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梦·阅读篇一
;文艺理论类文章大多反映人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内容比较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在阅读时要注重挖掘、感悟。阅读此类文章大体上可分为读、思、辨三个过程。
1.读: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内容。
在回答问题之前,考生一定要先将文章仔细阅读一遍,主要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者的观点。一些难懂的术语可以先跳过去,要学会抓大局,这样对做题很有帮助,因为很多题目的答案是从全文中归纳出来的。考生读这类文章要有耐心,并且要控制好阅读速度。例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第6题要求选出对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其中选项b中的三个信息要点散布于整篇文章中,考生必须在读完全文之后才能做出判断。
2.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文艺理论类作品中的很多句子不像科技文中的句子那么直白,往往比较抽象,比较含蓄,且多用修辞手法来表现,这就需要考生多思考。考生要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拨开层层迷雾,正确解题。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7题要求选出对“彩陶是一本浓厚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题干中要求理解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联系上下文可知,原文中只是提到“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而d项中“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是硬加上去的,所以d项不正确。
3.辨:学会逻辑推理,排除干扰信息。
高考对考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体现在对文章信息的推断上。这种题目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要求考生由已知推断未知。考生要仔细分析原文,看选项中的推断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第9题a项中“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后半句不能由前句推断出来,因而是错误的推断。
阅读训练一
文学与好看
邓刚
现在文坛上流行一句话:小说要写得好看。乍一听挺有道理,可细细一琢磨却又觉得好笑,小说不是文件不是论文,本来就是因为好看才称小说的,祖祖辈辈写了好几千年,今天我们却像大梦初醒似的,认识到小说要好看才能有读者。不过,要是分析近半个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现在能喊出小说要好看,还挺不简单呢。我们过去把一切文字形式的东西都强化成政治宣传,小说当然不会好看了;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抓经济战线,文学还是在吃“大锅饭”,没有进入市场竞争,所以过于从容的作家们就摆出写天书的架势。一些高超的作家,从来就有不惯读者的毛病,他们故意把作品写得像没肉的牛排,这样反而更会吊读者的胃口。因为读者对这种反宣传的东西大惑不解又大开眼界,倒惯出作家的毛病,硬是抱着没肉的牛排啃个没完,而且越啃越觉得能啃出深奥来。
不幸的是市场经济终于来了,作家们慌了,在万恶的金钱这条疯狗的逼使下,无可奈何地喊出“小说要好看”这句小儿科的真理。高超的作家们并不太慌,他们撇着嘴说,不就是好看吗?那容易,写写三角恋爱,写写凶杀色情,写写推理侦探,深刻不好办,浮浅还不好办吗?其实错了,一个人进步很难,但要落后似乎更难。深奥惯了,要想浮浅一下,还真是不太容易。
中国人有很强的兼容意识,也就是中庸之道。只要是他承受不了或达不到的,总愿意来个“相结合”。纯文学太阳春白雪,俗文学太下里巴人,来个相结合吧。这就像我们吃饺子和吃面片,如果你说饺子好吃算高档的纯文学,面片便宜那就是俗文学,怎么办呢?来个雅俗共赏,写出纯、俗文学相结合的作品,让你既吃到饺子的滋味,又得到面片的实惠。于是,我们就发明了馄饨。馄饨是什么,是饺子吗?不是;是面片吗?更不是,馄饨就是馄饨。你决不能说吃了馄饨就等于吃了饺子或是吃了面片。也就是说,我们只是又多了这种馄饨作品,这种作品既不艺术,又不通俗。也许有人质疑我反对雅俗共赏,其实不然,我更愿意鱼与熊掌兼得,但我决不想鱼目混珠。我曾到过许多工厂、学校和打工者的宿舍里采访,有意无意地浏览了他们所看的东西,几乎百分之百地是花花绿绿的刊物,还有不少乌七八糟的“非法印刷物”,能找到一本文学作品,可以说像大海捞针。这使我陡然地悟到,文学如果也用“食粮”来比拟,那么有燕窝鱼翅,有萝卜地瓜,也有臭豆腐。按照人们的文化档次、审美兴趣的需求,文学也要分出档次来。将燕窝鱼翅与萝卜地瓜臭豆腐胡乱地炖在一起,怕是滋味不太妙。
决心制作燕窝鱼翅者,可以不去取悦“引车卖浆者流”,无肉的牛排也可以继续无肉。然而,你要想把小说写得好看,有时不得不屈尊从导师或巫师的位置上走下来,这可能是没有法子的事。我不是说难啃的牛排就是坏作品,有很多难啃的牛排作品被文坛看好,被评论家捧若至宝,而且确实是上上之作,但我不啃。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屈尊从导师或巫师的位置上走下来”是说作家要融入社会,融入百姓的生活,写人民喜欢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好看。
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作家写起了通俗文学是因为大众的阅读品位发生了变化。
c.文学不能光喊口号,必须要有内容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文学也要分出档次来”就是说要按照不同审美情趣来阅读文学作品。
e.作者不反对文学作品的雅俗结合,但是反对不伦不类的低俗文学。
2.“没肉的牛排”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怎样才能把小说写得好看?
4.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5.分析市场经济之前很多小说不好看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训练二
老子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一书中提出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等思想,强调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起点,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是生态法则和自然规律,是其生态智慧的根本。《老子》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强调自然、天地万物(包括人类)作为统一整体的自然存在性,其生态智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内化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制约万物盛衰消长的规律。它作为不可言说的世界本体、宇宙演化的动力和法则,自然无为的天然状态的客观实存特性,时刻昭示人们应循“道”而为,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按天地本来的状态生存,从而经由对自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把握达至生命的最高境界。显然,老子从“道”的状态中,看到了“道”的内涵,发现了“道”的特点,并进而强调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顺应自然。因此,“道”也成为老子生态智慧的基础。
“道生万物”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所表达的宇宙生命统一论,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这里,老子以万物相互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自然生态。他并不将人的行为独立于自然之外,而是把人与万物同视,认为自然只是一张有秩序的网,人类是这张秩序之网中的一环。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人降低到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生万物”表明,老子反对把贵贱观念应用于自然界,反对人类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自己的征服对象的态度,反对人类仅为自己需要而掠夺自然的做法,而是主张以道观物,以达到天人和谐。
通过历史反思,面向21世纪的人类已认识到了这种激进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而老子哲学中所表达的宇宙生命统一论,显然是对这种激进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对人高于万物、优越于万物价值范式的颠覆,对于消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规律。宇宙万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宇宙万物的演化动力来源于自然,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统一于自然,人类社会始终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自然本体意识的基本内容。
依循“道”的自然本性,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从“道”的层面看,人与万物乃属于同一家园,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系统。人类对自然系统所作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影响该系统。我们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其他物质和地球,去维护自然界的和谐秩序。
“自然无为”,构建一种和谐的生存环境。“自然无为”是由“道”推演出来的老子生态智慧的基本立场。其中所具有的生态价值意蕴,在于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行为上就是“自然无为”,从而构建一种和谐的生存环境。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万物的生存法则都来源于自然。
b.人类应该利用自己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自然,改造自然,最终主宰自然。
c.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其实就是号召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
d.老子的思想对于人类化解许多生存危机有很大的启发。
e.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老子的生态智慧在现实社会是如何体现的?
3.什么是“激进的人类中心主义”?它的表现是什么?举例说明。
4.如何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
5.第二段中提出的“‘道’的内涵”和“‘道’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试加以归纳。
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文艺理论》
阅读训练一:
1.b、d
2.“没肉的牛排”是指作家们在作品中摆出一副反对政治宣传的架势,貌似与当时的形势格格不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是作品中却没有任何实际的内容,犹如一块不带肉的牛排,看上去很诱人,吃起来却没有任何味道。
3.文学作品要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社会,写人民群众喜欢的文学;作品既要写得高雅,满足高层次人群的需要,又要注意通俗,吸引普通读者;要反对低俗文学;要照顾到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
4.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一些作家的作品比喻成“没肉的牛排”,指其文章只注重形式,却没有内容;读者抱着没肉的牛排啃个没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生硬理解;用饺子、面片、馄饨来比喻文学,让人感到亲切有趣。作者还用“燕窝鱼翅”“臭豆腐”“萝卜”来作比喻,说把它们混在一起炖怕是滋味不妙,让人忍俊不禁。
5.①在特殊的年代里,很多小说迫于政治形势,不敢去描写社会生活,而只是一味地喊口号,成为了政治运动宣传利用的工具。
②改革开放初期,小说创作受到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吃“大锅饭”,写好写差一个样,导致作家们唯我独尊,忽视读者的需要,作品内容空洞无物。
阅读训练二:
1.b、c
2.现实社会中,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一切生命。人与自然界是互相联系的,人应当顺应自然,对自然的破坏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要努力做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3.“激进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人类以自己为中心,妄自尊大,把征服自然作为奋斗的目标,对自然资源加以掠夺,严重破坏了自然规律。例如:人类为了取得居住的空间而大肆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4.①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保护自然,维持自然界的秩序,保持生态平衡。
③爱惜自然,做到“俭啬慈善”,运用老子的无为思想,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5.“道”的内涵:指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制约万物盛衰消长的规律。
“道”的特点:客观性和实在性。
相关热词搜索:;梦·阅读篇二
在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本名叫《悲惨世界》的书中,一名穷汉在狄涅城里走着,因为他进过监狱i,所以没有人收留他,因此他对社会的恨更深了。当他到了一个主教的家里,被主教感化为天使。从此以后,他干尽了好事,可所有的人都不信任他。最后,当他就要走出黑暗的时候,却在笑中死去。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出了当时的法国贫民被上流社会欺压着,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悲悯。
我最喜欢这本书里的珂赛特,不仅是喜欢,而且还有些同情,因为她在德纳第的店里受尽了苦头,什么脏活累活都让她干。喜欢她是因为他原本美丽可爱,而且很听话。我和敬佩冉阿让(那名穷汉),珂赛特被他带走后才8岁,她母亲当时去世了,冉阿让却像父亲那样疼她爱她,同时还要尽量躲起来,以防被警察抓起来。
卞福汝,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名主教,他权利很大,享有很高的待遇,可他却不乱用这些薪俸,而是给一些穷人,改善监狱条件,救济孤儿院的孩子。可他自己却直留一点点。他是冉阿让成了天使,也把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
每当我翻开书页,一下子就津津有味的看起来,仿佛已经进入书中,亲眼看到了那悲惨的情景···就算有人在叫我我也听不到。直到我看完的时候才放下书,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但我的心还在书里。
梦·阅读篇三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 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
(1)时间
(2)行踪
(3)人物
(4)物件
(5)事件
(6)情感变化
(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1. 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 明确中心
(1) 抓标题
(2)从分析开头入手
(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