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工作总结故事篇一
宋玉《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宋玉曰:‘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宋玉《大言赋》中描写巨人的形象,手持光芒闪耀的长剑,倚在天边。后以此典形容志气或才气豪迈纵横,凌绝世上。
【天外倚】 清·朱祖谋:“怕苍黄柱触共工折。天外倚,剑花裂。”
【长剑倚】 清·郑文焯:“不信天心浑如醉,好江山换了啼鹃血。长剑倚,向谁说?”
【耿长剑】 清·谭献:“耿长剑,何处倚?杨枝渡口船系。”
【倚天剑】 唐·李白:“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宋·陆游:“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明·孙承宗:“倚天剑破长风浪,小结画影腾空。”
【倚长剑】 唐·虞世南:“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长剑倚天】 魏·阮籍:“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金·元好问:“紫髯落落西溪君,长剑倚天冠切云。”
【倚天长剑】 宋·苏辙:“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清·丁子复:“剩有倚天长剑,分付平生知己,未便死前休。”
【倚剑青云】 元·萨都拉:“孤臣泣血紫塞外,壮士倚剑青云边。”
【倚剑凌空】 宋·范成大:“锵金绝世诗情妙,倚剑凌空隶墨鲜。”
【碧天长剑】 元·虞集:“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
【长剑倚青空】 明·于谦:“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青空。”
【倚剑气凌云】 唐·刘长卿:“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
【倚剑白云天】 唐·李益:“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工作总结故事篇二
《晋书·王裒传》:“裒(pou) 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南史·顾欢传》:“母亡,(顾欢)水浆不人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由是受学者废 《蓼莪篇》,不复讲焉。”
《蓼莪》是《诗经》 中的一篇,为孝子追念父母之作,诗中痛惜父母辛劳养育,而自己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王裒对父母克尽孝道,后因父王仪为司马昭所杀而隐居教授,每读《蓼莪》诗时,便痛哭不止,他的门人为免其哀痛,废去《蓼莪》一 篇不讲。顾欢亦有类似故事。后用此典表示对亡故父母的追思伤悼之情。
【废蓼莪】 宋·陈与义:“我已废蓼莪,感兹泪河翻。”清·邵长蘅:“汝从移疾卧烟萝,几载麻衣废蓼莪。”清·黄景仁:“故人新废蓼莪篇,我亦临风尺涕悬。”
【废蓼莪诗】 宋·陆游:“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泪洒蓼莪】 明·高启:“自惭不及君庆多,泪洒蓼莪空废诵。”
【蓼莪开卷】 清·董道权:“今逾二十善词赋,蓼莪开卷徒伤悲。”
【蓼莪废讲】 宋·陆游:“负米养亲无复日,蓼莪废讲岂胜悲。”
【王裒废蓼莪】 宋·陈与义:“卢壶要传纱缦业,王裒忽废蓼莪篇。”
【生徒废蓼莪】 清·钱谦益:“知君耻读王裒传,但使生徒废蓼莪。”
【蓼莪泣数行】 清·黄遵宪:“阿母责读声琅琅,每至蓼莪泣数行。”
工作总结故事篇三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安危早晚就会吃大亏。表示的是一群目光短浅,不顾长远利益着想的人。在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居安思危,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小朋友不要只顾好玩,就忘了回家老师布置的作业啦,在做一件事前一定要先思考。
工作总结故事篇四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工作总结故事篇五
苍:苍白。浮云像白衣,瞬间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白云苍狗
杜甫乐于助人,但他自己衣食无着,只有用诗来帮助别人。
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的艺人,深得唐玄宗喜爱,王公贵人也经常请他去弹唱,他每次得到的赏赐都成千上万。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生活落魄。在一次宴会上杜甫又听到了李龟年的歌声,写诗夸奖他艺术高超,说:“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在这落英缤纷的时节,又能巧遇你这位老朋友:看看这美好的风景,想想真挚的友谊,也许可以忘记你心中的悲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王季友是唐代诗人,生活贫困,以买草鞋为生,但他安贫乐道,闲暇之余读书赋诗。他的妻子不能忍受贫苦,离他而去。别人对他闲言闲语。杜甫写了首诗安慰王季友,说:“天上的浮云就像白色的衣服,不一会就变成了黑狗。古往今来的事情都是这样变化无常的,人生中什么事情会遇不到呢?”
工作总结故事篇六
《汉书 ·杨恽传》:“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 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汉代杨恽听到冒顿单于被杀的消息说:“不成器的君王,有大臣出谋画策而不能用,使自己葬身无地,就象秦朝只用奸臣,终至灭亡,如秦能任用大臣,即可以延续至今。古和今象一个山丘上的貉一样没什么区别。”后以此典指性质相同,没什么差别。
【一丘】 宋·陈师道:“万事自纠纷,高怀无一丘。”
【一丘貉】 清·丘逢甲:“人物真成一丘貉,文章更噪六朝蝉。”
【同一丘】 宋·苏轼:“日月转双 毂,古今同一丘。”
【貉一丘】 宋·苏轼:“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金 ·元好问:“青州荆州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
【狐貉同一丘】 清·王士禛:“狐貉同一丘,无事劳沾巾。”
工作总结故事篇七
《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 (xuan) 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索隐虞喜云:“百二者,得百之二。言诸侯持戟百万,秦地险固,一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
秦国占据地势山河之险,易守难攻,同是一百万军队,秦国凭地利则相当于二百万。后以此典指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方; 也形容形势险要的地方。”
【百二】 晋 ·陆机:“孟诸吞楚梦,百二侔秦京。”唐·杜牧:“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强。”清·李因笃:“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梁。”
【百二雄】 清·孙致弥:“辽海关门百二雄,长城万里忆先公。”
【雄百二】 清·王士禛:“全秦雄百二,南尽百牢关。”
【山河百二】 唐·张祜:“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宋 ·王清惠:“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沾襟血。”明 ·梵琦:“力排剑戟三千士,门掩山河百二重。”
【百二山河】 唐·刘禹锡:“百二山河雄上国,一双旌旆委名臣。”宋 ·张元干:“百二山河空壮,底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清·陈维崧:“百二山河极望残,一门群从尽南冠。”
【百二关山】 唐·温庭筠:“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閟瑶缄。”
【百二关河】 金·元好问:“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明 ·唐寅:“百二关河狼虎秦,连环难解献高臣。”
【百二河山】 明 ·黄洪宪:“长城古牒俯沧瀛,百二河山拥上京。”
【百二重城】 清·曹贞吉:“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
【百二秦关】 金·邓千江:“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明 ·陈子龙:“谁言百二独秦关,豪侠幽并帝里间。”
【关河百二】 宋·范成大:“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清·潘果:“纵留子弟八千在,早失关河百二雄。”
【兵雄百二】 宋·范成大:“天险东南重,兵雄百二尊。”
【秦关百二】 唐·杜甫:“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秦塞重关】 唐·骆宾王:“秦塞重关一百二,汉离商宫三十六。”
【雄关百二】 宋·汪元量:“祖龙筑长城,雄关百二所。”
工作总结故事篇八
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担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
“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
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
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
“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
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
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
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
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说:
“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
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
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事后,虞卿问赵王说:
“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量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
赵王说:
“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量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疲惫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这无疑是帮助对方来攻击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国还会再来攻打我们的。到那个时候,哈哈,我们也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
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
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
“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我们赵国,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
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工作总结故事篇九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语出】宋朝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
【人物】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勇敢,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后来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常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高兴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释义】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语出】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人物】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又那么恭敬呢?”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释义】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语出】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人物】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工作总结故事篇十
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故事源自战国的秦始皇与荆轲。
《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扭转局势。
那么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呢?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此人就是图穷匕见的主人公。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