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民族宗教工作下一步计划篇一
地委考核组:行署民族宗教局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紧密结合民族宗教工作实际,在全局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反腐倡廉教育,保持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为推动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工作汇报如下: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一)重教育,筑牢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1、学习领会上级精神,不断增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免疫力。我们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过学习党组始终注重把党风廉政教育渗透到管理工作全过程,纳入反腐败工作的总体安排,积极探索党风廉政教育的工作思路。及时对党风廉政教育做出计划、安排,明确教育的对象、内容,并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有针对性、时效性,还从人员、时间、质量上予以保证。我们认识到抓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是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是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努力把党风廉政教育渗透到主要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中,使领导干部把遵守和维护党纪政纪变为自身的自觉行动,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根据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对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等重要理论,进行了系统学习,强化了思想教育。“两风”期间,班子及班子成员都撰写了学习心得和剖析材料,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党风廉政教育警示活动,提高了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活动抓理论学习、抓教育防范,形成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开拓创新的生动局面。班子及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二)、抓源头治理,强化监督检查做好反腐败抓源头工作,是贯彻中央确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指示方针的重要步骤;是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重要举措;是为了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工作大局的需要。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找准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待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把工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推进,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成果,只有从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做起,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权力制约、行为规范和严格管理等环节上。1、整章建制明确了我局反腐败抓源头总体工作安排和目标,从规范行政审批、许可证发放、医疗鉴定、医疗机构审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卫生行政处罚,政务公开,选拨任用干部等,都建立了各项监督制度,便于社会各界和职工群众对党政领导进行监督检查。2、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在工作中将坚持民主集中制纳入工作日程,将两个务必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针对如何发展卫生事业这一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处级干部每年深入基层不少于4次。今年我们写出了有价值的调研报告3篇,制定了《关于对领导干部实行廉政谈话制度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广大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廉政行为进行监督。3、狠抓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两风”期间,我们对现行卫生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比较彻底地清理,在此基础上,对凡无规章以上设定依据的予以废止,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明确的办事程序。(三)、强化措施,标本兼治严肃查办违纪违法行为,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深化卫生改革,保障卫生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两风”期间,我们将疏理出的十一项问题,逐项进行了认真整改。局长杨万福做出了廉洁自律6项承诺,敬请广大职工和群众进行监督。同时,我们注重认真听取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8月14日在地区广播电台开办了“行风热线节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对群众提出的八个热点、难点问题逐项写出整改措施。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勇于揭丑不护短、敢于碰硬不手软和慎重地处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四)强化整章建制,推动责任制落实我们具体作到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从三个方面构筑起责任目标体系的主体框架:一是建立了局党组全面负责、党组成员各负其责的领导责任体系。将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分解,使各个责任主体明确责任内容。二是建立了以分管领导挂帅,职能科室牵头、相关科室协办的反腐败工作责任体系。对分管战线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部署。三是局直各单位也都按局机关的做法,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了责任落实体系。把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制定了政务公开廉政建设等10项规章制度,《廉政建设制度》、廉政建设“八不准”规定、政务公开制度、六项制度、《廉政建设承诺要点、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从政的若干规定》等,在此基础上局党组又修订了《卫生局党风廉政制度》,进一步健全了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完善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准则和制度,保障了党组班子的`团结协作和决策机制的科学性、民主性。二、取得的主要成效(一)领导班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局党组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党风廉政工作,在全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重点落实;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了责任;实施了“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干部真正负起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班子成员积极落实分管战线的党风廉政建设,全年没有发现有违规违纪的事件发生;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整改,如:药价虚高、看病贵、看病难,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按照省、地的要求和部署,认真完成了本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二)领导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各班子成员能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清政廉洁。一年来,成员中没有发现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的单位、个人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没有参加过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物和宴请;配偶和子女没有违反规定从事经商办企业活动;没跑官、卖官的问题发生;没有发生婚丧喜庆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事例发生;没有发现班子成员参与赌博活动;没有超标准配备汽车和住房;没有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筑招标、房地产开发,木材销售、政府采购和人员安置等事项;没有发生拖欠公款问题;没有到企业和单位报销过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没有用公款大吃大喝及高消费娱乐活动;有违反规定用公款出国旅游;总之,没有发现违反《廉政准则》和有关规定的违纪问题。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地委、行署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继续加大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力度,继续巩固和扩大纠风工作成果,以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为重点,进一步规范药品购销行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从源头治理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不断开拓思路,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的新局面。
民族宗教工作下一步计划篇二
当前,按照和田县委、政府都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如何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民族宗教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在今后的民族宗教工作中,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牢牢把握”的总体思路:(一)在民族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明确促进民族工作的工作思路,切实服务科学发展;在宗教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把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结合起来,把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结合起来。(二)在民族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根本,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宗教工作中,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教育引导,发挥宗教界在构建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民族宗教领域稳定。(三)牢牢把握履行职责、转变职能这一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服务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四)牢牢把握“弘扬正气、树立新风”这一关键,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二、民族宗教工作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民族工作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以及*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同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宗教工作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宗教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宗教工作。
(二)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两个共同”主题的实践要求,就是民族工作必须是发展和团结两手抓。必须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民族团结政策,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在宗教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创新宗教工作体制机制、解决 当前宗教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和宗教界爱国队伍素质要有新的增强,工作水平要有新的提高,依法管理要有新的加强,机制建设要有新的进展。
三、按照统筹兼顾,两不误、两促进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把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探索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推动全面落实和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系列民族政策。结合宗教工作的实际,组织开展好解放思想和爱国爱教大讨论,继续推进“探索和-谐宗教理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载体活动,积极研究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工作意见,切实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民族宗教工作下一步计划篇三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民族宗教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民族宗教工作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我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前不久,中央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道路方向、理论政策、法律制度、工作实践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指导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自治区党委民族会议上,王君书记就做好全区民族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市委民族工作会议上,白玉刚书记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根本途径,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学习贯彻落实好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坚持用“八个坚持”统领民族工作,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更加自觉地把民族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来思考和谋划,做到民族工作与全局工作相统一,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迈进。必须深刻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始终把握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着力点,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深刻认识加强民族大团结的战略部署,始终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根本性工作来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人心防线,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富裕和谐家园。上下要深刻认识民族工作在我旗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认真领会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旗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7万人,占总人口的18.5%,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文化上兼容并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及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资金投入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贫困落后面貌得以改善;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为牵引,大力推进硬件软件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以加强民族大团结为重点,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上下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民族宗教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彻底改变,经济社会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增多,转型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还普遍较低,生活生产方式简单,仍以分散的家庭经营形式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全社会民族团结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就民族工作而言,发展是重点,就宗教工作而言,稳定是关键。我们一定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团结引导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转型发展、富民强旗,全面建设绿色、实力、自信新生动实践上来。
第一,大力发展富民经济,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我旗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大部分位于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些自然村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真正使这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还有一定的难度。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牢牢把握旗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议提出的“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全面开启转型发展富民强旗新征程”的要求,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加大民族地区基础建设投入。要以民族政策为指引、统筹安排为前提,以资金倾斜为导向,认真抓好夯基础、打底子、添后劲、利长远的基础工作,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区建设,以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为抓手,加大民族地区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等建设任务,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农村牧区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强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发展。要紧跟转型发展步伐,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搞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规模化发展、品牌增收的路子,发挥绿色品牌优势,培育壮大肉羊、绒山羊、肉牛、生猪、家禽、瓜果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完善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向农牧业增产增效、加工增值要效益。以农畜产品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全领域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围绕大漠风情、草原民俗、河套文化三大主题,做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包装和营销,以产业转型带动民族地区产业迸发新活力。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民族产业。民族产业是转变少数民族农牧民生产方式、促进少数民族转移农牧民就业的重要渠道。要依托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服务业区位条件优势,围绕产业化发展布局,引导少数民族贫困农牧民因地因户制宜,发展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餐饮、民族工艺、民族食品加工业等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牧户建设农家乐、牧家乐,发展以绿色种养、特色旅游为主的庄园经济、文化旅游,形成新型民族产业与传统产业优势互补,相互拉动的产业格局,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第二,下大力气抓民生保障,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民生问题关乎民心,要统筹多方力量,着力抓好民生工作,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旗委、政府的要求,从关注民生、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出发,积极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卫生问题,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一是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问题。完善和落实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消除非行政事业单位不进的思想观念,倡导全民加大创业力度,自立根生。针对 “40”、“50”农牧民就业难的问题,鼓励其选择熟悉的产业就业,并要加大对这些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农牧民和城市待业人员,要进行系统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对少数民族零就业家庭,要加大政策倾斜,在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帮助,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和青年无业群体,要提供干事创业平台,打造创业园区,解决就业压力。二是注重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要深入贯彻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方针,把民族教育事业放在优先重点的位置来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保障民族学校教师队伍质量,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我旗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优质资源。在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上学方面,要解决好偏远地区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好贫困家庭上学贵的问题,决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三是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针对我旗少数民族聚居地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实际,旗卫生、民族等部门要加大旗蒙医院、苏木镇卫生院和嘎查村卫生室建设维护,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尝试引进、培养蒙汉双语工作人员,为少数民族群众就医提供便利。相关部门要及时兑现就医报销,使少数民族贫困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
第三,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构筑起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本,民族和睦之魂,加强民族大团结,根本途径是要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我旗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被誉为“草原瑰宝”的国家一级文物“鹰顶匈奴王冠”出土于我旗,宫廷赞歌“古如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旗被命名为“中国古如歌之乡”,拥有世界上最早建设的草原城朔方古城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霍洛柴登古城遗址、菩提济度寺。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做好重点文化遗址、召庙的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要努力挖掘我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切实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我旗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培育民族文化品牌,让民族文化借文化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二是塑造民族文化认同。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鼓励和提倡各民族保持自身文化特质,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提高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要结合民族地区风俗习惯,鼓励民间文化团体开展马奶节、草原那达慕等各类体育赛事,在少数民族的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举办母驼圣火祭祀节、腊月二十三民间祭火仪式等民族节庆活动,拉近各民族情感距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三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进步教育,把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纳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扎根这片热土,在了解旗的历史变革中,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自觉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加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第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切实提高城市民族工作水平。近年来,我旗通过实施“三区”规划,部分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农牧民实行搬迁转移,城镇少数民族人口达到9341人,其中“三区”规划实施以来新增49.5%,少数民族进城人口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面对这一新变化,我们要提早谋划,提前安排,妥善处理好进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一是在思想上互相认同接纳。要在思想上认同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社区要在主动服务上下功夫,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使各民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婚姻。要利用好社区各类平台,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引导少数民族进城群众在思想上认同城市文化、在行为上符合城市规范、在生活上跟上城市节奏,共创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二是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困难。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群众在推动城市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少数民族多居住于偏远地区,在生活习惯和方式上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要以“城市反哺偏远地区”的理念,切实做好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社会保障等基本保障问题。我旗现有城市少数民族群众中有33%的人为无业人员,在无固定收入的少数民族人群中,有83%的人没有专业技能,所以,要出台专门针对性的政策进行支持,加强专业化培训和组织化程度,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同时要降低门槛,提供金融、信贷等扶持政策,鼓励他们抓住全市第三次创业机遇,在民族食品、民族饰品、民族服装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行业进行多领域自主创业,多管齐下解决好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三是维护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坚决纠正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严厉打击在用工、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中欺诈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让他们找到归属感,激发各民族之间共建和谐美好城市的活力。
第五,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一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要拓展少数民族干部选用渠道,从源头上壮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通过公开选拔、组织推荐、领导提名、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等方式,充实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库。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素质,提升少数民族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能力。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选用力度,优先从基层一线少数民族干部中选拔领导干部,建立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办法,重视选拔任用,强化少数民族干部结构配备。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推动发展、受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健全少数民族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抓好培养和引进两个环节,认真组织实施,加快培养一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经济、金融、法律类人才偏缺的问题。加大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培养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家、种养业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组织负责人队伍,在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创办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类经济实体方面做好示范带动,提高带领农牧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第六,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推进法治旗建设进程。做好宗教工作,对实现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和平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各部门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宗教工作,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推动宗教工作,以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检验宗教工作,努力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一是贯彻实施好相关政策法规。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把宗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把党中央的有关宗教政策、采取的措施掌握好,并认真贯彻落实,绝不能马虎应付。要建立健全宗教工作组织机构,把党的宗教政策纳入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容之一,把《宗教事务条例》作为普法学习的重要内容,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切实开展好“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宗教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使我旗的宗教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立起宗教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宗教场所创建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动创建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关系,保护和维护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宗教活动场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宗教团体、信教群众切实做到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三是加强宗教活动的管理工作。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新措施和新办法,加强对宗教工作队伍和宗教界人员的培训,做好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工作,实现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系统化,提升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教群众的动态,有效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坚决防治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第七,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民族工作能否做好,关键在党。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必须发挥党委统揽大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民族宗教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推动和促进民族工作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问题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把民族宗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做到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并定期分析研究民族宗教工作的新形势,办好少数民族群众迫切需要办的实事,使少数民族群众切身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苏木镇和嘎查村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层组织,一定要把“堡垒”作用发挥好。选优配强苏木镇党政班子和嘎查村“两委”,使基层干部真正成为会做群众工作和民族工作、群众信得过的带头人,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三到两强”为载体,推动干部下到基层、走到群众当中,把少数民族群众当做亲人、当做朋友,把做好民族工作与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工作到村、服务到户、温暖到心。三是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严格的政治纪律。在民族问题上要格外重视,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有半点麻痹大意。要树立法治意识,搞好正面引导教育,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也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更不能以民族划线搞选择性执法。广大党员干部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少数民族群众。
同志们,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好与坏事关我旗的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希望上下一定要站在发展、稳定、团结这个大局的角度,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我旗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打牢根基,为开启转型发展、富民强旗新征程,全面建设绿色、实力、自信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宗教工作下一步计划篇四
所谓民族——国家宗教,是在某一个民族或国家内部产生的、且局限于本民族或国家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信仰的宗教。它一般由传统氏族部落宗教直接改造和发展而来,是古典宗教的第一个阶段和最初形式。它既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印迹,同时也具备了古典宗教的基本特征。民族——国家宗教主要有七方面的特点,这是它区别于原始宗教和古典宗教其他形式的特殊之处。
全民性和排他性的共存。民族——国家宗教是具有强烈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宗教,这种特色表现为其信仰的全民性和排他性。民族——国家宗教首先是民族和国家所有成员的共同信仰,民族和国家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本民族——国家宗教的天然的和法定的信徒。其天然性在于,共同的语言、地域和生产方式使其具备了共同信仰的客观基础,它必然自发地导致统一精神文化、信奉共同的宗教信仰的历史过程;其法定性在于,共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管理规定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它把共同的宗教信仰作为全民的强制性义务。无论何人都依民族习惯和国家法典信奉统一的和官定的神灵,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在文明社会之初的中国、埃及、希腊、印度、巴比伦等民族和国家中,其民族——国家宗教都是全民性的。据此,有的宗教虽然也是在某一民族或国家内部产生,并仅为其中的部分成员所信仰,但由于不具备全民性,便不能归属于民族——国家宗教之列,只是一般的民族宗教。例如中国的道教,完全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信仰,但它从来没有达到全民信奉的地步,因而不被作为民族——国家宗教。在历史上,有的民族或国家由于社会变迁、宗教发展及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相互接触交流的冲击,其民族——国家宗教虽继续存在,并保持着大量的民族特色,但却越来越失去全民性,只剩下部分信徒,这同时也就失去了其作为民族——国家宗教的资格。印度的婆罗门教和日本的神道教皆属于这种类型。有的民族尽管因古代国家灭亡四处流浪,失散于世界各地,其原有的民族——国家宗教却仍然未失去全民性,是散居各地的民族成员的共同信仰,因而它还是一种民族宗教。犹太教即是如此。
由于民族——国家宗教是在各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国家统治等各方面的差异,又决定了民族——国家宗教具有排他性。一方面,它只属于本民族或国家成员的信仰,除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和国家,一般不对外传播;另一方面,受民族和国家所特有的社会条件制约,而且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它缺乏广泛的适应性,只能在本民族或国家的及相类似的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条件中生存。这使得民族——国家宗教的命运同民族和国家共同体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波斯人和希腊马其顿人征服了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王国之后,巴比伦宗教也逐步消亡了。古罗马人对希腊的入侵导致了古代希腊宗教的消失。波斯的玛兹达教也是随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征服而衰落的,后来在民族和国家获得独立之后才又东山再起。
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的一致。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氏族部落原始意识的民族意识也在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共同性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在文明社会之初,政教合一体制使民族——国家宗教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民族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它深深地渗透到了民族的观念和情感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的群体意识与民族的宗教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互为表里,在宗教的观念和情感中体现着民族的认识、心理和情感,体现着整个民族及其成员安身立命的基本信念和准则;而民族意识中也包含着宗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含着宗教的基本信仰、教义和规范。因此,整个民族国家的成员都把自己的民族——国家宗教视为正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根据,并从中汲取生活的精神动力和行为准则。在这一点上,民族——国家宗教与民族意识的关系同原始宗教与氏族意识的关系颇为相似,它们都是政教合一体制的结果。例如,注重血缘关系、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的中国古代汉族就是同民族——国家宗教即儒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儒教敬天祭祖、效法天理、神道设教的基本教义相一致的,其中渗透了儒教信仰的宗教精神。
一神多能和诸神分级的出现。在原始宗教多神崇拜的早期阶段,每一类事物和每一种现象都有各自的神灵,这些神灵的灵力极其有限,一神一能,各管一事,各司其职。它们之间没有大小高低之分,相互也没有隶属服从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与实践能力的增长,人们的接触面增大了,视野拓宽了,理性能力增强了,这使他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中,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与多样性的统一。尤其是农业和畜牧业之间产生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人们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集中到直接影响着自己所从事的专营生产的那一部分自然事物和现象上,而不再重视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这种变化反映在宗教观念上,便是原来特殊的、分散的神灵被逐步统一起来,一些神灵合而为一,一些神灵被转换了职能,一些神灵则被赋予了更大的神性和更多的职能。比如随着地缘村社和部落的建立,出现了地域性的保护神即“社神”。社神是一方土地之神,它综合了自然的和社会的多种神灵及其职能,成为掌管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及地区安全的多能神,在古代希腊,自从航海业在希腊人的生活中获得特殊意义后,原来的陆神波塞冬就变成了保护航海业的海神。随着农业的出现,牧神变成了农神,狩猎女神变成了丰收女神。在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这种状况随社会组织的兼并统一而越来越加剧,最后只剩下一些兼备多种职能的主要神灵。
神性的增强和职能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神灵之间神性和职能的对比与差异,从而产生大小强弱之分。特别是由于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社会等级差别,更是必然在宗教观念中留下其影像。于是,神灵之间也被组织和统一起来,构成了一定的秩序,并且相互具有了等级关系。至上神以超越众神之上的最高神的形式出现了,成为神灵世界的主宰与君主,众神则隶属于至上神,作为它的官僚和下属。这就是至上神教,它是一神教的前身。民族——国家宗教一般都是崇拜至上神的。如中国传统宗教崇拜天(上帝),天是自然之主,是统帅诸神的最高神灵,在甲骨文中即已有上帝命令刮风、打雷、下雨的记载。印度婆罗门教信奉梵,它是万物的根本和万因,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主神是梵的显现,其他神祗也是梵的高低不同阶段的各种化现。日本神道崇拜天照大神,其余诸神均受其统辖。古希腊宗教信仰宙斯,它是奥林波斯山上众神的领袖,它主宰着整个自然与社会的秩序。
在历史上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古代埃及宗教虽然也是至上神教,但其所崇拜的至上神是随着统一王国的政治中心的变化而轮换的。当某个地区成为首都所在地的时候,它的地方神就升格成为全国的最高神。古代巴比伦宗教的至上神也是轮换的,但其原因却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入侵者总是把本民族信奉的最高神变为被征服的民族国家崇拜的最高神。而波斯宗教崇拜的是善恶二神,在下诸神依此分为光明与黑暗两个对立集团,是一种二元至上神教。犹太教则信仰唯一神耶和华,是最早的也是古代民族国家宗教中唯一的一神教。但是,所有这些民族——国家宗教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等级制度。
保护神与至上神的统一。保护神崇拜早已存在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宗教中,并且是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原始的保护神崇拜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祖先神崇拜,后来随地缘村社和部落的出现产生的地方保护神也是以地域关系为主的,它们都带有一定的自然特性。但随着联合诸多部落的部落联盟的形成,尤其是民族国家产生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保护神崇拜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内容,人间的政治关系也在其中得到了明确的反映。在社会生活组织相互兼并的历史过程中,保护神的兼并也同宗教信仰的兼并一道在同时进行。国家将全民族的信仰统一于统治阶级的宗教,这种统一在其特定的表现形态上,就是以统治者一族的保护神去统属其他族的保护神,尔后又发展为整个民族国家的保护神,并成为全民的崇拜对象。为了增强统治者一族的保护神的神圣性,强化全民对这一保护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与统治者在尘世的地位相一致,其保护神也被抬高到神界中的最高地位,成为至上神灵。其他族的神灵则或是被取消,或是被兼并,或是被置于最高神的统治之下。这样,在民族——国家宗教中,保护神与至上神合而为一,成为世界的创造者和本民族的保护者,兼有双重身分。
中国儒教崇拜的天、希腊宗教信奉的宙斯、埃及宗教信仰的太阳神、波斯教崇拜的阿胡拉、日本神道教侍奉的天照大神、犹太教崇拜的耶和华,都是统一了民族国家保护神和最高创世神的二元神。不过,由于这些最高神同时又是民族国家的保护神,因而它们的王国绝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国家领城,在此界线外,由其他民族国家的保护神统治。这就是说,民族国家的保护神的至上意义极为有限,仅仅适用于本民族的范围,只是针对被统治者原有的保护神而言的。所以,它的存亡直接与民族国家的存亡联结在一起,取决于它自身的保护能力。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以及波斯等许多民族和国家所崇拜的最高神,都是由于它们作为民族和国家的保护神而随民族或国家的丧失而被消亡的。
神权与君权的结合。氏族首领和部落酋长往往同时也是宗教首领和祭祖主祭人,但这一般只是表明他是带领本氏族部落全体成员侍奉神灵的首领,而不意味着他与神灵之间具有什么特殊关系,被赋予了什么特权。从部落联盟时代开始,出现了首领把自己提升为唯一能通天神的特权人物,从而将祭天大权独揽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不断发展,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便进一步产生了民族国家的君王,把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与至上神联系在一起,使之具有至上神的性能的做法。这样一来君王便成为至上神的后代甚至化身,自己也具有了神秘。
据史料记载,中国至少从周代开始就把帝王称之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古埃及的国王都把民族——国家宗教所崇拜的至上神视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保护神,自称是至上神的儿子。巴比伦宗教也直接神化人间统治者,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神或是具有一定的神性。日本神道教把天照大神视为历代天皇的始祖,并尊天皇为人神。在罗马帝国的君主政体出现后,亦将其君王诉诸宗教臻于神圣化,产生了“帝王神”崇拜。苏拉被视为神之骄子,凯撒和卡利古拉生前就为自己举行了封神仪式,屋大维也接受了“奥古斯都(神圣者)”的称号。
君王的神化,使君王所拥有的地位和权力也被赋予了神圣的来源,君权由神所授。于是,君王便成为天然的民族国家的成员必须崇拜和祭祖的最高神灵。君王自然也是民族——国家宗教的最高首领和祭祖活动的主祭者,只有他才有资格带领众人祭祀至上神。至此,君权与神权结合起来了,政治特权与宗教特权也结合起来了,君王集所有权力于一身,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民族——国家神圣的专制者。这种区别于原始社会的新政教合一形式的出现,不仅表明了人类社会在阶级和民族形成之后新的国家政治的产生,而且也体现了宗教内容向社会化方向发生的转折。
中国在古代宗教即产生了君权神授的观念,认为君王统治万民是受天的委派,代表天来化育人类的,它体现了天的意志。日本神道教的核心就是君权神授说,把天皇当作天照大神统治人间的代表,强调每一国民均应唯其圣渝是从。巴比伦的亚述尔国王总是把自己的一切行动都说成是最高神亚述尔的决定,声称自己不过是神意的执行官。印度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是为护持“达摩(圣法)”而生,因而居众生之首,统摄世间万物。
当然,在古代的民族——国家宗教中,也有的是实行国教制度而非政教合一。兴旺时期的罗马帝国就是典型。这主要是因为罗马帝国的版图不断扩大,使它的民族——国家宗教不断受到被征服的民族和国家的宗教信仰的冲击,不得不过份依赖国家强力来维护自身和统一意识形态。同时,帝国的强盛使帝王的权力也极度膨胀,超过了宗教所能制约的界线。所以,罗马的民族——国家宗教便完全成为受帝王控制的工具,教权为王权所支配。
僧侣阶层与规范形式的产生。为了适应宗教变化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大量专职的巫祝产生出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宗教为职业的特殊社会阶层。他们不仅是民间日益增多的宗教事务的代理人,尤其是协助君王进行民族国家祭典,并为统治阶级运用宗教在意识形态上控制全体社会成员出力的特殊工具。这个阶层同民族国家的政治领导集团一道,形成了集神权与政权于一身的君主专制的左右臂,因而它在社会中也享有相当的特权。
据文字记载,中国在商代之前就已出现了职业宗教者,并已有了卜(司占卜)、史(司录风雨)、巫(行术作法)、祝(司祈祷乃至祭祀)的分工。在印度婆罗门教所维持的种姓制度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婆罗门就是世代相传、自成一体的祭司阶层。古代罗马帝国的祭司团亦由来已久,在原始公社时期便已开始形成。最古老的祭司团有司掌历法和节期的“彭提菲克斯”,担任信使和外交任务的“费齐亚利斯”,专管占卜的“奥古尔”,主持祭献仪式的“雷克斯·萨克罗鲁姆”,侍奉女神维斯塔的“维斯塔利斯”等。罗马王凯撒、屋大维及其后继诸王都曾兼任最高的“彭提菲克斯”祭司职位。古巴比伦人为了侍奉神灵,产生了一大批专门侍奉神的生活起居的神职人员,其中有传达神启和解释经文的高级祭司,有为歌颂神、安慰神而诵唱赞美诗和哀歌的音乐神,还有为神制作食物的厨神,为神洗澡的人,陪送神像去卧室睡觉的侍者等等。另外还有被认为是侍奉神的人间妻子的女祭司,也有献身于神圣而卖淫的神娼。在城邦时期,祭师是城邦统治集团的核心,统治者即是祭司的首领。后来祭司形成了专门的贵族集团,甚至为自身的利益同君主发生冲突,曾参与过阴谋篡位、朝代兴替、私通外国等重大政治事件。
为了进一步强化民族——国家宗教的正统性及其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力,僧侣们根据政治上的需要和宗教教义,对宗教的礼仪和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补充。使之统一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建立起了以巫祝为核心的礼仪典章和组织制度,使民族国家在行为和组织方面具有了规范化的形式。
在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古代民族国家中,这种宗教规范与政治制度相统一,不仅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宗教行为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同时也是对他们全部社会行为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成为直接维持政治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印度婆罗门教很早就制定了一系列宗教规范,并以法律形式将其固定在《摩奴法典》中。中国古代宗教亦已形成了关于宗教仪式的各种规定,提出了一整套祭祖制度,这些规范将宗教与政治和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直接起着维护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孔子所极为推崇的周礼就是这种政治化和伦理化了的宗教规范的样本。古代埃及宗教被宗教学者归为典型的仪式宗教,受祭司和巫师控制的正确的规范化仪式动作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对神灵信仰的虔诚。摩西在创建犹太教的时候,一开始就制定了《摩西十诫》和一系列律法,它既规定了宗教的信条和礼仪,又规定了行为准则;既建立了宗教体制,又建立了社会的结构和国家的律法。
神学理论与宗教典籍的形成。原始宗教作为一种自发产生的自然性宗教,长于行动而拙于思考。除了简单而零散的宗教观念和充满幻想色彩的神话传说外,没有抽象、系统的理论,更谈不上宗教典籍。在民族国家出现后,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进步和职业宗教者阶层的产生构成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创立神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僧侣们首先从对纷繁杂乱的原始宗教观念改造入手,在重新统一和确定了的关于民族的起源、祖先等一系列神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教义体系和初步的神学思想,使宗教观念被理论化,从而产生了最早的宗教神学。
神学理论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在民族国家内部宗教观念的统一和巩固,标志着原始的、粗糙的和自发的宗教观念已为新的、精致的和人为的宗教神学所取代,而且意味着宗教的说服力和欺骗性的增加,更易于通过对人的理性的征服而维护和发展宗教信仰。同时也为人们根据社会和自己需要的变化修改宗教教义、重新解释宗教观念提供了可能。这一方面使宗教对社会的适应性大大增加,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另一方面又孕育了宗教内部在观念上分裂的可能性,从而各种教派和宗教从此层出不穷。
随着文字的产生,在有些文化达到较高程度的民族国家中出现了叙述神学理论的宗教典籍,宗教神学往往成为最早的文字记载的内容。在中国的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部分内容是有关宗教观念和祭祀仪式的,而叙述占筮理论的《易经》则是最古老的著作。古代印度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形成了反映自然宗教内容的专门著作《梨俱吠陀》。婆罗门教产生后,又编著了三种吠陀典集:《沙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它们构成了古典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其中包含了其宗教教义和信仰的基本内容。古埃及人有一些宗教经卷的断纸残篇保留下来。古巴比伦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料也是以宗教的内容为主。实际上,古希腊哲学也是宗教理论的一种延伸,其中一些派别的学说甚至直接就是一种神学,如毕达哥拉斯派。
民族宗教工作下一步计划篇五
近年来,市民族宗教局按照“强化管理、创新服务、争创一流”的基本工作思路,从三方面入手,积极创新档案管理方式方法机关档案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头收集,档案管理人员集中整理的方式。使有归档价值的资料得以及时存档。该项机制的启用,拓宽了档案收集面,确保了档案资料收集的齐全、完整、准确。
二是创新档案管理技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不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管理,依靠数字化手段,加强文档信息库建设。根据“四同步”要求,归档文件做到随办随归,除密级件外全部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并建立电子文档目录。目前共有电子目录1767条,文件归档率达到99.5%以上。基本实现了档案管理网络化、电子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我局抓住信息化建设契机,积极与计算机中心及市档案局配合,率先依托金宏政务网建立起我局的数字文件中心,搭建起查阅档案的理想平台,并将查询终端拓展至全体干部和所有数字文件中心用户。通过提高文档资料的开放度和易用性、提高文档服务的技术含量等措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检索能力,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提供,缩短了档案查询的时间,改变了以往查阅档案需要经过管理人员查阅纸质文件目录费时费力的情况,简化了查询手续,提高了文档服务效率,同时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为提升档案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市档案局和的肯定。
通过一系列努力,我局档案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连年被评为**市档案工作优秀单位的基础上,2005年我局又被被评为山东省档案管理一级先进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也被评为省档案管理先进个人。在刚结束的2006年机关档案工作检查中,我局获**市2006机关档案工作优秀等次,获山东省机关档案工作一级先进单位等级。
《民族宗教局档案管理经验汇报材料》,欢迎阅读民族宗教局档案管理经验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