字形象化。从视觉、听觉上体验课文情感,并在轻松的情境中找到问题答案,这样既让学生理清文章记叙顺序,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重点。
(二)渗透学法,突出重点
1、老师总结学法:学习这一段时首先读课文,然后找特点,最后说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读→找→说”,(边说边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读→找→说)这一课件简结明了,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方法。
2、定向迁移:
通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读→找→说”三步读书法,但要达到熟练程度还需训练,因此学习杨梅果颜色这一段时,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用学法来学习,从而巩固学法。
a.首先出示学法指导的课件:
b.强化训练。运用多媒体展示杨梅颜色变化过程,让学生用“先……随后……最后练习说一段话,对于程度高的学生,还可鼓励他给这一课件配音。
以上步骤,既可以巩固学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促进语言内化,而且给课件配音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应用深化
如果前两段“扶、“半扶半放”的教学落实了,基础打牢了,学生应基本掌握了学法,在此基础上,我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进行自能读书练习,期望通过这一练习或多或少内化一些读书技能。
①直观展示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可爱的杨梅果的样子,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想说的欲望。
②分组讨论
学生现根据自学提示分组进行讨论
a.按照学习方法自学第六自然段。
b.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③检验效果
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效果
④巩固练习
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作者怎机关报围绕“可爱”这个意思,写出“杨梅果”的特点,而且让学生从整体来分析杨梅果各部分的变化特点,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作者写杨梅果各部分变化,都是按“初生—成长—成熟”的顺序来写的,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为练笔打下了基础。
(三)品味语言,解决难点
体会杨梅树的美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准备运用以下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1、运用多媒体展示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的美景,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故乡杨梅树的美,这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意境,并通过这一意境唤起学生的审文情趣和欲望。
2、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片
①让学生在读中找出对本段不理解的词语;
当学生提出如“贪婪、吮吸”等词语时,我将这些词用红色字体显示出来,根据学生讲的顺序,随机显示这些词语,这也是期货媒体难以达到的。
②提问:这些词一般是用来描写什么,文中描写什么?让学生了解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会形象地描绘出杨梅树在春雨中茁壮成长的样子。
③指导朗读全篇,体会感情
大纲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因此,全课新授完时,再一次指导学生有感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杨梅树和杨梅果写得那么美丽可爱?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这与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平时仔细地观察分不开的。
(五)提供材料,举一反三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要使他们学过的东西得到巩固,就要千方百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练笔是一种好形式,有利于学生巩固学法,进行能力转化。三年级学生因年龄的限制,对家乡特产知之甚少,为此我运用了直观形象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内化型训练,将长沙的一些特产的特点及生长过程资料收集起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看。这样做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平时难以全程观察到的变化过程,即运用媒体,延伸了学生观察的时空,在观察基础上让学生选一种特产为经配上文字或解说。为下一节课练笔打下基础。
爱故乡 枝:伸展着
树
叶:欢笑着
我爱杨梅 形:圆 桂圆大小 小刺
果色:淡红→深红→几乎变黑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我爱故乡的杨梅原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诵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析第二自然段描写杨梅树的词句。
教学准备: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生齐)我爱故乡的杨梅。
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 示本课生字词)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找出来多读几遍。(生练读)
生:我觉得“吮吸”这个词比较难读,因为“吮”是翘舌音, 容易读错。
生:“豆腐”的“腐”字在这个词里读轻声,比较容易读错。
生:我认为“触到”这个词有些难读,“触”是翘舌音,很容易读错。
(生一边汇报,师一边在这些词下画横线)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都不错。我们把画横线的词语多读几遍(生自由读,开火车读生字)
师:大家读得不错。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齐)共有六个自然段。
师:我们也请一行的同学来开小火车,轮流读课文。
(当老师请了一行同学时,没有被请到的同学发出了失望的叹气声)
师:没关系,没被请到的同学先仔细听,如果你觉得哪些自然段你读得比他好,待会儿老师再请你读。
(生开火车读课文)
师:听完他们的朗读,谁想评一评?
生:我认为这一行同学中,阮杨同学朗读得很流利
生:饶倩同学今天的朗读又流利又大声,进步非常大。
生:我觉得陈香伶和王妍的朗读还不够流利,有回读的情况,今后要多练习。
树 (2)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 (4)
果 色 (5)
味 (6)
二.细读,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自由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四季常绿”这个词,它指的是树木的枝条四季都是绿的。
师:你真会提问。“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
生:“贪婪”的意思是贪心,不知满足。
师: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儿是要贬低杨梅吗?
生:不是的。读了这个词,我就感觉到杨梅树喝饱了春天的甘露,要快快长大。
师:你想得可真好呀!
生:请问大家,“甘露”是什么意思?
生:我能解答这个问题。“甘露”是指甘甜的糖浆。
师: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
生:(齐)春雨。
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
生:我读懂了“一片片”,通过这个词,说明杨梅树的枝叶长得很茂盛。
生:我读懂了“狭长”,指又细又长的叶子。
师:(简笔画)老师这儿画了几种树叶,哪一种是狭长的?
(生从众多树叶中指出狭长的叶子)
师:其它几种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呢?请你也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
(生边指图边回答,用上了扇形、心形、手掌形、椭圆形等词语。)
(师在悠扬美妙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读课文,生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联想)
生: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张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开心地笑了。
生:我看到一群树娃娃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
生: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伸展开绿色的手臂,伸着懒腰,一截截地往上长。
师:我从同学们的想象中感受到这杨梅树在快乐地成长,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一块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生配乐朗读,读得入情入境)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棵棵杨梅树真是可爱呀!杨梅的果子就更可爱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生齐读课文)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的?请读句子:(出示两个句子)
1. 杨梅是圆的,生着小刺。
2.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生:第一句只是写杨梅果“生着小刺”,第二句是写“遍
身生着小刺”,多了“遍身”这个词,说明小刺长满了杨
生:第一句没有写杨梅果的大小,第二句写了“和桂圆一样大小”,一读就知道杨梅的大小。我觉得写得很具体。
生:第一句说杨梅“是圆的”,第二句说的是“杨梅圆圆的”强调了杨梅特别圆。
师:对!再读读句子,看看从这个词你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别的东西来?(生再读,体会)
生:我还可以体会到这些杨梅果特别可爱,作者特别喜欢它们。
师:用了重叠词,不仅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杨梅果的可爱。(生练习朗读)
师:杨梅果形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全身长满了小刺。
师:请大家读一读具体写小刺的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刺的。(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杨梅果身上的小刺和一般的刺有什么不同?
生:一般的刺我们摸起来总感到粗糙,很扎手。可杨梅果的小刺是软的、平滑细腻的。
师:对!作者写出了小刺的特点。我们一块儿来读课文:杨梅树结果实了,作者仔细地观察了杨梅果的形状,他看到……(生读第1句),作者不仅看了,而且用手摸了,他发现……(生读第2句),最后,作者还把杨梅果放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到……(生读第3句,略)
师:正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才能这么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的特点。
第二课时
3.学习五、六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杨梅树的可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可爱的杨梅果。
(幻灯出示杨梅果的图片)
生:(齐)红色!
师:作者很熟悉杨梅果,还知道杨梅果成熟前、成熟后颜色的细微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颜色的词。(生默读课文,画词,并在老师的引读下感知“淡红”、“深红”、“黑红”、“鲜红”这四个词。)
师:用上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杨梅果成熟时颜色的变化,
师:你们能不能也象这样说一说绿色有哪几种不同程度的
绿?(生说出“淡绿”、“ 深绿”、“碧绿”、“墨绿”、“草绿”等词)
师:如果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颜色时,也能这么仔细地观察,用上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进行描写,一定能写好作文。
师:杨梅果的颜色是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呀!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它颜色的美丽。(生齐读)
生:我知道了。用上“染”字说明杨梅的汁水给“我”的嘴唇、舌头染上了颜色,而且这红色能保持很久。
(媒体出示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在这个自然段里,作者用了这样一组词来描写杨梅果颜色的变化。
(师给关联词加点:先是……然后……最后……)
师:老师这有几个练习,请大家试着用这几个词说话,喜欢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屏幕出现练习,生自由练说,然后汇报。)
1.小蝌蚪先是 ,随后 ,最后 。
2.白荷花开花了,先是 ,随后 ,最后。
3. 先是 ,随后,最后 。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杨梅的味道,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
生:未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
“甜津津”的意思吗?
生:“津”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
师:你们吃过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
生: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
生:我吃过西瓜是甜津津的。
生:还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
生:应该是甜中带酸。熟透了的杨梅主要是甜的,但还有一点酸,因为它实在是太甜了,所以就不觉得酸了。
师: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多清楚啊!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接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块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清事物的特点。
5.学习一、三自然段:
师:课文的重点段落是4、5、6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写1、3自然段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师:在写树和写果的段落之间,有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请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生齐读: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生:这个自然段把树和果联系起来,从树写到了果,是个过渡段。
生:我好象看到了树上结出了很多很多的杨梅果,数也数不清。
生:我还看到这些杨梅果长得十分饱满,都沉甸甸地挂在
枝头。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作者先写了树,再写了果,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能不能颠倒过来?我们再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生齐读课文)
生:不能。因为作者是按照树木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所以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教学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时常注意渗透写作技法的传授,将会使学生受益非浅。
课题换成“我爱杨梅”?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故乡的”
这个词呢?
生:因为这是作者故乡的杨梅,所以这两个字不能省。
师:说得有点道理。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自己故乡
的杨梅写得这么好、这么美?
生:作者从小在故乡长大,十分熟悉和喜爱杨梅。
生:杨梅就象他故乡的一位老朋友,伴随着他长大,因此他说起故乡会想起杨梅,看到杨梅也会想起故乡。
生: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
师:对呀,作者不但爱故乡的杨梅,更爱自己的故乡。作者在这里写的是杨梅,赞美的是杨梅,就是要通过杨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抒情”。
(师板书)
师:作者借的是什么物?(生齐:杨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生齐:热爱故乡的感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块儿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可见,课文的第1、3自然段不仅不能省,而且在全文
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生:有沙田柚、香蕉、马蹄等。)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沙田柚,我们就来写写它,好吗?
(把一个剥开了的沙田柚和一个完整的沙田柚,通过投影仪展示到屏幕上)
师:请一、二组的同学观察沙田柚的外表、形状,三、四、五组的同学观察沙田柚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味道,动笔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
(生仔细进行观察,之后动笔写,师巡堂指导,生写完后,每组派几个代表上讲台汇报,师生评议、修改)
设计说明
生词的教学不应平均用力,本课采用学生自读自评的形式,确定字音教学难点,并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自读,达成目标。
有效地保护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朗读之后的互相评价,既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训练学生的听读辨析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地读书,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质疑、解疑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充分的体现。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读而生疑,疑而能问,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质疑解疑,交流协作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先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本义,再放到句子中进一步感悟,才能真正读懂词句。
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迁移应用。
梅果的全身,让我知道了这些小刺特别多。
此处是教学的难点,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把杨梅树说成“树娃娃”,这一点拨,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利用优美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比较”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手段。只有比较,才能促进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杨梅果的特点,体会到了叠词的妙用,体会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
采用引读,目的有二:1.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2.提示作者的观察方法。为指导小练笔做好铺垫。
师:(板书“甜津津”)看看“津”字的结构,你能想到又进行了一次积累、迁移、运用训练。花不了多少时间,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却有很大的作用。
运用“字理识字”法教学生字,形象、生动,有效突破字义的难点。
仍然进行迁移运用训练。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练习的设计有坡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
顺序不能颠倒。
生:而且课文是先写春天的杨梅树,再写夏天的杨梅果,也可以说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不能颠倒。
师:整篇课文都是写作者“爱杨梅”,我们是不是可以把
“迁移、运用”的教学思想,促使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给学生“练”的机会。
只那么“一句”点拨,学生又领悟到写作的一种方法。
通过想象,“挂满”一词的理解形象多了!
树 (2)
我爱故乡的杨梅(3)
形 (4)
果 色 (5)
味 (6)
不按课文顺序组织教学,而是另辟蹊径,采用变序法,先教学2、4、5、6自然段,最后抓过渡段,带出第一段,篇末点题,通过讨论、辨析、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挤出时间让学生动笔习作,体现精讲多练。
附:学生作文
沙田柚是广西的特产,它和小朋友的脑袋一般大小,一头大一头小,样子有点象葫芦。它穿着一件美丽的黄外套,摸起来麻麻的。它的皮很厚,你不用点劲休想把它剥开。当你好不容易剥开它的表皮,你会发现它下面竟是软软的象棉花一样的东西,再撕开它,一个圆球形的果实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它由十几片果肉组成,跟我们平常吃的桔子有点像。它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每片果肉就象一把小梳子。你不要以为“小梳子”可以直接吃了,一定要剥下“梳子”外面的那层皮。我记得姑姑讲了一个笑话:有一次,她送了一个沙田柚给北京的好朋友,结果,那位阿姨打电话来说,柚子又苦又涩,一点儿也不好吃!姑姑大吃一惊,一问,才知道,阿姨把柚子当成了“大桔子”,连皮一块吃下去,怎么会好吃呢?沙田柚的肉一丝丝紧挨着,洁白透明,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难怪驰名中外呢!
[课后总评]
本课的教学,我注重体现以下语文思想: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并以多种读书方式,如个别读、齐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致,让学生喜欢读,乐意读。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感悟语言文字;接着让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景;最后,也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学生通过感悟课文,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真正达到受感染、受熏陶、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效果。
2、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教学中,我把本文当成一篇范文,把“写”立为“读”的最终目标,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写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感悟和诵读,达到积累的目的,为写作埋下伏笔。在课后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练笔”,帮助学生进行迁移,使学生凭借课文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自己熟悉的事物。真正发挥了课文“范文”的作用,也使阅读和写作得以紧密结合。
3.想象说话、巧破难点。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此,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设置了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这一教学环节,我先利用优美的音乐、深情并茂的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染,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最后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将课文语言内化,学生通过想象理解了拟人的手法,进一步体会到杨梅树、杨梅果的美丽、可爱,这样,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地突破了。
4.基础扎实、训练到位。语文课的学习,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学习这一课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理解、积累是基础,为此,我运用字理识字、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解词。如在教学“染满”一词时,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在教学“狭长”一词时,学生对该词把握不准,我出示了不同形状的树叶,让学生从中辨析出“狭长的叶子”使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很形象的认识。
我爱故乡的杨梅原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诵篇六
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第41课《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佳作,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现代著名作家王鲁彦热爱故乡镇海的思想感情。课文层次清晰,按照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进行叙述,语言精炼、简洁,朴实、亲切。课文按照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进行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精炼、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采用形象的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仿佛见到杨梅、仿佛看见杨梅颜色变化、仿佛品尝杨梅的感觉。
这原本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领悟能力有限,对作者的遣词造句之美,布局谋篇之妙都只是一点点朦朦胧胧的感受,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二年级的学生特性,除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将写作的方法适当渗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杨梅描写之所以如此细致,是因为对家乡的浓浓眷恋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5个生字;理解和积累文中词语“细腻”、“贪婪”、“甘露”等词语;理解作者从形状、颜色、滋味三个方面介绍杨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细致的方法。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词义、摘录词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的习惯;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杨梅,并借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杨梅梅果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能说出小作者从形状、颜色、滋味三个方面来写杨梅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描写杨梅树、杨梅的语句,体会作者借助杨梅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一、在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篇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理解“故乡”,通过学生讲述自己故乡在哪里,将学生带入课文,走进作者的故乡,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看美丽的杨梅树,去品可爱的杨梅果。
二、从多种途径理解词句
新课标中本学段的阅读目标,是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图画,展开想像,结合生活,观察实物等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进而使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三、重视熏陶感染,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涵养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尤其是像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均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因此本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这份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杨梅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故乡的象征,一想起杨梅自然而然就想起故乡,明白爱故乡的杨梅也就是爱故乡,有了这样的熏陶,再加上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特产时的热情,学生对家乡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质疑为何作者如此喜爱杨梅,交流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并通过图片学习第二节,杨梅树的描写。
三、细节研究第四—第六节,找出描写杨梅的句子。
1、找出描写外形、颜色的句子。
2、找出描写味道、口感的句子。
3、完成填空,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四、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主题
五、课外延伸,加深爱乡之情
九年义务教育读本(试用本)第四册
课题《41、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执教:上海市平和学校余静雯
教学目标:
1、识记:甘、桂、软、唇、酸、津、味、饱;正确书写:桂、软、唇、酸、饱;积累:甘露、四季常绿、平滑、伸展、贪婪等词语。
2、学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小作者从形状、颜色、滋味三个方面来写杨梅果。
3、能正确从文中找出“宽阔、坚硬、粗糙”的反义词,能划出描写杨梅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4、体会作者喜欢杨梅,并借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杨梅梅果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能说出小作者从形状、颜色、滋味三个方面来写杨梅果。
2、体会作者喜欢杨梅,并借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故乡,齐读词语。
2、解释故乡:你出生的地方或是长期生活的地方就是故乡,也可以叫做家乡。(再读故乡一词)
3、你的故乡在哪里?
4、交流。(1-2名)
5、(板全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事物抒发了自己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6、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质疑为何作者如此喜爱杨梅,交流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
1、过渡:作者故乡的杨梅到底为什么让作者那么喜爱啊?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杨梅。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交流。(板书外形颜色味道)
4、看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回答完整(2名)
课文从外形、颜色、味道三个方面介绍杨梅。
5、课文除了杨梅之外,还描写了什么?(杨梅树)
[学习第2节]
1、课文哪一小节是描写杨梅树的?
2、交流并出示第2节。
(1)指名读第2节
(2)正音贪婪、甘露(开火车),学习“贪”字,部首。
3、理解词语贪婪:贪心不满足;甘露:甘甜的汁水、露水。
4、自读该小节,思考春天的甘露指什么。杨梅树又为什么要贪婪地吮吸?
春雨努力长大,长出美味的杨梅。
5、引读:它们伸展着()的枝条,一片片()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理解拟人句,说明杨梅树喜爱春雨,渴望成长。(泛红欢笑)
6、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瞧,杨梅树长得多么茂盛!真是生机勃勃啊!(伴乐读)
三、细节研究,找出描写杨梅的句子。
[学习3—6节]
过渡: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就挂满了杨梅,我们一起去看看杨梅吧。
1、自读课文3-6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描写杨梅外形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杨梅颜色的句子。
2、边交流并出示:
(1)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a、自读,思考遍身的意思。(全身)
b、找出杨梅外形的特点。
c、交流(板书圆遍身小刺)
d、指导朗读。(自读--男生读—女生读。可爱)
(2)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的,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a、交流并板书。(学生边说边板书淡红、深红、几乎变黑随即泛红颜色词语)
b、观察关联词,并引读。
师: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把杨梅的颜色变化写清楚了。杨梅先……随后……最后……。(出示图片)
c、理解几乎:差不多,近乎。
d、为何是几乎变黑而不是完全黑?(因为太红了。)
e、描写颜色的词语能否交换?为什么?(根据杨梅生长顺序描写的。)
f、小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观察,根据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描写。
g、说话训练:用“先……随后……最后……”的句式说一说自己了解的事物变化。
g、齐读。
3、知道了杨梅的外形,了又解了它的颜色变化,它的味道和口感怎样呢?请找出文中描写杨梅味道的句子。
(1)交流并出示: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泛红又酸又甜甜津津并板书)
瞧,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杨梅果子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去写文章。
(3)它的口感如何呢?它的身上可是有刺的呀!
(4)交流并出示: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5)正音“软”(三拼)开火车
正音词语“细腻而且柔软”(开火车),理解词语意思,细腻,光滑;柔软,柔和。
(6)指导朗读。(自读、指名读、女生读)
(7)杨梅不仅外形可爱、颜色亮丽就连刺都是这样柔软,口感真是爽滑!忍不住了,让我们咬开它尝尝杨梅的味道!(出示填空)
咬开熟透的杨梅,就可以看见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的汁水,甜津津的,叫人越越;而没有熟透的杨梅,咬下一口又又。
a同桌讨论。
b交流
c指导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4、引读:作者对杨梅又爱又恨,他爱的是杨梅那(又酸又甜的味道)恨的是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多了,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他这下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但是(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了,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只有当你吃饱了再吃别的东西时,才(感觉到牙齿被酸倒了)。((出示最后一节。)
5、总结升华
(爱故乡。)
师:对呀!作者通过杨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或爱)作者爱着故乡的杨梅,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杨梅,更不会忘记(故乡)!因为他(爱故乡)!(引读、理解文章中心。)
6、饱含深情齐读第一节。(再次出示。)
(1)指导朗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男女生配合读---齐读)
五、作业
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特产。
板书设计:
41、我爱故乡的杨梅
外形:圆遍身小刺
淡红深红几乎变黑(外)
颜色:
鲜红(内)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我爱故乡的杨梅原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朗诵篇七
1.认识与理解“贪婪、狭长、细腻、甜津津、细雨如丝”等词语;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我喜欢吃香蕉。香蕉就像半个月亮一样。它有两种颜色:有的香蕉是青色的,有的香蕉是黄色的。香蕉的表皮十分光滑,吃起来也不用麻烦。只要把皮剥掉,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又软又滑的果肉。就连没有牙的老奶奶都可以享受着香甜的味道。如果香蕉皮是绿色的话,你可千万别吃,因为这样的香蕉吃起来又酸又涩。不过你不要着急,只要在家放几天就可以吃了。熟透的香蕉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喜欢桔子。它圆圆的和苹果一样大小。桔子先是绿色的,然后渐渐地从绿色变成桔黄色。如果把桔黄色的皮剥开,就能看见一瓣儿一瓣儿的桔子围在一起掰一瓣儿放进嘴里,嘴唇上和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桔黄色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桔子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我知道桔子里含有维生素,多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秋天,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苹果圆圆的和茄子一样大小。苹果先是青的,随后变成青红色,最后变成深红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青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青嫩的汁水。没有熟透的苹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十分的喜爱。
这样的语言训练,通过感官的开发,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去判断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更多;学会用舌头去品尝酸、甜、苦、辣。利用感官的开发,刺激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在倾听叙述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欣赏、品味和评价。什么样的语言更准确,什么样的语言更生动,什么样的语言更耐人寻味,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与众不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打开五官,就打开五彩的世界!今天,学生所能看到的还只是一片叶子,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透过叶子看到繁茂的大树,甚至气象万千的森林。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4.1第一学时教学
活动活动1【导入】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上学期学过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还记得吗,请谁来背背?
指名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这首诗里,诗人想起了故乡的“茱萸”,便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也想念自己的故乡,所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杨梅的文章,那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活动2【活动】认读生词,检查预习。
[小黑板出示]
贪婪吮吸甘露平滑
细腻柔软狭长渐渐
又酸又甜细雨如丝甜津津
四季常绿新鲜红嫩豆腐
请小老师读。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故乡是指哪里?(江南)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活动4【活动】深入课文,接近杨梅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
(讲到形状时,拿杨梅实物做道具,请一位学生尝尝。)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3、品读语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
5、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活动5【活动】说写结合,拓展练习
2、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模仿课文的语言来写。(选择一个角度——水果树,水果形状、颜色、味道等)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贪婪欢笑
杨梅树
杨梅
圆甜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