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爱学生论文篇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新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没有减少,但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内容,一改旧教材高度抽象和理想化的情景与问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呢?物理建模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遍及整个物理世界,大至天体,小至基本粒子,面对复杂具体的物体,研究它的形形色色的运动,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建立起物理模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中学物理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抓住物理建模教学,可将最典型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同时也将研究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其思考、感悟以至升华。
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即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它来源与实践,又反作用与实践,其功能可概括如下:
1.1物理模型的特点
典型性是物理模型的首要特点。物理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次要和干扰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结晶。方法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二个特点。物理模型,除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法。美学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三个特点。物理模型能简明扼要的提示物理问题,体现了它的形式美,同时物理模型是知识与思维的产物,是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它的和谐美。
1.2物理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实物模型。这种模型在教材中较多见,一般用于建立某个物理概念,对理解概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质点,理想气体,点光源,电场线,理想变压器,点电荷等。
过程模型。这种模型一般用于分析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
问题模型。这类模型以问题为核心,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子弹打木块模型”,“人船模型”等。
2.物理建模能力培养
2.1创设现实情境,建构实物模型
情境是建构的第一要素,在建模教学中,现实情境对学生而言最有意义,因而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为此,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最终建立物理模型。
例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这两个原始的问题在学生头脑在中的直接表象分别如图1中a、b所示,这只是两个现实情景,还不是需要形成的物理图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共同特点:均浮在水面,受重力和浮力。经过抽象和概括,再与原有表象进行变换和改造后,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本质的物理模型(图c所示)。
在抽象的过程中,也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图通过引导学生夸张想象,使的一个本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2巧设问题情境,建构过程模型
物理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参与了众多客体,影响因素复杂,故解决问题首先要对课题进行简化,抓住其主要特征,舍弃其次要因素,即建立物理模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乐于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及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分析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的客体,从而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
此题物体比较多,有墙壁、弹簧、物体、子弹,应以什么
物体为研究对象呢?可以通过以下的设问来启迪学生思维:
(1)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做什么运动?能否把子弹看成质点?为什么?
(3)这一过程可以取什么为研究对象?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4)以后应取什么为研究对象?此对象做什么运动?可以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通过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转动可以忽略,认为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是平动,建立质点系统模型。
子弹从开始进入物体到停留在物体中这一过程时间极短,,弹簧形变微小可以忽略,在此过程中,可取子弹和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沿水平方向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变化为完全非弹性碰撞,从而可建立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模型。系统动量守恒,故有:(m+m)v=mv0。又系统获得速度v的过程极短,它们的位移微小到可以忽略,故可以认为系统虽已具有速度但还处在平衡位置o点处。
此后,选取子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忽略弹簧质量、空气阻力与摩擦力,建立弹簧振子模型,振子从平衡位置o处以速度v向左运动的过程满足简谐运动模型。
此题先后建立了两个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相互作用的质点和弹簧振子)和两个运动变化的理想化模型(完全非弹性碰撞及简谐运动),经过引导、启发、分析,学生自然而然会品味到其中思维过程的真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建模能力。
2.3凸显“意义建构”,建立问题模型
问题模型是以问题为核心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种模型建构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将各章节知识系统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问题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上去分析,达到较深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模型的“意义建构”。
如“万有引力定律”一章,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在应用部分中,涉及的问题多,公式多,学生感到繁乱。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可将这部分知识归结为两个物理模型。一个是行星模型,其特点是有一中心天体m(如太阳,地球)和星体m(可以是行星或卫星),m绕m做圆周运动,其动力学特征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运动学特征是匀速圆周运动。另一个是球体模型,物体m在天体m的表面随其一起运动,当忽略天体m的自转时,m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自身所受重力。此时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在此处对m不再适用,如转动周期t不与天体半径r成正比,而与m自转周期相同。
建立起了这两个模型,学生就会感到物理情景清楚,不再乱用公式,从而不再感到混乱。
物理建模的方法很多种,物理模型也有很多种,其中运动模型因为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性质,同时又阐述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模型,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物理模型是对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而且具有典型性、方法性等特点,它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体。物理模型不仅仅是知识的结晶,还是思维的结晶,最能考查出一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和高三物理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可以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复杂的事物简化出发,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及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级中学教课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人教社版
[2]物理(必修)教参第二册11月第二版
[3]《物理教学大纲》人教社版
[中学生物理小论文]
爱学生论文篇二
春天到了,又到了养蚕的时候,我问别人要了蚕种,养起蚕来。
蚕种很快便孵出小蚕来,我天天细心伺候它们,很快便长大了。一天,我看着蚕儿们,欣慰地想:再过不久,它们便能吐丝结茧了。这时,我突然看见窗外有只蜘蛛正在吐丝结网。我便想到一个问题:同为吐丝,是蜘蛛高尚还是蚕高尚呢?便问了妈妈,妈妈沉思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蚕更高尚,它吐丝结茧,为人类做贡献。”我又问了爸爸,他说:“我觉得蜘蛛更高尚,它吐丝织网,为人类捉害虫。”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让我有些纠结,相信哪个呢?一番思索后,我决定同意妈妈的观点,因为蜘蛛不仅吃害虫,也吃益虫。可我又突然想到,蚕结茧也是为了变成蛾,要不是人类将它的丝抽走,它早就变成了蛾。想通这点后,我豁然开朗。世间生物本都是自私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只不过我们人类按自己的观点去给它们强硬地贴上了标签,让它们有了高尚和卑劣之分。可实际上,它们只是做了可以让自己生存下来的事。换个角度想想,也许它们就将从善良变成了丑恶,从高尚变成了卑劣。
所以,不能用我们的“高尚”去反驳另一种“高尚”,不能用我们的“高尚”去压制另一种“高尚“。不想明白这点,高尚就将黯然失色!
爱学生论文篇三
小红在学校里进行语文期中考试.第二天试卷发下来了,小红得了100分,她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这时,两个1后面的0疑惑的问:“我可以代表100吗?”小红说:“你们要加上前面的1,才能代表100分啊.”0有一点点儿飘飘然了,心想:前面一个数只有1,而加上自己就变成了100,这多么了不起啊!但又转而又一想:为什么让我排在后面呢,这怎么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用处呢?于是0离开了群体,独自一人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它跑到一个只考了55分的同学家里,告诉他自己值100分,那位同学哈哈大笑,然后说道:“你只是一个小小的0,你连一分都没有啊!”
0很苦恼,于是它便去向科学家诉苦,问自己到底价值多少?科学家摸了摸它那圆圆的脑袋,回答它说;“把你放在一定的位置上,你就也许会有很大的价值,但你脱离了群体时,你就会一无所有啊!”
爱学生论文篇四
记得前几天,哥哥说带我去玩蹦极,我不禁有些好奇,咦?蹦极,一个陌生的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好像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还没真正玩过呢,由于我的好奇,使我更加对这次冒险充能满了兴趣。
来到目的地,我仰起头,看了看那个约有几十米高的蹦台,不禁有些腿软,额的天啊,那么高,这哪是蹦极啊,分明是自杀吧!正当我神游九天之外的时候,一位大概十七八岁的女生站在跳台上,磨蹭了半天,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跳了下来,然后伴随着啊啊啊啊啊啊啊......的杀猪般的叫。
落在了垫子上,看着那个女生的样子,使我不禁得流了一身的冷汗,这时哥哥不知道从哪变出两张蹦极的游戏票,我不由得可怜巴巴的对哥哥说:不去可不可以啊。哥哥一挑眉,一脸奸笑的说:呵呵,你说呢?话音未落,就把我拎去了蹦台那里,工作人员非常敏捷加流利的帮我绑好了安全带。
终于,我在哥哥的半推半就的语言刺激下毅然的踏上了这条路。
妈呀!这也太高了吧,我站在跳台上望着底下如蚂蚁般的人们,腿不禁抖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终于下定了决心,两眼一闭,跳了下去,在半空中,我想大声叫出来,却怎么也叫不出来,伴随着啪的一声,我跌落在垫子上,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我只能勉强睁着眼睛。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跑了过来,帮我解开安全带,然后对我说小妹妹,你真勇敢,一声也不吭的跳了下来,而且一点也没有犹豫,好佩服你!我听了,勉强扯出一抹苦笑,然后他递给我一张勇者证书,我视若珍宝的抱住了这张纸。
我真的很高兴我成功的挑战了自己,但是我再也不愿意玩蹦极了,太可怕了有木有啊!
爱学生论文篇五
“今日11时36分的天气实况为:1.气温23℃2.风向323°3.湿度92%4.气压1001.2mbar5.风速2m/s。”
这是6月11时36分合肥市的天气实况。预测天气时,我们不仅需要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数据,还要知道气压。天气预报里经常说气压正在升高或降低。气压升高,意味着天气将要放晴:气压降低,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那么,气压是什么?又怎样测量气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准备上网查资料。
原来,气压是与空气息息相关的。过去人们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事实上,空气有各种气体分子组成,而分子都有质量,所以空气一定也有质量。你看,我还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这个到呢!
这个实验就是:吹两个同样大小的气球,扎紧后用胶带固定在一个天平的两端,并让天平保持平衡。然后,用针扎破左边的气球,你将发现天平失去了平衡,往右端下倾。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左边气球里的空气减少了,右边比左边重,所以下倾了。很显然,空气是有质量的。试想一下,你背着书包去上学,书包很重,背带勒着你的肩膀。走进教室卸下书包,感觉所有的压力都消失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空气有质量,空气逐的重力依然压在你的身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叫气压。
那怎样测量气压呢?我又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便去问爸爸,爸爸解释道:“专门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有气压计,它有两种: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是最早发明的气压计,它由一个底部开口并装有水银的玻璃管组成。管内水银的上部空间是真空,它的开口端放在装有水银的容器中。气压的大小与玻璃管内水银柱的压强大小是一样的。在海平面,水银柱的高度一般是76cm。气压越大,作用于水银表面的压力就越大,水银柱就升得越高;当气压下降时,水银柱也下降。还有另外一种叫空盒气压计:这种气压计可以安在墙上,它的内部没有液体,而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空盒。这个金属盒对气压的变化非常敏感。气压升高时,金属盒的薄壁就向里凹;气压降低时,薄壁就向外凸。金属盒和刻度盘相连,随着它形状的改变,刻度盘上的指针就跟着转动。
那气压是如何变化的呢?我又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10本书叠成一摞,你认为哪一本书承受的压力最大呢?是上面第二本,还是最底下那本?前者只须承受它上面的重力,而后者则须承受所有压在它上面的书的重力。
海平面就像最底层的那本书,它受到的大气气压最大。超出海平面的高度叫做海拔。海拔越高,气压就越小。而接近大气层顶部的空气就像最上面的书一样,它承受的压力小,因此气压低。
如果你站在海拔为6000m的昆仑山上,跑上几步,你很快就会气喘吁吁。为什么海拔高的地方,呼吸会困难呢?原来,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也越低。而氧气只占空气体积的21%,由于氧气减少了,人体的吸氧量相对减少,所以你会感到呼吸困难。
今天我知道了有关于气压的奥妙,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