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你知道演讲稿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稿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思乡的演讲稿篇一
家乡,理论上说我应该是不会思念的,因为现在我居住的地方经济发达,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但是,在长期的物质支持下,我的内心渐渐觉得有一点空荡。不知不觉之中,我开始思念起家乡来。在这次的暑假,一次偶然之中我又一次走到回到家乡的路上。
家乡是什么样的呢?
记忆里的家乡,空气是那么纯净,没有丝毫的污染,呼吸起来感觉很舒服。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曾经退出我生活中的人和物无不让我思念。还记得夏日的夜晚,月亮照亮着大地,没有灯光点亮的昏黄的'光,只有一群群如同游动的星星般闪亮的萤火虫。在萤火虫黄绿色的光芒照射下,一片片白日里原本是金黄色的稻田随风浮动着墨绿色。那断断续续的光芒和月光一起照亮漫长夜晚,让人不得不沉浸在这一幅大自然纯天然美之中。
离开五年了,我还记得走的时候那时候树木低矮,头顶还很空荡,今年夏天回来一看到头顶上的很高处,树木就像孩子一样在时间的洗礼下变得越来越茂盛,长得越来越高。
思念家乡,只因我爱她。
思乡的演讲稿篇二
家,家是什么?家就是离你心灵最近的地方;家就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远的牵挂;家就是当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
曾经,家以一种氤氲的.姿势站在我的记忆里。甚至可以说对于家,我从未有过一个完整、正确的定义。只知道,放学以后该回的地方就是家,吃饭时该去的地方就是家,困倦时,可以让你休息的地方就是家。
或许,我给了“家”一个太广泛的定义,以至于在即将离家读高中时,我对我的那个呆了整整15年的叫家的地方竟没有一丝的留恋。取而代之的是对即将住校生活的向往。家?处处无家处处家喽!
进入学校,生活完全偏离了想象的轨道。第一天就觉得我期待的这种生活太累、太累,甚至说吃下食堂里的饭对我来说都成了一件极为辛苦的事。这才知道,家,一个那么温馨的地方。
曾经,我认为我是个坚强,适应能力很强的人,可我错了。人只有在单独面对自己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我不坚强,真的,一点都不。当现实和想象有着遥远的距离的时候,我可以做的竟只剩下回忆。回忆奶奶的唠叨、爷爷的教诲,回忆叔叔送我上车后离去的背影,回忆弟弟身上香香的,痱子粉的味道。然后,以一种氤氲的姿势,站在风里,等待泪水的洗礼。最终,将回忆裁剪成最奢侈的烟火。
第一次打电话回家,听到奶奶那熟悉,仿佛就在耳边却又遥不可及的声音,我竟难过地、难过地哭了,电话那头,奶奶安慰的声音响彻耳边,电话这头的我早已泪流满面。急急忙忙挂掉电话。泪,像被冲垮的防洪堤里的水,止也止不住。于是,又想起离家时我认为不会留恋的人和事。记得顾湘在《西天》里说:“那些我们认为不会忘记的事,就在我们恋恋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是的,甚至说那些我们认为会忘记的事,也会在我们拼命遗忘的过程中,被我们深深印入脑海。真的,不管你到了哪里,家,都将是你永远的想念。
现在,我喜欢站在我们学校里最高的地方,举目向东看,一直向东,一直向东,我想看看故乡的向日葵开了没有。睡不着的时候,就出门看校园里黑色模糊的轮廓,偶尔散落在某个房间里昏黄的灯火。天亮的时候会抬头望天,想着那些移动的云朵会不会拼凑出一张记忆深处的面容,一瞬间可以让我丧失所有的语言,仓皇的、伤感的,田野里,有飞鸟扑闪着翅膀飞上高高的苍穹。
思乡的演讲稿篇三
这首诗歌回忆了小时候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关于内容详情如下。
小时候,
故乡是一片嫩黄的枫叶,
掉进我的梦里,
故乡有山,有树,还有外婆站在田埂上守望的景象。
长大后,
故乡是一首写不完的诗,
它总是在笔尖颤抖,
打湿了我的双眸,
模糊了我的笔记,
却清晰了关于故乡的记忆。
后来,
故乡是一个长长的梦,
梦里我回到了幼年,回到了故乡,
那里依旧有山,有树,还有田埂上外婆的守候,
我伸手拉着她走在回家的路上,
醒来的泪水催促着我回家的脚步。
再后来,
故乡是一列长长的列车,
轰隆隆的汽笛声是我咚咚的心跳,
回到故乡才发现原来它已不是过去的景模样,
虽然依旧有山,有树,却没有了田埂上外婆的守望。
梦里,我又回到了故乡,
故乡依旧有山,有树,还有外婆站在田埂上守望的景象,
我拉着外婆的手漫步在回家的路上……
何时我才能回到承载着儿时记忆中的故乡!
思乡的演讲稿篇四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上下几千年,从屈原的“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乡愁”,思乡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主题。到了南朝隋唐时代,诗歌形式日臻完善,思乡诗更层出不穷。其中,南朝江总的微山亭赋韵,唐代王维的杂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特别有代表性。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斜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着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眬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匆匆,“无纸笔”写出不尽的无奈之情,最后只能“传语报平安”。从古至今有多少分离与思念,却也有“鸿雁传书”、“鱼腹报信”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为情势所迫,只得言语相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多年,有千言万语,而今却只能报一声平安,显得十分凄楚无奈。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将边塞诗的悲凉融入到悠悠乡愁之中,更加感人。
纵观这三首诗,以王维《杂诗》生活情趣最浓,浓浓的乡思中有一种乐观情绪。《微山亭赋韵》写秋意,略显凄凉,然而这两首又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花作结,以设问完篇。司马迁曾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处“称物芳”更是为了表现思乡之情的纯洁。最后用设问,更延续了诗的意境神韵于言外,将绝句短小的不足弥补了起来。岑参的《逢入京使》则极写悲戚,以苍凉之泪浇胸中块垒,以平安之语体现思乡之切,一改前两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尽管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却都以思乡这根红线一以贯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是作者们不矫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实意倾心投入的结果。
思乡的演讲稿篇五
故乡,是我永远想起的地方,那是我儿时的唯一世界。直到我16岁离开家乡去合肥省城读书以前。我从没有离开过我生活的小镇,儿时我眼中的小镇,比现在我待的大上海还要大,还有意义。
一晃20年过去了,每每想起家乡的许多事中,中秋也是我最不可以忘记的日子,儿时的村庄里和我差不多大的伙伴有好几十,每年快到中秋的时候,每个小伙伴都会用一根3米长左右的竹竿,或者细木树在上面用野草扎成一根大火把,放在门前晒上十多日,单等中秋之夜。
等啊等,终于等到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了,中秋的夜晚月分外的亮圆。村中的几十个小伙伴早早地把家里的稻草抱到田野上,成片成片地铺成一块又一块,大约7点的时候,小伙伴们一起把所有的稻草燃起,当所有稻草都燃起后,打火仗就开始了,每个小伙伴们把竹竿,木棍扎起的火把也燃起了,几十个小伙伴们持着几十根火把互相嬉闹追逐着,用火把对打,一时间,家乡的田野上,火光四起,人声呐喊,全村的男男女女全部围在火堆旁为小伙伴们助威。直打到火把燃尽,大家又开始摸秋。
月升中天,瓦亮瓦亮的,棉花叶子和草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如珍珠一般。
“摸秋啦!”不知谁的声音在野地里轻轻一喊,于是我们立即四散融入浓浓的月色之中。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各种瓜果在田野里飘香,早诱得人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时好好过一把瘾。摸秋一定要拣熟的摘,不然,摘了生瓜果不能吃,扔了,就被看作是“作孽”。许多人家都要留上一些成熟的瓜果在地里供人摸秋。也有小气的人家,头天将成熟的全部摘回,让摸秋的人扑个空。如果遇到恶作剧的,会把他的生瓜纽子摘了扔进棉花地里,把他的葵花拧断脖子。那小气鬼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一会儿功夫,我们的“人马”带着各自的“战果”从四方汇合到那块地里,大家“有福同享”,嘻嘻哈哈,海吃胡吃,直到一个个肚大腰圆,打着饱嗝,才十分满足地四散回去。
相传,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有几位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等天明了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后来,“偷摘”者多为调皮的小孩。此夜,家长放纵孩子到别人家田中“摸秋”,如果是摘得葱,则认为小孩长大后能聪明,如果是摘得瓜,则认为以后小孩吃喝不愁。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从不叫骂。所以儿时的我最喜欢中秋的打火把仗和摸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