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教师资格证保教教案万能篇一
了解面试流程后,针对三个环节进行复习。
2.试讲环节,要学会快速写简案,限时试讲,毕竟,考试只有20分钟备课和10分钟试讲。在备考中,试讲环节对大家来说可能是最困难的,需要熟悉自己报考学段和科目的中小学教材。如果是自己备考没有选择学习班的话,建议大家可以提前购买相应的教师用书作为备课参考。
3.答辩环节,答辩一般是考官根据考生结构化和试讲的情况随机进行法律提问,相对比较灵活,需要我们熟悉答辩常考的几个领域,进行反复的模拟练习即可。
1、单选题涉及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好拿分,但是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一点,把题干中的关键词圈出来,圈出“正确”或“不正确”这样的字眼。
法律法规平时要多看看,多熟悉一下,法律法规中一些年份、年龄等要做区分,别记混了。
文化素养我个人建议是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这一块是靠平时积累的,涵盖的知识也比较多,而且每一年你也不知道会出哪些题,所以这一块平时刷历年真题的时候把每个选项的知识点记一记就好了。
2、阅读理解部分难度不大,文中一般可以找到答案,再用一些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3、材料分析题靠刷题总结答题模板,这里我自己总结了一个答题模板,比较好上手。
4、作文分值比较大,要根据所给的材料提炼中心思想,立意要准确,不然很容易跑题。
平时可以多看看历年真题的作文材料,先不要看答案,自己立意,列出写作大纲和你想要写的素材,写完之后再看看答案是怎么立意的,多练几次,一般不会出错。
2、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三个科目中难度最大的科目了,这里面的知识涉及比较广,综合性也比较强。
但是不要因为这个你就害怕了,虽然知识比较多,但是考得不是很难,都是背了你就会的东西,不会让你举一反三。
教师资格证保教教案万能篇二
1. 爱幼儿,尊重幼儿。
2. 对幼教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
(二)心理素质
1. 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
2. 乐观开朗、有自信心。
(三)仪表仪态
1. 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礼貌。
2. 服饰得体,符合幼儿教师职业特点。
(四)交流沟通
1. 有较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宜、表达比较准确、简洁、流畅、有条理、有一定的感染力。
2. 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五)思维品质
1. 能正确地理解问题,条理清晰地分析思考问题。
2. 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在教育教学上表现出一定新意。
(六)了解幼儿
1. 具有了解幼儿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的意识。
2. 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
(七)技能技巧
1. 熟悉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和故事。
2. 具有弹、唱、画、跳、手工制作等基本技能。
(八)评价与反思
1.能对录像或资料中的教育活动、教育行为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或能对自己的面试表现进行评价。
2.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意见。
教师资格证保教教案万能篇三
;第一节?教育概念及其演变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基本概念: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大教育观(泛教育观)。
基本问题:
广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大教育观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教育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空间上充注人生各种场所,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4.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原始性;融合性;同一性)
5.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6.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学校会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7.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8.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学习者(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和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9.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为主客体;教育者与教育中介是主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是复合主客体。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基本问题:
2.从教育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性质怎样?(制约/决定与被制约/决定)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影响?
7.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怎样?其性质是什么?(决定与被决定)
10.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怎样?(相互影响、作用)
11.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知识密集型、远程教育);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分化融合、交叉、边缘、横断、综合);科技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14.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有哪些?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的文化,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方面,是人类以社会成员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文化、心理与行为文化。
15.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是什么?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16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保持和传递(即选择和整理)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交流和融合功能(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含继承;创造和更新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含发展。
17.教育与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文化与教育的区别(相对独立性):一是范围与形式不同,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能成为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即使有一部分文化内容可以构成教育内容,也必须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加工,完成文化内容向教育内容的转换;二是文化活动与对象与功能不同,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而文化活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和享用这些产品为目的的,其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
18.社会文化发展是如何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表现是什么?
一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增设新课程和删去或压缩陈旧落后简单内容。二是课程结构变化,首先是总结构发生变化,总趋势是自然科学内容增加,文理渗透加强,课程中智育比重增大;其次是与智育相关的知识性课程结构随着文化变化而发生变化(学科分化、综合化、整体化、边缘、交叉);最后每一门课程内部结构(重点、主要线索、主导思想、内容详略、教学目标等)也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
17.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何作用?
19.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何特征?
学校文化即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特征:(1)组织性(是一种组织文化);(2)整合性(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传递性(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0.校园文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什么是校风?
类型 说明 校风 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群体心理现象,是学校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 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分为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 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精神文化) 四种成分: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21.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各是什么?成因:(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影响。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
22.什么是教育相对独立性?为什么说教育的具有对独立性?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共同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特征。)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身心发展、内发论、外塑论、遗传、素质、成熟
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其特殊性的表现是什么?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包括先的天遗传素质、生理成熟;后天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内在需要和兴趣或个体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起特殊作用)和个体实践活动。
5.什么是遗传?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是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意义: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遗传决定论”。
6.什么是成熟?成熟机制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成熟: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即由儿童发育为成人的阶段。意义:制约发展程度和特点,提供可能和限制;有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防止“成熟决定论”。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试验。
7.什么是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8.谈谈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个体主观能动性:包括主体需要和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目的内容手段和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是内因。
9.教育是如何提升人类的地位的?
(1)发现人的价值;(2)发掘人的潜能;(3)发挥人的力量;(4)发展人的个性。
10.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有哪些特殊功能?
(1)社会规范功能:即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加速发展的功能:即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即时与延时价值:即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即时价值与延时价值。(4)开发个性特长的功能:即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各是什么?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人生转折期(身心危险期、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剧变,内心世界发现,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加强(独立与依赖的存在矛盾)。(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尊重、支持和引导独立要求,丰富其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进行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身体),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认知);培养道德理想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各是什么?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概念: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
基本问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即教育的基本要求,指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设定(或预期的结果),具体的讲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有哪些?
主要包括:(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如何处理好各层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方针/宗旨)。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与规格的总的指导思想,体现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系列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教育目的各层次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们的教育思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国家的理论基础。
5.建立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
(2)提供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条件:社会化大生产
(3)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内涵p103
(4)实现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领导相结合。
7.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是什么?
8.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是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如独立个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4)“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表述的是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有哪些?(结合具体教育现象,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基本观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体/全员、全面、全程);(2)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等)(3)注重个性特长的教育(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具有丰富性、独特性,是全面发展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体学生自由发展);(4)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好奇心、求知欲;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基本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
基本问题:
1.什么是学生,如何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2.简析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身份与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1)学生的身份与法律地位:身份:未成年的国家公民;国家宪法与民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受教育权。;义务:受教育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学习任务;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3.什么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
4.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定位)有哪些?
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1)学科专业素养;(2)教育专业素养;(3)人格特征(魅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7.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哪些?
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8.什么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一般包括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
9.简析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与社会体系模式。
10.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1)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传授与接受,主体性是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成功的条件);(2)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人-人关系,知识、思想、人格影响)。
11.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特点:民主平等;爱师尊生;教学相长。建立(1)树立新型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第三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第四节 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基本问题:
1.什么是课程curriculum?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这是将课程视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育内容的综合)。狭义课程,是仅指某一门学科(即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等。学科(subject)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课程通用;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是教材(subject-matter)。
2.什么是课程类型?常用的课程类型有哪些?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p144-145(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p145-146(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组织核心)p146-148(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表现形式)p148。
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影响课程的因素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两个: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1)社会要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3)科学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制订课程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1)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教育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问题)人本主义:强调课程与个人的联系,人的潜能发挥,统整,如卢梭、杜威,马斯洛、罗杰斯,社会再造主义: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维持社会结构的作用,如洛克,功能主义的迪尔凯姆、帕森斯。(2)学科中心与活动中心课程论(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论,分科教学,要素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如布鲁纳;活动中心:儿童中心论,反对分科教学,实用主义课程,如杜威。(3)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学校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的问题)形式教育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之父)实质教育论:传授知识,斯宾塞(《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
5.什么是课程目标?简要说明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具有4个规定特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特征:具有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操作性);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学习性);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灵活性)。
7.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与要求是什么?
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意义:一是产生全新课程方案和进行课程改革;二是修改或重新组织现有课程。要求(三合):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课程文件一般包括哪三个层次?请课程设计要求等方面加以说明。
9.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即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参与、态度、能力、交流与合作);(3)学校特点(部门及领导态度与工作,学校支持系统、学校环境、学生学习);4.校外环境。
10.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包括哪些?
(1)安排课程表(3大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4个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3个因素:基础、内部、外部);(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1.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各是什么?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包括质与量的评价。功能(3大):诊断、修正、决策。
12.简析课程评价的几种模式。
步骤:注意问题—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基本问题:评价概念是否合适;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报告结果信息是否合适。
14.课程评价主要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等。
15.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结构指构成学校课程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配合及其相互关系和比例)(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16.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有哪些?
弊端(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1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1)改革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与学方式、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评价、课程管理);(2)课程结构(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18.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呈现哪些趋势?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
基本概念: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规律
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学生角度分析)。
理解: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工作(学校教育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教学为中心),对个体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3.学校教育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学校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学—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就学校工作安排而言,制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教学),但并非“教学第一”,搞教学压倒一切“教学压倒一切”。学校工作应该在保证“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全面统筹,合理安排。
4.我国普通中学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双基”)--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美德)。(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促进个性)。
5.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什么?
6.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教学过程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相互独立和依存的重要因素,其内部发展的道理是新的问题情境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受一般认识过程规律的制约。(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洁性、交往性。
6.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特点(规律)?
规律:结合/统一(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4)教学过程知、情、意的统一。
7.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时应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科学有规律的知识;组织教学要启发、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创造;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
8.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怎样相结合?
9.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划分哪几个阶段(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操作程序或基本阶段。一般包括5个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内部驱动力。(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个阶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两类型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在社会生活中运用。(5)检查知识。两种手段:随堂检查和单元检查。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1)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3)注重阶段对整体的功用。
11.什么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发现、掌握,但不能制造,可依据它制定相关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基本准则,反映教学规律,带有主观性,人们可以制定它,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12.现阶段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个。
13.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贯彻这些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含义(提出依据与适用范围)、基本要求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化语言,使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提出依据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教具包括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实验、参观等)和声像直观(即电化教具,包括各种幻灯、电影、电视、电脑、录象、语音等多媒体技术);(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指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讲解和描述,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理性知识。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依据是学生认识规律)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教学民主是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提高。
(4)循序渐进原则(即系统性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不等同于面面俱到。(提出依据是学科知识本身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基本要求:(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佳发展。(提出依据是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提出依据是间接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14.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一般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依据:(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环境;(4)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1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它们的有什么特点?
有三大类:一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二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实验法和参观法等;三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包括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
中学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参见《中学教学基本技能》相关章节。
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
16.列举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种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
(1)发现教学(起源、步骤、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人物:布鲁纳的“问题—发现教学法”主要观点: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的综合。操作步骤(4个):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决课题—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设想—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得出原理概念,检验假设。特点(3个):教学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和学生阅读、练习仅为学生独立探究服务。优点(4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主动性;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多采用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便于因材施教;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是通过自己探索得来,故容易理解,便于记忆。缺点(2个):因强调学生独立作业和探究而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要求高,除了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2)程序教学(起源、分类、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人物: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主要观点:分类:根据教材载体分为机器教学、课本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根据教材结构形式分为直线式程序(斯金纳首创)和分支式程序(克洛德首创)。特点(3个):教材编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结构;学习时学习者手脑并用;能够及时地反馈学习结果,便于自我调节,掌握学习进度。优点(3个):目的要求明确,便于学生掌握预定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个人学习,适应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及时强化学习的动力。缺点(2个):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习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较少。
(3)范例教学(起源、特点、优点、缺点)代表人物:[德]瓦·根舍因(20世纪50年代)主要观点:教师首先对教材结构进行分析,找到关键性问题,并对它进行实例分析和研究,通过范例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选择未来生活。操作步骤:一般由“个—类—规律和范例—获得经验、实施教学”这一途径进行。特点(4个):体现了基本性;体现了基础性;体现了范例性;体现了统一性(四个:注重知识教学与德育、问题教学与系统学习、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主体与客体)优点(3个):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体系;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便于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和运用。缺点(2个):难于准确把握学生将来所需知识;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4)暗示教学(起源、优点、缺点)代表人物:[保加利亚]卢扎诺夫。主要观点:人具有可暗示性,通过一定手段和情境给予有意识地暗示,可对教学起积极作用,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优点(3个):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从事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各种潜能参与学习,注意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发展。缺点(3个):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需具有一定医学和心理学知识,以及合理利用音乐、舞蹈、戏剧等单项或综合艺术形式进行配合;准备较烦琐,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设置难度大;推广难度较大。
主要纲目: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教学策略
基本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道尔顿制、课的类型、课的结构、课外辅导、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列举教育史上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
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3.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常识: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奠定其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普遍采用,我国最早采用是清朝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广泛推行)。
4.什么是个别教学?其主要优缺点有什么?
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最早采用)。优点:教师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5.什么是分组教学?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
主要优缺点。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6.什么是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和完善,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工作方案”。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主张“个别化”教学,取消班级授课制,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由1-2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按月安排学习内容,师生双方每月签定“学习合同”,然后学习、作业、研究讨论、考试测验甚至游戏,记载学习进程并公布,如此循环。只有经过考试及格后方能签下个月的合同。
这两种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刻板模式,20世纪30年代后没有发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8.怎样才能把课备好呢?
(1)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要注意弄懂、吃透、内化教材三阶段。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包括组织内容和选择教法。
(2)制作好三种方案:学期(学年)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总要求、教材各章节或课题及其教学时数、时间的具体设想、教学形式与所需教学手段的策划等
教师资格证保教教案万能篇四
(1)讲授法
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定义: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2)参观法/现场教学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4)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也叫探究法、研究法。常用于研究性学习。
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李吉林)。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景、图画再现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
返回目录
大专是可以考教师资格证的,大专在校生可以在毕业前凭借学籍证明报考教师资格证,而成人教育学历必须要取得相应的学历才能报考。
教师资格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教师资格证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资格证、中学教师资格证等。如果是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参加认证考试等测试后才有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资格。
一般考幼儿园或是小学教师资格证的,需要具备大学专科毕业以及以上的学历才能报考。而考高中或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的,则需要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或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才能报考。而对于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需要具备大学专科或是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历可以报考。
所以说,对于大专学历来说,是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但是具体在学历上有什么要求,还是要看各省是怎么要求的。
返回目录
教师资格证保教教案万能篇五
这类题目最为容易,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回答时切记围绕教师职业展开,抓住连个要点即可:一是陈述观点要积极向上,不可带有负面情绪;二是围绕顽强意志、从教理想、执教信心等当前主流教师职业文化而展开,体现爱岗敬业师德。
这类题目最为常见,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教育基础理论和教学基本理念的熟悉,侧重教学理念的理解与运用。答题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展开,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参与者。复习时,结合笔试备考中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这类题目为必考题,主要考查三个方向:
1.围绕试讲的细节追问
此类问题回答时,要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而展开,避免出现“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漏洞。
2.围绕环节与内容展开
此类问题回答时,对于环节方面,要重点关注导入、围绕重难点的互动和板书设计三个部分;对于内容,要在分析题目内容和处理教学内容顺序上多下功夫。
3.围绕学科专业知识深究
此类问题回答时,要尽量简洁清晰,直入主题,对于确实不会的内容,要如实回答。因此在备考时,需要结合笔试备考中的学科专业知识与面试题目,多做准备。
答辩中,考官的提问紧跟在试讲之后,考生需要从试讲的自我演绎中调整状态,切记不要一味求快。考官提问后,不要急于回答,要思考考官通过这一问题想要了解的信息和想要考查的内容。此时,适当的沉思,考官不仅不会逼问,而且是展示考生谨慎、稳重的教师思维的重要时机。若一时不确定题意,可以礼貌地请求考官重复或向考官求证。切忌,主观臆测,答非所问。
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的逻辑与简明最为重要。建议各位考生回答时,结论在先,议论在后,先交代中心思想和认识,然后再列举依据和具体作为进行叙述和论证。切忌,长篇大论,冲淡主题,前言不搭后语。
答辩环节的命题主观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考官提出令你尴尬或者确实不会回答的问题,此时,切记考官最在意的并非答案,而是你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反应。因此,面对这一类型的问题,要如实回答,不撒谎、不信口开河。对于确实不会的问题,要表明个人不足以及日后学习的决心,并且全程要尽量保持微笑,彰显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点,全靠真心和训练呀!
总体而言,面试环节,考官采用综合评分的打分制,而考生的基本素质、课堂驾驭能力、面对观众的应变和表现占最大比重,对于有教学经验的考生,这一点一般都较为荣威,但是没有工作或面试经验的考生,往往会“花容失色”。因此,备战面试,最重要的就是多次的实战模拟,提升考场适应力和应变能力。
教师资格证保教教案万能篇六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证笔试流程,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小学和幼儿园考试综合素质主要考查内容: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保教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内容: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内容: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内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查内容:每个学科的考试大纲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基本包含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内容。
笔试题型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单选题),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分析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
材料(案例)分析题要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评析、解释、说明所给材料的.综合性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处理和解决材料(案例)与问题间的关系。材料(案例)包括教学实录、教学方案、学生作业、教学反思记录、教研论文、教材内容节录、教育教学热议现象等,材料(案例)以文字、图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试题答案比较开放,是各科目普遍使用的题型。
教学设计题主要考查考生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和水平。试题提供教学设计需要的相关信息,如背景材料、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概况、教材内容节录等,要求考生写出教学方案片段,或者教学活动基本框架、主要步骤等,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普遍使用的题型。
活动设计题是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使用的题型。试题提供幼儿园活动设计需要的相关信息,如背景材料、幼儿班级、主题、时间、活动类型等,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设计活动方案。
课例点评题是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使用的题型。通过呈现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评论,回答相关问题。
1.考生参加笔试阶段考试时,需持准考证、身份证件进入考场,缺一不得参加考试。
2.考生应在开考前20分钟到达考场;考生迟到15分钟后不准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考生考试结束前30分钟方可离开考场;考生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
3.参加机考科目的考生如迟到,在15分钟内允许参加考试,考试结束时系统将强行停止考生作答,考生延误的时间不予补偿;如迟到超过15分钟,考生将不允许参加该科目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