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文献收集篇一
(一)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二)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投影片出示复习题: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学生讨论、汇报后,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投影片或电脑图)
学生口答填表后,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学生口答填图,教师用活动投影或电脑图演示填出直条。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
教师用抽拉投影片或电脑动画录像演示(各种车通过路口,然后消失)各车辆数同例1。
教师: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老师用电脑图演示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教师:请说出你收集的数据?(学生汇报)
教师: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教师肯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较好。请同学作好准备。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作记录,然后汇报。(如统计结果,统计数不准的同学还较多,可以再演示一次。)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2.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请学生口答填表,教师在投影片上填出。)
出示条形统计图(表格。)
教师: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学生口述填图,教师用电脑图或活动投影片填出。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练习:
投影出题:(同课本第5页练习一,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投影出表:
请一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用学生的投影片订正。
1.课本第5页练习一,2,填书上。
2.请同学们看电脑动画图,作好记录,再完成统计表。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出1,2,3。)
2.作业 :课本第5页练习一,3。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中每格代表的数是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
新课教学在提出问题后,设计电脑动画图或活动投影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寻求合适的收集记录方法的积极性。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现和掌握这个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部分学习整理数据,分为两层。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后填统计表和填条形统计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数据分类与统计表的分栏的关系。
文献收集篇二
阳光,有七种颜色。用心收集阳光,把心装点得绚丽斑斓。心是一个容器、一个瓶子,我要用它收集阳光,收集闪烁着爱的色彩的阳光。阳光是温暖的,收集阳光的心也会是温暖的。阳光是无处不在的,或许在某个不经意间,阳光会在身后哗啦啦地开出许多的花。
每个生活的细节里总蕴含着阳光,只不过在于有没有心去收集。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很怕妈妈唠叨,总是会捂起耳朵躲在一旁。长大以后,开始厌烦唠叨,总是冷冷地看着妈妈一张一合的嘴却从来不留意她说了什么。有一天,犯了错,妈妈没有捞到。我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我轻轻地掬起一捧叫母爱的阳光,静静地放进一个叫作心的瓶子里。原来,爱可以是不厌其烦的唠叨,阳光可以是充满期许的眼眸。
记得,很久之前就已经尝过“友谊的味道”,那种味道一生也忘不掉。那天,天空有些阴沉,压抑这人的心情。手中捏着打了许许多多的红叉的考卷,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也随着天气到了谷底。天好像跟我作对,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我长叹一声,不打伞便带着潮湿的心在雨中徘徊。这个时侯,是你撑了一把格子伞遮在了我的头顶。一路上,你不停地安慰我、鼓励我。我知道你是一个不会安慰人的人。但在那个下雨天,你的话语却成为射进我心里最温暖、最甜蜜的阳光。我微笑着把这缕名叫友谊的阳光投进心中的那个瓶子。我知道,爱可以是一把伞,阳光可以是一番话语。
记得,一个星期中总有五天可以见到那样一个人。这个人不是你的父亲或母亲,却为你操碎了心。这个人不是你的至亲至爱,却为你掏心掏肺。这个人有时候很不通情达理,还十分苛刻、严格,有时候却如慈母般善良、和蔼。他严厉地教导,为的就是底下的人个个都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这个人正是最敬爱的人民教师。我怀着诚挚的感情将这份名叫师恩的阳光,小心翼翼地放在心中的瓶里。我明白,爱可以是那把打手心的戒尺,阳光可以是严厉的教导和苛刻、严格的要求。
生活中的阳光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收集,就能让心里的瓶子蓄满阳光。心是一个容器、一个瓶子,刚开始的时候是空的。想让它满起来,就要源源不断地注入阳光。阳光会让人的心变得温暖,把阳光收集起来装在心里,心会无限升温。什么时候,把瓶子里的阳光倒出来分享,让周围的世界都暖洋洋。
文献收集篇三
“阳光满园”电视栏目策划人准备办一场关于“收集阳光”的比赛,报名者有很多,然而进入总决赛的人寥寥无几。这时,总决赛已如期如召开了。
第一位上场的是一朵小花,迈着轻盈的步伐,茎上两片叶子轻摇摆动,可因为身子不够高,够不着麦克风,她笑一笑,并不在意。清了清嗓子,轻快而响亮地道:“大家好,我是一号选手向日葵,在我的身上,可是很在阳光味的哟!凡当太阳出现,我就转啊转,把身子扭过去,面对着阳光哦!所以,收集阳光最多的一个就是我哦!”说完明朗一笑,好象阳光迎而扑来,让以观众感受到一阵温暖。
第二位上场的是一位老爷爷,他是被工作人员掺扶进来的。老爷爷一身褐色礼服,裤腿上还露出一块补丁,看似很破旧,但老爷爷的眉宇之间,却隐隐透露着骄傲。他把手往前一伸,胡乱摸着空气,观众们不解,老爷爷依旧在摸,似乎是终于摸到了麦克风,自信地笑笑,把它递到嘴边,咳了一咳说道:“我是二号选手,我是一个瞎子,”老爷爷说的很平淡,好象是在说其他事一样,而台下已经有人在窃窃私语,唏嘘一片。老爷爷没有理会,自顾自道:“在很久以前,我并不是瞎子,但是我很自卑很懦弱,总是看不开事物,现在老了,也瞎了,全凭感觉认清前方时,我似乎看开了很多,开始向往着阳光,当太阳升起时,我就跟着跑步……我看不见阳光,但我却感觉得到它,我是阳光的孩子,暖的,热的。”这时台下很寂静,顿时爆发出一阵掌声。
最后上场的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她以婀娜的身姿走上台,以悦耳动听地声音说道:“我是最后一位选手。我叫大地。我身上每一块肌肤,都是阳光的家园。”说完缓步绕场一圈后下了场。
这时场上响起了音乐,三位选手并排在一起,唱着充满梦想、阳光和爱的歌。
我们是阳光,把爱永远照亮……
文献收集篇四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后 记
课 题
数 据 的 收 集(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
学
策
略
教法选择
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
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教
学
过
程
一、课堂导入
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
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
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五、反思提高
活动过程 小结:对整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做一个小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数据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实验次数增多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明白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有用的这个道理。
六、课后作业
1、把收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写出一份报告。
2、课本第188页习题5.1 第1、2题,可以到其它班级收集数据。
3、阅读课本第189~192页
备注:
文献收集篇五
第一段:引言(字数:100字)
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载体,既有丰富的信息,又有深远的意义。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如何收集文献,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通过收集文献,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创新思维,更好地应对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第二段:收集文献的意义(字数:200字)
收集文献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献中蕴含着前人的研究成果、经验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领域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握前沿和趋势。同时,文献的收集也能够让我们对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另外,文献的收集还可以帮助我们发掘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激发创新思维,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借鉴。
第三段:如何收集文献(字数:300字)
收集文献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网络等渠道来获取文献。图书馆是我们最常用的资源之一,可以提供丰富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而文献数据库和网络则提供了更广泛和便捷的文献资源,可以通过检索关键词、作者、标题等方式来筛选所需文献。其次,在收集文献时,我们要学会善于整理和分类。可以建立自己的文献数据库,标记和分类已收集到的文献,以便于日后查阅和引用。此外,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参加学术会议、与导师、同行进行讨论,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丰富自己的文献收集范围。
第四段:收集文献带来的好处(字数:300字)
通过收集文献,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文献中包含了世界各地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所持的观点和解决方式。这种多元化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维,促使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收集文献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未经探索的领域,这些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另外,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们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献综述和写作能力,为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总结(字数:200字)
收集文献是一个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也是一种对前人贡献的尊重和承继。通过良好的文献收集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学习的挑战,持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收集文献,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宽思维和视野,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不断积累和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向前迈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文献收集篇六
本章通过三个典型案例介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在每一个案例中都展示了一个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下面是本章知识展开的结构框图。 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获得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它们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等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或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本章主要学习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关于通过科学试验获得数据的方法,教材通过一个选学栏目作了简单介绍;对于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手段收集数据的方法,考虑到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因此在正文中没有涉及,但在习题中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全面调查是对全体对象进行考察的一种统计调查。教材通过一个案例介绍全面调查,案例中的问题是让学生考察全班同学喜爱六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计调查,首先是收集数据,由此引出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分布的规律,这就涉及如何整理数据的问题,教材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表(教材没有给出频数分布的概念)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这些动物的情况,教材选用了学生已经学过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就可以看出全班同学喜爱这些动物的情况。上面的过程就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和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的方法,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普查是全面调查的一种,为使学生对全面调查及普查工作有较多了解,教材在“阅读与思考”选学栏目中,从学生有一些了解的人口普查入手,介绍了有关普查的基本知识。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教材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介绍通过抽样调查获得数据的方法。调查一个地区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由于中小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不太实际,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教科书采用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分别抽取学生的方法来获得样本,这实际上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使用分层抽样来获得样本,往往需要借助对调查问题的了解,比如对于本节的问题,抽样时就利用了对学生视力情况的了解,即三个学段存在差异,相同年级存在共性,这一点将有利于学生理解用样本代表总体的合理性,这正是教科书选用这种抽样方法来获得样本的理由。这里需要注意,教材没有专门介绍抽样方法,因为超出了本学段的教学要求。对于抽出的样本,教材利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来收集数据,然后根据问题的需要设计表格来整理数据,并用折线图来描述数据,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得出有关样本的结论,并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利用抽样调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利用抽样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捉-放-捉(capture-recapture)”是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常常用来根据部分的数量估计一个整体的数量,例如估计养鱼池中鱼的个数,森林中某种动物的个数等,这个方法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材在“实验与探究”选学栏目中,模拟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这种方法,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了解试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处理废电池的问题。完成这个课题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两节以及以前所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过程。通过这个“课题学习”也使学生对废电池的危害、废电池的回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科学回收废电池的宣传和行动中来。
文献收集篇七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文献收集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查找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思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然而,在收集文献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过度收集或盲目收集的陷阱中。为了提高文献收集的效率和质量,我们需要有一些心得体会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第二段:合理选择检索关键词(大约200字)
在进行文献收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主题和目标。根据研究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到我们所关注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主题词、同义词和相关词来进行细致的筛选和搜索。合理的关键词选择能够缩小搜索范围,提高搜索效率。
第三段:使用专业的文献检索工具(大约300字)
在进行文献收集时,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文献检索工具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覆盖范围。比如,科学引文索引(SCI)、PubMed等。这些工具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和论文,能够满足我们的研究需求。同时,这些工具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搜索策略和高级检索功能,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搜索需求。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我们需要熟悉其使用规则和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利用其功能和优势。
第四段:进行筛选和整理(大约300字)
经过检索,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文献资料。然而,其中并不是每一篇文献都对我们的研究有益。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筛选和整理,将对研究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挑选出来。在进行筛选时,我们可以根据标题、摘要等信息进行初步的判断。同时,我们也可以阅读文献的引言和结论部分,了解其研究目的和结论是否与我们的研究相符。在整理文献时,我们可以利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方便地进行分类和归档。这些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管理文献,快速找到所需的文献。
第五段:定期更新和扩充(大约200字)
文献收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初始的收集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充我们的文献库,以便及时了解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现潜在的研究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关注相关期刊和学术会议,以及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专业的文献提醒工具,如Google Scholar Alerts等,定期获取最新的文献进展。
总结(大约100字)
通过合理选择检索关键词、使用专业的文献检索工具、进行筛选和整理,并定期更新和扩充,我们可以提高文献收集的效率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培养有效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提高对文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文献收集虽然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只有我们不断积累和更新文献,才能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献收集篇八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作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22
14
8
人数
15
7
8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7
13
4
人数
24
12
12
二、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年 月 日
男生
女生
小组
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4、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6、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教师说明: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二)学生独立填表
年 月 日
教师强调:
1、填整理好的数据;
3、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四)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五)教师提问: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明确:
3、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4、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三、巩固反馈
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一)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
2、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
3、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
(二)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
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职业情况统计表
教师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我国1978年、1988年总人口和粮食年产量统计表
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
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我国1998~2000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8年:粮食51229.5万吨,棉花450.1万吨;
1999年:粮食50838.6万吨,棉花382.9万吨;
2000年:粮食46251.0万吨,棉花435.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六、
探究活动
调查:儿童电视节目收视率
活动目的
活动准备
儿童电视片头片段的录像带、录像机、几种表格.
活动过程
一、引入.
教师播放儿童喜欢看的各种节目片头.
二、展开.
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问一问.
生:可以在所住的小区进行一次调查.
生:可以在班级里问一问.
2.小组合作.
(1)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2)评价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三、用谈话法收集电视栏目的收视情况.
1.师:现在我们用谈话法来了解我班同学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1)收集数据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姓名 性别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原因
(2)整理数据并制成表.
2.回答问题.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