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大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通过阅读《论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儒家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心灵。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探讨《论语》给我们带来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尊师重道
孔子强调对师长的尊重与道德约束,他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至理名言告诫我们要遵循礼仪,不仅在对待师长时要如此,与人为善、待人诚恳也同样重要。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尊重师长和他人的行为纪律仍然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三段:修身养性
《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教诲非常丰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两句话有力地表达了他对学习、友情和包容心态的重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与朋友交往,我们可以增进友谊和欢乐;通过宽容待人,我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品质。修身养性并不仅仅是注重外在的美,更是对内心品质的追求。
第四段:谦虚谨慎
孔子注重谦虚虚心与人交往,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流中要保持谦虚之心,并且能够妥善处理意见分歧。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错能改,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常怀谦虚之心,举止端庄、谨慎从容,以避免因傲慢自大而造成的不必要矛盾与冲突。
第五段:诚信为本
诚信是孔子倡导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与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忠诚和真诚来面对他人。在现代社会中,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并深刻认识到只有诚信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路上。
结尾段:总结并展望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深刻的洗礼和启迪。通过尊师重道,我们维系了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品性;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提高了人格修养;通过谦虚谨慎,我们处理了人际冲突;通过诚信为本,我们建立了可靠信誉。《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贯彻这些学问。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用智慧行动来践行《论语》的教导,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这些道理的深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圣教,万世之法宝”。读论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的真谛。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从中领悟到很多生活的道理,下面就与大家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习与修养
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性格。一方面,通过三省吾身,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拿到一份好工作,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将积极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第三段:道德与行为
论语中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道德和行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坦诚待人,不要心怀鬼胎;要恪守诚信,不要做出虚假的承诺;要重视他人的感受,不要伤害别人的利益等。只有通过自己的良好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
第四段:孝顺与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论语中对于家庭和孝顺也有很多论述。例如,孔子说:“君子康次郎,小人后巷”。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家长,孝敬奉养父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只有好好孝敬父母,才能维系家庭的和谐。
第五段:修身与做人
最终,论语教导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正确对待人生。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孔子还强调了仁义道德和忠诚。通过修身养性,我们不仅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还能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不放弃,保持正直的品质,勇往直前。
结尾:
通过研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其所蕴含的智慧之深、道德之高。学习论语不仅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在于修身、诚信与助人为乐。我希望通过运用论语中的教诲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以往,我坚信只有按照论语中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才能塑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论理,理论人生,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人生沧桑百态。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论语》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毋庸置疑,“孔夫子”在中国有着接近“神”的地位。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征曾直言不讳地赞颂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坚持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都体现了其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掩卷长思时,才意识到《论语》里满是人的七情六欲和喜乐哀愁,被历史神话的“圣人”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追寻。
不得不说《论语》是本韵味无穷、值得用一生细细咀嚼的语录集,孔子是值得有志者用一生去努力复制的榜样。咿呀学语时,半懂不懂地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乐无穷;青葱年少时,装腔作势地笑谈“唯小人与女子难为养也”,乐在其中;风华正茂时,抛出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掷地有声;如今,在网络文化“神马都是浮云”的感染下,也加些调侃的语气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变成了口头禅。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对着苍茫河水轻声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理解他对生命价值的体悟;我们也会侃侃而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他的思想化为自己的实践;我们也能体味为什么北宋名臣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时,我们或许会觉得,与其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如说我们是孔子的后人。《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这就是孔子!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伟大的文化瑰宝。它是一本精辟的思想宝库,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结晶。我在阅读《论语》时,深感其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为人处世的真谛。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修身篇(250字)
从《论语》中,我们了解到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修身,是一个人为人之基本。首先要有礼貌谦逊,对他人要有基本的尊重和关心。而齐家则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孝敬父母、和睦相处、兄弟友爱是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治国平天下则是指理想的政治秩序,要以德治国,以德善待百姓。这一点,不仅是为了社会的安宁,也是为了自身的幸福。
第三段:师友篇(250字)
《论语》中强调了师友的重要性。孔子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师长、朋友的指导和帮助,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选取良师益友,与他们交流、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扩展我们的视野、开拓我们的思维。同时,又能激起我们的斗志和激情,共同追求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第四段:礼义篇(250字)
《论语》在礼义观念上有着重要阐述。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待人以诚以和,要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宽容与谅解。孔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礼貌和谦虚,做一个有修养、有原则、有道德的人。
第五段:人生篇(300字)
《论语》中关于人生的探讨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尊重人性和个体的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走自己的路。同时,《论语》也以忠诚、勤奋等品质指导我们摆正人生的态度,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中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结尾(100字)
阅读《论语》将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种惊人体验。孔子的教诲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生观,发展自己的潜力,获得成功。我希望能将这些心得和大家分享,希望我们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实践其中的道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指导。以下是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教会了我们要尊重他人。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相处的道理,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去伤害他人。另外,论语也强调了尊重周围人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重要性。通过尊重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学会欣赏不同的声音,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论语告诉我们要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年少时还是年老时,我们都要警惕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刻以正确的道德品质去要求自己。通过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善良、正直,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论语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论语还提到了坚持的重要性,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志向和勤奋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持之以恒。通过勤奋努力,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增长知识,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四,论语告诉我们要以诚待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论语还提到了诚信的价值,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言而信,言出必行。通过以诚待人,我们可以树立良好的信誉,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孔子强调了父子、兄弟、夫妻等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尊重家庭成员,保持家庭的和谐。论语还告诉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传承家庭的美德。通过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培养出优秀的后代。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获得人生的指导。论语教会我们要尊重他人,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勤奋努力,以诚待人,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这些都是论语对人生的启发和指导,它们将引导我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行。我们应该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改善自己的品质,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及教学方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五个方面,探讨我对论语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论语中对孝道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基本的美德。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或者一个好人,首先要尊崇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读到这里,我深感孔子言犹在耳,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以身作则,将孝道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仁爱是论语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孔子提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思想,强调做人要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他认为,只有充满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善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意思是人们一旦领悟到道德的真谛,并将之付诸行动,即使在临终的时候,也能感到无悔。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深信只要我们真心关怀他人、用行动去为他人谋福利,我们的人生将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第三,修养是论语中常被提到的话题。孔子主张要修身,明辨是非,以达到道德和知识的完善。他说:“君子听于四方,阅诸刿目”(《论语·为政》),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具备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的能力。经过对论语的研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强大力量,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修炼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四,论语中关于治国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提倡君子为政,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谋利。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罕》)。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和行动。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从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提醒了我要正确看待权力和利益,强调了我要时刻保持正直和公正的品德。
最后,论语中关于教育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和教育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我对这一观点深感赞同,孔子在学问上极为虚心,不耻下问,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真正的智者应具备这种态度,永远保持谦虚、虚心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这五个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指引和启发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研读论语,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步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那么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论语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群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亲身去品味《论语》那些古老的文字,还得亲身去体味孔子的箴言,亲自去领悟孔子的智慧。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八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