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一
第五回写了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事情。读完第五回后,大家会写点什么笔记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大大小小的小说我都阅读过不少,所以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许多小说的开头都很精彩,常常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读书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书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魔幻色彩,说起魔幻色彩,我就想起我们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我平日里无事时,都会捧着一本《红楼梦》,并且饶有兴趣的读着,钻研着,品味着,如果不仔细的研究她的话,我们便难以发现其中隐藏的奥妙,红楼梦真的让人为之瞠目结舌,普通的小说仅仅有一回书,然而曹雪芹却写了五回书,整本书交织着人世间的各种情感和恩怨,它是一部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的著作,夹杂着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说起五回书,真相侃侃而谈一番,这五回书写的十分的虚幻,虚幻中又不乏真实,无味中又扣人心弦。
第一回,作者从女我不天说起,进而引起下文,借其所谓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一僧一道,来说明《石头记》的来历,这里边有些虚幻的色彩了,接着曹雪芹有写“空空道人”和“石兄”的一番理论,其实是曹雪芹对自己作品的一种自我评价和介绍罢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自己的小著作的自信与自豪,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回着重介绍宝黛见面,这是全书两大主人公的初次见面,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镜头。
第四回,只是大概的介绍了一下贾府的社会关系网和势力范围,同时映出第三大主人公薛宝钗。
最后一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识了一些主人公的命运,也决定贾宝玉的性格和文章的情节。
这五回书对全文做了一个概述,让读者先行了解一些文章细节,又设置了一些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是一个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倒错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充是一个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倒错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开篇。
你看第一回,竟是从女娲补天说起,借所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一僧一道”,介绍了石头和《石头记》的来历,然后是“空空道人”与“石兄”讨论了一番文艺理论,实际上是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番介绍和评价,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的卓越见解和高度自信,这在古今名著中好像是绝无仅有的事。下面则讲了一个关于“甄士隐”(“真事隐”)的小故事,作为“引子”,以甄家的一段“小荣枯”来预示贾家的“大盛衰”。
第二回,甄士隐“飘飘”出世,“贾雨村”(“假语存”)继续钻营,由他引出“冷子兴”(“冷世情”),然后借冷子兴之口介绍“宁荣二府”,借贾雨村之口大论其“正邪二气”。在我看来,这“正邪二气论”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正是曹雪芹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指导思想。
第三回,仍以贾雨村为线索,引出“林黛玉进贾府”,浓墨重彩地描写“宝黛见面”,即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在人间的隔世相会。这是全书两大主人公的一个“精彩亮相”,看起来故事已经开始,实际上是拎出来的一个“大特写”。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既暗示了一大批重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也奠定了贾宝玉性格的基调和情节发展的总趋势。
所以说,这五回书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总纲”,其中包括“作品由来”、“‘引子’甄士隐”、“宁荣二府介绍”、“人物总论”、“主人公亮相”、“社会关系网”、“第三主人公登潮、“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暗示”,内容纷繁复杂,头绪纵横交错,情节虚实相生,景象扑朔迷离。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折光,又充满浪漫魔幻的离奇色彩;既对全书作宏观上的总体布局,又在微观上设置了无数引人遐思的悬念,埋伏下无数伏脉千里的隐线,以此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红楼梦》呈现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那么这出神入化的开篇,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海市蜃楼”,正如苏轼所描写的那样:“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它以无比的优美和神秘诱-惑我们,先让我们超越时空地俯瞰那滚滚红尘的来势和走向,然后才让那位“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带着我们一起走进荣府。至此,已是小说的第六回,《红楼梦》主体的故事,这才真正开始。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其实讲得很清楚:因为荣府人多事杂,“竟如乱麻一般”,“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刘姥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二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曾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惠普尔曾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校园里,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感受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瞧!很多同学捧着自己的书,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阅读起来。在这书香浓厚的环境下,我也早早地接触到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而我对《红楼梦》十分难忘,每每读起《红楼梦》,万千思绪涌到心头。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之一,它是曹雪芹老先生倾尽毕生心血完成的。故事讲述了四个家族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故事其中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以他们爱情为主线,写出了当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封建制度的腐朽。其中,曹雪芹老先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人物的鲜明个性。林黛玉倾国倾城,用贾宝玉的话就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一位娇弱绝美的林黛玉跃然纸上,但这只是她的“外表美”。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她似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少了薛宝钗的圆滑世故。她身子弱不禁风,在知道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后,抑郁而终。而贾宝玉也蒙在鼓里,当知道林黛玉的死讯后,贾宝玉悲痛欲绝,决定从此青灯为伴,了却红尘。再然,家族仗着有一女当妃子而横行霸道,生活奢侈,不节约节俭。这应该是最后家族衰落的原因了吧。
读完《红楼梦》,我感触极深,它讽刺了当时封建社会恶势独霸一方的丑态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也告诉我们生活要勤俭节约,不可奢侈浪费,生活中也应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作为中国人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77308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三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女子甘为农妇。今读《红楼梦》别样的香菱启示了我,“女子有才便是德”。
——题记
读完《红楼梦》,合上书,书中个个人物浮现在我脑海中:聪明灵秀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达稳重的薛宝钗……可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平凡、勤学苦练的香菱。
书中,《呆香菱苦心学吟诗》特别吸引我。香菱请黛玉教她作诗,于是黛玉就拿了一些书给香菱看,香菱拿来认真地读起来,把黛玉所划的都背了,又细细思索了一番,并说:“书里有好多诗我都非常喜欢,我一定要学会作诗才行,你再拿些书给我看吧。”黛玉听了,又拿了几本书让香菱读,还给她出了个题目,让她试试自己写一首。
这时宝玉、探春他们都来了,大家一起谈笑。但香菱一心写诗,也不理大家,一个人坐在旁边思考,连吃饭也顾不上了。大家见她写得辛苦,都叫他不要再想了,先歇一下,香菱却不肯,一个人坐在山石上发呆。这天晚上一直到很晚她都没睡着,刚睡着突然喊:“有了,有了!”就把梦里的诗写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她作得好极了。
读着香菱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香菱却一心读诗,学作诗,让自己变得满腹诗经、才华横溢。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敬佩她,我也被她的才华和精神所吸引。怪不得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期间,我沉迷于网络游戏,在一些该复习的时间上用来玩游戏,所以成绩直线下降,结果期末考得很不理想,被爸爸批评了一顿,之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游戏了。
香菱的故事告诉我:“女子有才便是德”。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香菱一样有才的女子。
#375132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四
在曹雪芹栩栩如生的笔下,有了潇洒不羁的贾宝玉,娇嫩柔弱的林黛玉,他们二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从而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身体纤弱的林黛玉来到荣国府,竟慢慢与顽劣多情的贾宝玉相恋,但由于王熙凤从中作梗,使用了调包计,让误以为娶得是黛玉的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也因伤心过度,吐血而亡,贾宝玉也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了空门。
这是一个凄凉而又忧伤的故事,其中原因就是他们将生活想象的太过一帆风顺、太过美好浪漫,从而让他们经不起考验,因为生活不是只有浪漫,它也充满了很多的磨砺,浪漫美好最终也会被消磨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就是由于林黛玉将生活想象的太过简单,从而受不了打击,含怨离去。
但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就是他们还有着一段美丽的回忆,尽管很短暂细小,但却可以深入人心。他们既能相遇,就代表他们是有缘的,但他们依然没能成为这幸福的应运者,反而变成了这轮回之中的局外人……
《红楼梦》到底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委婉的爱情,任谁都不好改变。即使宝钗再伤痛;袭人再怨恨;金钏再痛楚,可她们终究还是这部戏的匆匆过路人……
#77309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五
初次接触红楼,是上学时国家推荐阅读,是老师硬性要求。当时,懵懵懂懂,完全看不懂,只是知道貌似关于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情仇。小时候我看不懂所以谁也不喜欢。
长大后再次观看电视剧,才慢慢的喜欢上了林黛玉,也心疼林妹妹的遭遇。假如她没有遇到贾宝玉会不会幸福快乐点呢。贾宝玉这个角色确实出身纨绔子弟但也有自己的才华与思考,不过从我的角度看他是不是很像现在社会的渣男呢?
大概是家族纠缠,生生不息,宝玉和黛玉总归差了点缘分。我不是很喜欢宝钗这个人物,当时听别人说她如何如何好,可她不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家族的盛誉?不排除她喜欢宝玉但更多是爱自己吧。她那么聪明的一个女子,怎么就假装看不见宝玉和黛玉的情?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
宝玉与宝钗成亲的那个晚上,黛玉孤零零的走了,我宁愿这个女孩不要那么敏感那么不爱自己,为了这样的感情搭上自己的命不值得啊!可我看到一个细节又心疼宝玉了,他怕林妹妹生气,所以忍着没提前掀盖头,他认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时,眼睛都在发光,像星星一样闪亮。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六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讲的都是豪气干云的人物,孙悟空,宋江,诸葛亮,一个比一个智慧,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个比一个骁勇善战。
但《红楼梦》不一样,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女生的惨态,金陵十二钗没有一个好下场,黛玉葬花,元春暴病,探春远嫁,湘云贫病,妙玉失踪,迎春虐死,惜春为尼,熙凤惨死,巧姐成婢,李纨守寡,可儿早夭。唯独宝钗还不错,但是自我嫁的那个人却不爱自我。可比起其他人来讲,还算幸运。红楼女儿的悲惨又有谁知?
我钟爱黛玉,她能够为自我的愉悦而去争取,这难道不值得咱们去学习吗?只是黛玉错了,在这个年代,岂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吗?黛玉太过于清高了。以至于不去交人情,弄到一副落花而亡的结局。而宝钗则与黛玉那“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与之相反,因此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多与宝姐姐一块儿,这点也促成宝钗在众姐妹中交情甚好。再者,黛玉虽“心较比干多一窍”,可黛玉表现太露,不比宝钗端庄沉稳,在贾母眼中留下了一个典范妻子的表率。
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潇湘妃子”黛玉,又怎会没有难言之隐呢?父母已双亡,在这偌大的府邸之中,却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啊。
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啊!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七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颗世外仙珠;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做黛玉的女子。她那纤细曼妙、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含着超越脂粉的不凡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合谐。
她是大观园里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也是年幼痛失双亲的林姑娘。黛玉初入贾府,贾母一句“心肝肉儿”就表现出对这个娇弱多病的外孙女的疼爱。她起初也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地寄人篱下,也怕一个不小心说错做错了什么而丢了脸面。但在贾母和贾宝玉的疼爱下,她卸下戒备,俨然成为了待遇甚至高于贾府三春的林妹妹。
她会因为王夫人家的周瑞给她送了最后一朵宫花冷嘲热讽地说“原来是挑剩了给我”,哪怕贾府上下都尊称她一声“周姐姐”,她会因为宝玉和史湘云有说有笑亲亲热热就当众拂了宝玉的面子。她偶尔说话也尖酸刻薄,偶尔处事为人撒娇使小性子,但这正是她不同于宝钗的珍贵之处。
在贾母说出那句“咱们只管玩咱们的去”,当宝玉嬉嬉笑笑道“短了谁也不会短了咱的”时,黛玉却清醒地知道贾府早已入不敷出。谁能想到平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林妹妹会有“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的远见呢?她清清醒醒地活在大观园里,却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年幼丧母年少丧父,造就黛玉的敏感多疑、伤春悲秋。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黛玉葬花这章节。许多人认为黛玉葬花是无病呻吟,有些人挣扎着温饱没法解决,有些人拼了命还客死他乡。但黛玉不同,她生活在人人都醉生梦死富贵乡的大观园。难能可贵的是人人日日笙歌夜夜歌舞的时候,她悄然为落下的桃花悲伤,她为世间所有逝去的美好黯然落泪。
你看,这样纯澈干净的女孩子,也会被宝玉和贾府辜负啊。
若你说宝玉不爱黛玉,那他如何说得出“什么劳什子金玉良缘,我只要木石前盟。”不幸的是,黛玉之死也因这荒唐的金玉良缘而起。
纸短情长,诉不尽两世苍茫。“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只是一眼,便是心动;只是一句,便定了终身。这是宝玉与黛玉的遇见,宝玉一声林妹妹,荡起了她心中的涟漪。宝黛初见,原以为是一段佳话的开始,不曾想却是孽缘的伏笔。
宝玉前生为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曾经灌溉了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于是今生黛玉便用眼泪偿还前世甘霖之惠。直至宝玉和他心心念念的“林妹妹”的洞房花烛夜,黛玉伤心欲绝焚尽所有诗信和宝玉赠她的那条手绢。她躺在床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出,“宝玉,你好。”无情也好,绝情也罢。
读者永远不会知道黛玉用尽全力想说的是什么了。至此,那个通透干净多愁善感的女孩子永远定格在那里了。你看啊,我床前那束自月光永远地离去了。
红楼梦一至五回读书笔记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篇八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电视中一阵凄婉的吟唱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的去看看屏幕下古朴的字体显示出的一行行文字。这些吟咏的片段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以及对文学的喜爱把家里的书柜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一个隐蔽的角落发现了落满灰尘的你——《红楼梦》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在这个家族衰败的过程中,很明显看出家族里的繁华与凄凉,这样明显的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分。《红楼梦》这本书有段时间是被禁的,一开始我还不明白,这么好的书怎么会被禁呢?后来才慢慢发现,书中很多细节描写都在暗示朝廷的腐败与无能。包括凤姐偷偷放高利贷,薛蟠打死人后竟跟“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官府审案只称是“暴病身亡”,给点银子就完事了,可见薛家怎么能不败落?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2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