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一
甲烷,化学式ch4,是最简单的烃,由一个碳和四个氢原子通过sp3杂化的方式组成,因此甲烷分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结构,四个键的键长相同键角相等。在标准状态下甲烷是一无色无味气体。一些有机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时所产生的沼气其实就是甲烷。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从理论上说,甲烷的键线式可以表示为一个点“·”,但实际并没有看到过有这种用法,可能原因是“·”号同时可以表示电子。所以在中学阶段把甲烷视为没有键线式。甲烷主要是作为燃料,如天然气和煤气,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作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乙炔、氢气、合成氨、碳黑、硝氯基甲烷、二硫化碳、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氢氰酸等。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沸点-161.5℃,熔点-182.5℃。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
溶解度很小,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
蒸汽压53.32kpa/-168.8℃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890.31kj/mol
总发热量:55900kj/kg(40020kj/m3)
净热值:50200kj/kg(35900kj/m3)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分子直径0.414nm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甲烷的卤化中,主要有氯化、溴化。甲烷与氟反应是大量放热的,一旦发生反应,大量的热难以移走,破坏生成的氟甲烷,只得到碳和氟化氢。因此直接的氟化反应难以实现,需用稀有气体稀释。碘与甲烷反应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应难以进行。因此,碘不能直接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碘甲烷。但它的逆反应却很容易进行。以氯化为例:可以看到试管内氯气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淡,有白雾生成,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这是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所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或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或四氯甲烷)、氯化氢和少量的乙烷(杂质)的混合物。
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试管中液面上升,食盐水中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的缘故。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增加了水中氯离子的浓度,使氯化钠晶体析出。用大拇指按住试管管口,提出液面,管口向上,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粒,可验证它是稀盐酸。如果控制氯的用量,用大量甲烷,主要得到氯甲烷;如用大量氯气,主要得到四氯化碳。工业上通过精馏,使混合物一一分开。以上几个氯化产物,均是重要的溶剂与试剂。
甲烷最基本的氧化反应就是燃烧:
ch4+2o2→co2+2h2o
甲烷的含氢量在所有烃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5%,因此相同质量的气态烃完全燃烧,甲烷的耗氧量最高。点燃纯净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很快就可以看到有水蒸气在烧杯壁上凝结。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把甲烷气体收集在高玻璃筒内,直立在桌上,移去玻璃片,迅速把放有燃烧着的蜡烛的燃烧匙伸入筒内,烛火立即熄灭,但瓶口有甲烷在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甲烷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但不助燃。用大试管以排水法先从氧气贮气瓶里输入氧气2/3体积,然后再通入1/3体积的甲烷。用橡皮塞塞好,取出水面。将试管颠倒数次,使气体充分混和。用布把试管外面包好,使试管口稍微下倾,拔去塞子,迅速用燃着的小木条在试管口引火,即有尖锐的爆鸣声发生。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也容易失败。把玻璃导管口放出的甲烷点燃,把它放入贮满氯气的瓶中,甲烷将继续燃烧,发出红黄色的火焰,同时看到有黑烟和白雾。黑烟是炭黑,白雾是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盐酸雾滴。
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ch4=(1000℃)=c+2h2
氢气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
甲烷可以形成笼状的水合物,甲烷被包裹在“笼”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近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它可用m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底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比较难以寻找和勘探。新研制的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可以实地即时测出海底土壤、岩石中各种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由此判断出可燃冰资源存在与否和资源量等各种指标。
甲烷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甲烷水合物。
ch4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二
主要考查形式:一是直接考查操作名称,如问制备气体时,首先要进行什么操作;二是考查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如一般装置、启普发生器、含有长颈漏斗或注射器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1)简单装置,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为将导气管伸入水槽中,双手握紧导气管,导管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中有一小段水注,证明气密性良好。
(2)有长颈漏斗的实验装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用止水夹将胶管夹住,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如果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验,关闭导气管活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使得漏斗中的液面高于容器内的液面,静置片刻后,液面不再改变,即证明了气密性良好。
(4)含有注射器的气密性检查,被拉出的针筒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
过滤操作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润湿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二低
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②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①倾倒时,盛过滤液的烧杯的杯口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处;
③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蒸发操作,将需要蒸发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不停搅拌,防止飞溅。注意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
配制溶液固体溶质和液体溶质两种。广义上说,稀释溶液属于配制溶液。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所以经常与计算结合考查。
(1)配制固体溶质的溶液需要用到托盘天平,经常考查托盘天平的使用,高频考点为物品和砝码颠倒。具体可以参看托盘天平的使用。
(2)配制液体溶质溶液需要用到量筒,经常考查量筒的读数,以及视线偏高或偏低对结果的影响。量筒正确的读数方法为,将量筒置于水平实验台上,视线与页面凹处最低点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详细参看量筒的用法。
(1)常见气体的检验
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气体是氧气。
二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的验满: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收集已满。
氢气的验纯: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只有“扑”的一声才表明氢气已纯净。
(2)测定溶液的ph
要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然后点在试纸上,和试纸的比色条比对,判断溶液的ph。注意,不能用蒸馏水湿润试纸,否则相当与稀释溶液。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三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四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那么学过的化学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呢?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就打开弹簧夹。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
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
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二氧化碳的制取
caco3+2hcl=cacl2+co2+h2o
(1)实验步骤:
连:按要求把装置连接好。
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把大理石或石灰石的小块装入广口瓶;
注:向广口瓶内注入稀盐酸;
集:收集二氧化碳。
注:
a.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较好。因为粉末状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速度相当快,且形成大量泡沫,进入导管甚至集气瓶。
b.制取二氧化碳,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挥发性强。
c.制氢气,通常用不具有挥发性的稀硫酸,而制二氧化碳时,却不用稀硫酸。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成为薄膜包住碳酸钙,使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d.二氧化碳气体中往往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有时,在制得二氧化碳后,要除去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氯化氢)
(2)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火焰熄灭证明瓶内已充满二氧化碳。
(3)灭火原理:
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除可用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扑灭可燃性的油、气的火灾;液态二氧化碳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
主要考查形式:一是直接考查操作名称,如问制备气体时,首先要进行什么操作;二是考查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如一般装置、启普发生器、含有长颈漏斗或注射器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
有气体参与的反应第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简单装置,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为将导气管伸入水槽中,双手握紧导气管,导管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导管中有一小段水注,证明气密性良好。
(2)有长颈漏斗的实验装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用止水夹将胶管夹住,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如果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启普发生器的气密性检验,关闭导气管活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使得漏斗中的液面高于容器内的液面,静置片刻后,液面不再改变,即证明了气密性良好。
(4)含有注射器的气密性检查,被拉出的针筒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
过滤操作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润湿的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二低,①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②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倾倒时,盛过滤液的烧杯的杯口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下端靠在三层滤纸处;③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配制溶液固体溶质和液体溶质两种。广义上说,稀释溶液属于配制溶液。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所以经常与计算结合考查。
(1)配制固体溶质的溶液需要用到托盘天平,经常考查托盘天平的使用,。具体可以参看托盘天平的使用。
(2)配制液体溶质溶液需要用到量筒,经常考查量筒的读数,以及视线偏高或偏低对结果的影响。量筒正确的读数方法为,将量筒置于水平实验台上,视线与页面凹处最低点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详细参看量筒的用法。
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气体是氧气。
二氧化碳的检验: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的验满: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收集已满。
氢气的验纯: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只有“扑”的一声才表明氢气已纯净。
要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然后点在试纸上,和试纸的比色条比对,判断溶液的ph。注意,不能用蒸馏水湿润试纸,否则相当与稀释溶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
(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
(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1)温度,
(2)是否搅拌
(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na++h++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
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等。
甲烷,化学式ch4,是最简单的烃,由一个碳和四个氢原子通过sp3杂化的方式组成,因此甲烷分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结构,四个键的键长相同键角相等。在标准状态下甲烷是一无色无味气体。一些有机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时所产生的沼气其实就是甲烷。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从理论上说,甲烷的键线式可以表示为一个点“·”,但实际并没有看到过有这种用法,可能原因是“·”号同时可以表示电子。所以在中学阶段把甲烷视为没有键线式。甲烷主要是作为燃料,如天然气和煤气,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作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乙炔、氢气、合成氨、碳黑、硝氯基甲烷、二硫化碳、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氢氰酸等。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沸点-161.5℃,熔点-182.5℃。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
溶解度很小,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
蒸汽压53.32kpa/-168.8℃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890.31kj/mol
总发热量:55900kj/kg(40020kj/m3)
净热值:50200kj/kg(35900kj/m3)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分子直径0.414nm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甲烷的卤化中,主要有氯化、溴化。甲烷与氟反应是大量放热的,一旦发生反应,大量的热难以移走,破坏生成的氟甲烷,只得到碳和氟化氢。因此直接的氟化反应难以实现,需用稀有气体稀释。碘与甲烷反应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应难以进行。因此,碘不能直接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碘甲烷。但它的逆反应却很容易进行。以氯化为例:可以看到试管内氯气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淡,有白雾生成,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这是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所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或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或四氯甲烷)、氯化氢和少量的乙烷(杂质)的混合物。
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试管中液面上升,食盐水中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的缘故。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增加了水中氯离子的浓度,使氯化钠晶体析出。用大拇指按住试管管口,提出液面,管口向上,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粒,可验证它是稀盐酸。如果控制氯的用量,用大量甲烷,主要得到氯甲烷;如用大量氯气,主要得到四氯化碳。工业上通过精馏,使混合物一一分开。以上几个氯化产物,均是重要的溶剂与试剂。
甲烷最基本的氧化反应就是燃烧:
ch4+2o2→co2+2h2o
甲烷的含氢量在所有烃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5%,因此相同质量的气态烃完全燃烧,甲烷的耗氧量最高。点燃纯净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很快就可以看到有水蒸气在烧杯壁上凝结。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把甲烷气体收集在高玻璃筒内,直立在桌上,移去玻璃片,迅速把放有燃烧着的蜡烛的燃烧匙伸入筒内,烛火立即熄灭,但瓶口有甲烷在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甲烷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但不助燃。用大试管以排水法先从氧气贮气瓶里输入氧气2/3体积,然后再通入1/3体积的甲烷。用橡皮塞塞好,取出水面。将试管颠倒数次,使气体充分混和。用布把试管外面包好,使试管口稍微下倾,拔去塞子,迅速用燃着的小木条在试管口引火,即有尖锐的爆鸣声发生。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也容易失败。把玻璃导管口放出的甲烷点燃,把它放入贮满氯气的瓶中,甲烷将继续燃烧,发出红黄色的火焰,同时看到有黑烟和白雾。黑烟是炭黑,白雾是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盐酸雾滴。
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ch4=(1000℃)=c+2h2
氢气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
甲烷可以形成笼状的水合物,甲烷被包裹在“笼”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近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它可用m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底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比较难以寻找和勘探。新研制的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可以实地即时测出海底土壤、岩石中各种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由此判断出可燃冰资源存在与否和资源量等各种指标。
甲烷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甲烷水合物。
ch4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五
气温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干燥。
为什么南极地区气温比北极地区低(①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陆地冷热变化剧烈②南极洲地势高,风力大③南极洲覆盖具厚的冰层反射部分的太阳辐射)
1、淡水资源:在南极地区冰雪世界中,一目了然的丰富资源便是巨大的冰雪资源。
据统计,在南极地区,冰雪总量之和约达2700万立方公里,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2、矿产资源: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据已查明的资源分布来看,煤、铁的储量最为丰富,其它的矿产资源还正在勘测过程中。
在南极地区,可望发现更多更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利用这些资源提出科学依据。
3、生物资源:受气候的影响,南极地区的生物集中在沿海地带及周围海域,主要的生物资源有:磷虾、鲸、海豹以及企鹅等。
1.初中地理复习知识
2.湘教版初中地理重点知识
3.重点初中地理知识点
4.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复习试题
5.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复习试题精选
6.初中地理复习知识点世界的气候
7.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我国的疆域
8.初中地理地图知识点复习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六
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2.作为公民如何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
(3)中学生肩负着民族辉煌的使命。
3.中学生如何肩负起民族辉煌的重任?
(1)我们对祖国尽责应该体现在好好学习上;
(2)体现在校园里、教室里主动捡起垃圾;关掉教室里的灯;关掉水龙头等具体细节上。
4.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
(1)参加义务植树;
(2)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
(3)去福利院或老年社区做义工;
(4)向贫困地区、灾区捐款捐物;
(5)做车站排队引导员等。
5.为什么要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
原因: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自觉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在奉献的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价值。
意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用自己的行动和倡议带动更多的人,社会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6.结合自身谈谈中学生应怎样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作为学生,我们就是要尽到做学生的责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应认真学习,互帮互助,尊重老师,爱护校园。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社会活动,逐渐体会自己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奉献我么自己的一份力量。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七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八
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
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
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视频篇九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