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故都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故都的教学反思篇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优美篇章,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宋庆龄高尚的情操。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潜伏的。我教这课时,抓住一句话“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为切入点,设计了三个环节来使明暗两条线融会升华。第一环节是让学生感受樟树的外形美,第二个环节是体会樟树的内在美,第三个环节是将人和树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白樟树就是宋庆龄的象征。
教学前面两个环节时,我按部就班,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也体会到了樟树香气长存的高贵品质。接下去教第三环节,也是这一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初次阅读的时候,我觉得本文还是把着重点放在对樟树的理解和感悟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到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最后点拨一下即可,不需要重墨涂抹,对树的瞻仰就是对人的怀念,宋庆龄的形象也会丰满起来,因为人去树依旧葱翠,人去树依旧香气扑鼻。这应该是水到渠成。所以教学第三环节的时候我通过一个多媒体展示了宋庆龄的几张图片,配以宋庆龄的事迹介绍。我本以为学生会在这里找到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并能感受到宋庆龄的伟大。但我预料错了,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来。虽然后面有几个学生说出一些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但是这些回答难免让人有一种在帖标签的感觉。学生只是知道了樟树与宋庆龄有联系,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
课后在陆校长的指导下,我对这一环节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回顾我的课堂,我觉得我这一环节讲得太“碎”,太生硬。我以一个对宋庆龄比较了解的这样一个人的角度上来问孩子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也总是在尽力回答我需要的答案。课堂看似生动,但实际上学生缺少思考,缺少理解。宋庆龄的故事毕竟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了,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感知宋庆龄呢?如何把树与人联系起来呢?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不能把树与人独立开来理解这篇文章,我在解读的时候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树就是人,树的一些品质就是人的品质,对树的瞻仰就是对人的怀念。那怎样让学生去认识一个陌生人呢?去理解陌生人与樟树之间的关系呢?我觉得必须要以一个感性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只有感性的故事才能让学生快速地去认识一个人,而且学生天生就是喜欢听故事的。所以找一个恰切的故事,一个能够体现宋庆龄品质的故事,这个品质也是和樟树想吻合的,这样就将人和树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我准备讲宋庆龄冒险救陈庚将军的故事,让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再去读课文,去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联系,给学生一个思考与感悟的时间。等学生真正有了感悟,再通过一个小练笔的方式把感悟写下来,这时候学生积淀的东西才是真正要学的。这时候学生也就应该能真正理解樟树和宋庆龄的关系了。
我觉得,我开始所有的设想都是美好的,可往往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无疑说明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不足,尚需努力。首先,我要在语言锤炼上还需要下工夫,不同的文章,语言特点不一样。我要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将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语言融入到文本之中,使“其言皆出吾口”使“其意皆出吾心”,这样一来,才能对文章有了一种亲近感,文本就内化为教师的内容。其次,与其它课相比,语文课更富有人性,更富有感情,这对语文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切不可自以为是、随手捻来。有时,灵感的突发,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在教学上毕竟还只是入门阶段,文化底蕴也不够丰厚,只有踏踏实实才能上出实实在在的好课。
故都的教学反思篇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讲外形特点,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樟树的可贵之处通过比较法来写,我让学生思考写石榴树的好处,在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介绍宋庆龄的事迹,让学生逐步明白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
故都的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运用了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课文第四、五小节分别讲了樟树的特点,抓住樟树的蓬蓬勃勃,抓住樟树的可贵之处,由此来说明宋庆龄对于这两棵樟树的喜爱之情。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在这一课中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类以物喻人的文章,就要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最后一环节突破难点时,我精选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孩子更深的了解主人公,结合上课伊始的人物介绍资料,这样的安排就比较的合理,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时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有了一个立体的概念。学到这,水到渠成,学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出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用意。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意识上真正找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同之处,顺水推舟,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作者仅仅是赞美樟树吗?”“不是,”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还有什么?”“为了赞美宋庆龄,”孩子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了,作者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樟树来赞颂宋庆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这样,文章的难点得到了突破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佩。由上课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样的设计思路是合理的,精炼的。从个人上课的感受来看,这样的“万一”,有时挑战一下还是很有收获的。
故都的教学反思篇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文,我觉得似乎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学习如此简单的文本上,因为本身课文没有一点的难度,而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写话。这里可以提供话题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或者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和樟树合了影。回去之后拿给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问爸爸为什么要和樟树合影,爸爸就说……这样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可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