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守望初心篇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题记
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树影婆裟,阳光从树叶间的缝隙中冲进来,使得空中的尘埃清晰可见,这晨间的美景带着些稚嫩,带着这执着。《华严经》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也应该如这晨光守望属于自己的美景。
作为早熟的孩子,我从小的志向就是考上最好的大学。小学时,课业简单,我边玩边学都能取得好成绩,所以误认为学习不用下太大的功夫。直到初中的考试,我才知道,自己对初心的守护,并不是那么专注。
考试前,我仍然像往常一样复习。不过我并没有那么专注,只是把书浅浅地翻一遍。不一会儿,我的课本全都翻阅完毕。我便向电脑房走去。"劳逸结合才能发挥更好。"我心里默默对自己说。
这时妈妈挡住了我的去路,硬说明天是我初中的第一次大考,要带着我复习。我不情愿地跟着她到书房,念着她指到的每个知识点。不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妈妈看我毫无斗志,意味深长重复了一下我儿时考最好大学的梦想,便起身离开了。她的话打消了我玩电脑的心思,但是我的复习仍然是浅尝辄止。
万幸那次考试没有失利,但也没达到我理想的成绩。我有些沮丧,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自己的初心需要去守护。我对待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敷衍了事,即使这样也会碰到各种拦路虎。
八年级的某一天,英语老师在台下给我们剖析着语法知识。我开始听得很认真,但不久就有点迷糊了。头开始不自觉钓鱼,几次差点磕桌上了,我只好用手托着脑袋,撑在桌子上。不一会儿我的手也开始失控了,迷迷糊糊中,脑袋直接敲击在桌子上,疼痛使我又有了点意识。老师也注意到了我的情况,点我起来。
我一下子涨红了脸,含含糊糊地回答了几句,混了过去。但这并没有驱散我的困意。我坐下后没多久又开始"钓鱼",我想方设法让自己不困--捏耳朵、扣伤口、揪头发。这都没有什么用,只能使出最后一招:锥刺股--圆规刺腿。就这样我勉勉强强地上完了那节课。我就这样,为了自己的初心,跟各种拦路虎斗争。
学习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初心有了,更重要的是守望初心的行动。唯有坚守自己对学习那份热情,不被困难击倒,才能使初心这朵美丽的花朵绚丽绽放。守望初心,是态度上的转变,更是行动上的坚持。
守望初心篇二
生活中的我们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远的路,都要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自然会悠闲自在,但同时也不应该忘记自己内心的风景。
守望初心,即使失败。李清照的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赞扬了项羽,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尽管失去了江山那又如何?大不了重头再来,何必为了这一次的失败而否定了全部,甚至到死的地步。当年不也是一点一点把江山打下来的?大不了带领着一些英雄好汉再把失去的江山重新夺取回来。失败又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他能够自刎乌江,在我看来就是害怕失败,就是没脸见当年的百姓,就是忘记了他做事情的初心。
项羽的失败,表明了他忘了自己内心的风景。他想到的只是爬上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但他却遗失了最重要的一点,退回内心、平静修行。
守望初心,即使富贵。天下不论是多么富贵的人再向上数三代都是贫困的老百姓。富贵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朱元璋曾经是个乞丐,有时甚至连一碗饭都吃不上。他当上皇帝以后,极力为百姓谋福利。因为他知道百姓生活的好才是国家最重要的事。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的国家就不能称之为国家,国家就更不可能繁荣昌盛。因为他曾经贫穷过,所以现在富贵的他知道什么最重要。同时也是因为他没有忘记他的初心。
朱元璋的成功,表明了他没有忘记自己内心的风景。在他爬上更高的山,走出更远的路之后,他仍然能够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
守望初心,即使残疾。史铁生的事例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即使他残疾了,但他仍然可以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内心的风景,所以即使残疾可他最终还是胜利了。他时刻都没有忘记那个风景。
最初的那个梦想一定会实现。只要不忘自己内心的风景,不忘初心守护最初的愿望。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守望初心。
守望初心篇三
;小说中的龙兴市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下决心打通一条四十公里的龙飞大道。路并不算长,却不经意动了一些利益集团的“奶酪”,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由暗地里推到明面上,突如其来地空前激化,引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政治“地震”。最令人震惊的就是,破格提拔进入市委常委主抓龙飞大道建设的副市长辛一飞的任命在市人大投票中居然没有通过。辛一飞是龙飞大道建设成败的关键人物。他为官清廉,长期在基层抓基建,还是两袖清风。他想干事,也能干成事,却从不跑官买官,只靠实干。这样的干部,是主持龙飞大道建设的理想人选。人大通不过,就意味着龙飞大道还没有动工,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严重危机。明明是一件造福老百姓,发展地方经济的好事情,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辛一飞上不了位,以后所有的事情似乎都理不顺,都会磕磕绊绊,都会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一个落选的副市长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态势中,接受了一座城市经济社会腾飞的时代任务。谁都心知肚明,前面没有鲜花,只有荆棘。
这个关系构架一搭建起来,就明确告诉读者,《生死守护》的重要内容,一定与“反腐”有着紧密的联系。张平的现实题材创作,思想重心总是放在“反腐”思考上,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把“反腐”挖得很深,想得很透的作家。龙兴市政坛危机的不断发酵,我们会看到,各色人等开始粉墨登场,四处活动。本市最有权势的民营企业云翔集团的董事长靳如海坐不住了,开始找市里省里的关系,阻碍迟滞龙飞大道的建设进度,因为他投资建设的全市最豪华的五星级饭店刚开业未久,成本还没有收回。而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盗墓犯罪集团头目崔铭化和三儿子崔晓剑则不断加速地下坑道的挖掘,要在大道勘探设计完成之前把龙兴市的地下文物偷盗出来。还有部分对拆迁有意见的群众在别有用心者的煽动下,不断闹事。这一切背后,都和腐败分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能找到腐败的根子。
不过,进入《生死守护》故事情节,读者马上就会发现,“腐败”问题在这里似乎变得模糊不清了,似乎被稀释了。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而“腐败”却越来越隐蔽。张平以往的小说,通常会写一两个有名有姓的腐败官员,通过他们的行动来揭露“腐败”分子的嘴脸,揭示“腐败”的危害。但在这部作品里,和辛一飞唱对手戏的“腐败”分子却没有出现。这么大的政治事件,如此不正常的政治生态,却没有看到“腐败”官员在行动。利益集团、黑社会兴风作浪,背后当然有人支持,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可是,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一直发展到最后,也没有看到哪个“腐败”分子被揪出,被绳之以法,关系网被打破。是作家有意回避现实矛盾,还是作家在深化自己的思考?答案在后者。
跟着《生死守护》的故事往下走,读者还将注意到,尽管作品思考“反腐”问题比其他作家的作品要深刻到位,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伫足不前。作品试图引导读者去注意比“反腐”更重要的问题,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中接受时代的新信息,也就是认识到“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主题。“反腐”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民生”。离开了“民生”,“反腐”就失去了意义,就会进入误区,走向斜路。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才有可能一点一滴地清除腐败,改造这片被腐败严重污染的政治文化土壤,“反腐”才有正确的方向。“反腐”是政治,“民生”则是最大的政治。作品的思想也许还可以继续延伸,但摆对摆正了“反腐”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使这部故事曲折可读的作品主题紧紧扣住了新时代的主线,有点儿猎奇色彩的“反腐”小说升华为底蕴深沉的“民生”小说。
可以说,“民生”才是这部小说反映现实的重点。小说安排了一个情节:当主人公辛一飞副市长任命被人大否決以后,龙兴市朝野震动,一片惊慌。责任部门准备立案调查,找出幕后主使人。这个时候的市委书记田震反而冷静下来,他同意辛一飞的意见,也向上级部门请示,不因政治“事故”干扰工作大局。不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查“人大”事件,而以“民生”问题为重,坚持原有的顶层设计,继续重用辛一飞,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放手大胆开展工作。他们创新了行政工作方式,紧急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任命辛一飞当总指挥,上上下下全力支持配合。这样一来,辛一飞的使用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帮他减去了当市长的其他行政事务,能够一心一意抓工程。被动变主动,坏事变好事,化危机风险为历史机遇。这一回合,只是个序幕,却打开了一个地区经济建设的大格局。当然,辛一飞的大的苦难还在后头,有些苦难甚至威胁到了他的政治生涯,一般人很难熬过去。但有了这个开局,他在龙兴政坛稳住了阵脚。
小说中的龙飞大道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虽然只有四十公里,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工厂、街道、居民区和大大小小的商店。各种利益在这里碰撞,社会矛盾也就随之不断激化。更棘手的是,龙兴市是一个传统的文物大市,在古代曾是战略重镇、经济文化重镇,地下埋藏着大量历史文物,迄今仍无法开掘。文物犯罪十分猖獗,文物保护工作也十分艰巨。城市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一样重要,城市建设不能以文物破坏损失为代价。文物保护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可以看出,在“民生”问题上,龙兴市的领导们头脑是清醒的,导向意识是明确的。他们显然知道,龙飞大道不管触动多少人的利益,都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长远的利益。一座城市的建设,如果普通老百姓不是优先受益者、最大受益者,那么,这种工程就不叫“民生”工程,只能叫“利益”工程、“腐败”工程。龙飞大道绝不能成为这样的工程。这种“人民至上”、“人民优先”的政治理念,引导着辛一飞把目光紧紧盯住棚户区的改造。这里居住的都是退休工人、普通百姓和低收入城市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他们的权益也得不到尊重和保护。城市现代化了,但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贫困。必须利用龙飞大道的建设,彻底改变这个现状,还清这笔旧账,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给老百姓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
《生死守护》人物众多。辛一飞是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英雄般地挺立于风口浪尖,顶住了所有的压力,他的身上交织着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生活矛盾冲突,也传递着时代先进思想文化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性格的展开,是破解时代困局,化解现实矛盾,开创未来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一飞是中国文学正在兴起的“民生”文学的“新人”形象。
在对待自己副市长任命被“人大”否决的问题上,向来个性冲动的辛一飞显得很清醒。作为一个以实干著称但个性有些执拗的基层干部,他因不愿搞关系、拉帮结伙而被认为不够成熟,所以一直没有被提拔重用。好不容易得到上级“赏识”,破格提拔,还赶上“人大”对抗市委,自己成了牺牲品。可是,他却向市委书记田震建议,不要在他个人任命问题上纠缠,时间紧迫,干事要紧。龙飞大道是大事大局,个人的政治前途是小事小局,不必太计较。这当然体现出辛一飞的政治品格和思想格局,也因此,整个龙飞工程并没有受到政治风波的干扰,继续向前推进,一下子打乱了对手的算盘。其实,他也不是什么能掐会算、四两拨千斤的高手智者,并不知道对手有多么阴险,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他就凭着自己的无私,凭着自己的执著,凭着自己的自信,凭着自己的“初心”,轻易就理顺关系,走出困境,也就有了独特的政治智慧。很多时候,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开最复杂的绳结。
紧接着,读者很快发现,辛一飞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他不断被各种势力算计,不断被陷害,却一直不知道对手是谁。一种由利益集团、腐败分子和黑社会纠合在一起的势力形成的组合拳,打得他遍体都是伤。有些拳打过来,常常是接不住的,致命的。可是,他却找不到对手,不知道对手躲在哪个阴暗角落放枪。小说没有设计对立面人物,就意味着,辛一飞的对手就是整个社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负能量”。他的结局,可能和大战风车一样,可笑而滑稽地失败。小说写他的政治生涯中,曾经由别人转送给后来成为腐败官员的领导两千元人民币。数额不大,但足以让对手大做文章,编造各种故事。纪委还真的动用组织手段,大张旗鼓进行调查。事后才发现,这是龙翔集团的老板靳如海的一个阴谋。他还参与设计了向国家文物局告状,引发国家文物局发文干预龙兴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事件。但是,老板也好,黑恶势力也好,他们再有能量,也无法搬动如此之高的党和国家的权重。小说虚写了党内的与社会利益集团、黑恶势力勾结的人物,却明明白白让读者感到这些腐败分子的真实存在。而主人公辛一飞面对这些看不见的对手,实际上是无力还击的。
主人公挺在风口浪尖上,置之死地而后生,方显英雄本色。辛一飞搞建设是一把好手,点子特别多,专业特别强。可给自己解困脱险,办法并不多。整部小说读下来,大致归纳起来只有一条:一心一意给老百姓做事情,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用“初心”获得“民心”。有了老百姓做后盾,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小说中有个情节对比格外强烈。当各种审查组在龙兴市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作为被审查对象的辛一飞却在市里最大的棚户区和老百姓商量拆迁补贴,找人解决生病老人的住院问题,寻找被骗去当童工、失学失踪的女孩儿的线索,和有关单位协商,把全市最好的地段拿来建安置房,不让不法奸商来抢地。他深深知道,老百姓这点儿利益其实很脆弱,不小心就会被利益集团窃取。他的责任就是保护、增值老百姓的财产,绝不能让他们一次次返贫,永远是弱势群体。他的“初心”得到了老百姓的回报,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小说高潮部分描写了一个群体性事件。不过,群众强烈的诉求是:把辛一飞还给我们。人民的力量逆转了辛一飞的命运。从性格形成的这条线索就可以看出,辛一飞这个“新人”形象大放异彩。当代小说中,从未有人如此深层地挖掘干部与人民之间的血脉关系。仅这一点,我们就足以对《生死守护》这部小说刮目相看。
两个“反派”人物也不俗。靳如海看似土豪,其实特别有心计。他给辛一飞送价值千万元的玉石,只是一种试探。他知道对方还会送回来。任何人只要接受贿赂被他拿下,他就会特别珍惜这层关系。他特别重视保护好自己利益代理人的安全。他明知违章,还要建豪华的大饭店,并不完全是唯利是图,也不是因为他政府中有人,而是有更大的设计。他眼晴里盯着的是全市最好的那块地。他深思熟虑,表面积极配合龙飞大道建设,把豪华的饭店拆除,然后合理合法地要到那块土地。他在政府里的代理人只要顺水推舟,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实现了利益输送,不但利益最大化,还保护了政府里的合作者。这个人算是精到家了。只是辛一飞无意中识破了他的阴谋,他才下狠手,要整垮辛一飞。而崔铭化则更像一个传奇人物。这个盗墓贼居然可以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以国家地下文物为中心,花三亿人民币把地面上的土地、矿山和厂房买下来,做着亏本的买卖,暗中却在地底下挖地道,寻找地下文物。如此猖狂,如此精算,如此格局,已超出一般的想象。这两个人物背后都有一张严实的关系网。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安全隐患,反映了时代潜在的危机。其他小说很难读到这样的人物形象。
文学反映现实,通常会被叫作现实主义。其实,反映现实不等于就是现实主义。反过来可以说,现实主义也并不完全能真实正确准确地反映现实。我们的文学不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丰富“民生”主题内涵,不断推出“新人”形象,就能清楚地看到现实主义的局限,也能找到文学突破创新的方向。张平的现实题材创作提醒我们,文学反映现实,应该叫作“民生”主义。
责任编辑/季伟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