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行漫记心得体会篇一
书橱里,有一本已经泛黄的书——《西行漫记》。现在正是南京解放60周年,爸爸就把它推荐给我看,希望我能明白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一些烈士的精神。而我刚看了一点,就一下子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后,细细咀嚼,不由的感叹起来。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其中《红小鬼》这一章中说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岁就当上了红军,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会有一个少年先锋队的模范连,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十几岁的少年。
我们现在也跟他们差不多的年纪,可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生活条件也很优越。就拿吃的来说吧!在那时,吃的东西很少,经常用树皮和树根来充饥,而现在呢?不管在家还是在饭店,吃不掉就扔,真是浪费啊!在那时红米饭、南瓜汤就是美食了,想吃一个苹果都是奢望。
在那时,因为革命的信念,每个人做什么事都尽全力去做,没有一点松懈。而现在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做事都会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有时正是这一点点的马虎,就会出现失误,事情就会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当年红军的奋斗精神。想想在那时的那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承受了和大人一样的责任,经受了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苦难,很多甚至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宝贵的生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这就是《西行漫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和教育。
西行漫记心得体会篇二
《西行漫记》是一本旅行文学作品,是作者马伯庸跟随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足迹,用一颗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心在法国北部城市列昂与巴黎之间进行一次壮游的见闻与思考的记录。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作者游记中的思考与启发。本文将从游记的主题、内涵及作者的思考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西行漫记》的心得体会。
首先,关于《西行漫记》的主题。这本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旅行与心灵成长”。作者将自己描述为“一个更善于思考的人”,旅行成为作者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机会。通过旅行,作者思考了法国历史和文化,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了人类的悲欢离合,思考了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在整本书中贯穿始终,通过作者的旅行见闻和深刻的思考,读者也被引导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次,关于《西行漫记》的内涵。这本书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旅行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们的故事给予了作者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例如,在露天市集上,作者遇到了一位卖鸡肉的老板,他以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为作者树立了一个优秀商人的形象。又比如,在巴黎的卢浮宫,作者欣赏到了大量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们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努力和心血。通过这些故事,作者试图揭示生活的真谛,鼓励读者从生活中去寻找和领悟。
再次,关于作者马伯庸的思考。在整个旅行过程中,作者保持了非常清醒的思考意识。他思考了自己对于权力的看法,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于旅行本身的看法。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颇有深度的问题,例如他自问“为了什么而旅行?”、“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如此忙碌?”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作者试图唤醒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对于世界的认知。
最后,谈谈自己的感悟。通过阅读《西行漫记》,我感受到了旅行对于人心灵的影响。旅行不仅是一次欣赏风景和体验异域文化的机会,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机会。通过旅行,我能够更加放松自己,思考我此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并且通过文化碰撞更加开阔我的眼界。正如作者所说,“一种愿望和勇气突然在心头升起,我必须去看看,去旅行”。
综上所述,阅读《西行漫记》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体验。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作者独特的旅行见闻,更能思考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我相信,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旅行和思考的关注,一同探索生命的意义。
西行漫记心得体会篇三
通过一年广播电视新闻的学习,对于斯诺这个名字已经并不陌生,老师口中的斯诺让我心生敬意,对斯诺本人也十分崇拜。希望这次通过《西行漫记》的阅读,对斯诺多一份了解,对怎么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有更充分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他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头,1942年至1943年之间又来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1964年至1965年和1970年期间三次来华访问。他毕生致力中美友好,成为中美问题专家。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正是怀着对中国的满腔热爱,他毕生著述了许多有关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的著作。其中《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区的第一本著作,是第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记录和第一部有关他们不懈地进行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最彻底的社会革命长期斗争的故事。
仅仅只是读到此书的序言,就深深的被斯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了。斯诺是勇敢的。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转变的关键性一年,是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和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正。斯诺严格忠于这样的客观性规则,在《西行漫记》中客观再现了红区的全貌。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西行漫记》最终成为轰动全世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杰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斯诺从一个观者的位置,以一个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斯诺是友好的。假如说,《西行漫记》以及斯诺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那么就中美关系来说,他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在弥留之际,斯诺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的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
斯诺是谦逊的。他在序言中写到: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在当今这个追求功利的年代,这种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西行漫记》,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自己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更好的了解中国那段红色的历史,更加明白怎么样做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优秀新闻人。
西行漫记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西行漫记》是明代作家徐霞客的旅行笔记。在小说中,他描述了一次自南京到四川峨眉山的长途旅行。通过全书的记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明代的风俗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徐霞客的聪明才智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本文将围绕着《西行漫记》中的三个主题,即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人物形象,探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思考。
第二段:自然景观(约250字)
在《西行漫记》中,徐霞客对大自然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宏伟的力量和浩瀚的美。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巍峨的山峰、奔腾的江河和茂密的森林。在阅读中,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例如,徐霞客在书中提及了他在峨眉山上看到的“大水银柱”。这个自然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通过《西行漫记》,我意识到了自然界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三段:历史人文(约250字)
《西行漫记》不仅有徐霞客个人的见闻与感悟,还涉及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了解到了明代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徐霞客在书中对宫殿、寺庙、驿站等建筑物进行了详细描绘,使我能够想象出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壮丽。另外,书中还描写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如舞蹈、戏曲和庙会等,给我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通过这些描写,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四段:人物形象(约250字)
《西行漫记》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霞客自己是一个聪明、机智的旅行者,他在旅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都能够机智地应对。他通过他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完成了他的旅行目的。另外,书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官员、僧人、商人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通过他们的描写,我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态和生活状态。
第五段:总结(约250字)
通过阅读《西行漫记》,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界的伟大和壮丽,了解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宏伟,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多样与丰富。《西行漫记》不仅是一本旅行笔记,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哲学思考。在这本书中,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启发。我明白了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历史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人物的形象是多样而丰富的。通过这本书,我对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全面的思考。
西行漫记心得体会篇五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读书,这本书的感受比较多,。一是对作者的评价。作者在第一篇中提出要了解的未获解答的问题,体现出作者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能力。思考问题全面,对当时中国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也有所了解,还提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现状的同情。读完整个作品,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描述,包括领导人的性格的详细描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客观、全面和细致,并且有自己鲜明的见解。也是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了解到与以往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历史的认识。
二、主要内容
1、介绍了人物,有着鲜明的描述。共产党的领导主要介绍了周恩来、贺龙、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朱德是别人介绍和韦尔斯女士的话。还有一些学者、专家,比如徐特立(教育专家),林祖涵(经济专家)。
2、书中对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经济、红军的日常生活、游击队取得胜利的分析及战术、长征、西安事变等都进行了叙述。
3、第一次了解到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在第五次围剿中,对老百姓实施了灭绝政策。因为南京政府终于充分懂得,农民才是红军的基地,这种基地必须毁灭。
三、思考
1、学习是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道路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有着艰辛的求学和寻找中国发展道路经历,求学之路是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校方式,曾经有半年制定自修计划,半年时间在图书馆度过。求学的同时,努力寻找正确的道路,从钦佩梁启超、康有为,到胡适、陈独秀,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地信仰,再没有动摇。由于生活的贫困,也是经常半工半读,不仅读著作,而且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所以能对中国现实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在找到方向之后,毛泽东就开始实践的过程,成立新民学会、组织罢工、起义等,并且及时认识到农民的力量,从而最终带领中国共产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对共产党领导人的描述中,几乎都是有着强壮有力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毛泽东就曾经在湖南徒步旅行。在国民党部队中当过军官的领导,会戒除一些陋习,比如吸食鸦片。
3、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初识字时,学习通过简单的口号来学习,既学会字,也对共产党的理念和做法有了认识,同时也是宣传和灌输。二是随时随地进行宣传。长征被称为历史上最盛大的武器巡回宣传。在战斗的间隙,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喜剧演出,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同时没收“卖国贼”的财产,分给穷苦的农民。三是宣传的内容切合老百姓的需求,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4、红军战士能取得胜利的因素:一是扫盲,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二是加强对红军官员的培训,每个指挥员都要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根据地重要的工作就是办教育。有各个层级的学习班。三是红军战士有组织的生活。不作战时,每天进行训练、上政治课、运动、识字课,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竞赛,有鼓励等机制。比如办墙报、表扬、批评在黑栏里,对训练好、识字好的红军战士进行鼓励,办墙报,如实反映实际情况等。有组织的生活,让红军战士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又充实又为作战做好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准备。
通过看这本书,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学习的重要性。从马克思的博览群书,才能最终有《资本论》的巨著,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读书精神,才有了革命的道路和最终的胜利,。
同时也理解要避免不必要的应酬,因为人一辈子的时间太少,白天要专心工作,还有家庭琐事,父母、孩子要照顾,留给学习的时间真的不够。如果再应酬多,哪有时间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