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的抑扬顿挫,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音乐需要节拍,演讲也需要节拍,你应该让你的演讲充满节奏感,节奏就是你口头表达进度的度量。优质的演讲稿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稿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一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不是,绝对不是。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和小人物的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当时政治制度,人伦制度的演义,文章以通俗的小说写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公认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如果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他历史书一样古板,严肃,那你就错了,《明朝那些事儿》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细腻要还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的话,你就去看吧。
历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从未发觉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二
史书读的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寥寥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这和我的心态也密不可分,对于史书我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去读,恨不得吧所有内容都记住,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史书总是一丝不苟,严肃的,读来读去虽说不会枯燥无味,但也很难做到乐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儿》大名,对于同学口中一致好评的史书,不免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证那句“历史本来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时间读完7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历史是一个舞台,当年明月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沙场驰骋、指点江山之豪气,勾心斗角、奸臣当道之黑暗,成千上万个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出演过,有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华造福百姓;有的人却是怀才不遇,穷酸落魄流落民间;有的人勾心斗角,终于位极人臣。但不论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舞台剧,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进。
要说读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写起。读完书,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当年,明朝国富民强,明朝舰队之足迹遍布东南亚,盛世的出现让明朝不断强大,可所谓物极必反,明朝终是没有逃过一个灭亡。
当时学历史的时候,对一些考试可能出现的活题进行复习时,就想过一个问题:为何天下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辈,而他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国家亦是如此,最终,经过不断地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国,取得了桂冠,一统各国,然后战火销声匿迹,虽有小打小闹,但无伤大雅。过了几任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就出来了:总有那么几个皇帝如同纣王、隋炀帝一样暴政,接着,农民起义、朝廷内斗、边境叛乱纷纷而起,又成为了一个乱世。历史,就是一个圈。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再多做评价,我只想高呼一声: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钻入题山题海中,寻找考历史的精彩之处。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三
中兴这事,明朝的家常便饭,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我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教材。让我看清人的两面,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单方面。
书中有提到张居正。过去我就听过张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万历初的功臣,万历中兴,明朝最后一个巅峰。我对于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万历帝不识货,不识人才是个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到了张居正不好的一面,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风很成问题,但是做为一个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从其他地方看到张居正死了之后他家属的惨状,我更加痛恨万历帝。不仅不识人才,而且杀良臣之属。万历帝,你是个什么皇帝!?误了大明王朝!
后来,我看了书才知道,当年明月所写的是很中肯的。双方面,即使是历史学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师所不重视,甚至鄙视的明武宗。他也写了武宗的优点,八虎误了武宗,当年明月教会了我看人的两面性,很巧合,我的历史老师也叫明月。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又恢复了祖制,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因为,少不了一群墨守陈规的大臣。一个使劲,把明王朝从巅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欢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讨厌的自然也就是坏的方面。可是,当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掩盖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评价人自然需要两面性。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总共七册,共计96万字。书的内容是从朱元璋的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整本书都是以小说的笔法,通俗、易懂且很富有幽默感。真是非常钦佩作者当年明月,能用那么简单的语言(这个说实话很难)来描绘一个朝代的那么复杂历史。回想起在上学期间学校教授的历史课本,只能用肤浅、平庸和随波逐流来修饰,而且对于某些历史事实缺乏考证和独立的见解,鄙视!
其实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很少去用心读一本书,特别是长篇小说或者是历史题材的,不是自己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大学里埋头苦读(老师水平真的一般,只能埋头苦读)的是自己的专业书,为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工作后读的是行业书籍,为的是干好自己的工作。另外,也怪自己是搞“挨踢”的,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
然而,现在工作稳定了点,但是经常出差。出差路上有时候确实很无聊,特别是乘飞机出差的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痛苦。思来想去还是找本书看吧,看什么书呢?专业书和行业书我是不看了,看了想吐!后来在网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儿》比较火,想想朱元璋是自己的老乡,明朝的历史自己确实知之甚少。于是下决心买一本好好看看,就这样,在导游当年明月的指引下,我踏上了明朝旅游的征途。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创业艰难,守业更艰苦。朱元璋经过近二十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创立了大明王朝,而他的子孙们用了近22019年的时间来坚守这份家业,期间王朝几近覆没,兴衰波荡起伏。
这本书,让我懂得要获得多大的成功,就得付出多大的代价。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童年时期生活困苦;少年时期亲眼看着父母饿死,然后为了生存沿街乞讨、四处漂泊,到皇觉寺当和尚被人欺凌,“每一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坐在柴房中,看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与自己相处了十余年的父母”;成年后被迫参加起义军,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从一具具尸体上爬向自己的目标。
这本书,让我懂得事物是有使用期限或者叫生命周期或者叫气数的,明朝就相当于一个公司,到后期无论崇祯帝怎样努力也最终走向了倒闭,只能说气数已尽!但是,我要向崇祯帝致敬,他是个好皇帝、一个明君,一个坚持不懈和肯负责任的人。然而,什么事物是没有期限的呢?我认为是思想,例如,王守仁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好,让我用杨慎的《临江仙》来表达我最后的心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五
原来,他有一个朋友,叫李善长,他想利用胡唯庸对抗刘基,于是胡唯庸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知县升为大官了。
不过贪婪的人永远不会停止野心,他凭借着李善长对他的支持,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目中无人,做上了宰相,也开始干涉朱元璋的政权了。但朱元璋早已想好了对策,设下了圈套,并打算除掉他。
慢慢地,胡唯庸的权利欲日渐膨胀,开始贪污受贿。这时,李善长才意识到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胡唯庸并不是一柄只能够对抗刘基的剑,而是一柄让两头受伤的双刃剑。
一次意外,胡唯庸的儿子突然落马死亡。胡唯庸一气之下,未上报就私自杀死了马夫。果不其然,胡唯庸落入了朱元璋的圈套,朱元璋以“杀人偿命”为由杀掉了胡唯庸,并且从此撤销了宰相这个职位。
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恶人终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要正直、善良,做官要公正、廉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永远要记住:上帝想要让谁灭亡,总是先让谁膨胀疯狂。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六
早就听说过有《明朝那些事儿》这么一本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写历史的书,但由于当时一直在看《东周列国志》,所以压根没心思看这个。熟料,在别的书看完之后再看此书,从此便将其它书全扔一边了。
可以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书籍的品味。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的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篇,到崇祯朝结束,前后历时二百余年,共六部。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海选”和“pk”的,作者说:“不是牛人不入书,不是牛事不叙述”。
这部书的主线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个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它让知道历史里好看的不只有野史,其实正史同样好看。而且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只窥其一斑的全豹。它告诉我们,朱元璋是残暴的它登基以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黑。所有开国功臣,包括开国六公爵和四个手握免死铁劵的老臣,另外两张铁劵的主人,常遇春开国之初即暴病,当初拉他入伙的汤和也只因当朱元璋看到他时,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据说当初开国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汤和共两人,另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机发明的酷刑简直就是惨绝人寰,而且他还有一个历史上其他皇帝没做过,也没想过的“庭杖”——皇帝亲自拿着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还告诉我们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他的残暴只对大臣,贪脏银六两者剐刑。对百姓可以说是“耶稣救世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用今天的话说幸福指数快速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权。但它还告诉我们在当时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学生要抢黑势力的刀,痴人说梦。朱棣是当时整个大明最优秀的将领他手上又有当时做强悍的军队。削藩,不可能。
它告诉我们,宦官郑和七下西洋是永乐大帝伟大英明的决定,但它还告诉我们,郑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宦官,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它更是一位伟大的将领,曾为朱棣立下汗马战功。
它还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和尚,他极力的鼓动朱棣造反,可以说是朱棣成势的最大功臣,但朱棣登基后他却退居下层,不做高管。但他依然是那个朝代实际的宰相,因此被称为“黑衣宰相”。
等等等等。它里面有我们不知道的却非常有意思的事。
该书分六部,但前后连贯,无笔法的不同可作为一部明史来看。到最后一直写到朱由校煤山自杀而止,全书完。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不分析历史。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喜欢好看的故事。当年明月做到了既让我看到了好看的故事,又看到了历史。
能把历史写这样,绝了。
《明朝的那些事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同于正儿八经的史书,更像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故事书。这本书说讲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2019年间的事。
第一卷令我映像最深。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历史是严肃的,虽然这话没错,但我觉得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像一本故事书一样。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有的文章根本就看不懂,当我开始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时,发现读历史竟然可以这样轻松。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个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他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能够在战场上明确的做出决定。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朽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朽。做皇帝后,他对腐朽官员大肆杀戮,还很恐怖的将贪官的皮扒下来,但这些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朽。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他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无疑是一个成功者。朱元璋为了保证他的继承者能够不受威胁的继任,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他夺去兵权、杀掉异己,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了一个帝王的风采。
当我读完这一套书是,发现在战场上,当你需要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包括你的生命和其他无数人的生命。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就是强者。在这本书上,我喜欢的一句话: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也是朱元璋的对手。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解缙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但他却偏要去参与政治最后被朱元璋赶回老家,后来在雪地里悲惨死去。这个人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原则: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可见一个厉害的人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轻易说出去。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这些人物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和做人的经验。《明朝的那些事儿》你是我最忠实的伙伴与导师。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七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学生时,就喜欢看些名人传记。在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应该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我是不会准备把它看完的。没想到在当年明月妙趣横生娓娓道来,我居然看进去了。书中不乏幽默诙谐,把本来乏味的历史事件写活了!读之如饮甘泉。像我这个不怎么爱看历史书的人,都能看进去,想想也是不同凡响了。
这本书获得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获得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大奖”及20xx---20xx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等荣誉。
该书之所以几年间成了时髦书,堪比“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了。历史本来很精彩,就看怎么写了。当年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幽默,关键是加进了自己的感悟,也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今人与古人的距离。其实我喜欢读他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用现代的语言把历史事实摆了出来,我想大多数人也是这么个念头。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生于安徽省的一个赤贫农民家庭里。在元朝末年,坐在家里都要上税的畸型社会里,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奇迹了。他的童年就在一个冬凉夏暖,四周通透,食不裹腹的环境中靠给地主放牛长大的,他此后人生的逆袭想想也是奇迹中的奇迹了。由此我也想到了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他的人生轨迹大致是这样的:十二岁时迁居太平乡孤庄村,十七岁时父母长兄及侄子亡,入钟离皇觉寺为僧,后云游淮西,二十一岁生活所迫,又重返皇觉寺,二十五岁投军到郭子兴部队,(十七岁前,几乎不识字),因作战英勇受到郭的赏识,二十六岁还乡招募徐达等。二十九岁率部攻下应天府(今南京),此后他的人生就象开挂了一样,在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名将的辅佐下,到三十四岁时就受封为韩守政权吴国公,三十七岁称吴王,四十一岁称帝,奠定了大明江山。我看到此处,不仅想起一句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朱元璋似乎依然屹立在那里,他的丰功伟绩、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此为该书系列第一部。
此后他的子孙们,在他建立的帝国下,又演绎了一番复杂而险恶的政治斗争生活,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又写下了后几部。
英雄从来都有气势恢宏的人生,他们都有过人的天资,让我等凡人须仰视才见。
历史从来都是重复的,又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由此想想也心安了。
明朝那些事儿演讲稿篇八
明朝,在它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诞生了一个个伟人,发生了一件件奇事,这是一个伟大的王朝,一个人才辈出的王朝,一个无与伦比的王朝。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劳模”朱元璋、“造**家”朱棣、懦弱的建文帝、贪玩的朱厚熙,不求富贵名利的政治家、野心家姚广孝,以诸葛亮自喻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等等,他们一个个从书里栩栩如生的走进我的视线,并让我记忆深刻。
个人见解,我认为明朝里最伟大的皇帝是朱棣。他自幼随父亲四处流浪,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展示出超人的军事才能。为了争夺政权、夺取皇位,不惜一切代价,却任用贤才,他打来的江山,有一半是姚广孝替他得来的。姚广孝那句:“我要给大王送一顶白帽子”,让朱棣即兴奋又恐惧,要知道朱棣除了自己的父亲再就没有第二个害怕的人了。当然他的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打败了n多个人之后,却与铁弦、盛庸等名不见经传,但宁死不屈、非同小可的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是一个成功的藩王,也是一个伟大的藩王。
更是他,在成为皇帝后,为国家献出了一切。为了大明朝的江山,他不顾自己的辛苦劳累,一次次亲征,打败了久久困扰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蒙古各部落。战争总是残酷的,但对享受它的人,或许是一个展示自己命运的机会。一代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开创了“永乐盛世“,使大明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朱棣的一生,生于兵荒马乱,又亡于御驾亲征的途中,或许他喜欢这种金戈铁马的生活,或许这是他的命运,也或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为了皇位,他不惜一切代价,违抗圣意造**,不顾他人安危。他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如流星般陨落,大业未成,他的遗憾、他的坚持不懈、他的忧国爱民,实在是让我感到可惜、可叹、可敬!
历史已经过去,但当年的明月,依旧挂在那高高的`天空,明朝那些事,却留在我的脑海的深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指引着我、警示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心潮起伏,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