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读书心得字篇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评论家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红楼梦》的背景是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线索是宝玉黛玉的凄美爱情。更深层次的是荣国府和宁国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和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激烈的矛盾。《红楼梦》不完整,所以许多人觉得这是一本爱情小说,但其实它的格局高的多,不仅是凄美的爱情,更是幻想的破灭,社会的衰败。
因为作者曹雪芹亲身经历了家族巨变,深深地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作者写下这本书的本质是美好的事物在无奈之下只能走向破灭衰败的结局。
许多人读完《红楼梦》后,都会因为宝玉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而叹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刘姥姥。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她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实在我看来刘姥姥不过是一个朴实的老农妇,只是为了生计,她必须圆滑处世。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我深刻的明白了杜甫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为何意。
刘姥姥看见了大观园的繁荣,也看见了大观园里人们的麻木和无趣。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好像远离了世俗,但又不可避免的落入了世俗。悲剧在这里上演,潇湘馆内吟诵《葬花吟》的黛玉报了前世的恩,怀着遗憾离去,宝钗与宝玉的爱情也终究没有结果,只能空恨无缘。
梦回红楼万声叹息。转而带入作者,更是叫我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悲哉悲哉,惜哉惜哉,叹哉叹哉。
红楼梦读书心得字篇二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打开家中那台老旧的收音机,无意中听见这首曲子,深远悠扬。不禁让我想起记忆中的那本《红楼梦》。
《红楼梦》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与《水浒》、《三国》、《西游记》并齐。在这大千世界,中外名著多得数不胜数,而我却偏爱这本《红楼梦》。正如红学家吴世界所说:“《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书中又何常不是一个世界呢?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吸引着我。
初见这本书,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那时我的父母忙于工作,跟着外公生活。由于年纪小,周围的一切又显得那么有趣,于是我成了最让外公头疼的“坏孩子”。
外公有一个老宝贝的地方――书房,各式各样的书籍挤满那里的那个诺大的书柜。那里有个书柜梯,对于小时候的我,实在太高,总得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东翻翻,西找找,直至那里的书全乱套,才肯罢休。每次被发现,都不免一顿训斥。
有一次,我有爬上那书梯,翻着翻着,下面的书早已经不堪我的侵扰,个个东倒西歪,我于是乎踮起脚往高处找。突然,一个平时不容易让我注意到的地方吸引了我的眼球。那里有一本用棕色书纸包起来的书,看起来颇有份量。我把它从架上搬下来。哟!还挺重!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它跑到外公跟前,问这是什么书。外公当时正在午睡,听见我的呼唤,才缓缓睁眼瞅了我一眼。哪成想他看到我怀里的书,惊得他从躺椅上坐起来,瞪大了眼睛,用一支手指颤巍巍地指着我:“你……你又爬我书柜了吧,我藏得这么这么隐蔽都能被你找到!算了,你拿去看吧。”外公还在唠叨着什么要保护好书怎么的,我早就头也不回的抱着书跑远了。
里面的词大多生涩难懂,无奈看了几天,却依旧没看出什么来。最后还得拿来外公那厚重的字典一字一字地对照才看了个大概,不过囫囵吞枣,书里的大意却没看出什么来。
现在,这首歌又唤醒了我的记忆,促使我再次翻开,在书柜底层从新找到它时,有种与老友重聚一般。故事里的情节似乎也随之苏醒。
《红楼梦》中由四大家族最开始的兴盛写到后面的衰亡,无一不在向我说明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道理。至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却实在令人唏嘘。王蒙作家说过:“《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的各种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这话果然不假!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一曲终毕,忆《红楼》,梦回那场绚丽人生。
红楼梦读书心得字篇三
读《红楼梦》是在很多年以前,从简装到线装,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叹,经典就是经典。后来,又完整的看了八七版的电视剧,认为那是一部无可超越的绝版《红楼梦》。当许多国人为一部“红楼”争论不休,做更深研究时,我不想说什么。读书,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有些东西懂得欣赏便好。
遇见《梦断红楼月半残——曹雪芹的一生》完全是偶然,那时樱花正飘落。图书馆,当指尖在一排排书架上划过,它突然闯入眼帘,突然触动心尖。读完,思绪万千,几度想落下文字,几度又搁浅。以至于有了第一次逾期不能按时归还的“不良”记录。
《梦断红楼月半残——曹雪芹的一生》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写曹雪芹的一生,必需将主题置于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文化、社会中的大背景之下,方显这一人物的价值意义。作者徐淦生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题材创作规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其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环境,他所交往的人群。
徐先生是多年来钟情曹雪芹这一人物主题的资深作家。他曾创作过曲剧《曹雪芹》,其后,他又改编为同名的京剧电视片。他将多年致力的主题执笔变体为小说,具备深厚的底蕴。该书全套五册,长达60万言,通过众多人物与情节的精心创造,反映了伟大作家曹雪芹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它为广大读者介绍了有一个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华不朽的文星——曹雪芹。同时,也为我们解开了诸如“为什么《红楼梦》曾列为不可读的书籍?为什么康乾盛世曹家从兴盛走向衰败?为什么说女人是水,男人是泥?为什么要‘三易其稿’‘增删五次’”等诸多谜团。
《梦断红楼月半残——曹雪芹的一生》内容简介:清朝康熙年间,三代四人连任江宁织造的曹家诞生了一个男孩,8岁入学,13岁家庭遭变,从江南迁到京都,最后定居皇城西郊香山脚下,在贫困中走完了一生,他就是写出传世名著《红楼梦》的旷世奇才——曹雪芹。
从开篇的“重丧”到尾声的“魂归离恨天”,如此大的历史背景,如此多的历史事件,如此纠葛的人物情感,如此悲惨的结局宿命。我自知一位普通的读者不可驾驭写下什么书评,只以此书开篇前的诗文为标题落下文字,书写自己的一点的感悟。
红楼梦读书心得字篇四
《红楼梦》是我在这四大名著中反复阅读品味的一本书,第一遍未读懂,第二遍半懂未懂,直至第三遍我才彻底懂了,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红楼梦》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悲伤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结局,有情人未成眷属,亦或是因为为那个年代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感到叹惋!
本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和悲剧美。
通过这些人物来预示封建社会终将败落,本书又名《石头记》。依照本书,我想说说我对黛玉和宝钗的想法。
首先是黛玉,从后面其所作的《葬花词》可以知道,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有的人评论说她尖酸刻薄,小心眼,却不知黛玉从小双亲尽失,之后在舅舅家,虽然有了亲人的疼爱,却因为寄人篱下,必须谨言慎行,她外表虽高傲,给人无法接近之感,但是实则内心缺少关爱,宝玉的出现就像是往黛玉生命里照射进了一道光,给了黛玉温暖和希望,于是黛玉便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宝玉,因此排斥宝玉身边所有的女性,因为在乎,所以才会冷言出语,但无奈,因为贾母的掺和,两人终没能在一起,在宝玉娶人的那一天,被活活气死。我很喜欢黛玉敢爱敢恨的性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终究红颜薄命香消玉殒了。
其实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宝钗插入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中,使得两人最终未修的正果,所以很讨厌宝钗,但又读了两回后,我却知道了两人所受的痛苦不相上下。那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呢?宝玉为什么选择体弱多病的黛玉?而不选择聪慧的宝钗呢?黛玉和宝钗都受过教育,宝钗是人们眼中的大家闺秀,才华未必比黛玉少,宝钗和黛玉长相都很好看,宝钗多一分妩媚美,黛玉确是病弱美,两人美的各有特色,在宝玉受伤后,宝钗甚至先黛玉一步来看望宝玉,宝钗给了宝玉建议,而黛玉未说几句话便哭了起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命运捉人罢了!
造成二人分别的原因,除了命运,最大的原因就是社会,封建社会不允许有这样的爱情,最终不过是孽缘罢了!
红楼梦读书心得字篇五
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结尾,原因无他,只就是觉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怜本就可怜,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凄惨,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后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就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就是没有好处。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但就是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以前,我一向就是不喜爱薛宝钗的,觉得她就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就是此刻,我竟然不由不一样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杯具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就是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富足,饱读诗书。理解的就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就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就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就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就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此刻想来,其实也并不就是完全不能够明白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就应就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就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就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感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就是真诚的感情而就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就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就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选取,也就是身不由己的。她只就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就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就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就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期望有完美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正因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理解。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杯具到达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就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就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就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就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感情,且她没有看到家族没落的悲惨下场,而就是一死解脱了时刻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就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就是一个敢爱敢恨,个性洒脱,恣意生活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杯具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于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就应也就是叹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