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总结是展示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成果的重要材料,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学生自己总结的学习心得,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一
1、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2、等温线形状的南北差异。
北半球比较曲折,南半球比较平直。因北半球海陆相间,下垫面性质差异大,等温线偏离纬线。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垫面性质单一,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3、等温线的突变。
等温线的突变,既偏离纬线。影响的因素不同,偏离的程度和方向不一。一般情况下,陆地上等温线的突变是由地形因素所致,海洋上等温线的突变是洋流的影响。如上图所示:
(1)、a、b、c、d四处的等温线都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这四地都有寒流经过,降温作用明显。
(2)、e、f、g、h、i五处的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高。因这五地都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3)、在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脉等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高原山地海拔高,降温作用明显。小范围闭合等温线也是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
(4)、a、b两处凸向的纬度比c、d两处的更低。因a、b两处的寒流是由寒冷的西风漂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更低,气温相应降低。而c、d两处的寒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较高,气温相应较高。
(5)、从图中可以读出,同一纬度高温区等温线凸向高纬,低温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温高凸,低温低凸’(同一纬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二
高二地理知识点是很多的,那可以分为几大类呢?不知道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二地理知识点。
总结。
大全”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3)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4)海陆位置。
(5)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怎么学好。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以学生准备一周后的一次测试为例,刚学完的第一天要复习两遍,第二天再复习一遍,第三天不要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复习,第七天再复习一遍。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笔进行勾画涂抹。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可以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陕西省形象地看成跪着的兵马俑,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可以这样联系: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三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四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五
答: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可分为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答:因为工业化初期缺乏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但劳动力价格较低。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低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6.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影响?
答:对发达国家而言,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7.在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中,各环节有什么差异?
答:从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效益低。从全球分布而言,研发、设计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8.产业转移是如何改变区域地理环境的?
答: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六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3)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4)海陆位置。
(5)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七
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以学生准备一周后的一次测试为例,刚学完的第一天要复习两遍,第二天再复习一遍,第三天不要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复习,第七天再复习一遍。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笔进行勾画涂抹。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可以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陕西省形象地看成跪着的兵马俑,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可以这样联系: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八
这学期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现对这次考试的试卷作一分析:
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本份试卷光单选题占40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人口最多的省和直辖市”、“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跨长江中下游的省区”、“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黄金水道”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50分,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省区轮廓”到“中国的地形”、从“中国气候”到“长江、黄河”、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等小题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情况比较好一些。第8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没有记住济源的干湿类型。第3、4、9、12、21、25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没有记住各省区轮廓、山脉、地形区等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
第26小题填写各省少数民族名称。尽管这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实属不该。第27小题判断我国的地形名称,错误较多的是第(3)小题,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第28小题关于长江黄河的读图练习,这是本份试卷中学生出错较少的题,少数同学在第3小题出现了错误,多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九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就学生考试的成绩而言,在我看来是不太理想的。
这一次的考试试题并不难,很多都是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点我在课堂上不止讲过一两遍,但一到考试,学生还是会出错。我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查找原因,得出以下几点:
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应试教育,这所学校也是一样。学校只重视中考考试的那几门学科。地理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学校不会花太多功夫在地理上,而且地理成绩不纳入学生的总分。学校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这门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对地理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很多学生上课只拿出两只耳朵来听老师讲,并且是左耳进右耳出的那种,一下课就把课本收拾起来,直到下一次上课时在找出来,课下不会多看一眼。以这样的方式学习,老师不管讲多少遍,学生也记不到脑子里去。
做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并且有效的途径。学生对知识点不断的练习,从中查漏补缺,才能不断进步。就地理而言,学生的练习就是每堂课之后的两三道作业题,题量太少,练习的力度明显不够。
1.尽量改变学生对地理的态度。
地理虽然不纳入总分,但它是对我们很有用,跟我们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在古代也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有学问的一个标志。学好地理,你可以知道宇宙星空,你可以知道整个地球,你可以知道中华民族,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家乡等等。你们来学校学习是来学习知识的,而不是应付考试的,考试只是对你这段时间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检测而已。希望你门能够摆正学习的真正的目的,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改变你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要做到认真听,仔细记,踊跃发言。一节课老师讲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只用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记不全,所以我希望同学门能够在听的同时,把老师讲的知识点拿笔记在课本上,这样不但可以加深记忆,也有利于可以复习。
课下,学生要复习巩固。论语中也有提到,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复习,很快就会遗忘,所以,我们要在课下不断的复习。
3.加强学生练习的力度。
我会用自习的时间,多写几道题让学生做,加强学生做题的题量。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十
全球定位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由于卫星的位置可精确得知,在gps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图3—1—7显示了gps接收机的定位原理。
当接收机处于3颗以上的卫星交叉测量范围时,就能显示所处位置。
1—6显示了所接收的卫星信号情况,接收机处于某颗卫星的精确测量范围中时,它接收这颗卫星的信号就较强。gps接收机只收不发信号,故不受卫星系统和地面控制系统的控制,用户数量也不受限制。
探究二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gps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
(1)全球、全天候工作。全天候指包括所有复杂天气在内的各种天气。gps全天候是指gps不受天气限制,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
(2)能为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密时间,不受天气的影响。
(3)定位精度高:单机定位精度优于10米,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4)功能多,应用广:随着人们对gps认识的加深,gps不仅在测量、导航、测速、测时等方面取得更广泛的应用,而且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2.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
3.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在应用时主要利用了其定位和导航功能。具体如下表所示:
【】。
(1)gps在汽车导航中的应用。
gps系统的智能调度功能,使装有gps的出租汽车配备合理,能程度地满足乘客的要求,从而减少了空载率,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运行成本,并使行车、乘车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当车辆在营运途中出现机械故障、交通事故或人员意外受伤等情况时,可通过gps及时采取救援措施。gps系统还能监控声音,对于司机不文明用语或刁难、欺骗乘客等行为,通过gps遥控监督,对司机及时发出警告,责令其立即改正。一旦车辆遭劫或被盗,跟踪监视系统和车载报警系统会不断地将车辆位置、前进路线以及紧急报警信号等,发送到监控中心,以便通过卫星定位跟踪,锁定车辆的具体位置并报警,甚至发出遥控锁车指令,使车辆强行熄火,停止行驶。
(2)精准农业。
通过实施精准耕作,可在尽量不减产的情况下,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gps可以应用于土壤养分的分布调查,在播种前,可用一种适用于在农田中运行的采样车辆按一定的要求在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车辆上配置gps接收机和计算机,计算机中配置gps软件。采集样品时,gps接收机把样品采集点的位置精确地测定出来,将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将采样点标定,绘出一幅土壤样品点位分布图。
gps可以监测作物产量,在联合收割机上配置计算机、产量监视器和gps接收机,就构成了作物产量监视系统。对不同的农作物需配备不同的监视器,例如监视玉米产量的监视器,当收割玉米时,监视器记录下玉米所结穗数和产量,同时gps接收机记录下收割该株玉米所处位置,通过计算机最终绘制出一幅关于每块土地的产量分布图。通过和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找出影响作物产量的相关因素,从而进行具体的田间施肥等管理工作。gps帮助合理施肥,便于农业管理。设置有gps接收机的喷施器在gps的控制下,依据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能够精确地给田地的各点施肥,施用的化肥种类和数量由计算机根据养分含量分布图控制。利用飞机进行播种、施肥、除草等工作,代价昂贵。利用gps对飞机精密导航,合理地布设航线,将大大节省飞机作业费用,大约可以降低50%。具体应用中,利用gps定位技术可以使飞机在喷洒化肥和除草剂时减少重叠,节省化肥和除草剂用量,避免过多的用量影响农作物生长,还可以减少转弯重叠,避免浪费,对于在夜间喷施,更有其优越性,因为夜间蒸发和漂移损失小,夜间植物气孔张开,容易吸收除草剂和肥料,提高除草和施肥效率。依靠gps进行精密导航,引导农机具进行夜间喷施和田间作业,可以节省大量的`农药和化肥。
(3)娱乐。
旅游或野外考查,利用gps,可以随时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自己不迷失路途。
gps接收机的小型化、操作简便以及价格大幅度降低,使gps手持机和手表式接收机等成为旅游、探险者的好帮手。利用gps,旅游者可以在陌生的城市里迅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确定前往目的地的行进方式和路线。野外探险者携带gps接收机,可快捷地找到合适的道路和宿营地点,并在发生险情时,迅速定位、报警,以便及时、有效地得到救援。gps还能准确记录每次摄影地点,并自动计算出该地点每天日出、日落时间,为出游者在地点和时间拍摄到最理想的画面提供帮助。可以预言,gps将成为时尚的高科技产品,并不断地改变。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十一
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实用高二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案例12篇)篇十二
(1)诱因:自然异变。(自然属性)。
(2)承受灾害的客体:受到损害的人、财产和资源。(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取决因素?
孕灾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致灾因子(自然异常变化)、
受灾体(人、财产、资源环境)。
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答题角度)。
(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
如(农业生产:种植业、农作物、林木、牲畜等)、(工业生产:道路、机场、船舶、厂矿等)、(生活:房屋、建筑、道路等)。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如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林木资源、矿产资源等;。
环境破坏: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影响和破坏(结合具体材料,具体自然灾害答具体)。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1)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害能力。
(2)具体表现: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反之,危害程度就低。
5、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1)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
注意: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不同?
突发性:地震、火山、崩塌等。
渐发性:干旱、洪涝等。
6、气象灾害。
(一)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或的深厚的。
2.形成条件:
(1)广阔的,海水通过。
(2)下上的的大气结构,促使空气及水汽。
3.分布:
三大海域:
(1)海域: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
(2)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3)海域: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4.台风——热带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判定:中心风力达到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