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幼儿园儿歌放风筝教案篇一
玩法:老师扮演“狼”,幼儿扮演“袋鼠”。“狼“出来时,”袋鼠“们必须蹲下不能动。当《袋鼠》歌曲音乐再次响起,”袋鼠“们快乐地绷跳回家(返回座位),游戏结束。
玩法:三个幼儿自由结伴手拉手围成圆形,分别扮演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熊爸爸呀胖胖的,(两手撑开做胖胖的动作,肚子挺起来)
熊妈妈呀瘦瘦的,(两手下垂,手腕转动)
熊宝宝呀真可爱,(两手放在脸夹旁边转个圈)
快乐快乐真快乐,(三人手拉手转圈)
游戏目标:能跟着音乐完整地做动作。
游戏准备:老鼠头饰,歌曲磁带,录音机。
游戏过程:
1、教师当老鼠妈妈,招呼小老鼠们:我们一起去找东西吃,好吗?可以和妈妈、别的小老鼠上灯台的动作不一样的。
2、老鼠妈妈带领小老鼠随音乐节拍完整做动作。
告诉幼儿规则:
1、现在都到妈妈这儿来,我们去别的地方找东西吃,小老鼠们当听到猫大叫一声,才能向座位跑去。
2、随教师跟音乐合拍做动作,音乐结束后,猫大叫一声去捉小老鼠,小老鼠赶快跑回座位躲起来。
3、老鼠妈妈等猫离开后,招呼小老鼠们:“猫走了,太好了!(幼儿欢呼)师:“刚才太危险了,现在,我们把食物搬回家吧!
附:小老鼠上灯台
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游戏目标:1.想出打击乐器的方法。2.体验游戏的快乐。
游戏准备:小锣、小鼓,歌曲磁带,录音机。
游戏过程:幼儿边唱歌边根据歌词做动作,手做敲小鼓、敲小锣的动作。
曲谱:咚咚锵
1 3 1 3 3 2 2 2 3 6 6..
我敲小鼓咚咚我敲小锣锵锵
1 6 1 3 1 2 3 6 3 6...
咱们两个一起敲咚锵咚锵
3 3 6 0
咚锵咚咚锵
游戏目标:能够随着音乐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准备:小鱼头饰若干。
游戏过程:
1、老师边唱歌边晃动纱巾,幼儿扮小鱼在渔网下游动,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由摆动。
2、听到“快快捉呀”时,渔网则快速向下欲把小鱼网住。小鱼要尽快游出以免被渔网网住。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边唱儿歌,边做游戏。在休止符处可以帮同伴轻轻碰碰,也可以碰碰自己的五官。注意提醒幼儿帮助别人清洁的时候更加要轻轻的!
爬山游戏:爬山的时候,要听音乐——听到爬音爬山;按照音律的节奏往上爬。当达到山顶后,引导幼儿知道上山后需要下山,当听到下滑音时才能下山。
躲怪兽游戏:当听到高兴音乐的时候出来玩,当听到怪兽走路的音乐时,躲起来。
准备:录有aba段和a段音乐的磁带,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老鼠胸饰;猫胸饰一个。
玩法:老师扮演猫,小朋友扮演老鼠,猫出来时,老鼠要快快躲起来,躲好后不可以发出声音。小老鼠走路要轻轻地,别吵醒猫。
玩法:幼儿当小白兔,一位老师当大灰狼。幼儿随音乐做各种小白兔的动作,当大灰狼出来的时候要蹲在那里不动,大灰狼就会自己离开。如果幼儿动了,就会被大灰狼吃掉,游戏结束。
游戏目标: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自己的小脚进行动作。
游戏准备:幼儿已有跑、跳等经验。
游戏过程:引导幼儿思考我们的小脚能干什么,然后用动作理解踏、跳、走、跑,跟着音乐,老师念歌词,幼儿做动作。
小脚踏踏,小脚踏踏,踏踏踏踏踏。
小脚走走,小脚走走,走走走走走。
5 4 3 5 2 1 1 3 3 2 1 —
小脚跳跳,小脚跳跳,跳跳跳跳跳。
小脚跑跑,小脚跑跑,跑跑跑跑跑。
游戏目标:能够愉快地与好朋友一起游戏。
游戏准备:幼儿已初步会唱歌曲。
游戏过程:幼儿边唱歌边走步找朋友,音乐终止时,教师说出好朋友相碰的部位,提高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反复游戏。
附简谱:朋友碰一碰1=c 2/4 3 4 5 3 6 4 2 — 1 3 4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
3 4 2 1 — 4 4 6 — 0 0 0 0
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念白)鼻子碰鼻子。
游戏目标:能够灵活的做出各种手部动作。
游戏准备:幼儿已能比较规范的进行手部的合拢放开动作。
游戏过程:先熟悉并学会歌曲。在音乐的伴奏下,跟着节奏做出“合拢”“放开”“小手爬”等动作,并正确指出“眼睛”“鼻子”“小嘴巴”。
玩法: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听到大象的声音,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听到小鸟的声音,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听到两个一起呢?两只手一起动。
游戏目标:
1、能区分麻雀的叫声和其他小鸟的叫声。
2、要知道喜欢和爱护小鸟
游戏准备:麻雀图片麻雀的录像
游戏过程:一只麻雀一个人飞,做飞的动作。多只麻雀,小朋友抱在一起叫。
附儿歌:
1=c 2∕3 2︱1 1︱1 3︱5 5︱5 —︱
一只小麻雀唱麻雀歌,1 5︱1 5︱3 2︱2 3 2︱1 1︱1 3︱
吱吱吱吱真快乐,许多小麻雀唱
5︱5 —︱1 5︱1 5︱3 2︱1 ‖
麻雀歌,吱吱吱吱真快乐。
游戏目标:能够模仿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叫声。
游戏准备: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
游戏过程:请一名幼儿出来站在圈外,由他自己选择将要扮什么动物。其余幼儿手拉手成圆圈,边唱歌边走动,由被请出的幼儿唱小动物的声音。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样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游戏目标:能够正确的指出五官的位置。
游戏准备:幼儿已对五官有初步了解。
游戏过程:请全班幼儿跟着大班幼儿和教师对唱,边唱边拍手,手口同步。师生一起做音乐游戏,唱到“在这里”时,用手指点五官的位置。提醒幼儿注意唱准3 3 2 2 1 — — 0。除了问五官在哪里外,还可以指认身体的其他部位,以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两只眼睛在哪里,在哪里?眼睛在这里
两只耳朵在哪里,在哪里?耳朵在这里
两只鼻子在哪里,在哪里?鼻子在这里
两只嘴巴在哪里,在哪里?嘴巴在这里
两只脸儿在哪里,在哪里?脸儿在这里。
游戏目标:
1、发展思维的灵敏性。
2、熟悉歌曲旋律,大胆地做出小老鼠偷吃大米的模样。
游戏准备:
1、老猫的头饰、小老鼠的胸饰若干。
2、音乐磁带。
游戏规则:幼儿扮演小老鼠,教师扮演老猫。音乐开始,小小老鼠作偷吃大米状,当唱到“一只老猫看见”时,老猫出来抓小小老鼠,小小老鼠要赶紧逃回家(椅子)。
游戏目标:
1.能一边唱歌一边大胆做动作。
2.能分辨和表现音的快慢。
游戏准备:
1、玩过该体育游戏。
2、每人一片秋叶,音乐磁带。
游戏规则:
1、幼儿手持树叶,自由舞蹈至“秋天多么美”止。此时教师用钢琴刮奏模拟风声:风声快而强时,幼儿快速地飘来飘去;风声慢时而弱时,幼儿放慢动作;风声停,幼儿便停止动作。
2、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动作表现,游戏重新开始。丢手绢三只小小熊马兰开花
幼儿园儿歌放风筝教案篇二
1,能愉快地参与活动.
2,学会观察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3,了解常见车辆的名称,并分类.
1,卡车,自行车,小轿车,面包车,摩托车,人力车等车辆若干.
2,律动(汽车司机).
1 观察的要求,有什么车?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
2 幼儿自由观察探索,交流(师引导幼儿观察车的名称,结构,作用提醒幼儿按顺序观察).
幼儿之间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结合个别提问巩固幼儿对车的认识.
1 介绍怎样分类,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分类.
2 引导幼儿说说是按什么分类.
三,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玩红绿灯的游戏自由结束.
幼儿园儿歌放风筝教案篇三
1、会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用渐弱得声音唱出跳音部分。
2、能表现小鸟清晨醒来后欢快愉悦的'情绪。
3、懂得要礼貌问候及独立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鸟醒来了》歌曲磁带
一、导入活动:
二、学唱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1、完整欣赏歌曲,教师和幼儿共同随音乐拍手。
提问:小鸟醒来后都做了些什么(向妈妈问好、梳理羽毛、做早操)
2、请小朋友分别扮演小鸟表演相应的动作
3、再次完整欣赏音乐
提问:小朋友你最喜欢那一段歌曲?根据幼儿所述内容教师弹琴伴奏演唱。
4、幼儿听音乐边表演边演唱。
三、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理解歌曲中小鸟欢快愉悦的情绪。
幼儿园儿歌放风筝教案篇四
用肢体动作表现劳动的情景,感受音乐的节奏、力度变化,体验搬新家的快乐。
1、与主题相关的经验(略)
2、多媒体课件、音乐录音
1、唱唱跳跳
律动《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最近碰到一件很兴奋的事儿,让我们听着音乐表演他们兴奋的样子吧!”
2、说说做做
(1)出示幼儿作品,引出搬新家。
“你们猜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为什么这么兴奋?”
(2)出示乱糟糟的家画面,引发大扫除愿望。
“我们跟着音乐来进行大扫除吧!”(幼儿跟着音乐用动作表现劳动的情景)
(3)个别动作的解析
如:擦窗--解析空间和姿态
吸尘器--解析肢体表达的不同方式
拖地板--提升生活经验
教师用哼唱形式小结:(出示收拾干净的房间)我们今天大扫除,真呀真兴奋。你擦窗来我拖地,房间变干净。
(4)(出现搬家卡车画面,引出搬家情景)
“猜猜先搬什么?”--听低沉、缓慢的音乐,讨论怎样表现搬大大、重重的东西。
“再搬什么?”--听轻快、跳跃的音乐,讨论表现搬小小、轻轻东西的动作。
教师以哼唱形式小结:(出示漂亮的新家)你搬我搬大家搬,家具放整洁。大家一起来劳动,新家更漂亮。
(5)教师表演舞蹈。
3、唱唱乐乐
夸夸唱唱《我们的新家》。
今天的这个音乐活动是从“我爱我家”的主体背景下生成出来的,在整个主体的进行中,我们为孩子们创设的是一种家的感受,爱的体验。我认为音乐活动就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开心,要通过多种形式来让孩子体验主题,丰富情感。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样一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情景动态作为本次活动的载体。比如:开始部分的律动,第一段是个体动作,第二段则基本上是双人的动作,这些亲一亲、抱一抱、跷跷板的动作都能在平常孩子们与父母的生活中找到痕迹,所以以这个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情节来贯串整个活动,可以更自然的激发孩子们对家人,对亲情的认知和体验。
那么,在具体的设计上,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具体设想。
一是在音乐活动中如何让孩子表现动态、经验和动作呢?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让孩子们有各种表现的机会和形式,比如:我选择了擦窗、吸尘器、拖地板这几个动作进行解析的时候其实是有明确的指向性的。擦窗的动作解析相对集中于空间和动态的表现;吸尘器的动作解析相对集中于肢体动作的表现;而拖地板的动作解析则相对集中于生活经验的表达。我想通过空间动态、肢体动作、经验表达着几个不同的辐射面丰富孩子们表现的经验。
二是我觉得音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音乐的落脚点和联系点。比如:我们的心情愉快的时候、做家务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哼唱不知名的曲调,我们之间挥敲击出一连串的声响等等,所以今天我们又把听辨音乐作为一种单纯的音乐元素来出现,而是结合了平常的劳动经验,将重点放在经验和动作的互补上,将节奏、力度的变化通过搬场来呈现,通过生活经验表现出来。比如:听辨沉重、轻便的音乐形象,猜一猜搬场车上有什么?还有些什么?让孩子将对音乐的感受力与实际的物体相结合,使物体形象和音乐形象产生联系,通过二者的匹配来表现听辨的感受。
最后,选用吉祥三宝的伴奏,结合孩子们的热点,将以前我们曾经夸夸我们的教室、夸夸我们的好朋友的经验迁移到今天的夸夸我们的新家,再一次推进孩子的情感的萌芽和亲情体验,最终还是回到爱的感受这个主题上来。
幼儿园儿歌放风筝教案篇五
1.学习一个跟着一个走。
2.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3.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4.能遵守规则玩游戏。
1.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圆。
2.开火车的音乐磁带,录音机一台,火车头标记若干。
1.游戏“开火车”。
教师发出火车启动的声音,让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教师向幼儿交待游戏方法和要求:每组是一列火车,开车时,后面的小朋友拉好前面一个小朋友的衣服下摆,一个跟着一个向前走,火车头要看好方向,找空的地方开,小心撞车,看哪组开得又稳又好。
教师观察每组幼儿,提醒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小手不能松。
2、玩“火车变长的”游戏。(两组连接)
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幼儿由四列火车变成两列火车,并继续玩“开火车”的游戏。(必要时可增加游戏环节“火车到站了”
3、玩“一列火车”的游戏。(全体连接)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由两列火车变成一列火车,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继续玩“开火车”的游戏。
开始游戏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就欠缺了气氛。而孩子们对地名知识也了解得很少,应该与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扩展这方面的知识。
幼儿园儿歌放风筝教案篇六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水果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丰收果实。“香香的'水果”是我园园本课程中的经典主题活动,它能很好地整合幼儿对于水果的零散经验,提升幼儿对于水果的认识。
《橘子船》这首儿歌只有四句歌词,很适合小班幼儿学习,于是我尝试着对儿歌进行了改编和谱曲,并据此设计、组织了音乐教学活动,自然地融入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效果良好。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演唱歌曲。
2.体验开着“橘子船”与大家分享水果的快乐。
1.教师用的苹果、梨子、菠萝、橘子各一,配套图标一套(如图)。
2.幼儿人手一个橘子。
3.幼儿已熟悉《橘子船》旋律,会唱《水果歌》。
一、开始部分
1.听着《橘子船》的旋律做律动“摘水果”。
师:果园的水果成熟了!我们一起来摘果子吧!
2.演唱《水果歌》。
幼儿根据教师逐一出示的水果,演唱《水果歌》进行练声。如,教师出示苹果,幼儿演唱:“来来,我是一个苹果,果果果果果果……”
二、基本部分
1.自由想象。
师:橘子瓣儿像什么?(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大胆讲述,并根据幼儿的讲述引出橘子船,出示图标一、二)。
2.理解歌词内容。
(1)橘子船要开了!它要开到哪里呢?请你们听老师唱一首歌。
(2)教师范唱后提问:小船开到谁的嘴巴里了?(幼儿回答后,教师出示图标三、四。)
(3)教师再次范唱,一边唱一边逐一指图,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歌词。
3.学唱歌曲,体验与大家分享水果的快乐。
(1)幼儿在“开小船”的游戏情景中,学唱歌曲。(教师在幼儿面前巡回“开”着“橘子船”,带领幼儿学唱3~4遍,后面两遍教师可适时地将“船儿”开进幼儿的嘴巴里。)
(2)幼儿大胆想象并替换歌词演唱。
师:小船除了可开到妈妈的嘴里边儿,还可以开到谁的嘴里边儿呢?(幼儿如说“开到爸爸嘴里边儿”,就替换原有歌词引导幼儿集体演唱。)
(3)讨论和交流。
师:为什么小船要开到妈妈和其他人的嘴里边儿呢?
三、结束部分
幼儿自己剥橘子,师幼一起唱歌,幼儿将橘子船开到教师或同伴的嘴巴里。
附:橘子船(原文) 张强
剥个橘子瓣儿,像只小黄船儿。
小船开到哪儿?妈妈嘴里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