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法学课程感想篇一
导言:组织法学课程是法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各级政府的职能以及公共组织的运行机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领悟到了很多知识和思考方式,收获颇丰。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第一段:通过学习组织法学课程,我对我国宪政体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我国宪法中有关组织法的相关内容,了解了各级政府的构成以及它们的职能与责任。这让我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我国政府职能的合理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认识对我今后的研究和实践都将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段:学习组织法学课程,我对企业组织法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公司法和其他有关企业组织法的法律法规,了解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其特点和适用条件。这让我认识到,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和管理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企业组织形式,以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优势和实现经济效益。
第三段:通过学习组织法学课程,我对公共组织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学习了公务员法和其他有关公共组织的法律法规,了解了公共组织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这让我认识到,公共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公信力是关键,而这需要建立科学、公正的人事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公共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公共组织的职能,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第四段:在学习组织法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组织法学的重要性和挑战。组织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掌握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组织法学的研究需要我们关注法治、民主与效率的平衡,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法律制度。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深入研究组织法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通过组织法学课程的学习,我对我国宪政体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企业组织法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公共组织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了组织法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拓宽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法学课程感想篇二
从书中深深体会到人生在世,绝非易事!在茫茫的人生旅途,我们必须时时问问自己,叮嘱自己,给自己亮起一盏心灯,磨砺自己,这样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
人生需要谦卑。谦卑,一是有利于学习和长进。谦虚者,必然好学;卑微者,自然谋大,是低调做人的表现,具有心态上的优势。二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不骄不傲形象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愈受尊重能量愈大,给人生带来顺畅。
人生需要亲善。亲近和友善是人生的重要品格,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社会都很重要。事业成功需要亲善。亲近友善会有效地促进合作,合作共赢是通向成功的黄金法则。营造和谐社会需要亲善,对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关心关爱,以及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和谐的大家庭,意义非常重大。
人生需要真诚。真诚是彼此信任的条件,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对做人做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真诚的品格,既做不好人,同样也做不好事。没有真诚就没有实意,就不会用心,就不会专一,也不会有信任的环境。任何一个不信任的目光、不信任的的语言、不信任的举动、不信任的冷漠,都是令人生畏的。辩证地推断,因果关系就不会很好。如果做不到真诚,就是人生的一大不足,一大缺憾,会给人生带来失意,甚至是带来失败。对人生的真诚就是对自己的真诚,对他人的真诚也是对自己的真诚。一片真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人生需要感恩。感恩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做人的细节,是理智的人生观。感恩所表现的是对美的欣赏与回报。切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以谦卑、亲善、真诚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人生在世,绝非难事!
法学课程感想篇三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有幸选修了一门“法学专题研究”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颇丰,特此分享我的学习和体会。
第一段,介绍课程背景和内容
“法学专题研究”是一门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主要涵盖了法学中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难点。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新时代法治文化的理念、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司法改革与创新等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如讲座、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加深了对法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的基本原则,而研究生阶段更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在此课程中,我们除了阅读、讨论,更多的是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调研、律师实习、模拟庭审等,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更加深入的了解法律行业的业务和运作。
第三段,小组研讨的收获
本课程中的小组研讨是一大亮点。我们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组成小组,定期举行研讨活动,旨在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互相启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如何有效沟通和协作。
第四段,案例分析的意义
案例分析是法律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理解法律知识和运用的关键。在此课程中,我们以案例为教材,分析了一些热点、难点案例,如“雾霾天数赔偿案”、“车祸责任认定案”等,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的运作和要点。
第五段,总结课程的收获,谈今后的打算
通过学习此课程,我不仅提高了法学理论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视野,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法律实践能力。以后的学习和从业,我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案例分析和研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投身到法律事业中,为实现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收获颇丰,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法学的知识和实践运作,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我相信这些学习经验和体验将对我今后的人生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法学课程感想篇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习作的小主人,如果学生都无兴趣参与,习作指导课将是一个空壳。几位老师都非常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我最欣赏他们课前创设情境导语,结合身边真实的情景,灵活的引入课堂习作内容。学生一下子找到自己说话写话的方向,情绪高涨地进入课堂,不像我们平时的作文课,老师简单枯燥地让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自己讲一下要求,学生就动笔作文,结果许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学生胡编乱造几句。时间一长,提起作文,学生就“头疼”。几位老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教学机智非常灵活,大胆放手,将说话写话的权利放给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百分百。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老师分析了不少,也讲了不少的表达方式。可是,怎样真正应用到作文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几位授课教师,都结合课本片段、下水作文片段,认真指导学生读片段,分析片段,自主性发现片段的表达方式,再模仿片段写法,真实地表达。从指导写作到评改作文片段,始终没有离开方法的迁移应用效果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写作漏洞,老师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作文一步步达到生动具体的程度。我想,以后的作文教学,要注意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要结合课文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本体性教学目的。
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 学生写作文之前,如果老师根据需要,给出部分好词语,让学生选择性应用到作文中,作文词汇丰富,加之表达方式的迁移应用,学生作文就不会干巴巴,语言表达必然优美动人。几位老师都重视提供词语,让学生选择应用。其实,我觉得更应该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鼓励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学生才不会那么死板地只会用老师给的词语,应该提醒学生大胆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适合这一方面的描写,尽量应用。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今后的习作指导课中,我应当多一些鼓励性评价。在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每一块的指导中,要尽量做到具体到位的指导,注意课文表达方法的迁移应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要注意平时多练笔,让学生有语言表达的机会。
法学课程感想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在我们的法学课程中,民族法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民族法律制度以及民族文化和法律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民族法学,我深入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也领悟到了民族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民族法学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二段:追溯历史(200字)
首先,民族法学课程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民族法律制度的历史。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法律的演变和发展,我意识到民族法律保护是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民族法律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这种制度保护着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确保了民族间的平等和和谐,这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第三段:文化多样性(200字)
其次,民族法学课程让我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传统和文化特点。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我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保持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能仅仅依赖于法律规定,还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只有通过平等互鉴和交流,我们才能实现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四段:法律保护(200字)
同时,民族法学课程还让我认识到法律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民族法律是保护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们可以确保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不被侵犯或被忽视。当文化资源受到侵害时,我们有法律的保护来为民族维权。学习民族法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法律保护手段,更能够为民族文化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个人感悟(300字)
通过学习民族法学课程,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更培养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民族法学的学习让我深入思考了法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法律保护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将会更加关注和重视各个民族的法律保护工作,并为民族文化保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
民族法学课程的学习让我在法律与文化的交融中受益颇多。通过追溯历史,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民族法律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文化多样性,我认识到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通过认识法律保护,我明白了法律对文化保护的积极作用。这些体会和思考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关注和投入民族法律领域,为维护和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出自己的贡献。
法学课程感想篇六
在今年的新课程培训中,我们观看了两节全国优秀地理教师的比赛课,两节课同课异构,均讲的是新课程必修二中的一节课,但风格迥异,一节是典型的传统教法,一节课则充分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冲击。是啊,新课程,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支撑,必将落得和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一样,没有多少变化,国家的课程改革又将流于形式。
在我们学校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实践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也会觉得彷徨,许多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觉不够流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些都让我难以平静安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室展、簇展的关系未能很好协调,存在重复低效的现象,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不高、或展示权老是集中在少数学生中的问题等。而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簇展在一节课成败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簇展进行的充分,才能保证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落实,保证新课堂的高效。而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我们的簇展、室展内容一致,导致许多同学对簇展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站在一起。同时,簇展、室展的重复也是我们课堂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还不够相信学生,还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到位,必须在室展中亲自把关才行。听了张校长的报告,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室展的针对性,使簇展、室展更灵活一些。室展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式上可以是向我们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长提到的真正放开、实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为载体,打破学簇的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选位置参与展示交流,由每簇确定一位题长来负责重点展示和组织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够把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难重重,没有明显效果话,我们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室展,在室展的基础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深化学生的理解。
第二,是关于学情调查。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每节课的实施中有三次学情调查,我认为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今后在课堂实践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张校长介绍到的三查,一是在独学阶段,对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调查了解,二是在小展示环节,即我校的簇展环节,对学簇合作探究的结果的调查了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环节之后的课堂检测中,具体把握每位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我们学校的课改中,也有对学情调查的要求,但是没有张校长介绍的那样理性、具体。三次学情调查,时间不同,我认为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一定要灵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张校长介绍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簇的力量,以学簇为单位对每位同学当堂存在的问题记录整理,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同时又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对象,我觉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是关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学校也曾提出独学、对学(同层次)、群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我认为在今后的预习课上,我们要逐步引入这样的方式,可以将预习课进一步进行分割,第一阶段由学生独学,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而第二阶段则是学簇内的对学、群学,通过合作,提高预习课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簇建设座位的编排要合理,以保证各层次的同学在簇内都有比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谐的合作探究的氛围。
第四,是关于学道的编写。我们学校的学道编写虽说领导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始终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一大问题。在我们检查学生的学道时,经常会发现对于学道中的有些栏目如学习目标,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或者有的栏目学生并不喜欢去做。甚至于我们有的教师不喜欢使用学道,自己就对学道不够满意。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从学生中找。”我认为我们在学道的编写中,也应该引入学生的思想,我们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学道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导等。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我们教师再结合我们的思考,融入我们的思想,设计出有效的学道栏目和内容,以起到真正的导学的作用。同时,从教师层面,我们一定要精诚合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充分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种资料等,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知识问题化,一方面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高效的行动路线图。
总之,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深深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铸成的,他们的那些成功的经验背后也蕴含着许多的汗水、许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坚定课改的决心,要不断的创新方法,积极实践,认真反思、不断提高,努力使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课堂改革相结合,创造出我们无悔的灿烂的教育人生。
法学课程感想篇七
在法学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法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法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等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法律文书的写作技巧,如合同、诉讼状等。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锻炼了辩论和法律分析能力。通过这些学习内容,我们对法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参与法学实践课程,在法学研究方面我收获了很多。首先,通过对法学概念与发展历程的学习,我了解到法学具有明确的学科内涵,涵盖了法律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其次,通过学习法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我意识到法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引导。此外,在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中,我锻炼了辩论和法律分析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些都是我在法学实践课程中的重要收获。
三、课程的启发与感悟
在法学实践课程中,我受到了一些重要的启发与感悟。首先,法学是一门严谨性科学,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例、每一个细节,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实践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些复杂的案例,要求我深入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通过这些实践的经历,我深刻地理解到法学研究需要我们具备细心、耐心和深入思考的品质。
其次,法学实践课程也增强了我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以保证每一次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个过程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努力,获得了很好的合作经验。
最后,法学实践课程也教会了我如何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有争议性的案例,涉及到了不同的法律规定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法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进行辩证分析,并给出合理的结论。这个过程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未来的思考
通过参与法学实践课程的学习,我对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考。首先,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法学研究中,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深化自己的法学知识,多参与实践,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其次,我希望将来能够更多地关注法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法律支持和服务。最后,我也希望将来能够继续深化自己的研究领域,为法学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五、总结
通过法学实践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法学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法律分析和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法庭的活动,我锻炼了辩论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体会到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对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我相信,在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着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法学研究做出贡献。
法学课程感想篇八
本文结合几年来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采取将课程设计化整为零的手段,让课程设计贯穿在整个机械设计教学中,从而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采用网络技术及三维制图手段,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形式,调动学生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机械类学生通常在第5学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该设计是学生学完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后完成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设计,同时,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后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奠定一定基础。但是长期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时间和题目,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
1.传统的课程设计时间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是在《机械设计》课程结束以后的3周内进行,在期末的这3周中学生考试科目较多,很难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做好课程设计。由于目前招生人数的增加,而指导老师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了老师精力不足,最终导致课程设计的质量越来越低。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导致学生思考问题不认真、不周全,照搬照抄,计算绘图盲目仓促,难以达到课程设计所设置的目的要求。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不能及时地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虽然有一些学生有好的想法,但是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加上老师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指导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缺乏创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通常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包括了机械设计课程的大部分零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这就导致了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考核方式较为传统死板,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也过于简单,学生最后提交的是图纸说明书等纸质材料,由于学生考试的穿插,加上期末老师的年终总结任务较多,用于集中指导的时间少,教师只凭印象批阅说明书和图纸,自行决断,确定最终得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前期组织动员工作准备不充分,缺乏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不严,部分学生的抄袭很难评判。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助长了懒惰学生抄袭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勤奋好学学生的积极性,严重违背了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学生态度不积极、时间较短、流于形式等现象,我们就本科生专业实习提出“长时间课程设计”的概念,即在机械设计课程初进行持续近一个学期的时间,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锻炼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概念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方式仍需继续探讨。
1.采用“化整为零”法。通过将课程设计融入平时课程作业中,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有的放矢,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设计计算工作;课程设计中先进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设计软件,掌握三维建模知识,了解虚拟装配过程。在平时上课时完成课程设计的计算部分,课程设计节省的计算时间用于对学生的应用现代设计软件,开展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及应用;增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建议实验室允许学生借出减速器模型,在课程设计室内使用,从而通过先进设计方法训练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化整为零”法推动课程设计的改革。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减少学生的设计工作量的前提下,采用“化整为零”法来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就是在开始讲述机械设计部分的时候就把课程设计任务书发给学生,将课程设计的部分计算内容(如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的设计)放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时,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在日常教学期间通过批改课程设计作业,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2.在课程设计中引入现代设计软件,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已经学习了auto-cad,但是没有把它与具体的工程设计结合起来。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程设计中以不同的方式把计算机cad技术应用到设计中,鼓励一般的学生能够进行零件的平面cad绘图,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对零件进行三维cad绘图或者运用ug、pro/e、solidworks软件绘图,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装配图的绘制。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是与任课指导教师有关的教学活动,也是在先修的相关课程基础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可在设计中聘请制图、公差、力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强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素质。
3.结合机械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避免设计的雷同,采用多题目、多数据,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经小组成员民主选出组长全面负责设计工作,小组各成员按照自己的学习优势进行合理分工:数据计算与整理、查阅手册资料、绘制图样、三维造型与装配等,每人各负其责,独立完成,但要数据共享,步调一致。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往往需要对某些结构不够合理的地方进行多次修改,采用软件只需修改零件某个参数的数值即可完成整体修改,方便省时,且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内涵,并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和设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问题,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此外,在设计节点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其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采用第二课堂和课程设计想结合的方式,设立专项基金,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激励其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根据所申请项目的内容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审批,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并配备专门教师给予指导。对于特色较为鲜明、成果比较出众的项目资助其申报发明专利、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并优先推荐评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措施,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平台与空间。
4.结合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这虽然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工程功底,但既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可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并设立合适的考核节点,对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约束和监督,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伊始,即下达设计任务,通过系统的设计任务将原教学内容中相互独立且略显繁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置学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使其切身去解读一个机械装置的实际设计过程,并掌握由此所涉及到的原理、知识以及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带着问题来学习课程,设计中每一步结果的取得,无论是数据还是结构,都与教学的各章节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工作的演练,是抽象知识与具体行动的有机融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实战设计能力,培养全面的设计素质,为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经过几轮的课程设计实践,本项目取得如下成果:
2.以“做中学”的模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一方面提高了他们软件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掌握了一种有别于死记硬背的新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