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隋的兴亡教学教案反思篇一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达标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4、对学生发言好的及时加分鼓励,激励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隋的兴亡教学教案反思篇二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所创立的政治机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从581年杨坚建隋至6李渊建唐,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说隋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表现欲强,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朝两位皇帝,使学生知道隋朝“繁盛”的历史,如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
隋的兴亡教学教案反思篇三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材教法一一、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
本课难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创设)。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说明从这一课至第8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中国封建社会前两个时期及其所包括的朝代,以及前两个时期的特点,再讲本课提示中的第一段,即隋唐时期包括的时间及其特点,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
三、“隋朝的统一和开皇之治”一目,讲述时最好能挂两幅教学挂图:《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和《隋朝疆域》,以形象地说明隋朝的建立和南北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这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1.隋朝的建立。2.隋统一南北。这是本目的`重点。先说明统一的历史条件,可从主观、客观两方向来分析。主观条件是隋的强大。引导学生回忆北周的历史,说明隋继承北周统一北方的局面,建国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为统一南北准备了条件。客观条件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讲这点亦可引导学生回顾南北朝的历史。再谈统一过程,即隋灭陈,南北重新统一。讲这一内容,可指导学生看课本地图《隋朝疆域》(或教学挂图)。教帅对着重指出,南北的重新统一,是在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统治时期完成的。隋统一南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陈朝本身的腐朽。这个原因是用生动的小字描述的,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对学生也不作要求。3.“开皇之治”着重讲隋文帝在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没从经济方面去讲,因为均田制等内容初中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也不必补充。“开皇之治”先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总体概念,即“三省六部”,教师可让学生读注解,不必详细解释,具体内容到下一课再去讲。再讲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形成。由于前面并未讲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教师在此也不必多补充,只要说明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而个是重才能,就可以了。关于科举制,也不要多作补充,以免加深难度、这里特别要注意,科举制的形成不属于隋文帝政治改革的内容,因为科举制的确立是在隋炀帝时期。
小字隋文帝崇尚节俭,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课下阅读,不作要求。
本目最后一段,概括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讲述时可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等内容,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这就使经济逐步繁荣。
四、“隋朝大运河”一目,教师讲解应注意以下四点:1.讲明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2.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隋朝的大运河》,讲明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和中心、全长里程等。这张地图要求学生理解,但运河各段名称,不作要求。3.强调指出,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指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彩图《扬州大运河》,说明这是现今在历代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大运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4.还要强调指出,大运河是几百万劳动人民用血汗开通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隋炀帝时期劳役繁重的历史见证。课本上有关运河的一段小字,是为了从科学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运河的开通,以及运河的长度和作用,不要求记忆。
五、以上内容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小结一下,然后启发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题目。当然,教师在本课全部内容讲完之后,再小结提问亦可。
六、“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一目,虽然是从三方面(营建东都洛阳,乘龙舟出游,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叙述隋炀帝的暴政,归纳起来只有一点,即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兵役。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隋朝人民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终于举行了农民大起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讲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是为了说明这些战争给隋朝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不在于叙述战争本身,对战争的经过,教师不必补充。本目课本上的图画《隋乐舞俑》是为了说明隋炀帝的奢侈腐化。
本目中的小字,也是为说明隋炀帝的腐化和无限制地役使百姓。其中隋炀帝的虚荣浮夸一段,是很好的历史借鉴,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
关于隋朝灭亡,讲述时最好能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教师指图说明隋末农民起义规模之大,起义有几十处;范围之广,从《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地图上标明的火焰,即时看出。教师不必讲出众多支起义军的具体名称,以免繁琐和加重学生负担。为生动起见,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农民军讨伐隋炀帝文告上摘录的两句原文。从而再一次激起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同情和对暴君的痛恨。关于隋朝灭亡,说明隋炀帝在统治瓦解的境况中,死于江都。隋朝虽然繁盛,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很快就灭亡了。
七、以上内容讲完,教师可小结最后一个目的内容,启发学生回答“隋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王朝?”
八、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可用课本前边的提示内容)。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的兴亡教学教案反思篇四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重点是隋文帝和大运河,难点是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及其作用。课堂的环节很流畅,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到位。针对重点内容大运河,设计的动手绘图,使班级的气氛进入高潮。同学们很认真的绘图,在他们认真的神情里,我看到了希望。使得本课重点突出。为突破难点设计了两个小组探究活动,大家积极的参与,结论很快得出。当对人物隋炀帝进行评价时,班级一团糟,无法控制。我刚提出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话音未落。有同学说;功不可没。还有同学站起来说:奢移腐朽,贪图享乐,穷兵黩武,暴君一个······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各自寻找论据证实自己的论点,非常认真。我在一旁静静的看,无心也不想制止他们。一会儿,在他们的争论中,就把隋炀帝的功和过罗列的很清晰。
本课留有遗憾:
1、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在课上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也没有时间给予总结。
2、繁盛一时的隋朝这课。在课堂上“繁盛”体现的充分,而“一时”并没有充分阐释。
隋的兴亡教学教案反思篇五
讲述过程中挂绘制的《隋朝疆域》图。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副板书:“随”。然后擦去“走之”。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由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
在框图的相应位置标写“长安”。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
板书:(581―589―618)
提问:隋朝的疆域四至。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他不仅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而且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皇之治。
板书:文帝杨坚开皇之治
文帝即位以后,实行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三省是尚书、内史、门下,分管全国政务、起草政令和审核政令。三省长官都称宰相,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板书:中央设三省六部
六部为吏、礼、兵、刑、民、工,在尚书省领导下分管各类具体工作。六部的'制度被以后各朝沿袭下来。
副板书:吏、礼、兵、刑、民、工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民部为户部。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明清只保有六部。
板书:地方减为州县两级;
在地方,精简机构,把原来州、郡、县三级管理减为州县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板书: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同时,改革人才的选拔举荐制度,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个人努力参政。这样,不仅有利于把真正杰出的人才选拔出来,也把选吏的权力由士族手中集权到中央。以后各朝相继沿用科举制。读书做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
隋文帝的改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有重大建树。581~600年,他的年号叫“开皇”。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比较清明,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20年间,社会财富增长,国家控制人口翻了一番,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隋文帝毕竟是封建帝王。他贪得无厌,长安、洛阳一带的大仓库已经堆满粮食和布帛,仍旧向人民征收财物。他晚年刚愎自用,崇信佛教,营建华丽的仁寿宫。
604年,隋文帝去世。隋炀帝杨广即位。
板书:二、隋朝大运河。
把用透明塑料片绘制的《大运河》图贴在框图内,标明洛阳、涿郡、江都、余杭。
605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农民,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杭州市,以洛阳为中心,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
指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大运河示意图,识别河段和城市,指出广通渠不属于大运河。
板书:三、暴君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重新统一有功,率兵灭陈。平日伪装仁孝俭朴,讨文帝的欢心。
隋炀帝即位后征发数百万人开凿大运河,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这项工程受惠当时,又造福后世。历史上对开凿运河一事,仍以肯定为主。
为了满足骄奢的欲望,他下令营造东都洛阳,建造豪华的宫殿,每日役使民工200万人。
大运河修通后,他多次乘龙舟由洛阳至江都。随行船只5000多艘,绵延200余里。光拉船的纤夫就有8万多人。沿途还得迎送,准备供品和生活用品。各州、县人民疲惫不堪。
从612年起,他连续3年对高丽战争,进攻都失败了。最多的一次用兵100万。供应装备和粮食的民工有几十万之多。
据历史记载,隋朝户数890万,人口约4000万。服劳役和兵役的劳动人民经常有三、四百万人。无休止的征发使千千万万农民离乡背井,大量土地荒芜。或者死于战争、劳役,或者死于饥寒交迫。人民忍无可忍,终于举行大起义。
板书:四、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的暴政,无限制地征发徭役、兵役,终于导致了全国规模的人民大起义。
611年,山东长白山王薄率先领导起义。
在各地响应的起义中,以河南瓦岗军最有名。领袖前有翟让,后有李密。他们大败隋军主力,围攻东都洛阳,号召天下人民反隋。他们在文告中谴责隋炀帝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河北窦建德和江南杜伏威也很有名。
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瓦岗军最强盛时有几十万人。
贴起义标志火炬。
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
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3.课堂讨论
给学生约5分钟时间看书,重点在“暴君隋炀帝”。导读提问:
1.隋炀帝是隋朝第几代皇帝?在位时间是何年?
2.隋炀帝是暴君,暴在哪里?
3.他下令修大运河,完成了科举制度,可以将功抵过吗?
4.秦朝与隋朝,秦始皇与隋炀帝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完全相同?
5.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光用好或坏可以说清楚吗?
整理板书
组织学生小讨论。做结论。
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但是,我们并不因此否定隋炀帝做过的一些好事。率兵灭陈,完成统一。这主要是隋文帝的功劳。他下令开凿大运河。广大人民群众是修运河的英雄。他在位期间,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历史地评价人物,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功与过的界限在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的人民利益。对一个人的最后评价,要看主流和方向,比较功与过。
隋炀帝即位之初,以功为主,修通了大运河。以后滥用民力,成为罪恶罄竹难书的大暴君。最后被人民起义所推翻。
4.课堂小结
请同学看课本第7页,重点提示。
我们今天讲了隋朝。581年杨坚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重建统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开始了。
隋文帝杨坚是位杰出的皇帝,他勤于政事,崇尚节俭,设置三省六部,精简地方政权,开始用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他在位时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
第二代皇帝隋炀帝杨广下令凿通大运河。涿郡、洛阳、余杭三点,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勾通海、黄、淮、江、钱五大水系,全长四、五千里。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唐朝人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隋炀帝并非因运河亡国,而是残暴地滥用民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们辛勤劳动、创造了社会繁荣,开凿了大运河。他们英勇斗争,推翻暴君隋炀帝,使以后的几代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不得不宽政爱民。当时,人民起义的杰出代表是瓦岗军。
边讲边指板书和地图。
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