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心得体会篇一
最近,我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阅读老子的《道德经》。通过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子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对此我有许多的体会和感悟。下面将以五段式的形式来分享我在阅读《道德经》时对老子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老子的思想哲学引人深思
老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与哲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对“道”的描述,指导人们追求道德和人生的真谛。他强调了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谦虚谨慎、无欲无求等思想观点,这些思想给当代人以很多启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而老子通过他的思想给了我们教益,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的意义。
第二段:老子的“道”与现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的“道”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无法描述或界定,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和物质欲望的追求,不断追求更多的权利、财富和名誉。但是,这种追求往往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没有真正的内心安宁和满足感。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放下欲望和追求功利的心态,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
第三段:老子的无为而治与谦虚谨慎的思想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该通过无为来治理。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领导者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和主导地位,却忽视了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在处理事务时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做到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第四段: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观点。他认为柔弱的力量比刚强的力量更加持久和有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注重力量和权利的积累,却忽视了柔弱的力量。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柔弱不是软弱,它是一种有力量的善行。通过柔弱,我们可以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平静和自控力,取得更好的结果。
第五段:老子的无欲无求的思想
老子认为,个人应该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名利和物质,不断追逐更多的权利和快乐。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无欲无求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有所追求,而是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追求的态度。只有当我们放下欲望和追求功利的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满足。
总结:
通过阅读老子的思想,我对他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子的思想为当代人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指导和启示,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态度。我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思想,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走上一条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之路。
老子心得体会篇二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会完全不同了。而没有《福音书》他们却可以过得去。”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对主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两个大思想泰斗的客观评价。从他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福音书》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会合出却从没缺少《福音书》里的任何内容。我从没有读过《福音书》,无从知道它到底有那些优势和不足。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述他的智慧与修养。
二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
老子心得体会篇三
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老子心得体会篇四
段落一:引言(200字)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阅读《老子》,我深感其思想的伟大和智慧的深邃。《老子》以简洁而深刻的言辞,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法则。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将通过几个观点对《老子》的心得体会进行讨论。希望通过这次阅读的心得体会,能够启发更多人思考人生,追求真理。
段落二:追求无为而无不为(200字)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其中“无为”并不是懒散的消极,而是指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时常陷入无尽的努力和焦虑之中。而《老子》教导人们,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我们应该放下执着,放下功利心,顺其自然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安宁。
段落三:以柔克刚,追求和谐(200字)
《老子》强调以柔克刚,追求和谐的境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而《老子》告诉我们,应用柔弱的方式去应对强硬的问题,以化解矛盾,追求和谐。正如《老子》所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退让和包容才能够打破僵局,化解冲突。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矛盾,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克刚,追求和谐,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段落四:虚无缥缈的道(200字)
《老子》强调修炼虚无缥缈的道。这种道并非现实世界中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和规则,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老子》告诉我们要将心放空,以体悟虚无的真谛。只有拥有虚无的心境,我们才能体味生命的本质,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同时,《老子》还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地走向道的境界,不要追求功名和物质财富,放下欲望,去追寻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段落五:个体的责任与行动(200字)
《老子》不仅告诉我们如何修炼个人的心境,同时也教导我们如何行动。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老子》强调修炼个人的品德和道德,通过言行实践,去体现自己与道的关系。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总结(100字)
通过阅读《老子》,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子》教导我们追求无为而无不为,以柔克刚,修炼道,以及履行个人责任和行动等等。这些思想启发我思考人生的真谛,明确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追求和行为准则。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阅读《老子》,从中汲取智慧,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老子心得体会篇五
老子,名聃,春秋末年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所著的《道德经》被誉为古代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本书共分为81章,以短小精炼的文字,表达了老子对宇宙、人生和政治治理的独特见解。他的思想深刻而智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心得体会一——宇宙的法则
《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宇宙的运行法则,并以“道”来代表它。他认为万物都是有序而和谐的,都遵循着道的运行。这使我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其规律和内在的逻辑。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顺应“道”,与其流动、融入其中,而不是逆行或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与宇宙共舞。
第三段:心得体会二——无为而治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高的治理之道是尽量少做干涉和干预,而让事物自行发展。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万物的自然属性,给予其空间和自由。这让我想起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政府的干预过多、企业的过度管理等,都可能带来反效果,甚至是灾难。我们应当学会放手,相信自然的力量和物事的本能,让其自行运行,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繁荣。
第四段:心得体会三——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他告诫人们不要追求过度的力量和暴力,而是要学会以柔克刚。这给我很深的启示,我们常常努力追求权力和物质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柔软和平和。事实上,真正的力量和胜利来自于内在的坚定和温和,而不是外在的咄咄逼人。只有保持柔弱与温和,我们才能够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和谐、包容与合作。
第五段:心得体会四——返璞归真
老子提倡返璞归真,回归本真的自我,并且将其作为实现真正幸福和满足的途径。他认为,人们应当远离繁华和欲望的诱惑,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简朴。这使我想起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渴望,沉迷于社会的压力和功利的追求。而内心的平静和简朴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通过阅读《道德经》,我觉得内心得到了深深的触动,学会了如何放下外在的功名利禄,回归内心,真正体验生命的芬芳和美好。
总结: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深感老子的智慧和洞察力。他的思想和理念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提醒我们保持谦卑、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与宇宙共鸣,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并最终找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老子心得体会篇六
看到新华网发的这尊老子金像,我激动万分!因为我从三岁起就背诵《老子道德经》了。如今我对这本书还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我一个小小的女孩儿,为什么喜欢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呢?因为背经诵典,就可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还因为“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两千五百年前,他写下了道德经。这本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受益。连鲁迅和爱因斯坦都喜欢道德经呢!这本书里有许多经典名句,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激励我不断前进。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一看卷子,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哈哈!太简单了,我准能得一百分!于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检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还暗暗地嘲笑同学像蜗牛一样慢。第二天老师说:“大家考得很好,刘恺溪100分……”我伸着长长的脖子,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儿,吓得目瞪口呆!我蒙了!这时,我感到老子爷爷贴着我的耳朵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顿时明白了:要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从那以后,我刻苦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来,我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年年都被评为校、区三好学生,在学校、区、市和全国共得了四十多个奖项和证书,其中有作文全国一等和二等奖,英语青岛市金奖,dv市一等奖,钢琴市银奖并考出了八级……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老子爷爷!感谢《老子道德经》!是他老人家领着我,是道德经抚育着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开阔,聪慧坚强!
老子心得体会篇七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