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皖南古民居的散文诗有哪些篇一
;摘要: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被不断的传播和被关注度不断的提升,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满足人们舒适、快乐、宁静、宏大、端庄等心理感受,符合生理需求又符合人的心理需求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以发挥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与时代潮流接轨,通过对徽文化特点的基本阐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发掘,把握室内空间方面的分隔、组织、灵活、流动等特点,来完成视觉空间序列的设计与布置。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性,满足人性的自我张扬,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主体在各个方面的需要。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了解到的艺术美学特征在空间中体现出均衡美、和谐美、韵律美、适度美的形式美法则。并且注重其人文背景因素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陈列室内
伴随着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对世界设计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当今的生态和气候恶化,人们的住宅环境质量下滑、人和物之间关系的退化的困境中,寻找中国特色的装饰方式发扬传统艺术理念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其可以更好的建设和谐生态环境和绿色家园的目的。本课题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优势,本着对场所、情感、营造、功能性能原则和形式美法则(适度性、均衡美、韵律美、和谐美)的遵守并以徽州民居为例,对住宅空间到空间陈设品进行布置和设计,以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使物能在最大的限度内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达到满足与物与和谐。如今我们进行的室内设计,需要考虑环境的地方特色和历史连续感,致力探索、发挥华夏历史文化中丰厚的基础和底蕴,需要把握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性发展的历史文脉。从整体的空间到个体的陈设与装饰,加大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遗产继承的责任,从而使设计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当今人们对于新型的生活方式拥有着渴望,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格外的受到重视。其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也是使个人的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和注重文化内涵。课题研究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受力的营造尽力体现生活质量、生活体验和文化内涵上的个性化,在设计上可以突显出其地域性和文化特性,实现和谐共生的特点。
随着本课题的开展至完成对住宅空间所具有的基本功能,空间和陈列的风格特征,物件在空间中的陈列方式,空间的艺术表达,色彩的搭配,皖南民居特征与中国民居装饰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更好的发挥出其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效能。
1皖南民居装饰艺术特色
皖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木构瓦房,特点是这种民局常常布局精巧清新,贯彻首尾的视觉感知行云流水,既有组织且优美,形成的高潮有力而协调,巧妙而艺术的处理比比皆是,例如墙壁和家具上水平线条装饰的运用强调人和大地间的亲密,联系起湖面平静而绵长的天际线,可以感受到惬意与安静。皖南住宅外部形体朴实而简单但是进入空间内部由于使用装饰集中,使得空间处处具有对比。室内格局大方,形制规整,端肃庄重。垂直线条为主且素净的木板壁和柳条形式窗棂。皖南民居的韵律感强烈,黑白变化的马头墙由低至高地变化起承转合。空间在反复、交错、连续、间歇、起伏、平衡、减弱、增强中形成统一形成韵律。
从历史脉络的发展观察徽州地区本为古越人的生活区域,古越人善于习水,以竹筏为交通工具,也善于铸造铜器,最早的文化特征是鸟形图腾,其最原始的居住形式是巢居,到了南北朝、唐末和宋朝中原人口大量迁徙到了徽州地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徽州文化。
皖南民居室内气氛的营造手法十分的丰富和讲究,其室内环境比较多的是利用自然环境来表现意境,包括光、声水、风、山石、植物盆景等。室内的嗅觉直接由室内的建筑材料所影响着,如银杏木、桶木、和樟木散发着不同的香味而且木质保存的时间长久。盆栽也是徽州室内的重要的物件,盆景中栽培上各种奇花异草再配合石笋搭配出造型,营造出宁静、脱俗、稳重、亲切的环境,大的室内上徽州以门和窗来实现,雕刻有各种植物、花鸟、虫鱼、异兽的木门和木窗、重复排列分隔着空间,镂空的效果加强光的通透性,使得室内可以捕捉到更多的光源,空间分隔处不会很沉闷而是更加轻盈、透气、灵巧,装饰性更强。在室内家具中床是和财运联系的,一般徽州民居中使用“满顶床”,在当地的风俗习惯上认为暗室生财,认为财神爷总在室内卧房的最暗处,把床设于此处预示财运兴旺。徽州建筑的室内外色彩运用比较具有强烈的对比,在室外的色彩使用上多以中性的色调为主,粉墙灰瓦还有原木的颜色使用较多,突出了周边大自然的生态美景,而室内强调暖色,用色明快强烈尤其在厅堂较多使用红色并配以金色勾勒,表现人丁兴旺,使人感到光芒而温暖。徽州的装饰以木雕最为著名,由于地方的木材资源丰富所以木雕工艺的发展十分兴盛。无论窗花、裙板或栏杆的装饰工艺和在题材上的匠心独运无不体现雕刻工艺的精湛和高超的艺术意境。
2中国传统陈设设计的理念
2.1 礼制思想和儒家文化
礼制观念是儒家的基本思想,其对汉族民居形式影响很深。其对室内的装饰陈设设计同样有影响,在传统的居室厅堂空间内都要贯穿一个主轴线,要求具有较为规则的序列布局,最主要的部分放在主轴线上次要的部分分列两边,彰显其庄重、肃穆、平衡感满足礼制观念的要求。在当时统治者对坚持贯彻儒家思想的家庭给以表彰。儒家的行为做事的准则是“忠孝仁义”,所以可以观察到在村镇之间出现许多节孝坊、义行坊、忠烈坊。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古代书房私塾、书院、义学和文昌阁等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中国的儒、道、释等宗教并非具有政治意义上的教规和教义,缺乏崇高的宗教信仰也避免了宗教迷昧的思想侵害。其具有世俗性、功利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自古至今的信仰态度是注重实际否定一味的幻想。在宗教思想上和风俗习惯一样,从心理结构和文化心态度上看,体现了华夏民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对趋利避害吉祥自由的人生充满了寄托与希望。例如祈求超现实的神明力量、对自然力量的渴望,保佑平安人财两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愿望。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精神不可缺少的部分,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道、气、心、舞、悟、和”的理念,也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
2.2 崇尚自然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的态度,在设计理念上注重融入自然顺应自然和引借自然等,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和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在室内居室的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力组织融入内部空间,力求自然环境与内部环境统一协调。例如中国传统书房内部装饰往往采用壁纱橱、木核、屏风、竹帘、帷幕等物,体现出陈设和装饰手法上的借景和自然的模仿效果,在书画艺术形式和技法上和装饰物件上(门、窗等)也有体现,还有广泛的利用植物和山石做到添加自然元素营造自然生态的用处。在装饰造型上运用兽鸟、飞檐、翘角等利用日光、水光、烛光和月光的强弱和移动营造极美的倒影和阴影效果,步入其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使人流连忘返。古代退职或隐士文人往往归隐在山水之间淡漠世道亲近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在住宅装饰中体现在装饰风格崇尚淡雅而得体,颜色清丽,讲求内在质量忽略浮华而亲近自然,较多的使用花罩、挂落、联匾、字画、立屏、挂屏等手法装饰。表现出中国传统住宅高层次文化的形式。其着重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气(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生命性)、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人格的精神境界)、悟(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直觉思维)、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天人合一”。
3中国传统徽文化内涵和陈设艺术的现代传承
今日看来若只求亲近自然和欣赏、模拟自然是不够的,在装饰设计中要能动的接近自然,需要扩展到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中来。不仅是观赏自然而是与自然接触、融合并完全的和谐。从传统民居的建造上来看,古代的民居装饰艺术提高了建筑的可视程度,装饰的采用增强建筑的个性特征,其有别于建筑本身上的艺术创造和美学上的设计。其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会感到有别于其他家庭,其一些精细度较高的装饰手法和物件可以长年累月地去欣赏和体味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古代的民居装饰有:(1)灰塑于碳塑。(2)彩画。(3)饰壁,包括材料多样的贴饰。(4)雕刻,包括竹雕、木雕、砖雕、石雕。其中木雕、砖雕和石雕较多,竹雕占少量。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力求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境。装饰不仅是供人欣赏的陈列品,更是思想意念空间表达的艺术。通过匾额、书法、绘画、家具艺术组合统一体现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将文学意境与美学融为一体,体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概括。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提炼后进行创造,并且符合现代的审美理念不失去时代感是值得研究的。
传统装饰艺术和室内环境彰显人神共处、雅俗共存、互补共生的内涵。在装饰的内涵上讲求文与质的统一,注重装饰艺术品的脱俗并且使得自己理想的人格、情趣与品德物化至装饰之中,使得其场所成为善美模式的载体。例如在图案、纹样、图形其元素与样式组合受到“充实之美”的影响体现出“满”、“全”、“整”的特点,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自信、繁荣和开放的表现,是积极进取且乐观的态度。再如古代书房,文人无不重视书房的设计,书房可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对弈,虽然在经济上有不同但都将就书房的高雅风致,精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美学观念影响深远。包括对于艺术包括人居文化、装饰和陈列意识,都融入了个人情操、修养。明代归有光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古代文人的工艺创造观追求超凡高雅的审美情趣以理性精神灌溉其中,超越了生活之上的把玩欣赏的用途,以陈设、托物言志为目的非最直接的用于生活,并且其与民间百姓的民间装饰并不完全缺乏联系,而是互相借鉴、吸收、不断的充实与丰富。清代李渔对于书房的墙壁装饰认为“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和“壁间书画自不可少”(闲情偶寄.居室部.书房壁)。以屏风、竹帘、帷幕等物加大美感并且以山石木鸟为题名,达到诗情画意的目的。总之中国传统装饰的重要性和传统艺术精神是华夏民族传统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发扬和进步的基础。
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着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本文所涉及的通过运用中式元素和中国传统艺术理念对住宅空间的装饰、陈列的设计和艺术性的表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空间的观念及生活品味的要求发生了不同层次的改变,在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变得个人扩大化,在设计上尤其突显出其社会性、地域性和文化特性,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格外的受到重视。设计在空间中的装饰物与陈设需要艺术来打造,而艺术又需要用历史来丰富,需要设计者对当今文化现象和商业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融合室内设计装饰理念可以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当代所要求的绿色设计的环保理念。通过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完成室内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发扬与现代生活空间的独特生活感受,实现个人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住宅空间对室内设计者来说是比较容易接触到的,相对其他空间讲住宅空间在面积上相对较小也易于把握。但是住宅空间的设计更需要认真的对待,因为住宅空间是家的所在,其代表的意义更重大于其他商业上的空间,其需要更多的考虑人性方面情感,在精神上对意境和文化气氛上的营造更为讲究而且突显人文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和居住的艺术在如今社会中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是还只是初级阶段的掌握,需要我们对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悠久文化给以更大程度上的关注与研究,这样就不会出现文化与传统艺术的遗失与退步。
住宅空间对室内设计者来说是比较容易接触到的,相对其他空间讲住宅空间在面积上相对较小也易于把握。但是住宅空间的设计更需要认真的对待,因为住宅空间是家的所在,其代表的意义更重大于其他商业上的空间,其需要更多的考虑人性方面情感,在精神上对意境和文化气氛上的营造更为讲究而且突显人文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5]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月。
相关热词搜索:;皖南古民居的散文诗有哪些篇二
最初认识皖南民居,是在那方寸之间,一枚小小的邮票呈现了皖南徽派建筑的古典之美,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山影横斜。后来认识这方水土,仍是雾里看花,那是前年和去年分别购置的挂历和台历,画面均是皖南山水和古徽州民居。那是些淡淡的水墨画,山水,田园,马头墙,以及倒映在溪水里的白墙黑瓦。我怀疑天下竟然有如此胜景,后来知道那里曾孕育了京剧胚芽等徽派艺术,曾走出了朱熹、陈独秀、胡适之等先贤大家,对她的向往和膜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想,有朝一日必须走近皖南,走进梦里的那个桃源人家。
七月皖南行,梦已圆。
与其说是顺道,还不如说是专程。我们相约在这个如火的夏末,来感受江南那独有的一份清凉,来细心阅读徽州那一抹淋漓的水墨山水和古民居。
车子从屯溪出发,很快就驶出城区,进入绵绵大山腹地,道路是沿着新安江的支流行进的,山、水、人是相依的,所以就有了一路山水一路景。
车子在山水间穿行,犹如行驶在画里。放眼窗外,是一幅流动的水墨山水。初时天阴着,远山起伏绵延,如荫如黛,天空好像是被弄湿了的画布。流动于眼前的大山,均为浓密的植被覆盖,有挺拔的青松,有摇曳的翠竹,有不知名的阔叶的或针叶的丛林。行到开阔处,但见山腰处布满茶园,平畴里是一片银白的菊花璀璨。那最耀眼最引人眼球的,就是躺卧在青山绿水之间,鳞次栉比的一处处皖南民居了。所有的村落均是沿袭明清古建筑风格,青瓦粉墙,深墙大院,高高挑起的马头墙。随便一个定格,就是那画里的风景了。
我们前行的主要目的地是皖南民居的代表——黟县古村落,而黟县古村落的代表就是宏村和西递了。其实,皖南古村落是指清末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水口风民用建筑群体,其中心地带为原徽州一府和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而黟县最具代表性。黟县因山(黟山,即黄山)而得名,自古别称“桃花源”,村落又称为“桃花源里人家”。全县尚存明代民居30余幢,清代民居3590余幢;明代祠堂3幢,清代祠堂118幢。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宏村,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时期村落格局原型,布局构筑精巧,空间层次富有韵律,水口庭院景色如画,街坊巷弄幽雅宁静,建筑雕刻装饰精密豪华。
那日时近中午,我们到达宏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落前面的一泓碧水,水面开阔,一路一桥,直通村里。这就是他们称作的“南湖”,湖畔浓荫覆盖,湖中荷叶田田;近观岸处,倒影如画;四顾诸峰,水天一色。在“南湖”的环绕下,宏村显得宁静、端庄和秀气。跟着导游,穿过那条石板路,越过小桥,依次进入村中的书院、祠堂和庭院。每一处院落均是高墙深宅,门楼处,厅堂里,砖雕石雕木雕精巧美妙,尽显徽派建筑之美;高堂中,案几上,楹联字画布局摆设古朴典雅,彰显徽商人家诗书传家崇文重义的追求。有一处厅堂,据说联合国官员和领导人都来过,坐下来拍照,做了一回皖南先民的“客人”,并留下了赞誉和溢美之词。在每一处厅堂、祠堂和书院,不能不对这里的文化氛围心生钦佩之情。人家案上陈列的代表性物件右边是古瓶,左边是明镜,中间是钟表,取义“终生平静”,表明徽商人家的处事之道;“传家有道唯存厚,爱世无奇但率真。”、“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嚼诗书其味无穷,敦孝弟此乐何极。”等众多联语,尽显他们的治家理念。
穿行在街巷中,我们见到的是逼仄的小路和路旁的水圳。宏村先人把整个村落建设成“牛型形”,这水圳就是“牛肠”,环绕在整个村中,其实是他们设计的用水设施,把周围山泉引入村中,环环绕绕,让每家每户用上了最早的“自来水”。村中间有一半月形的水塘,他们谓之“月沼”,也就是所谓的“牛胃”,这里的水安详清冽,透明如镜,四周的房舍倒映在水里,复合成美妙的水墨画。
如果说宏村是皖南汪氏人聚族而居的不朽遗存,而西递村则是胡氏人家数代人留下的辉煌名片。下午,我们跟随导游又仔细阅读了另一篇徽风徽韵的美文,西递村。北宋元丰年间,胡氏先人定居西递。村头的石雕牌坊像一位老人,述说着西递村数百年的历史。2000年联合国古籍遗址理事会专家大河直躬博士考察了西递,为这里古老的徽派村落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所陶醉,在敬爱堂挥毫题词:“访西递如临桃花源境”。这里的所有建筑风格和蕴藉其中的文化氛围和宏村基本一致,一样是徽派艺术的明珠。
回头望江南,青山绿水做挽留。梦里还是皖南客,多少徽韵萦心头。
皖南古民居的散文诗有哪些篇三
;摘 要:在对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皖南民居所折射出的文化。民居村落的选址、布局形态反映出村落初建者和民居主人对美好生活直白而朴素的强烈追求,具有典型的民居特色。同时严谨的内部格局和民居建筑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关系,也反映出古徽州人对儒、道等东方美学的思考和追求。
关键词:
皖南;民居文化;布局形式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皖南,古称徽州。皖南山水翕聚,错落在峰峦叠翠、绿水萦绕的优美景致中的古村落,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人们独具巧思地建构出天人合一的徽州村落风貌,迄今保留着为数众多的明清建筑群。清康熙时歙人程且硕,在《春帆纪程》中描写皖南民居村落景观云:“乡村如星列棋步,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这优美的文字简练的概括出皖南民居村落的特征。程朱理学发展至明末清初,绵延了上百年,明清之际的皖南古村落,集徽商经济与程朱理学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并由此产生了“名山尚富金银色,环墙犹闻雅颂声”的典型徽派古村落形态。
目前保留形制较完整的古村落有宏村、西递、南屏、关麓等。微州古村落的建筑成就,之所以被中外诸多学者赞誉为“东方文化的缩影”和“珍贵的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之一”,就因为其中蕴含着明清之际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其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和谐融洽及美感。徽州古村落从选址、布局到结构造型上,无不折射出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光环,同时也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皖南民居的布局形式特点
在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和布局上,徽州古村落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的空间,以使建筑群落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由于徽州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带,为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石数倍于土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徽州的古村落极富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山水画;既有山之静谧之秀,又有水之灵动之美。
1.1 村落的选址布局
徽派民居重视环境选择,重视服从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从现存的选址布局来看,当初迁入黟县的中原大族,均是选择背山、面水的地方,作为聚居之地。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依山造物,傍水结村”。这种依山傍水的选址,从风水观念来看,似乎是为了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形成温和的小气候。但实质上,它还体现了那些当初迁入这里的人们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理想环境。从现代环境艺术理念的角度来看,这些风水观念所表达的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历史上,皖南一直是逃避战乱、规避灾害的地方,中原移民往往以家族为单位,大规模、长距离跨江迁徙而来,选择深山高阜近水处落户。随着生活的逐步安定,人口繁衍,家族又分支分派,村落也逐步分解,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单位的同宗同族村落逐步分解并产生更多的同宗同族村落。士族后裔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留恋于皖南的青山秀水,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村落的选址以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源充沛等等为基础,皖南丰富的物产资源也为村落的选址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皖南民居村落群的设计,是建立在以人劳动为中心和人本基础之上的,外见洋洋大气,内感小巧玲珑,谋局架构凸现一种系统美。经过唐宋时期的打造,明清两代的发展,坐落在山坳开阔带的民居群落,形成了三间两厢双楼层的合院构造。院落相套,墙体相依;村舍相拥,门阙侧连,高墙一片壁立,给人一种平和寂静的美感。依山傍水,逐水而居,山村以水脉为联系,以青山为屏障,以河流为壕堑,屏山而居可以避山风,临水而居以便汲水。
1.2 民居内部格局形式
皖南古村落的传统建筑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古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做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自由,形成有二进、三进、四合的住宅。
民居建筑基本结构是采用台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顶,外墙围护结构,采用山墙隔离。底部用条石做基础,顶部做跌落形或凸弧形,用青瓦做蝶,端部形似马头。墙面出于防盗安全的需要,对外窗户很小,多以青石镂空雕成花卉和几何图案装饰。大门均为青石做框,上部镶嵌门罩,多砖石雕刻,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题,有所寓意。
皖南古村落的建设者们,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时,近乎本能地讲究平面布局,讲究中间对称,着力营造一个纵深自足型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小农经济意识的沉淀,也是一种区域人文的物化。
1.3 街巷空间布局
古村落建筑群体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的宽度一般仅达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少数还不到,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街幽巷,显得宁静、安详、生活气息浓厚。在炎热的夏天,巷道没有阳光直射,比较阴凉。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条铺砌,特别显得雅致。如西递村的大街小巷均用地产的“黟县青”石板铺设,那花纹丰富多变的青石板,经雨水冲洗后,更加引人流连。
街巷两边的建筑,有大小繁简不同的门楼,高低错落的马头山墙,曲折的墙面和形态各异的石雕漏窗以及街头巷尾的石条凳、水井等,展示出村落的风姿,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黟县南屏村的街巷不仅深窄,而且曲折迂回,犹如迷宫。古村落集简洁、淡雅、美丽于一身,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保持着她独有的乡土风采。
古村落建设因用地等原因而多密集建设,建筑密度很高,宅院之间以狭小的窄巷隔离,街巷布局灵活自由,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村落更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皖南古村落中特有的水街巷空间格局。如宏村有着类似方格网状的街巷系统,用花岗岩石铺地,穿过家家户户的人工水系形成独特的水街巷空间,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公共水塘——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最能体现宏村景观和艺术价值的是月沼和南湖水面映衬着古朴的建筑,在青山环抱中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更显宏村独到的人居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
2 民居文化
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形态,反映了皖南人民对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愿望的追求;严谨的民居建筑布局形式、质朴素雅的建筑色彩将人们对秩序美、朴素美等的追求表达地淋漓尽致。从民居建筑中无不折射出皖南文化特色。
2.1 儒家理论的渲染
儒家学说统治中国2 000多年,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仁”“礼”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思想贯穿于儒家文化体系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的古代儒家美学理论揭示了美的伦理性本质,把审美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融合在一起,把艺术纳入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的社会功利的途径,美学甚至成了伦理学的附庸。经过数次大的迁徙,中原移民带来了当时中原先进的文化,同时这些士族的后代传承了封建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进而发展形成了程朱理学,对封建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皖南民居建筑艺术体现出中国早期古典美学思想。在建筑艺术的本质上,蛰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魂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等封建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念都从建筑本身得到充分印证。它通过环境选择、空间组合、体型、体量、质感、比例、尺度、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物质和文化风貌。
皖南民居的布局首先给人一种秩序感。建筑确定了老年人的地位、尊卑有序、上下有序。厅有上厅、中厅、下厅,房有正房、偏房、厢房。“中轴线”的概念,使得坐椅的布置都有严格的上、下等级次序,这种主次分明的建筑是为适应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存在的,还有家祠、房祠、宗祠的层层建制,用基于宗法血缘的父权、夫权、族权来铺垫封建皇帝的君权。使封建君权的影响渗透到每个家庭的细胞中,使这种专制政治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男人在厅堂议事,女眷要回避。因此,古宅中厢房有两个门,妇女出入可以避开厅堂从房子穿过沿廊出入。古村落民居这种特殊的厅、厢、廊布局,是为了适应封建礼制区别等级、次序的需要,也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缩影。
2.2 朴素美的追求
徽派民居建筑处处体现出质朴之美。这点与同是明清同一时期的北京皇室建筑及四川、江浙等地的明清园林、宗教建筑有着明显区别。徽派民居建筑单纯以砖、木、石为建筑材料,无论是普通民宅、富商豪贾的大院或官府门第,甚至祠堂、亭阁、庙宇牌楼上,都一概用小青瓦而从不使用琉璃瓦;石牌坊、石桥、祠堂的石勾栏都是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质感而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是不施髹漆,而保留木质的纹理和天然色泽。清末曾有少数徽商竞相奢靡,在木雕上施以金箔,但为数不多,绝大多数都不加油漆,充分体现材料质地的美。因此,徽派民居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
黑白相间的民居景观,单纯、一目了然,但又似乎神秘、莫测高深,委婉却又直白地表现出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悠久历史。春秋末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审美的“复归与朴”来使天下太平。庄周发展老子思想,他的审美思想充分体现道的精神的“朴素”,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皖南徽派建筑对朴素没定追求与建制,虽然与明代对庶民住宅的限制规定有关,但主要由于受宋代大儒朱熹的影响。徽州是朱熹故里,因而受朱子影响殊深。朱熹认为“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认为道本身就具有平淡自然的美。自宋以后,徽派儒士们都是“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将朱熹的美学思想奉为圭臬,因而老、庄的朴素美学思想,千百年来深深地渗透在皖南民居建筑艺术之中。
2.3 风水观念的执着追求
风水古称“勘舆”,俗称“阴阳地理”。先民们以风水主吉凶来卜地相宅。徽州植根于民间的宗法观念和意识深刻地影响到古村落的选址和格局。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徽州风俗“泯于阴阳,拘忌废事,且昵鬼神,重费无所惮”。
清代徽州名士赵吉上亦认为“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就选址而言,古代徽州几乎无村不卜,卜居成为村落选址的传统做法。风水择地基于两大要素,即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前者关系到村落具体形态的发展以及总体环境的利弊条件,后者关系到村落及宗族、家族的兴衰。
民居作为古村落构成主要元素,在朝向、环境、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同样受到民间风水观念的影响。选址建房,必先看朝向的利与不利,然后择定吉日,方可动土。即使受到自然条件的诸多限制,住宅的主体也必须朝向吉方,而住宅的主体朝向又体现在大门的朝向上,故,门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徽俗认为,门通出入,为“气口”,堪舆理论中,最为讲究的就是“气”。徽州民宅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向东、西、北三个主要方向,偶尔有些住宅受到地基局限,不得不朝向南面时,也要设法偏开斜向。据说,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微州人经商的传统有关。早在汉代,我国就有商家门不宜向南的禁忌。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就有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向北”的记载。因为,在“五行”中,“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故门朝南向为不吉利;而“征”为兵家,“兵”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封建社会常以“北”象征失败,打了败仗称作“败北”,所以“征”家建房,门不可向北。
3 结语
皖南民居依徽州人文观念、自然地理及风俗习惯、技艺水平等建造,融汇了宋、元、明、清的文化创造,形成了较完美的建筑艺术和风格。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和记录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皖南民居文化的形成是儒家和道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皖南民居特有的村落选址和布局形式,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徽商亦贾亦儒和天人合一人文情怀在建筑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5]高寿仙.徽州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