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相同加数的和教案篇一
听了许老师执教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这节课,我简单地谈自己的看法: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七课。学生通过前六课的学习,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
因此在课前许老师播放了很多植物的图片,加上学生前面的学习和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营养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对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和大树的一生进行比较来学习这块内容。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在学生学习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环节如果能让学生看到实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更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科学的方法,例如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
课上到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相同特点已水到渠成。许老师组织学生根据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已经能够基本说出有哪些共同特点。植物一生的变化过程,植物的生长需要差不多,植物都会繁殖和死亡等等,只不过条理不够清楚,描述的语言还不能做到准确、科学化。但是从儿童化的描述中,已经能够归纳和说出植物的共同点,并且指向植物是生命体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炼归纳板书,形成科学概念: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深入地认识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开始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这节课能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共同特征,达到教学的要求。
相同加数的和教案篇二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0页例5。
学习重点:解决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
学习准备:教学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一、导学
1、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2、学习目标(学生看)
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自学指导
1)让学生先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2)哪两个信息有联系?
3)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4)多余信息是那一句?
5)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学例题。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星章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三、小组内学生互学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和作解决问题。
四、展示
1、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并提出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它小组作补充、质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进行补充教学,归纳总结。
五、测评
1、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2、完成书上相关的练习题。
3、完成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2、4题
相同加数的和教案篇三
上了求平均数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感觉有几方面的不同:
1、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呈现方式不同。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分析解答——总结规律——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4、师生交往方式不同。过去的课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文档为doc格式
相同加数的和教案篇四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的课程编排是建立在前几课已经学习的“我看到了什么”“大树与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植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整理小结,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对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植物共同的生长需要。第二部分通过对草本植物的一生和木本植物的一生进行观察、分析,以及百年老树与枯死老树对比分析,了解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第三部分讨论概括,归纳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考虑到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因此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得出结论,而事实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本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了存在的几个问题需在以后教学中改进:
1、教师备课不充分,对教材专研不够。以向日葵为例的9张图片,用词语概括难度较大,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成熟”“结果”一类,学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叶长出”“真叶展开”这一类专业名词就比较难接受。以大树为例子的几幅图片,有几组学生交流时认为大树是春天发芽,夏天长得茂盛,秋天落叶,冬天死亡,而没有认识到大树的生命周期是比较长的'。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2、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考虑不够,时间分配不合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写字的速度比较慢,识字数量少,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时用时过多,而最后总结出来的植物相同特点也没有记录下来。造成了课堂前松后紧。
3、由于刚接手三年级学生,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师生配合也不默契。如学生在写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时,我以为学生能写出许多课本中未提及的植物来,结果大部分学生写的是课本中学过的植物。又如老师认为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来的问题没有回答出来以及学生答非所问等等。
4、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缺少练习。比如在引导学生比较“向日葵的一生”和“一棵大树的一生”时重复啰嗦,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不多,没有进行达标检测,匆匆结课。
相同加数的和教案篇五
由于课程安排变动我走进了综合实践这个陌生的领域,经过阅读有关资料和通过教学实践经验摸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开设、操作、设计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今年四月份,我上了“植物种植”的综合实践课后,感触颇多,下面把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及课后的一些思考写下一步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本课内容非常感兴趣,其内容又贴近季节,学生平时在家里也很难有此机会身自尝试种植花草,所以学生在种植花之前的准备工作做的`特别迅速,而且丰富,研究学习及动手操作起来更是很投入。但是成功贵在坚持。
这次的观察活动:3~4月播种,6~7月种子成熟,生长周期长达12~13周,要历时3个月左右,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而且大部分的观察活动都在学校生态园进行。这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怎样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观察成为他们乐以从事的事呢?这也是我教门课的困惑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