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 。是说的一些因故事而造成的成语。有金石为开、狼狈不堪、身先士卒,都是有名将军、军师。我就讲金石为开这个故事。
李广有一次带百十名骑兵碰到匈奴,李广故意原地休息,让匈奴以为前面有埋伏,一直不敢攻击。这里可表现出他精神韬略,善于用兵,而且作战英勇。
李广又有一次,他被免了职务,晚上行走被巡逻的军官抓祝李广说自己过去是将军。军官不买账,讽刺说:“你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行,犯夜就拘押,更别说什么前任将军。”李光就被关了一夜。等他复职了。就想方设法的把那个巡逻军官杀了。这表明了李广度量狭窄,就等于你是班里的班长,你用班长的名义来害别人。
还有一次,李广去打猎,跑了一整天都没找到一个猎物,他突然看见了一只老虎,他精神大振,取出弓箭,搭上羽箭,平足力气将弓拉得如同一轮满月,一箭射向老虎。他发现老虎没有挣扎,走去一看,原来是石头,穿碎了石头。这表明做什么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考试就考满分!
我想,许多人都看过《成语故事》吧!《成语故事》里有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去学习,比如说《拔苗助长》,它告诉我们不能不顾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比如《百步穿杨》,它告诉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还比如说《井底之蛙》,它告诉我们不能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盲目自大。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囊萤夜读》,这个故事中的车胤因为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大问学家。回想起现在的我们,真是惭愧不已!我们有良好的环境,却要在大人的监督下才看书、读书,尽管这样,我们读书时还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女生,爱打扮,心思全在穿的、吃的'上面。男生,爱打架,整天玩,大人怎么教也教不会。富裕点的孩子那个不要,这个不要,娇气得不得了,你说和车胤比我们相差多少?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向车胤学习,做个勤奋好学的人。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二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奸臣,以警诫其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奸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三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求学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同学们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洁,经常在教室里面乱扔纸屑、果皮,特别爱讲粗话,虽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上课,我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扔了很多纸屑,就默默的把纸屑捡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纷纷捡起身边的纸屑放到抽屉里头。捡完纸屑以后,说了一句话:“看,我们的教室多么整洁,我们也觉得很舒服,没有老师的批评,心情也好,如果我们每一个都自觉保持教室的整洁,每一天都有好的环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吗?”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四
迷路不迷失,终有出头日。
日本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叫道元禅师。
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创者,是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九岁时就能解读《俱舍论》,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很神奇。当时的将军请他去镰仓讲法,年轻的道元就以他的口才和禅法征服了许多人。
道元禅师向大众说法,认为专注一心、只管打坐便是禅修的根本所在。
有的人对他的做法表示疑惑,说他根本不懂禅法,只是一个粗鲁的门外汉。于是便有轻慢的学僧找到道元要跟他辩论如何才是修禅。
于是道元禅师给学僧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将军去打猎,有一天在山里遇到暴雨,找不到回去的路,于是便焦急地在山里到处奔走,心里充满了恐惧,生怕自己会被这暴风雨卷到山崖里去。他急于找到一条出路,在黑暗的山谷里到处奔突,最后不慎掉下了悬崖。
将军在掉下悬崖之后,天亮的时候,才被前来的士兵找到,那个时候将军几乎已经奄奄一息。而事实上暴雨并没有下太久,天也快亮了,将军完全不必急于下山,只需要在原地附近的山洞里稍微避雨,待天亮的时候再下山就安全了。但是将军驰骋沙场,性情急躁,耐不住内心的暴躁,着急回到山下的军营,心火怒烧,便迷失了方向。本来路就在眼前,他却在慌张中走到了悬崖那个方向。
道元禅师于是问学僧:“你觉得将军为什么会迷路?”
学僧看着道元禅师,说:“因为将军心性急躁,心气浮动不可安置,所以才分辨不清道路,以致失足掉下山崖。”
道元禅师问:“如何才是安心?”
学僧仿佛有所悟,便说:“身心脱落,安住自心。”
道元禅师说:“将军之所以迷路坠崖,根本便在于此,这是一样的道理。”
学僧这时才明白道元禅师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原来我们都是那个迷路的人,眼前的黑暗和暴雨让我们心浮气躁,不能安心地考虑事情,分不清楚形势,以致仓促之中迷失了自己,酿成了悲剧。
当我们觉得自己迷路的时候,尤其是在沙漠中,千万不要到处乱走,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让心安定下来,慢慢地辨明方向,这才是最佳的办法。
迷路的时候不要着急,心浮的时候让心安定下来,你就会感觉天地开阔很多。道元禅师的禅法如此简单明了,但却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路。而道元禅师作为日本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禅师,他的禅法并不是那样驳杂,却是简简单单,本本分分。这大概就是参禅、做人的大境界吧。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五
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华德育故事》。里面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陆绩怀橘”、“蔡顺拾椹”令我印象很深刻。
“陆绩怀橘”讲述的是三国时吴人陆绩,从小便很孝顺,事事都为父母着想,六岁时跟随父亲去淮南拜访父亲的朋友袁术,袁术以橘招待,因为那里的柑橘很甜,陆绩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便悄悄为母亲带了三个,不料临走前拜谢袁术时,袖中的.柑橘掉了出来,遭到了袁术的讥笑,陆绩诚恳地说明了原因,袁术非常感动,陆绩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良孝顺,长大成为了德才出众的一代清官。
“蔡顺拾椹”讲述的是西汉末年兵祸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蔡顺为了逃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椹涧,他为了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受冻挨饿,每天辛苦干活,只为换一个馒头带回家给母亲吃。不料赤眉军打到了椹涧,大家都外出逃难,蔡顺为了给母亲找吃的,跑到深山找桑葚,他把找到的桑葚按颜色分开放在了篮子里,黑紫色的桑葚味道甜留给母亲吃,青紫色的桑葚味道酸留给自己吃。蔡顺在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赤眉军,赤眉军被蔡顺的孝顺行为感动,纷纷丢下手中的兵器,洗去赤眉,回家孝顺父母了。就这样蔡顺凭着对母亲的孝心阻止了一场战争,为纪念蔡顺德行,人们将赤眉军洗眉的那条河改名为“洗眉河”。
看了这盘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十分惭愧。陆绩才六岁就能如此孝敬父母,蔡顺竟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而我已经九岁了,还经常惹爸妈生气,让爸妈为我日夜操劳。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学本领,做爸妈的孝顺女儿,不辜负爸妈对我的爱和期待,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六
很早以前,在精奇里江畔附近,有一个精奇里部落。部落里有一位聪明智慧的老人,名叫达兰弟。一天,雅克萨“仁慈救世主”修道院的神甫罗斯诺夫要同达兰弟斗智,他问达兰弟说:“世界上什么最高?什么最低?什么最甜?什么最苦?”
达兰弟想:大山最高,洼地最低,蜂蜜最甜,黄连最苦,就是达斡尔族的小孩都答得上来的,太一般了,我要说有意义的。他说:“世界上劳苦人的美德为最高;世界上吃人生番的人格最低;受苦人过美好的生活最甜;遭受罗刹的惨杀和压迫最痛苦!”
罗斯诺夫神甫没想到达兰弟的回答,这么聪明有智慧。就又说:“我还得问问你:世界上什么最快?什么最慢?什么最坚?什么最软?”
人们在一旁听完神甫的考问,以为达兰弟一定回答:马车最快、牛车最慢、铁石最坚、兔毛最软。但达兰弟却说:“世界上聪明人的思想像闪电,最快;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办事像蜗牛爬行,最慢;达斡尔人保卫家园驱除罗刹的意志最坚;受欺压的人不敢起来反抗的最软!”
罗斯诺夫神甫心里想:没难往他,答得挺圆满,这回要再难不住达兰弟,可就要丢丑了。他绞尽脑汁想出了难题:“一‘普特’稷子米能有多少粒?一匹老山羊身上有多少根毛?一座山上能长多少根草?一条大江能舀多少勺水?”
达兰弟对答如流:“一“普特’稷子米有99999粒;一匹老山羊身上有99999根毛;一座山上能长99999棵草;一条大江能舀99999勺水。”
神甫说:“这个数不对!”
达兰弟说:“神甫大人!上帝赐给了你智慧,你是最聪明最有学问的人,你认为我说得不对,那请你亲自去数一数!”
罗斯诺夫神甫这回哑口无言了。在众人面前只好认输,承认达兰弟最聪明最有智慧。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七
宓子践是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这一年,齐国对鲁国大举进攻。齐国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悍,鲁国戍边部队节节败退。
战火很快烧到鲁国单父地区,这时,宓子践是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面对强敌,除了加强防御工事,还有件事让他很揪心:正值麦收季节,广袤的田野上,大片麦子已经成熟。再过数日,就能收割入库。不过敌军来袭,这些粮草却可能成为对方的补给。
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向宓子践提出诚恳建议:“麦子马上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老百姓们去抢收。建议让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手下的官员们也在一旁附和:“几位老人家说得对,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齐国军队长途奔袭,粮草运输问题肯定让他们的主帅头痛。如果无法抢走麦子做军粮,他们的粮食供应就会有问题。时间一长,一旦后方无法源源不断地供给粮食,他们就会缺粮。到那时候,他们就会不战自退。这或许是击退齐国军队的好办法。”尽管乡中父老和属下再三请求,宓子践却不肯这么做。几天后,齐国军队风卷残云。才两三天工夫,单父地区再也看不到下垂的麦穗。
很多人埋怨宓子践,说他不听劝告,让敌人劫掠乡邻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消息传到鲁国都城,大贵族季孙氏也异常震怒。他专门派使臣赴单父地区,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对使者说:“麦子被敌人割走,明年还可以再种出来。如果我采纳众人的观点,让人们去抢收麦子。对那些平时吊儿郎当、不愿意劳动的人来说,可能不劳而获,凭空得到不少好处。”
听到这里,使者的怒气消下去不少。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似乎不是什么好事。见使者脸色多云转晴,宓子践继续说:“要是我下令抢收,百姓们能抢回来一些麦子。等到敌兵退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便会期盼敌国入侵。如此,民风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地区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这点小麦衰弱下去。与其助长这种侥幸心理,还不如让敌兵抢走这些粮食。因为前者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是几代人的大损失,而后者只是疥藓之疾,短时间内就能恢复过来。希望您能把我的想法,向季孙大人禀明。”
果然,季孙氏得到使者回复后,不仅没有处分宓子践,反而还重重嘉奖他一番。
让敌军割走麦子,只是有形的、短期的损失,而让民众产生侥幸得利的心理,却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开了不劳而获的先河,需要花上更大代价去弥补,真可谓得不偿失。在有形和无形、短期和长远的方寸之间的取舍,宓子践作出正确的选择。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八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当我拿起这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的确,我们说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是由是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了解到成语不仅仅是四字的,还有三字的,五字的——还知道了成语是怎样来的,并且知道了很多成语故事。
成语的来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成语来自语历史故事,即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时间概括为成语,如“一衣带水”、“完璧归赵”;有些成语是根据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有些成语是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有些成语成语来自古代历史著作,如,“图穷匕见”、“负荆请罪”。总之成语的来源远远不止这些,就是以上几种方式,也是互有交叉,彼此很难完全分开。
从这些成语故事中也了解了很多成语的特点。
(二)言简意赅,凝练自然。成语能够把人们说要表达的丰富的意思,用十分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义灭亲”———比喻为了国家利益,对罪犯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
(三)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四)意蕴含蓄,富于哲理。大多数成语在结构三都具有二重性,即故事层和意义层。
(五)易学易记,便于诵读。
当我读完这本之后,让我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九
晋文公手下有一个人叫李离,他当法官的时候,因为错听了别人的话杀了不该杀的人。于是,他便把自己关押起来,并给自己判了死罪。
晋文公为他打圆场,算了算了,多大点事啊。更何况,这是你手下人的错误,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大王,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不能把我的责任推给下属。”他进一步解释说,“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其罪下吏,非所闻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我被任命为他们的长官的时候,没有任何推让;当我得到的俸禄比下属多的时候,没有把俸禄分给他们,现在出了问题却要下属担责任,这种事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晋文公一听,觉得不对劲。他反问李离:“照你的逻辑,我也有过错了。”李离说:“哦,这倒没有,您是根据我能侦查会断案才让我当的法官,怎么会有错呢?”
作为一名法官,就该依法办事。用错了刑,杀错了人,自己就得被杀。这没什么可商量的。最终,李离没有听晋文公的阻拦,自杀了。
这件事记载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李离自杀后,晋文公是什么反应,其他大臣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写,但一定会有一种声音存在,那就是:国君救你,你都不懂就坡下驴,李离真是个傻子!
太史公最后的评论是:“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也就是说,李离尊重法律,引咎而伏剑自杀,正因为这样,晋国的法律才在公平的轨道上,得以推行。
司马迁始终不动声色,他只是平静地罗列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司马迁的言外之意大概是:任何时代,当群体活到精明的时候,社会需要一些伟大的“傻子”来支撑!
林区二日记读后感篇十
在寒假期间,应家长建议,我参加了杨义庄社区的节假日社区实践活动。虽然只是短短几天时间,我感到受益匪浅,特别开心。
当人们正为春节筹备忙碌着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被人们、被社会忽视了。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里始终冷冷清清,在团圆喜庆的节日里除了冷清还是孤单。他们正是最需要我们每个人关心的群体。
星期六,我们的实践队到杨义庄的社区里、举行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我们为老人们洗衣服、叠被,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并且和他们谈心,送上一些年画和生活用品等等,提供我们所能提供的一切帮助。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虽然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很少,但从老人脸上绽开的皱纹中,我们感觉到了老人们的兴奋和快乐。我发现老人们包括残疾的老年人的生活有诸多不便,这些最需要别人照顾的人家里却没有人。他们是最需要我们关心和照顾的。看到他们的生活,我深刻的意识到老龄委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那么的重要。同行的几个同学眼眶都湿润了,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渺小,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与他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参与。
孤寡老人需要我们的关心,其他的老人同样也需要人关心,我不禁想到一个公益广告:过节了一位老妈妈高兴地预备了一桌菜,想到能和子女们一起吃顿团圆饭她会心地笑了,但是等了又等,等到的是儿女们不能回家吃饭的电话,老人一个人对着一桌丰盛的菜独自垂泪。现在有大部分的老人随着子女的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了,繁忙的工作及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许多子女忽略了父母的精神生活,忘了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陪父母说说话,听听父母的教诲。年轻人有许多的娱乐消遣方式,而大多数老人却只能呆在家中看看电视。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同样的重要,而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我忽然想到了我的姥爷,还有姥姥,他们在家里除了看看电视,带带小孩,就没有其它的生活内容了,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去陪陪他们,而且是应该马上行动的,因为老人如夕阳,假如有一天想陪他们也可能不会再有机会了。有许多东西没想到时没发现,到接触了才猛然发现自己做得是那么的不够。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常回家看看。
这次社会实践,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让我们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让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使我们对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懂得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它将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笔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