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篇一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高考率先改革,推出新高考方案,引导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发展潜能,从而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使之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共同探讨研究。一、注意从逻辑上把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的联系
教育活动有着多种目的,或为传授知识,或为培养技能,或为确立态度――人的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价值态度的确立。因此,政治教育的使命决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书本知识,也不是让学生用书本知识去附合一两个现实热点问题,而是要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去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帮助其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却中学所传授的政治知识的具体内容,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却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脑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想、去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政治教学中,真正地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方法,不是用一两个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是从知识本身严谨的逻辑体系中真正领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树立起学习政治学科的兴趣,从而从心里真正地信它、实践它,而这一切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探讨政治理论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政治学科的知识当然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却被人为的一框题一框题地分割开来,编者是出于方便教学的考虑而教者却长期忽视这一知识相通的规律性,对每一知识点的讲授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则成为政治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宏观上把握不够,从而使统一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行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要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必须从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上把握知识架构,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
比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线,共同富裕是目标,它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我们下面从生产力这一角度着眼去建立《经济常识》完整的知识体系。
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运用科技、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常识》的理论中,可以说许多地方都渗透着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象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外开放中的技术交流等章节,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从生产关系的变革着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教材阐述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教材中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分配方式的变化,市场体系的建立都是为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也只能是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从上层建筑着眼发展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这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在教材中,第四课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五课财政税收、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第七课消费结构的变化,都渗透着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的变化,国体、政体、党的性质、民族、宗教政策的制定;《哲学常识》中理论的变化发展等等都是有关上层建筑的内容,它们的调整与变化莫不由经济发展所决定,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常识》的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理解重新编排教材体系,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入手来把握教材,比如经济的概念等。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只有一套课本,但我们教给学生的又不止一套课本的理论思维方法。不仅经济学如此,哲学、政治常识,乃至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莫不如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动脑筋,钻研教材,一定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高考改革方案,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而所谓的“能力立意”其实质就是学以至用,突出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将对传统政治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目标形成冲击,这也给我们加强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知识为我们服务,而政治教学很显然的一个目标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给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治教材的编写总是会滞后于时代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包括它的背景材料、事件内容、发展趋势、结果及影响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全面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在这当中,尤其应重视的'是我们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的学习。
其次,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知识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真正懂得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本质,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进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使之在对任何问题的分析时,都能不被现象所迷惑,都能够准确地把握其实质。
最后,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在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只有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政治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组织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则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组织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具有新意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这种训练,使这一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转变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一部分,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另外,在指导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家普遍关心的、现实性很强的“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
三、加强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近几年的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从而使政治教学流于空谈、流于说教,因而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与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加强政治教学的可操作性,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使政治教学走出课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政治教学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现实,必然会陷入空泛,陷入说教。所以,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可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发展,从而提高其理论修养与政治素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关党的重大决议、决策、决定等,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其总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一直是人们议论与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的热门话题。针对这类的“热点”问题,运用社会调查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前瞻性,进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忱。
如在安徽省试点的费改税政策,我们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关于费改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实地调查费改税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农民对费改税的态度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把握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国家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这种“立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解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热点”问题具有良好的作用,也是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真正地从应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
总之,本人在教学中,经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这表明,在教学中,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贯彻素质教育,就一定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篇二
一“、激趣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火焰。”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活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人这样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取决于课前的五分钟。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就必须重视课前五分钟的“激趣导课”。例如,在教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前,笔者让学生先谈谈贺州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及贺州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学生意识到家乡依旧落后,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斗的责任心。又如,在学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专题时,笔者用讨论问题“如何让压岁钱用得更有意义?”来引入课题。
二“、课堂思辨”,增强课堂互动
如果说课前五分钟的“激趣导课”是为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铺路”“引路”“开路”,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那么,处理好“课堂思辨”这一环节则能使求知火焰燃烧得更旺。例如,教学《生产与经济制度》中的“投资的选择”这一专题时,笔者布置了以下任务:假设你拥有一万元的压岁钱,请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投资理财方案。学生们所设计的方案五花八门,笔者没有急于评价学生的方案,而是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哪个投资方案最贴近实际且能产生最大的投资效益。这样教学,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等、靠、要”的被动情况,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辨,很快就理解了相关知识。又如,教学“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从学校的“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规定引出话题,组织学生以“中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为主题进行辩论。一组学生持支持观点:个人生活消费有自主权,使用手机有利于生活和学习。另一组学生持反对观点: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影响班风,会养成不良习惯和品行。在辩论的过程中,“道理”越辩越明。最后,笔者进行总结:“第一,个人生活消费有自主权,中学生可以使用手机。第二,个人生活消费又具有社会性,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健康成长,中学生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手机。另外,手机消费属于家庭消费中的一项。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家庭消费的各项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反思评价”,提升学生素质
新教材把过去枯燥的政治理论生活化,让社会生活走进政治课教材,它明确地提示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展示及交流信息,课后反思与评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外,还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价,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反思和评价是学生自我认识的基本手段,是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它会唤醒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会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笔者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都要思考以下问题:(1)我是否理解了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并将其用于解决基础问题?(2)在课堂合作(思辨)中,我所选用的案例是否紧扣教材,是否贴近实际,是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在课堂上,我是否通过必要的协作,学会纠错,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4)在这堂课上我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古语云:“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教师只有从课堂这一源头“抓实”“抓活”,方能源活水清,高中的政治课堂才能永葆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篇三
本人自入学以为,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学习及生活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好评!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篇四
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波斯纳曾提出关于教师成长的一条公式,他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的心得积累;反思,是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使他具有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也许也只是工作的一年又一年的简单重复。因此,我认为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达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效。
一、教师备课必须注意科学性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度的政治敏感度,而这都需要在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而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备什么,这成为一个关键。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材料的收集、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造三方面。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课中,教师收集一下材料:中国的民族状况、苏联解体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民族问题),旧西藏的农华考|zk168奴制度、云浮的民族分布状况、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平等例子、钓鱼岛黄岩岛事件、汶川玉树地震等。
二、教学组织应注意灵活性
教学组织通常指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组织灵活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这需要教师在这里明确一个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助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课前三分钟”,学生在“课堂三分钟”中可以围绕与本节课有联系的内容发表评论,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课中,学生对地震中各民族的行为进行分析、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剖析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难度的把握要恰当,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课中,我安排了《蝗虫与狗》的视频,让学生进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篇五
有记者在江苏团省委看到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仍存在隐患,学生们最担心的伤害是交通事故。调查显示,10811名中小学生和17759名家长在被问到对中小学生危害最大的项目时,选择交通事故的家长占总数58.54%,选择该项目的学生占总数的57.37%。全国有16000余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由此看来交通安全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头等大事。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指出,中学生要“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但是中学生是否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下面笔者就中学生交通法规意识、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以体验代替说教的研究作以下探索。
一、重视实践体验,提高学法的迫切性,守法的自觉性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青少年儿童的头号杀手,其中车祸等意外伤害已取代过去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成为危害0――14岁未成年人安全的首要原因,而5――14岁的少年儿童的意外死因主要是车祸。面对青少年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根据教材和生活实践的要求,有必要对中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现状和意识进行调查,并让学生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交通法规的认知水平。
我组织16位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对本市市区的四个交通路口,五所中学的中学生进行观察和调查。观察调查早上和傍晚两个时段学生上下学时是否遵守交通法规的情况,共观察学生4000余人次。通过观察调查的信息反馈表明,早晨上学没有交警值勤时,违章违规率大大高于傍晚,占总人数的80%左右。而下午有交警值勤时,几乎无人违章。观察调查中发现,违章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1、闯红灯;2、并行骑车聊天;3、骑车带人;4、突然拐弯,左转弯不打手示意,等等。
在活动中,教师带学生走访了嘉兴市交通警察支队一大队的办公室副主任,向他了解了嘉兴市市区中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情况,他说,中学生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是很普遍的,20有初中学生偷开燃油助动车,造成一死两伤的重大交通事故,其他违反交通法规的事更是屡见不鲜的。办公室副主任说,违反交通法规的根本原因是中学生心中无“法”。
之后参加调查的学生与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归纳了中学生违反交通法规的原因,认为中学生违反交通法规的最主要原因是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其主要表现大体有十个方面:(1)乱穿马路;(2)骑车带人;(3)闯红灯;(4)与机动车抢道,妨碍机动车行驶;(5)不按规定的车道行驶;(6)逆向行驶;(7)勾肩搭背并行行驶;(8)超速行驶、互相追逐和曲折竞驶;(9)车况差、刹车不灵;(10)左转弯不伸手示意或突然拐弯。
针对中学生交通法规意识的淡薄,参加调查的师生又与违章的学生进行了交谈,发现这些违章的学生大体有以下几种心态。
1、好强心理。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而这时的初中生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生理阶段处于发育高峰时期,而心理阶段处于“断乳期”。男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以后,肌肉力量大大加强,特别容易冲动,好强心理驱使他们骑车时相互追逐、竞驶或双手离车把飞速行驶,有的甚至攀扶机动车辆行驶,做出一系列的冒险动作。
2、抢行心理。由于早晨上学时间较早,不得不赶早。现在的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学生作业多,睡眠时间少,早上多睡一分钟好一分钟,因此,上学时间总是算得很准,路上稍有疏忽就会迟到。为了不受批评,准时到校,必须赶时间。由此产生一种抢时间的抢行心理,一路快行,就顾不上交通规则了。
3、麻痹心理。在相当部分的中学生中存在着这种心理,他们认为,我骑我的车,我行我的路,汽车是不敢来碰我的。因此,在骑自行车和行走时敢于和机动车抢道,他们根本没有想过万一的后果是什么。
4、涣散心理。个别初中学生本来就自由散漫,因此,在骑自行车时就表现出来了,想怎么骑就怎么骑。从调查中所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三五一群,勾肩搭背,边骑车边聊天,旁若无人,根本不把交通法规放在眼里,红灯、绿灯、汽车、行人统统不管,有的甚至敢与汽车抢道,在他们的眼里根本没有交通法规。
5、处事能力弱。由于初中学生年纪小,社会阅历浅,判断能力,处事能力较差,一旦遇到交通事故就显得束手无策。特别是女生,一遇到交通事故更是惊慌失措,有时明明自己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却因为胆小,而被别人倒打一耙,哑巴吃黄连。
通过实践,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指出:“没有交警时,违章率就高,反之,就不违章了,这说明中学生不是不知道交通法规,而是缺乏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为什么中学生的交通事故率高,就是因为中学生交通法规意识淡薄,自觉性差。如果人人都重视交通法规,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那么中学生的违章率和事故率就会大大降低,人身安全就有保障。”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写道:“‘红灯停,绿灯行。’这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在中学生中却做得那么辛苦。如果每时每刻都要交警来指挥,那么需要多少交警?如果每个中学生,每个人都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那么又有多少中学生会伤残或冤死在车轮下?”
二、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交通法规的有效教育方式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改革开放以来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离不开法律的强有力的保障。为了使中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现行法律和与中学生密切联系的法律,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以情感代替空洞的说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空洞的说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用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性参与,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制内容熟悉、了解,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为了使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就要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特点,要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参与。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的法律故事,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法律要闻,然后用讲故事、说新闻的形式来学习法律知识。同时教师再把学生收集来的'法律故事和新闻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把这些内容与教材中的法律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遵纪守法能使家庭、社会安定,国家发展。反之,不仅会影响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而且个人、家庭和国家还要付出代价,以此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才能提高。课堂中的理论,有时不一定能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结合,于是我们组织调查小组,让学生到课外去实践,去了解、认识社会,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开始,并认真地从我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浙江电视台的《给你说法》和嘉兴电视台的《嘉禾警视》等节目,并把其中与中学生有密切联系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分析,用以案说法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进一步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践了解交通法规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真正了解,交通法规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事。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幻灯、录像、vcd、多媒体等直观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国家的交通法规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了解。
通过一系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学生加深了对交通法规的了解,从感性上认识了一些与中学生有密切联系的交通知识和法律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及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过程无不包含着创造性因素,学生总是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结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他们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用身边的事例,用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能从情感上接受和理解了中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三、体会与对策
通过调查,学生们都希望能通过生动活泼的交通安全教育课,让每个中学生都认识到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他们建议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交通法规的安全知识教育,用图片展览的方式,知识竞赛的方式,还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让更多的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通安全的管理活动。
参加调查的学生说,纵观我市的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中学生交通法规意识的淡薄,更要引起有关部门、学校和家庭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马路上奔驶的各类机动车越来越多,如果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那么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自行车代步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市区超过50%的学生是骑自行车上学的,现在又有不少学生还骑上了电动自行车,如果这些中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不懂交通法规,不遵守交通法规,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交通隐患。
通过调查,学生还建议交通和教育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适当延长十字路口自行车通行的时间。二、学校适当推迟冬季、早春早晨到校的时间,7:15到学校太早。三、加强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学生们说,我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很正规地参加过交通法规的教育,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中,政治教师根据《治安管理条例》的内容才讲一点有关的知识,但那都是为了考试。第四,加强管理。建议给每个学生发一张交通安全卡,把违反交通法规的情况记载在卡上,而这些内容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用量化管理的方式督促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有关部门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贯彻学习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编写的《中小学安全须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安全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小学生能否安全、健康成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发展。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安全交通教育,做好防范措施,使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2、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管理。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要综合教育和综合管理,学校应该起重要的作用。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应该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制度严格责任到人,措施落实经常检查,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学校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让“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的口号深入到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里,落实到每个学生和家长的行动中。
3、交通安全的职能部门应该深入到每所学校,把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灌输给每个教师和学生,使师生都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生命,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与学校配合,建立“安全日(周)”制度等,通过电影,电视,图片展览等形象生动的活动教育学生。一年集中抓几次,把工作做深、做细,切实抓出成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把交通安全教育引入课堂,人人都关心,重视交通安全。教育部门要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工作,规定学校必须有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可以用班会课,课外活动时间,也可利用休息日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在初中阶段特别要重视《思想政治》课中的相关内容和具体案例,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争做遵守交通安全的模范。
交通安全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和全社会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能麻痹大意,要警钟长鸣,长抓不懈,确保青少年学生的安全,使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交通法规是生命之友,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个公民文明行为的具体表现,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1、[美]詹姆斯・o・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
2、黄煜峰《初中生心理学》
3、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安全须知》
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5、《中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6、《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8月北师大《思想政治课》杂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