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心得体会篇一
清明计划,是指2015年中央提出的一项防范和治理重点地区环境问题的政策,旨在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要为清明计划尽一份力。下面我将就我在实践中的体验和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认识清明计划
清明计划是谁都知道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了解它的内容和宗旨。而正是这些重要的细节说明了这项政策的重要性。清明计划的核心任务是“防止和治理重点地区的外部环境问题”,这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这是一个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任务,任何人都有责任来支持和执行它。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中央政府宣传环保,而是一个全民共同参与的行动。
二、行动起来
了解清明计划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行动起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支持清明计划。例如,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保持环境卫生,减少污染。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关心本地环境问题。通过积极参与控制污染、维护生态,我们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教育观念
人们对环保和清明计划的理解程度和执行能力是不一样的。许多人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仅限于口头上的表述。要想让清明计划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强化社会和个人的环保观念。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地需要加强对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以便推动更多人参与到行动中来,从而促进清明计划的实现。
四、强化法治
增强法治意识对于支持清明计划也是很重要的。环境污染需要有严格的现场监管和处罚机制。当污染企业违反环保法规,就需要受到惩罚。这些惩罚应该对违法者构成威慑,让他们认识到违反环保法规的后果。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公布整改情况,让公众了解到整改进展情况,以增加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
五、加强合作
支持清明计划,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各方积极加强协作。清明计划应该涉及全社会,政府、企业、公民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清明计划中来。加强合作可以更好地推进清明计划,多方分享经验和资源,发挥企业、社区的力量等等,都是推进清明计划的重要手段。
总之,清明计划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好环保工作,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支持和参与到清明计划中来。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改善环境质量,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清明心得体会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祭扫先祖墓地的重要时间节点。扫墓是一种传承至今的习俗,同时也是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与此同时,清明扫墓也是一种内外清理的机会,除了清扫物理环境外,也是清理自己内心的重要时刻。下面将围绕清明扫心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首先,清明节是一年一度的机会,使我们可以放下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全身心地关注一些需要关注的事情:亲人的墓地。无论是行前准备、祭祀过程还是墓地扫掃,这些活动都需要人们全神贯注,以示对亲人的敬意和怀念。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也让我们与日常生活的繁琐事务保持了一段距离,使我们更容易集中精力去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其次,扫墓是一种身心放松的方式。在墓地周围的绿树和花草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馨香和静谧。这些自然景色可以帮助我们放松我们的身心,让我们摆脱日常的压力和烦恼。就像大自然,它不问你的背景和辛酸,它只是默默地存在,并提供它的美丽。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清明扫墓也是尊重和传承家族文化的表达。在扫墓过程中,人们会瞻仰祖先的坟墓,烧香献花,祭拜祖先。这是对祖先智慧和精神贡献的一种敬意,也是传承祖先文化的重要仪式。这种传承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个人的一生,它温暖我们内心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向着更高远目标的努力。
然而,清明扫墓更重要的涵义在于内心的洗涤和净化。墓地不仅表示逝去亲人的安息之所,也象征着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在扫墓过程中,我们不仅清扫墓地,还清扫自己内心中那些沉积已久的尘埃,抚平心中的波澜。这个过程类似于心灵的旅行,帮助我们理清头绪,从繁杂的心思中解放出来。随着思绪的慢慢平静,我们找到了愿意接受的态度,学会从容面对生活的辛酸与挫折。
总之,清明扫心是一种传统习俗,但同时也是人们心灵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过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更是一次净化内心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暂时抛开日常的压力和纷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平静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清明节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思绪的整理,更是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清明心得体会篇三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我国人民又迎来了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
每年的4月4日,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节日。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上让我们战胜困难;在赛场上让我们赢得荣誉;在集体生活中让我们更加团结。我们胸前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陈赞贤烈士纪念亭。陈赞贤烈士作为中共赣南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他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他的事迹将流芳千古!烈士纪念亭是那么庄严、肃静,迎亭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
我们班排着队来到烈士纪念亭,我们开始了主题队会:首先由班主任讲话,然后由班干部代表发言,大队辅导员深情地讲述了陈赞贤烈士的英勇悲壮事迹,还教育我们怎么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勇敢的人。是啊,在那黑暗的旧社会里,先烈们冒着生与死的考验,不顾个人安危,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欣欣向荣的今天,他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可歌可泣,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最后为陈赞贤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钟里,我想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们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是他们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于是,我暗自下定决心:要珍惜这金色的童年,要继承先烈遗志,为了实现我们光荣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我必须努力学习,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是太姥过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天空飘着蒙蒙细雨,雨滴打湿了宽阔的马路,也润湿了我的`心灵。此时,我看着窗外的雨丝,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太姥。我在心底不停地呼唤着:“太姥,您过得还好吗?”
记得有一次,顽皮的哥哥看见路边有一条狗,他悄悄地来到太姥房间,猛地一下把正在打盹的太姥手里的拐棍儿抢走了,太姥无助地喊道:“羽佳!羽佳!你小哥抢我的拐棍儿!”我连忙跑出去追哥哥,从不懂事的哥哥手里夺回了拐棍儿还给了太姥,太姥的脸笑成了一朵灿烂的菊花,得意地说:“还是我的羽佳好!”而今,太姥记过离开了我们,我不愿意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我真想和太姥永远在一起。
从前,每到放学的时候,都是太姥牵着我的小手祖孙俩一路有说有笑地回家,太姥的手是那么温暖,笑容是那样慈祥。现在,看到家长们在校门口接孩子,我的心都要疼一下,那曾经是一幅多么美好和谐的画面啊!如今只会出现在梦中,我的泪水不由夺眶而出。太姥的离去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今天是清明节,我越发思念起太姥,那人伤口就越疼了,痛得我无法忍受,只好任泪水和窗外的雨滴一同落下。
假如上天能够实现我的一个愿望,我希望那个慈爱的太姥立刻回到我身边,永不分离;如果这个愿望太难实现,我也希望能再看一眼太姥,哪怕只有短暂的几分钟,我也心满意足了。
在这个清明节,我惆怅万分。天空下着牛毛细雨,那是太姥与我思念的泪。
清明心得体会篇四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情感的重要时刻。每年的清明时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参加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清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能够理解敬畏生命、尊重历史的重要。在今年的清明节里,我感受颇深,对于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清明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可贵。清明之前,学校组织我们一起前往附近的烈士陵园,参观烈士墓地,并为逝去的英雄献上花圈。站在烈士墓地前,我感受到了逝去英雄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毅然走上战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和平与安宁。我想到了自己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也深深意识到,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应该珍惜,都应该努力奋斗,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清明让我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学校的庄严气氛中,老师向我们讲解了清明的来历和历史背景。我了解到清明节原本是一个农耕文化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扫墓祭奠逝者,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和思念之情。通过参加清明祭扫活动,我亲身体验到了扫墓祭奠的过程,感受到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我明白了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它在当代继续发光发热。
第三,清明让我更加关注环境保护与美化。清明节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植树活动。我们学生手持铁锹和小铲子,埋葬新树苗,并且为他们浇水。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校园植树日渐充实,绿意盎然。每一棵树木都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为能够参与其中而感到骄傲。这次植树活动让我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激发了我积极主动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以行动实现绿色生活。
第四,清明让我更加明白家庭的重要性。清明节期间,学校要求我们回家陪伴家人,祭扫祖先。我回到家乡,和父母一起扫墓、烧纸,整理家族族谱。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浓厚。传统文化强调孝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清明的家庭活动,我更加明白了孝敬父母和祖先的重要性,也为自己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而深感庆幸。
最后,清明让我思考我自己的未来。站在烈士陵园和祖先墓地前,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追求。我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要珍惜每个机会,不断学习成长。作为中小学生,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英雄烈士一样,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清明的学习与体会,我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对传统文化更加尊重,关注环境保护和美化,珍惜亲情和家庭,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些都是清明给予我的宝贵财富,也将在我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在学校的引导下,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清明心得体会篇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的钟声已经开始响起,在这特殊的日子,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用真诚的心去祭奠烈士们的灵魂。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在向人们揭示,一切为祖国、为人民而做出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被他们所热爱的人民怀念着、崇拜着、敬仰着。烈士们虽然早已长眠于他们所眷恋的热土之下,但他们那伟大昂扬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先烈们的斗志昂扬,势不可挡,先烈们视死如归,气吞长虹,把滚烫的热血倾洒,把鲜花般的.年华奉献!枪林弹雨中您挺身坚毅的身躯,硝烟弥漫中,您发出了震天的吼声。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又有无数的战士冲在前面。热血奏响壮烈的凯歌,青春谱写光辉的历程,烈士长存!
匆匆岁月,悠悠年华,淡淡流年,烈士们伟大的形象,都是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青春理想。我们永远怀念你们!
清明心得体会篇六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祖节日,是用来悼念祖先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要扫墓祭拜祖先,还要参加各种活动来缅怀先人和弘扬传统文化。清明节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日,给我们带来深思和体会,下面我将用五段式的形式,来表达我对于清明节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扫墓祭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节是祭扫先人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去扫墓祭拜祖先,祭奠逝去的亲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表达。扫墓祭拜虽然繁琐,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家庭的一分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先们对后代的深情厚意。扫墓祭拜不仅可以让我们铭记先人的功德,更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第二段:清明节活动丰富多彩,弘扬传统文化
除了扫墓祭拜,清明节还有许多活动,如悬挂柳条、踏青赏花、放风筝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悬挂柳条是清明节重要的习俗之一,它象征着人们对春天和生活的美好祈愿。踏青赏花更是清明节时人们最喜欢做的活动之一,它让我们能够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段:清明节应该注重环保和文明祭祀
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扫墓祭拜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的祭祀方式中,人们往往会烧纸、焚香、燃放鞭炮等,但这些行为却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和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环保和文明祭祀,可以使用电子祭品代替传统的烧纸,可以采用鲜花代替焚香,可以放鞭炮改为放风筝等。这些方式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清明祭祀,不再浪费资源和制造噪音。
第四段:清明节是思念亲人的时刻,也是铭记历史的时刻
清明节不仅是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思念逝去亲人的时刻。在这一天,我们可以痛哭亲人的离去,也可以缅怀先烈的事迹。清明节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机会,它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清明节不仅让我们回忆过去,更让我们珍惜现在,思考未来。
第五段:清明节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清明节是一个告诫我们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时刻。当我们看到坟头上的冥币和祭奠品时,会想起亲人的无私和辛勤付出。这种反思和思考能让我们更加感谢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且珍惜和努力拥抱未来。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清明节的思索和反思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给予我们坚持和努力的动力。
总结: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节日,也是一个思考人生、珍惜现在的节日。通过参与各种清明节的活动,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更加理性地对待生活和人生。通过参与扫墓祭奠活动,我们能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也能让我们更加感激现在幸福的生活,并展望未来。在今后的清明节里,让我们怀着感恩和思考的心情,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
清明心得体会篇七
山清水明,天清地明。大抵以清明来形容的,似乎都给人以恬静舒适的感觉。
刀耕火种,四季勤劳。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确定何时播种,又何时去收成。斯时,清明便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然,清明又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清明节就与上元、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一同列为“八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看来,清明节自古就是很有分量的节日。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似乎多了一重特定的内涵。这在24节气里可谓特点鲜明。我佩服先人们对传统节日,以及节气的定位。能这样让人们拥有纪念、庆典、祭祀、以及憧憬融为一体,不可不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放风筝是龙江清明期间的一大习俗。我童年里的清明,除了知道大人们要去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烧纸外,自己也知道用风筝同天空说话了。大平原的风筝其实在春节后就开始了。但清明节前后,放得相对多了一些,这也是事实。这个时候,天空与大地不仅是风筝,更是人们的心情了。所以,我说天空也过节,就是指这个时候的风筝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大平原的风筝始终飞得很高,独清明时,却显得有一些惆怅。可小时候,自己却感受不到这一点,只顾与风筝的影子一同逍遥罢了。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清明时节,植树也是清明节时的传统。至于这个传统多久了,不重要。我想,这时节的植树似乎与“插柳”习俗有关。流传来流传去,流传至今,也就有了植树这一习惯了。却有一点不可否认,清明时节,真是龙江大地植树的好时节。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家乡有清明植树的好习惯。想必,这就是为何有人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的原因了。当然,这和每年的3月12日的法定植树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省城哈尔滨,到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域大,沿线长,气候的差异还是较为明显的。偏北地区,即使到了清明,也还是不能植树。因为,这个时候天气还是乍暖还寒时。较之现在去搞一些形式上的植树,我还是怀念童年时的植树,那不是一种形式、一种应付。那是一种希冀、一种祝福,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礼拜。
清明是一个节日,一个比较伤感的节日。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扫墓和迷信无关,和信仰无关。细细想来,叫清明节,其实,又不如叫扫墓节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小时候,读古诗时,就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个节日气氛有点沉重。我最早知道的清明,源于祖父在世时额头上那一抹淡淡的愁绪,以及一卷黄纸。按说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可却偏偏点缀出一些凄凉和伤感来。祖父在世时说过,清明节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祭奠早年帮助过他逃亡的介之推而发明的。发展来发展去,就有了今天的清明节。逐渐演变和延续看来,这个扫墓习俗真的很早了。
扫墓扫的是一种哀思,一种心情,一种寄托。细细品来,清明节倒也是一种久远的伤情所至。我不敢怀疑古人,他们对扫墓一定是由衷的吧。而今,扫墓扫来扫去,却感觉到是形式重于了内容。变味的不是内涵,却是从形式开始的。地方越大、人群越稠密的地方,形式越突出。去公墓地的路途上,不再是古人的一把雨伞、一个提篮和几张烟纸了,却是浩浩荡荡的车队。私家车有之,而公车私用则比比皆是。这样的扫墓,除了让人疑惑、迷茫、不满外,更冠冕堂皇地变相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我想,假如已故者真有亡灵的话,也不会满意这种现象的。写到这里,自己心情沉重起来。母亲去世近一年,自己也该回20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为母亲扫墓了。我的清明节,和古人一样沉重。
好的习俗,就是一种文化。好的.文化,就该是全民族的。20xx年,国家正式确立每年的4月4日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与我们亲密接触。
清明心得体会篇八
今天是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介子推的日子。不禁让我想起杜甫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大概到了8点左右,我与妈妈爷爷从家中出发了。在路上,我不断回想着以前的事,似乎我从来没有见到太太那慈祥和蔼的模样,脑海里也没有任何跟太太有关的事迹。她长什么样子?待我好吗……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涌到我的大脑。我问妈妈:“妈妈 ,我见过太太吗?待我好吗?”妈妈无奈的说:“实话说吧,我也没见过,应该很早就去世了吧。所以这……”
大家再次随人群而上,拐过一个弯,再拐过一个弯,上了阶梯,大家找到了太太的坟,跟往常一样。这次我给经历了一个春秋风吹雨打的字上色。我写着这一个个的大字,想到如果太太还活着,那么该多好啊!这下我肯定与太太快乐的聊天……想到这我的欣慰的笑了。
妈妈与爷爷拿着镰刀,在坟旁边把杂草杂花清理掉。我拾起坟沿边的杜鹃花,静静地将花插在太太的碑后,望去,犹如太太头上的装饰品。这时妈妈爷爷也做好了清理工作,整个坟边看起来干净了许多。
之后大家小心翼翼地点了一柱清香,放上祭品,默默祈祷,给予大家的祝福。
我转过身子,放眼望向蓝色的湖,上面还有一个个的涟漪,湖面上行驶着一条条的游船,它带着人们的祝福,带着人们的`祈求,带着人们的希望……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