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一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这两个多月来的地理教学,本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认真研讨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二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三
1。有效性提问的启发与培养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类型多为记忆型提问(如:什么是季风),观察型提问(如:找出地图中里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问(如: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此三种提问类型均为低层次提问类型,主要考查学生的书面知识记忆,以及学生观察直观材料的潜力,缺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应用型提问、探究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类型,无法锻炼学生分析、解决与评价地理事物的综合性潜力,且提问的次数较多,随意性较强,使得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提问普遍缺乏目的性与策略性。对此,有效性提问立足于地理教学目标,增设相关提问类型,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
2。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方式与资料缺乏应有的设计,一方面是提问形式过于单调,趣味性不强,无法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问利用设疑吸引法、反诘提问法、层层递进法、比较提问法等多样提问方式,优化教学的趣味性与新颖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问题设置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有效性提问明确提问的发问点,包括预设导入提问、预设衔接点提问、预设图样提问、预设课后思考提问等各种提问策略,对应不一样的教学需求,指导学生参与教学。
3。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有效性提问还具备教学的反馈与调节功能,高中地理教学的提问反馈主要存在于理答环节,在传统地理教学提问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问题答案多于问题本身,忽视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且教学提问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有效性提问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与拓展,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认真倾听,适时点拨,实现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的调节功效是指教师提问为教学建立的节奏性,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提问不重视提问的简洁与准确,模糊性问题常常影响教学的连贯性,有效性提问重视教师的提问表达技术,旨在为实现物理教学过程的流畅奠定语言基础。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策略
1。紧扣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提问类型。高中物理教学应立足于教学目标,利用多元提问类型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地理知识与潜力同步提升的教学功能。在提问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为例,可设置如“地球上淡水储量占多少”“、淡水主体有哪些”等概念性问题,对应知识性目标;透过地理图表观察,提取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对应树立学生水资源保护观念的情感性目标;透过设置“人类采取哪些措施缓解黄河断流”等问题,对应方法性目标,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在提问类型方面,应多采用应用型提问(如:运用案例归纳放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评价型提问(如:你对我国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问(如:为什么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呢)等等,创设学生的问题情境,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潜力。
2。强化教学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高中物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激励与参与功能,应强化提问方式与资料的设计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设计,比如《工业地域的构成》,可采用设疑吸引法,“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可口可乐公司为什么不聚集在一齐?”引出工业分散课题;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可加入中国玩具鸭与淘金热的故事,以“中国玩具鸭怎样在海水运动中到达英国”的设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发问点设计,发问点设计旨在满足教学的真实需求,以新旧知识的衔接需求为例,可透过预设衔接点提问来实现,比如,《人口的数量变化》,“我们已明白人口增长在不一样历史时期呈现不一样特点,那么在相同历史时期的不一样国家,人口增长又有哪些特点呢?”由此承上启下,从时光变化教学自然过渡到空间变化教学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高中地理教学实现有效性提问的反馈与调节功能,教师重在保障理答的交互性与训练提问表达。在理答的交互性方面,教师应完成基于问题的“倾听―――评价―――引导”过程。比如,教师提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哪些?”学生给出“交通与资源”的答案后,教师应用心评价:“很好,还有哪些其他条件?”引导学生探究遗漏的“水源”条件,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它会具备交通条件、资源条件、水源条件呢?”从而逐步深入教学进程。在训练提问表达方面,教师则应力求语言的简洁准确。比如围绕地球公转运动提问,教师应将诸如“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的关系”准确到“九月十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四
在现代教学中,我觉得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学习与探讨,本人从教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收获颇多,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图文对照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哈尔滨冰灯和广州花市”,学生明白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一气温分布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文彩图“台风云图”,学生形象地认识了台风及其特点。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实处。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学习与探讨,本人从教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收获颇多,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存在? 为什么地球形状是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为什么北方多沙尘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风? 为什么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断? 以上这些问题提出后,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然后通过师生探讨,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求知的快乐,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做到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多年来,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五
通过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同时强调:(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六
转瞬间高二上期已经过去一半时间,静下心来回想起这半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自己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收获,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常说教学相长,在这半学期的教学中,特别是文科小班教学中,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各种反馈,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地理主干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知识可以说纷繁复杂,但是地理主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虽然高二侧重基础,教学内容要全面,但是仍然要突出主干知识,如气候、地形、农业、工业等。哪些是主干知识不仅要自己清楚,更要让学生清楚,让学生特别注意主干知识的掌握。
其次,教学中更加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知识的趣味性和语言的幽默性。另外,我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地理主要从哪个侧面研究问题,地理应该怎么学。
最后,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注意了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如讲世界分区之前,先把每个分区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都归纳为八大方面: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城市和交通、旅游。最后世界地理讲完又对主干知识进行了总结。
虽然教学内容比较充实,也注重了主干知识的教学,但通过期中我发现学生出错的地方往往也就是这些主干知识。究其原因我感觉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上课虽然听的很好,但是下课复习巩固不够。大多数学生都是等到考前才匆忙复习,没有注重平时课下及时的复习巩固知识。二是学生虽然记住了一些主干知识,但还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很多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针对这些问题我给三个文科班的学生提出了三点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是上课认真听讲,二是下课及时复习巩固,三是要从知识的死记硬背走向知识的灵活运用。
适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针对小班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标高稍高的练习题,同时加大练习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加出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七
通过多年的高一及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学业水平测试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典故,通过典故教学法来突破难点。这样通过典故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同时强调: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八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热衷于某项事业,才会主动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们讲应该努力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我想可以从这些事情上着手: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趣闻趣事,播放相关优秀纪录片,组织野外实地学习等等,总之,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们。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很多时候十分简单的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四、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忆,记,翻,做,究。
(1)忆: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 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
(2)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
(3)翻: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
(4)做: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关注一些相关新闻事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篇九
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在高一的时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宁可歇一歇,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复习第一部分时,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偶尔进行小测试,并认真批改、讲评试卷。
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在这次做题能力大赛中,我的得分比较低,感觉比较惭愧。其实考题并不难,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发现好多题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识没有记住。以后除了加强做高考题外,还要多看世界地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帮助自己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随时阅读最新新闻,尤其是有关地理课堂方面的内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本校文科班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我将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