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一
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其中,平仄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仄的运用能使古诗更加优美、婉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我对古诗平仄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平仄是古诗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古诗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通过对平仄的巧妙运用,能够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感情。顺口的平仄配合押韵,使得古诗可以更加流畅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贴近和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平声的汉字与仄声的汉字的结合,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明快而富有活力,使人有恢弘壮丽的感觉。
其次,平仄对古诗的意境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仄的运用可以使古诗更加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使诗句在读出时产生出一种优美的音韵感。同样是《登鹳雀楼》,其中的“忽闻万马齐喑,草木皆含秋”,通过仄声与平声的组合,使诗句朗朗上口,轻松愉悦。古诗通过平仄的巧妙运用,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能够体味到诗句所营造出的美好意境。
古诗中平仄的运用也能够使得古诗更加易于记忆,使得古诗的传播更加广泛。平仄的有序排列不仅让古诗更加规整和整齐,而且也增加了古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使得古诗更容易被人们记住,更容易被人们传唱,从而使古诗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共同文化记忆。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平仄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有了鲜明的特点,不仅仅是表达作者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更是通过押韵和平仄的组合,让读者记忆深刻。
最后,平仄的运用还使得古诗具有了更强的艺术性和美感。平仄是古诗所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出现让古诗变得更加美丽和高层次。当我们读到一个平仄和谐的句子时,就会仿佛感到一股悠远的韵味在心中萦绕。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一句,虽然只是简单的形容美人的姿态,但通过平仄的运用,使得整句话富有韵律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平仄是古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运用使得古诗更有表现力和艺术性,体现出了古诗独特的魅力。通过对古诗平仄的学习和体会,我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平仄的运用,力求将平仄发挥到极致,创作出更加优美、动人的古诗。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二
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黄吉鸿老师上午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三
古人诗歌的美妙之处常常令人赞叹不已,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平仄。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轻重关系,它不仅能够给诗歌赋予优美的节奏感,还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在我的学习中,我对古诗平仄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平仄对于节奏感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平仄可以使诗歌流畅自然地传递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感受。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句的音乐性得到增强,让人耳目一新。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这一句,通过对“夕”、“屏”等音节的重音处理,给人以明亮欢快的感觉,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其次,平仄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平仄可以使诗句的抑扬顿挫更加突出,从而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感受。通过平仄的处理,可以使诗句的语调更具响应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通过对“光”、“霜”等音节的加重处理,凸显了作者思乡的忧思之情。
再次,平仄能够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氛围。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句更加细腻,表达出深邃的意境。通过对平仄的巧妙处理,可以使诗句传达出细腻、宁静或者悲凉等不同的氛围。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年年忆今宵,似醉如痴,也无呼也无喏”,通过对“宵”、“痴”等音节的处理,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觉,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最后,平仄对于诗句的修辞手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平仄的运用,可以使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从而达到更好地表达作者意图的目的。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通过对“离”、“年”等音节的处理,使诗句中的寓意更加明确,增加了诗句的修辞效果。
综上所述,古诗平仄是古人在创作诗歌过程中,通过对音节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音韵结构。它具有表达节奏感、情感、意境和修辞手法等多重功能,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我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平仄的掌握成为了提高我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的一项重要技巧。通过对平仄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平仄对于古诗的重要性,也更加欣赏起古人的才华和智慧来。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平仄来创作优秀的古诗,向古人致敬,传承古诗的魅力。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四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中的古诗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译必不可少,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古诗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
指导语译时,一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点译部分,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之类。二是只要求译出词语句中直接反应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
在学完必修课文中的古诗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五
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这是语文书中的一句话。
这次活动结束后,我虽然不能算是受益无穷,但也可以说成是感受至深。
通过这次诗歌学习,我仿佛真的看见了那个诗的美丽的世界。
我学会了怎样写诗,自己也尝试了写诗。以前都是写作文,几乎没有写过诗,就算写了一两次,也都是胡乱写的,因为那时还不会。而现在,我真正学会了写诗。写第一首诗时有点困难,但写第二首就渐渐熟悉了,不再那么难写了。后来,写的虽然不算好,可也是得心应手了,就像有无数的想象力和灵感充斥在笔端上。
体会诗中的意境,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诗中的画面,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也会体会得一清二楚。
诗的世界真奇妙啊!当你读着读着你才会发现你已经被诗歌所深深地吸引了。而且,如果你读一些诗人的励志故事的话,你还会从中获得启示呢!我们不应该把时间都浪费在玩上。在疲劳学习后适当的娱乐可以舒缓疲劳,放松身心,让你“绷紧”的皮肤得到放松;而要是没有限度地玩不学习的话,那就等于浪费时间了,那么你原本“放松”的皮肤就会松弛。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是事情,但有的人却十分的厌恶学习,这就在于你看待学习的心态了。一个人要是对学习一直充满厌恶,久而久之,你对学习就只有厌恶了;而你要是对学习乐观看待,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慢慢的,学习对于你来讲,就是充满快乐的了。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里,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伴我们一生!”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三年级进行了古诗诵读比赛,作为其中一组的评委,我发现孩子们在古诗诵读中还存在着的一些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记录,如果对老师们的教学有帮助,那就荣幸之至了。
比赛中把咬字正确、吐字清晰作为了一项评比的要求。确实,诵读中普通话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诵读的成绩。十几个孩子比下来,发现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收录几个典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天门山》是三首必背的古诗,其中共有这样一些读音欠准的:即都读成“既”,潜读成“浅”,风读成“fong”,帆读成“凡”等,其实有一些字并不是老师没有强调,而是学生潜意识里错误读音扎根较深了,如“即”字。
开始背的挺熟练的,可是背着背着,竟然跑到了另外一首诗去了。如《望天门山》一诗,变成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呵呵,学生背的还挺溜的,却不知已经串成两首诗了。估计是诗中的“两岸”一词,导致学生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很明显,作为有评比项目中的一个标准,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更应体现在古诗的节奏上。可惜孩子们都把重点落在了是否背得熟练上,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也是今后老师们在古诗诵读的指导上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世传的民谚,说的是苏杭的富饶与天堂相媲美。“千课万人”在杭州举行,可谓是“得天独厚”。3月31日至4月2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英语“情感策略文化”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西湖体育馆隆重举行,共20多个省市的1000多位老师、教研员和知名专家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共15节示范课、课堂点评,分别穿插各个年级,各位教研员和专家就课堂展示的内容,知识点和知识框架分别进行了专业分析,是我们下面的教师汲取的许多知识。这次不管是教学示范课还是各种讲座,四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核心素养。
如王蔷教授所说的一样,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是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存在的,是不可丢弃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去尝试,而不是我们教师在上面进行“填鸭式”的给他们灌输知识。每个阅读教学不是一遍通读,一遍翻译和背诵就过去,而是在读的基础上增加“趣”,通过增加图片、录音、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去理解这篇阅读,自己去学,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运用。
在示范课中,对于我来说,上课的每位教师都是manito,有着一口标准流利的口语,富有激情的讲授;有着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自身魅力十足,如河南省郑州市六一小学的王超校长用他的幽默和震撼的英文歌,不仅仅是在场的学生,更是让后面听课的我们不禁鼓起掌来。
还有所有的老师都会在讲解的时候把知识放入一个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的运用教授的语言,如宁波市海曙二外的邹艳老师,创设一个farm,让学生通过扮演farmer,来学习tomato和carrot。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正如乔玉全教授所说,十三五规划中,教学基本目标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那么在创设语境后,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学生能够自己运用所学创设对话,我觉得就是成功。
几天的学习下来,精彩的课很多,执教的老师给我带来了新颖的课堂,让我发现英语还可以这么上,全新的教学体验的冲击,也让我有着很多不解和思考,虽然不知道自己在这种思考下会变化成什么,但是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种子,总有一天会结出自己风格的果实。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八
5.18——5.21,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黄吉鸿老师上午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古诗平仄心得体会篇九
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积淀和语言发展。然而,如何使学生不增加负担,又乐于学习诗文,不再一味死气沉沉的背诵,而换之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记诵呢?下面是我聆听戴建荣老师讲座,来聊一聊他的“古诗词吟诵教学法”,这是他经过长期探索寻找到的是一种古今结合的诵读形式。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们都是按照“两字一顿”的节奏来教古诗。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诗文朗读便成了“小和尚念经”。由于朗读呈“千篇一律”的状况,缺乏新意,学生对学习经典诗文的兴趣大大减弱。而戴老师将“平仄”引人诗文朗读,则能扬长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扬顿挫,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文的节奏感,体现了古诗词的音乐美。“平仄”是格律诗中最主要的语音规律。“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同样是两字一顿,如果结合了“平仄”,五言诗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诗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去朗读,韵味就理浓了,古诗的音乐美在此充分体现。
同样是朗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按照“平仄”规律朗读,一句诗中平仄相间,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读来跌荡回环,更觉意境深远,与“两字一顿”的“普通”朗读方法相比,优势不言而喻。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来吟诵。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吟诵古诗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我们的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一段悠远的民族音乐,如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吟唱是吟诵的发展。《毛诗序》中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不足则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史鸣。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有的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诗词内容的画面,再加上诗文的歌词。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在学生吟唱的过程中,我们还鼓励学生借助体态语,亦歌亦舞起来。我们常借用手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中有字形、有书空、有主动的形象。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再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自由表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小孩子们特别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地吟唱声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生动有趣的诱人景象呵!
戴老师的古诗词吟诵法让我们品经典诗文之味,在经典诗文中徜徉,但诵读活动却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是一件长期的文化浸润。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坚信,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我们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将在诵读经典的过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必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