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党史思想汇报篇一
引领“红色物业” 助力基层治理“换新颜”
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随着城镇化脚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随之而来在小区物业管理上也暴露出“制度不全、矛盾较多、服务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给基层治理带来更高标准和更新要求的挑战。在这大背景下,如何发挥物业行业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破解物业管理难题,努力形成党建引领作用更明显、行业管理更精细、人居环境更和谐的物业管理服务新局面,成为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三驾马车”驶出“加速度”。“红色物业”领航基层治理,关键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着力破解社区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推进组织体系高质量全覆盖、组织建设高标准全规范、品牌打造高品质全领域。通过平台搭建和资源对接,积极创建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业委会“三驾马车”协同运作的管理模式,不断强化监管职责。一是因地制宜试行“交叉任职”工作机制,既选派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物业党建指导员,积极参与指导小区物业工作,又聘请物业党员骨干兼任社区“两委”成员,主动配合完成相关工作,真正实现双项联动、共同治理的既定目标。二是科学构建联动议事机制,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周末议事会、民情恳谈会和工作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共建和协商议事工作,复杂问题成立项目小组合力推进,促成“三驾马车”步调一致、同向发力,驶出党建引领“加速度”。
“红色阵地”汇聚“向心力”。打造“善治小区”目标,必须充分依托现有阵地,将党旗插在物业管理第一线,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在“可视化”阵地建设中不断注入“红色物业”基因,科学利用小区广场、物业办公区、阅览室、楼栋单元等场所,将党建文化、物业企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融合展示,营造浓厚社区文化氛围,打造党员群众“精神加油站”。同步试点建设网格驿站等“微距式”服务点,积极号召发动小区党员,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组建“红色老娘舅”调解队伍,发挥老娘舅人头熟、关系清、有威望的“个人魅力”,当好基层矛盾的调解员和居民诉求的代言人。此外,还需不断提升红色阵地软硬件实力,把红色阵地打造成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吸引辖区热心党员、居民业主、大学生等志愿服务力量共同加入到小区共建中,开展贫困家庭送温暖、邻里一家亲、义务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汇聚党群协同的强大向心力。
暖心服务架起“连心桥”。红色物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在于服务居民,尤其是在增设车位、道路维护等群众意见多、需求强的服务诉求上更要下足功夫,有效提高小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在提供暖心服务的同时,还要强化基层网格化管理,实现治理网格和物业网格“两网融合”,及时高效地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建设、城市长效管理和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中,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困难群体帮扶、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等活动,使小区业委会履职尽责,起到良好的沟通和监督作用;物业公司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自身品牌价值;小区党员和志愿者甘于奉献,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推动暖心服务加热“红色温度”,打造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示范标杆。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是基层治理体系最末梢、最重要的一环。新时期,“红色物业”更要把握基层治理的核心关键点,着眼解决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业管理问题,坚持把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党建工作中,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蓬勃发展,更好地管理服务、凝聚群众、化解矛盾,不断提升基层精细化管理水平,用红色物业“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实现“旧貌换新颜”。
党史思想汇报篇二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国各地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从开办读书班、研讨班到集中培训、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热情日益高涨。要树牢正确的党史观,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知往鉴今,以启未来。
善于“拨开云雾”,准确把握党史教科书的“主要脉络”。百年风雨兼程、百年春华秋实,在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无数不朽篇章。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善于拨开云雾,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中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坚定“四个自信”,传承初心使命。
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评价党史教科书的“重要章节”。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唯有科学辩证评价,党的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精神、凝聚力量的教科书。要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要用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功过是非,理清重大会议的来龙去脉、影响意义,不能“非黑即白”、全盘否定成绩。
注重“避虚就实”,正确掌握党史教科书的“打开方式”。“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既要坚定理想信念,着力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准确判断、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筑牢抵御攻击、丑化、污蔑之事的思想防线;也要敢当“战士”“斗士”,面对抹黑党的历史、诋毁英雄先辈的言行和思想,主动发声、敢于亮剑、坚定斗争,让一切历史虚无主义无可乘之机。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毅前行,不懈奋斗,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党史思想汇报篇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许多救亡图存之路,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旧式农民起义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后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成功了。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心声,顺应了历史的规律。
旧中国留下了一个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就拿号称“现代工业脊梁”的钢铁来说,1950年,全国钢产量只有61万吨,不及现在一个小钢铁厂的产量。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前景充满怀疑。共产党能够建立新中国,能够建设好新中国吗?中国共产党不信邪,硬是顶住各种压力,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具备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这就告诉我们,尽管有曲折、有困难,尽管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充满着探索和艰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
1998.12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必由之路
中国要发展、生活要小康,就要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52万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和回答了这个重大课题。
党史思想汇报篇四
国家公祭日 铭记历史悲痛 发扬“中国精神”
12月13日,是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2周年。从1937年12月13日到2020年12月13日,时间已经走过了82年。截止2020年12月日,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从11004年的1756人,改变为仅剩78人。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铭记无数为新中国拼搏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砥砺前行。
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悲痛,发扬“牺牲精神”。每每听到30万,心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一下,不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远体会不到那种无言地伤痛,即便是时间已经过去82年,只要一踏进纪念馆,钻心刻骨的痛感就会袭来。让人不由自主想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于是便有无数革命先辈化悲痛为力量,为保家卫国奋勇而上,不怕牺牲。即便是现在,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不怕牺牲的党员干部,有芦山“4·20”抗震救灾行动中牺牲的杨波、有不放心村民冒雨回村遇难的“扶贫之花”黄文秀、有抗台救险遇难的李夏、有倒在扶贫路上的党员干部、有倒在抗震救灾、消防救援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不是饮弹倒地的解放者,却是支起民族脊梁、扶起百姓安危的英雄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面临民族危亡时要勇于发扬“牺牲精神”。
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悲痛,发扬“斗争精神”。无数革命先烈想到“万人坑”中的累累白骨、听到30多万同胞的生命“昙花一现”,纷纷站出来,化悲痛为力量,拿出勇气与敌人斗争到底。现在,我们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不仅伴随着新的“危险”,而且也伴随着新的“机遇”,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新危险”时,要勇于发扬“斗争精神”。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广大党员干部不能“随遇而安”,有一丝一毫的“精神懈怠”,更不能幻想一切都“风平浪静”。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悲痛,化悲痛为力量,在面对严峻形势时敢于出击,面对危机时敢于斗争。
面对新中国出现的“黑恶势力”,党员干部们敢于与之拼搏……正是因为他们勇于发扬“拼搏精神”,才换来了今日之幸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会遇到各个方面的困难,而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与之拼搏到底。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拼劲儿,做个敢于拼搏的“勤奋者”、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追梦人”。
国家公祭日,旨在让所有人牢记历史悲痛,明白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更是旨在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化历史悲痛为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勇于发扬“中国精神”。
党史思想汇报篇五
敬爱的党组织: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承载了几十载的岁月历练,我们的党如今已生机勃勃,充满着春的气息,焕发着新的希望。
回溯历史,那一幕幕的惊心动魄,依然让我们热血沸腾;那一段段的峥嵘岁月,依然让我们难以忘怀。
1921年7月1日是每个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它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开始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开始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更是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广大人民英勇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束缚,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摸索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渐向先进工业国转变,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日渐富足,现已基本实现小康生活,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大国。
我们铭记历史,拼搏现在,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带着党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好我们的专业文化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同时也要求我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每天的新资讯新动态,时刻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昨天做了什么,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而我们昨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而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