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看戏字看戏字初中篇一
1、学习5以内的序数,能按照序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2、能正确的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分辨白天和黑夜。
3、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中颜色的戏票。有颜色的小椅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二、基础部分:
1、师:首先,请小熊们看看,你身上的小熊是什么颜色的呀?幼儿回答。
2、师:请小熊们找到和你身上一样颜色的小椅子坐好了。幼儿自由的找和自己一样的颜色的小椅子。提醒小熊安静的坐好啊,到了电影院可不能有声音出来,这样会影响到别人看电影的哦。
3、发电影票,每人一张,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手上的电影票和别的小熊的电影票有什么不一样。(颜色不同)、(点不同)
4、请小熊说说手上的电影票有几个点,这些点有什么用呢?原来呀,有一个点的票呀做在第一个,有两个点的票坐在第二个,有三个点的票坐在第三个、、、、、、、。教师请幼儿看小椅子,并跟着数1、2、3、4、5。
5、请小熊按照电影票上的点来坐位置,教师观察坐的是否正确。
6、看来小熊们都会找到自己位置了,我们今天就可以看电影了,开心吗?不过请小朋友再看看电影票,上面画了什么?有太阳、还有月亮。太阳就是白天,月亮就是黑夜,这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有太阳的电影票在白天看,有月亮的电影票在晚上看。
三、结束部分
看戏字看戏字初中篇二
作为中原人,对中原的一切自是无比热爱。这其中包括戏曲。而生在豫剧之乡,对豫剧更是不可避免的偏爱。我以为,作为一个河南人,不爱家乡的戏曲便算不得真正的河南人。既然生在豫剧发源之地,必要喜爱豫剧才是。那可是家乡的经典,精粹。
其实同我年纪的家乡人,爱戏的并不多。他们多是爱流行歌曲爱通俗之声。我并非不爱歌曲,那些醉人心弦的歌儿我也是听得心潮激荡,情动意长。但我对戏曲却是一往情深的钟爱。小时候,乡下在冬天农闲的时候,总会有民间自己的戏曲班子一个村一个村地流动唱上几天。上午休息,一到下午和晚上便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四里八乡来看戏的人们。走路的,骑车的,拉车的,套着牲口的,抱着孩子的,搀着老人的,那真是形形色色,不用多说。其实小孩子们看戏也就是看个热闹,最吸引孩子们的倒是那些个小吃。圆圆的如乒乓球一样大小的米花团子俗称“花喜团”,一串一串地连起来,不记得那时是几分钱一个还是一毛钱了。那时吃的最多的便是它了。因为好吃又便宜。再就是糖葫芦,棉花糖,麻花……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我也同其他孩子一样,不可避免地馋嘴。但我吃归吃,却总忘不了挤在戏台前,痴迷地看那彩色衣裙襟飘带舞。迷恋那小姐丫鬟公子书生,情不自禁时也跟着手舞足蹈,吚吚呀呀。有时也偷偷溜到后台,看没上场的戏人们说笑或者默记台词。手痒痒时还忍不住伸手去探一探那小姐后面直拖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发。及至后来在姥姥家有一次跟在一匹马后,看那长长的马尾,心里仍在比较与长发的区别。终因忍不住好奇去触摸,结果刚好马儿后蹄向后抬起蹬了肚子,害我在床上躺了半天,吓坏了所有的人。还好那马儿不是故意发飙,若真是惹怒了它,我只怕也小命不保了。这都是因迷恋看戏的结果。
三伯在世时,会拉二胡,俗称弦子,也会哼唱一些。他还曾教过我丫鬟小姐走台步与那做官的上场的走相。角色不同,走的姿势也不相同。那小姐是轻移莲花,羞答答稳步缓行;丫鬟却是急忙忙火一样雷厉风行。最拽的风光上场的莫过于那官居高位的丞相了。出场便“嗯叹”高呼一声,抖抖胡须,以壮声威;接着便踱着方步,两步并一步,缓慢斯文渐渐落座。看戏看得热闹,听戏听得入迷。豫剧独有的韵味让我为之神往。现如今虽说不比之前盛行,却并非庭前冷落无人问津。爱戏的人仍是有许多。
最值得自豪的`是家乡出了豫剧名人常香玉,小香玉,那是标标准准的南阳人。她的《花木兰》几乎大人小孩都会哼上几句。再就是阎立品的《秦雪梅吊孝》,哭商郎那一段直让人是肝肠寸断。那声声悲切,句句凄婉,嗓音哽咽,若嘶如哑,哭得那个真切真真是花无容月无色天地灰蒙日月无光。我无论是哭戏还是喜戏都是爱得如痴如醉彻彻底底。
小时候没有电视,除了下乡来的电影,能看好玩的也就是看戏了。戏曲中着实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了解了历史,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像那些《喜盈门》、《包青天》、《抬花轿》、《对花枪》、《卷席筒》、《白蛇传》、《打金枝》、《朝阳沟》、《七品芝麻官》、《洛阳桥》……是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昨晚在老乡的推荐下又看了一段《三更生死缘》的第九场,看到卫玉莲蒙冤被押赴刑场,与老父决别时的一番唱词,直觉心内是百感交集为之哀婉肠断情伤。可惜只看了这一场,全场等以后再慢慢品评吧。这也是我今日心血来潮想写写看戏的感受的原因。本来是想让那老乡兄写一写对戏的点评,然而昨晚看了有感而发,是以忍不住今天班门弄斧胡说一通。论起戏剧的渊源博大精深剧种多样,里面的各路套数数不胜数,我是对此可谓是一窍不通。我只醉心于戏曲,迷恋于豫剧,只看它的扮相走势听它的情节动人。其它,确实是不敢妄加评论。
现在远嫁南方,身边更是无人能懂豫剧无人能爱戏曲了。没有了同爱戏曲的知音,一同品味,也因此再难好好欣赏一部家乡戏了。只盼着,有一日,重回家乡,邀三五戏友,沏上一杯浓茶,再静静品味那久远的乡音。
看戏字看戏字初中篇三
;说起来,那已是近六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纪,因弟妹年齡小,父亲在县城教书离家远,家里的里里外外全靠母亲一个小脚女人支撑,我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上学,而是在家帮衬母亲。我是个女孩,又是未成年人,在队里只能算半个劳力,一天挣六个工分。尽管如此,我除了在家引小弟外,只要天不下雨,就坚持下地劳动。生活过得劳苦而无意趣——忽然,有一天,村人说上戈街有唱戏的,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向母亲闹着去看戏。母亲没办法,只好应承了,只是要我带着小弟,这样她可以下地干活了。
带弟弟到十来里外的街上,要翻两道岭,过两道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无奈自己太想去,就只能带着弟弟上路了。一路上,抱一会、背一会再哄着小弟走一会,走不动了就再抱再背再哄他走——等到了上戈街找到戏园子,早已是人头攒动,看不见台上。我凭着个子小就背着弟弟往前台挤,好不容易挤到前头,累得满头大汗。幸好一坐着木凳的老者,往边上移了移,让出半个位来,我就抱着小弟挎坐上去、伸长脖子往台上看,正看到热闹处,小弟又闹腾起来,一会说肚饥,一会说口渴,一会又说要撒尿。哄不乖,只得背着又往外出,好不容易挤出戏场,才发现小弟在我背上睡着了,望着弟弟迷迷糊糊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再次准备往回挤时,有人说,散场了!
来街时母亲给了两毛钱,是让给弟弟买吃的。我随着外出的人流来到街上,在唯一的国营食堂里用一毛钱买了两个包子,另一毛买了十个糖块,就带着弟弟往回走。有糖吃,小弟也精神听话了许多,他走一段路,我就给他一块糖,糖给完了、我就学着唱戏人的样子,胡乱唱着哄他,就这样走走停停,唱唱走走,快到村时,天也都快黑了,母亲正在村头场边焦急地等着。
这就是我第一次看戏的经历,虽然受了不少委屈,但戏曲却像种子一样根植于我青春少年的心灵!
后来,为了照顾家里,父亲从县城学校调回家乡中学教书,学校成立了宣传队,父亲担领队长。他不但会拉大弦,还客串演“日本军官”,父亲个子不高,人又微胖,再加上脸黑,他演的“鬼子”惟妙惟肖,一时竟传为佳话。每当父亲带队外出演出,我都会和村里的女伴们相约跑去观看。那时候,主要演“样板戏”,戏里的“新四军女战士”都是我们女孩子崇拜、模仿的对象!
这些往事虽然过去许多年了,但爱看戏、尤其爱看家乡地方戏的爱好却始终没变。
如今,连我最小的孙子也上初中了,他每天放学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动画片,看着孙子投入的样子,我都会感慨:社会真是进步了、发展了,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我当年那样为看一场戏、带着弟弟越沟爬坡走十来里的山路!
也许和年龄有关系,越来越喜欢安静。自然我有自己安享晚年的方式。当孙子上学或不在家的时候,我都会打开电视,调到“戏曲频道”,浸沉在安闲美好的戏曲世界里。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