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的抑扬顿挫,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音乐需要节拍,演讲也需要节拍,你应该让你的演讲充满节奏感,节奏就是你口头表达进度的度量。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演讲稿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演讲稿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航天展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我的心里也有一个梦想,它深深地埋藏着一颗孕育着我理想的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宇航员,当一名像杨利伟这样的`宇航员,自从有了这个梦想,我便越发的喜欢飞向太空的新闻和火箭,由其是喜欢其中的火箭,就这样,火箭让我发现了这颗埋藏已久的理想之种。
上了五年级之后,渐渐地领会了火箭的魅力,下课,我仔细得研究火箭的资料,当我知道其中火箭的好多奥秘,我明白了要努力上学,要抓住细节,才能读好书。从那以后,我便每次都要努力读书,抓住学习的技巧,让我的梦一定实现。课下,我看课外书,去积累他人的精华,让我的中国梦飞天梦更有可能成功,加油。
在我观察中,我发现,我最喜欢的火箭又有新的了,由其是神舟十号,最吸引我的眼球是电视上那所描述的令我感到惊奇、陌生而又新鲜的火箭世界。因为火箭能把我带进一个我从未来过的太空世界,一切都让我感到像是走进了外星王国。想象未来的故事,想象太空里那一个个星员,想象我是主人的权力,这些幻想便接二连三变成了。
偶然,我又在图书馆中看到了火箭系列和太空系列的书,我喜欢上了这两本书,并让我想当一个杨利伟一样的宇航员。太空,让我喜爱火箭,火箭让我感觉出,好的文章让我读到了火箭和太空的神奇,总之,在我心底,有一个当宇航员的理想之种!我的航天梦中国梦,我一定要实现我的飞天梦。
航天展的演讲稿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实践。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中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领域。要完成这一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举,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实力作支撑,而且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航天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能吃苦,体现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广大航天人与苦作伴,以苦为荣,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留下了艰苦创业的足迹,洒下了不懈奋斗的汗水。历尽千难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广大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优良传统都需要发扬光大。
特别能战斗,是我党我军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优势,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广大航天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因遇到挫折而气馁,不因取得成功而懈怠,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实践证明,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战士,不可能勇往直前;没有过硬战斗精神的部队,不可能所向披靡。
特别能攻关,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保证。广大航天人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只要有了特别能攻关的毅力和能力,就能不断攀登高新技术的新高峰。
特别能奉献,是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广大航天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奉献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事业前进的动力、胜利的保障。
载人航天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延伸和扩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载人航天精神贵在“特别”,也难在“特别”。这“四个特别”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要有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成效。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天展的演讲稿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1970年,中国人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那一年我三岁,正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纪。每当我的父亲被我没完没了的为什么,问得哭笑不得的时候,他就会说,这有什么为什么呢,火箭都发射啦,卫星都上天啦,所以在我那会的记忆里边,发射卫星、发射火箭,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最牛的一件事情。这个想法就像一个种子一样,种在我的心底,等到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为高考填什么志愿犯了愁。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边,看到一本《人民画报》,上面有一张“长征三号”的照片,突然我小时候那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苏醒了一样,我就想如果我不去学航空航天,不去从事这个职业,我可能这一生都没有机会去接触一枚真正的运载火箭。所以一瞬间,我就知道志愿怎么报了:北航、西工大、南航,而且还豪气万丈地说了一句,不服从分配。这样呢,在北航的五系读了四年本科,然后又去西工大上了一年研究生基础课,之后就来到我现在工作的这个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了整整25年,这25年里有13年,都是在做“长征五号”。可以说我这一生,就只干了这一件事情。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要搞“长征五号”大火箭?为什么要搞航天?昨天,我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刘亚洲上将写道,太空是如今这个世界里边,所有国家和军队最后的希望,失去了太空,将会失去未来。我觉得将军说得非常好,在当今这个世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我们没有独立、自由自主地进入空间的能力,就好像大航海的时代,我们不能造船一样,就像当年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错过大海一样,我们将会错过太空。所以发展“长征五号”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大幅度地提高中国人进入空间的能力。
这个火箭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大”字,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大的电气系统、大的地面支持系统。我们发动机单台推力达到了120吨,是中国火箭发动机里边推力最大的,采用的是高压补燃技术,它的压力,泵后压力最高达到50个兆帕,我们周利民副院长说得很形象,它可以把黄浦江的水直接打到青藏高原上去。“长征五号”的芯级,采用大的氢氧发动机,液态的氢和液态的氧,是人类现在已知的,能量水平最高的火箭推进器。
但是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你最高的性能,也给了你一大堆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我们这个发动机,在启动的那一瞬间,它有的部件的温度要从零下253度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急剧跳升到零上三千度,涡轮泵的转速要从零迅速加速到好几万转。氢氧发动机号称是火箭发动机皇冠上的明珠,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航天大国,能够掌握这个技术。那么“长征五号”不但研制出了大氢氧发动机,而且一研制就是两种。
我们那个发射平台大概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自重两千多吨,高度七十多米,在火箭发射的时候呢,它要承受每秒钟3.5吨的高温燃气的冲刷,燃气的温度总共会达到摄氏三千度以上,速度每秒钟四千多米,真正的烈火焚身啊!这样的发射平台,它又非常精密,它可以3%毫米的精度去调节我们的支撑腿的高度,在发射时候,承受着巨大的力学环境,噪声震动,它的噪声水平会达到164个分贝,164分贝是100分贝能量值的251万倍。那么偏偏呢,在我们的这个发射台内部,又是精密的电子设备,是我们的配气供电的设备。外面这么严酷的环境,发射台内部必须保证一个非常好的力学环境条件。所以这样一个2000吨重的庞然大物,外面是钢筋铁骨,里边是柔情似水,要保护这些设备。它偏偏还能够行走,还能够这么精密,所以你看了我们的发射平台,就不用再去看变形金刚了。
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更大规模的电气系统,更大规模的地面发射支持系统,这一切大都为了一个,就是大的运载能力。因为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长征五号”火箭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人一步迈进了世界大火箭国家的俱乐部。
2006年的10月份,“长征五号”正式工程立项,开始了它艰苦卓绝的十年铸箭历程。在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里边,“长征五号”是第一个立项的,但却是最后一个首飞的,就因为它的研制难度太大。第一个就是新技术比例太高,这个火箭95%的技术都是全新的,完全突破了国际上,一个新火箭新技术比例不能超过30%的这个惯例;第二个难就难在它的研制工作量巨大,在研制初期,我们测算过,这个火箭的研制工作量,相当于一般火箭的3.5倍,但是到了研制后期,我们再审视的时候,发现当时估计保守了,可能相当于4到5倍。4到5倍的研制工作量,国家没有给我们4到5倍的研制周期啊,没有配备4到5倍的人力资源啊。除了采取一些新的设计手段、设计方法之外,全靠我们这支队伍夙兴夜寐,这么多年,只争朝夕去拼搏,去努力。
我们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我们首发试验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5岁。在我们总体设计部,有一个年轻的空气动力学的专家叫苏虹。2012年的5月20日,一个大型试验成功之后,我说我请大家吃个饭吧。在饭桌上,大家都说这一年我最开心的事是什么,苏虹说,她这一年最开心的事,就是终于把自己嫁出去了。原来,我们才知道,她为了这个型号,几次推迟婚礼,第二天就要举办婚礼了,亲友都请好了,单位通知出差 ,拎着包二话不说就走。那天在饭桌上,苏虹她哭了,我问她说你这么难,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啊?她说型号任务这么急迫、这么紧张,我怎么能因为我个人的事情去耽误工作呢。
在我们天津火箭公司总装车间,有一名叫崔鑫的年轻工人。有一年春节,单位说任务紧,我们只能给大家放两天假,总装车间有个说法,晚上12点之前都不叫加班,那么厂领导知道以后说,这不行,大家一年这么辛苦,你就狠狠心,下个决心给大家放三天,规定正月初四早上必须赶回车间。那么这个崔鑫呢,他为了能够准时赶到车间,他大年初二就出发,结果大年初二那天,天降暴雪,高速封路,火车停运。他怎么回到岗位上?你们能猜到他怎么回到岗位上?他选择走回来。从山西忻州啊走回来,一路上有老乡的拖拉机,他就搭一段,有别人的摩托车,他就搭一段,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他就选择走。他愣是在正月初四凌晨四点钟,顶着漫天的飞雪走回了总装车间。谁说我们的80后、90后,他们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没有担当呀,你看看我们航天这些年轻人,我想火箭起飞时,喷薄的烈焰,就是对他们辛苦付出最好的致敬。
其实每个人最初都有他的梦想,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中途改变了。但是不管你选择了什么,年轻的朋友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要为这个世界的`风华,去干扰你的视野,不要因为短期内没有得到回报,就沮丧或者放弃,不要急功近利。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事业,是需要你花很长时间,去努力,去追求的。就像我们“长征五号”这支研制队伍,这些年轻人,他们花整整十年时间,只做一件事情。我想有一句广告说得非常好,每一个普通人或大或小的贡献,成就了这个国家的梦想。我想你们也是一样,你们每天点滴的努力,也一定会成就你们各自精彩的人生。我看到现场这么多年轻的面孔,就像看到清晨绚烂的朝霞一样,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你们的身上,我祝福你们!
航天展的演讲稿篇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宇宙飞船游历星海,离不开地面天文平台对天文数据的细致观测与遥感基站的精准导航,下面就让作为梨园学校金鹏科技团的一名观星员的我,和大家来分享从天文望远镜中看到星辰大海之后的认识和感受。
每逢重大天象,梨园学校的金鹏社团都会带领学生和天文观测设备,开展公益性观测,进一步激发了我校爱好天文的学子对天文知识的热爱情结,学生们的科技兴趣得以更大激发,更激励了梨园学子为祖国骄傲、自豪的情感。
天文观测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提升了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是在挖掘自己潜能,发挥自己才能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通过参加学校的航天活动,我对天文知识的了解由一无所知变得逐渐丰富,我领略了四季星空的变换,感受着宇宙星辰的浩瀚与力量;我亲眼见到了划过夜空的流星,目睹了北斗七星的蜿蜒曲折,感受了牛郎织女的含情脉脉。在那璀璨银河中,流淌着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深厚历史。从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再到如今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我学到了许多,听到了许多,也看到了许多。从古至今,每个中国人都拥怀揣着同样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强国梦!这梦想一如星河,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潺流过每个中国人的内心,这梦想也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回眸历史,从19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这1的发展中,我国的科技水平实现了飞跃,发达的科技让梦想走进现实,“神十”升空接“天宫”,“嫦娥”飞天探月球,“蚊龙”潜海寻龙宫,航母入水显国威。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全世界注目于中国时,中国梦还在继续着,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的祖国将再结出累累的硕果。
身为未来国家栋梁的我们,心中怀着一份坚持,怀着一份荣耀,勉励自己,让我们心怀中国梦,努力奋进,砥砺前行!
航天展的演讲稿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向中国航天英雄致敬”
当我们仰望星空,面对满天繁星,你是不是心中也会感叹宇宙的浩瀚,人类的渺小,以及对地球之外的好奇。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勇敢地搭乘东方一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开创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经过前期充分的论证与试验,七次试射中的最后两次才得以成功。人类这首次的太空之旅并不顺利,加加林绕地球一周108分钟的太空之旅可以说是险象环生。也正因为经历了如此多的不易,人类的首次载人航天才更加值得铭记与纪念。加加林的壮举实现了自古以来人类飞天的梦想,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联合国大会2011年4月7日作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12日确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迄今已整整60年了,人类的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这60年来,我们国家的先辈们披荆斩棘,不懈拼搏,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实现了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又经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默默付出,将我国的通天之路修筑得足够宽广。2016年国务院通过确定每年的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以此纪念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2021年4月24日,我国迎来了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当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的音乐声响遍全球,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序幕。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如今,中国开启迈向空间站的时代,触角伸向更远的星际。
杨利伟:中国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天,翟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神舟七号飞行乘组,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太空之行,也是中国人第一次手持红旗,漫步太空;刘洋:于2012年6月16日搭乘神舟九号顺利升空,成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她说:“被国家需要是最大的幸福”;景海鹏:中国三次出征太空的航天员,2012年6月,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6月,他再次奉命担任指令长,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王亚平:我国首个“太空教师”……成为一名航天员,他们需要经过严苛的训练。天梯无捷径,唯有苦登攀。他们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为了航天事业无怨无悔。他们为祖国出征太空,把使命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实现了中国航天梦,他们名副其实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航天英雄。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到多人,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在浩瀚太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脚印,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辛勤付出。空间站建设、载人探月、火星探测……中国航天的时间表正在加速。我们的征程未完待续,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每次发射牵动亿万国民的心;每次点燃,筑就千年飞天梦。今天,让我们致敬中国航天英雄!致敬,中国航天人!学习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我们航天中学作为一所航天特色学校,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之际,我们初一1班全体同学倡议每一个航中学子积极行动起来,学一个航天人,看一本航天书,画一幅航天画,多了解航空航天知识,为未来筑起宏伟航天梦!为中国航天日献礼!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一名中学生,飞天的梦还只是我们的梦想,可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地学习,好好掌握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遇到困难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将来就一定会像航天英雄们那样,乘坐巨大的宇宙飞船,飞向美丽的太空,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