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庐山的云雾课后反思篇一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首先,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由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来抛出问题“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以此来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即庐山云雾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2、3两个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然后进行分段讲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学生用读最吸引自己的一种姿态的云雾来展开学习。在本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而我就结合课件展示了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与妙处。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不同方式的朗读以及对“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抓关键字的记忆来训练学生背诵。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的面对千姿百态的云雾,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一想象没有设计意义,缺乏目的性,因此需删除此环节,减少累赘。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瞬息万变”这个词语的理解来展开教学。学生们理解了“瞬息万变”就是指云雾变化快而且多。然后到文中去找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字词,从字词中理解快,并重点理解加深记忆便于背诵。而对于体现庐山云雾变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种,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不仅仅只有这些变换,还有更多更多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用“刚刚还是 ,转眼间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的句式来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变化。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不够丰富、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没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适的比喻句来进行填空。因此,经过考虑,这里可让学生用第二自然段中云雾的姿态来填入,在展现云雾变化多的同时又巩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谓是一句两得。
最后,我通过配音乐、庐山云雾的视频图片进行诗文朗诵,在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特点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真正理解“流连忘返”,做到首尾呼应,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一种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一些《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一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三部分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作者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 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共同点评,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再次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讲授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为了让学生体悟云雾的变化之快,我引导学生抓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语句,为了感受云雾的动态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过个别读、分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语言的美,学生如临其境,脸上写满了对美的向往。
庐山的云雾课后反思篇二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绕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修理。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今天,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上新课前,我抓紧学生喜欢朗诵古诗的兴趣,因势利导展示宋朝著名大诗人苏轼在游过庐山之后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之美人尽皆知,它到底美在哪里?进而讲到庐山的云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变成图画,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体学生对这个仙境一般的庐山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云雾是很抽象的,因此我根据本课比喻句较多的特点,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这样的学习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画的是什么地方的云雾,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说完后,我在加以引导,作者具体描写了四种姿态的云雾,其实云雾不止这四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你展开想像。做一个小小的美术家,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学生画,画完后,师生共同交流。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学到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鼓励他们进行想像绘画。通过绘制出来的直观画面在让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的意思,让他们领会作者使用“戴、系”等动词的准确与贴切。
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语句及文中的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像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像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的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我从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云雾在瞬间还会有什么变成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想像,踊跃发言。启发学生充分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之后,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想像云雾在瞬间还会变成什么?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和感受谈谈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高了他们的想像力和朗读水平,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而美。
庐山的云雾课后反思篇三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本文中呈现了几个教学亮点:
一、紧扣关键词,体会变化美
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千姿百态”进行体会。我先让学生默读,找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白这段先总后分的描写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时代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悟课文的语言美。庐山云雾的形态还有很多很多,最后媒体展示云雾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说形态,加深对云雾特点的感悟。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牢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在读好关键词的基础上,把关键词放进语言环境中,层层深入,从字面到含义,到想象意境,通过让学生读读、议议、品品,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碰撞出了有效生成,推进了学生入文理解、融情入文。
二、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如男女生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品庐山云雾“瞬息万变”时没有很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图片,重点词语“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没有通过品读很好的感悟,对文中的省略号也未展开一定的想象,来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在品读这一自然段时没有深刻感悟,致使后面背诵该自然段的训练不是十分顺利。写话训练的点应该放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之后,写写学生们展开的想象,还看到了云雾的哪些变化?这样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用总分的写法,来写一段课外描写景物的片段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最好把这个设计放在课后练习尤为恰当。
近日,我面向本校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庐山的云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这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写,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写作方法,产生写作的欲望,做到读写结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并通过事先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了庐山云雾的美。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形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写出云雾的特点的。如:发动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交流,教师同时参与学生交流,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明白这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运用了许多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画简笔画,展示不同方位的云雾的形态,加深大家对庐山云雾特点的感悟。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等语句加以文中的饿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力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地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多媒体出示庐山风景图。
师:这就是景色秀丽的庐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庐山都有哪些景色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
生: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作者最喜欢的是庐山的云雾。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更”这个词语读出来的。
师: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这种感觉读出来的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自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一生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好)
师:谁愿意再练一练?(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一听就觉得庐山的云雾很神秘,他强调的是后面的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他的语气读得很重,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
一齐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齐读)
师:如果我请你们到庐山浏览,你愿意吗?(愿意)
启发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山上浏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还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了云雾,在天空中行走,你仿佛到了哪儿?(进入了仙境,你仿佛变成谁了?(仙人)
引读:难怪作者说,在山上浏览,__。漫步山道,___。
师:加上你的想象读这两句话,就会读得更美。(学生齐读二、三句)
交流:
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师板书:千姿百态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师板书:瞬息万变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什么叫“千姿百态”?(姿态很多)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呢?
生读:“山头、山腰、山谷、山峰。”
师:这两句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这段话就是总分结构段落。
师:请大家再读二三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板画山峰。
师:你们的脑海出现没出现画面?
师问: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请四个同学上台在山峰上画出你想象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生上台画)
师:懂了,从你们的画中,我看出你们读懂了。让我们再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千姿百态的云雾。(齐读第二节)
师:其实作者只是选取了四种典型云雾姿态向大家作介绍,它还有许多姿态呢?想不想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看完了这些姿态的云雾,你最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现在让你再来说这一小节时,一定会读得更精彩。齐读,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好像来到了庐山,见到了庐山千姿百态的云雾。
想不想庐山千姿百态的云雾永远留在脑海里?(背)
你能通过你的诵读让老师感觉到云雾变化的快吗?(准备一下比赛读)
(刚刚还是___转眼间____明明是____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______)
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怎么不让你、我赞叹。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这份感情吧!(师生齐读)
身处在云遮雾罩的庐山,看着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谁还会舍得离开呢?今天就让我们多停留一会,多感受一下庐山的美好呢?(播放庐山风景图片)
课文最后一段有个词语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读一读找出来!(出示流连忘返)其实流连忘返的不只是作者,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吧!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景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搜集介绍庐山的资料,可是,由于我们农村条件有限,学生缺少搜集的资源,学生仅止搜集到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虽然如此,学生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
庐山的云雾课后反思篇四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 )(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学完这两段后,我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积累了语言,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积累奠定基础。
庐山的云雾课后反思篇五
上新课前,请学生谈谈庐山有那些著名的景点。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到:宋朝著名大诗人苏轼在游过庐山之后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因势利导,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庐山的云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运用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体学生对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学生画好后,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并说清分别画的是什么地方的云雾,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说完后,我在加以引导,作者具体描写了四种姿态的云雾,其实云雾不止这四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你展开想像。做一个小小的美术家,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学生画,画完后,师生共同交流。
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借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课件,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学到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鼓…励他们进行想像绘画。通过绘制出来的直观画面在让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的意思,让他们领会作者使用“戴、系”等动词的准确与贴切。
庐山的云雾课后反思篇六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背诵他们熟悉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这首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让学生渐渐走进庐山,这时再引出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指导“庐”和“瀑”的书写,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四会字,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写错,故在上课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后,从“在庐山,最有名的还不是瀑布,而是它的云雾”导入课文,在自读之后进行段落单独初读,接着就是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过程。首先就是“幽谷、游览、似乎”,在这三个词语中分别指出注意要点,“幽谷”的含义和“游览”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读音和近义词,接着是“飘飘欲仙”和“腾云驾雾”这两个四字词语的意思,特别抓住动词来体会,并让学生自述了成为仙人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学生对这些词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庐山的风景秀丽。
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第二小节着重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底有着怎样的形态呢?引入课文,自读后让学生找出这一小节的动词,从动词身上找寻突破口:“笼罩、缠绕、遮挡、系、戴”,动词最关键的就是理解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面出发,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有的在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用身边的“无字词典”来理解和运用,效果不错,最后两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系红领巾”、“戴眼镜”,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特别要说明的是,为了让“教考合一”,根据当前的形势,我又让学生实践了“弥漫”的“漫”字的“一字多义”,学生在运用中也能得心应手。后来让学生带着这些对词语的理解,回味课文,朗读起来明显会好得多。
再后来就是第三小节,第三小节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其中较难理解的就是几个四字词语,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字,活用“引申”的办法让学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后,回归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结束全文第一教时的教学。
课后,我向王校长请教的时候,王校长指出:从总体上说,这节课完成了既定的课时目标,课堂反响也较融洽,但依旧是在操作和引导上的功夫还欠火候,有两个问题,提出了之后学生并未能领会,导致有些冷场。可能是由于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预见到这点,没能很好地从“儿童立场”出发,换位思考,还有就是朗读的少了些,这篇写景的课文更应该多读,多让学生在朗诵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后也会注意到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认真地研究业务,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这里再次感谢王校长的教诲和师傅刘亦老师对我的付出和指导。
庐山的云雾课后反思篇七
这几天,心里一直在想那节语文课,总是觉得无名的失落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幸运。失落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享受那节课的教学,孩子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些许的幸运是,得到了老师的帮助,让我真正懂得了,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懂得“享受”。享受该是一种让人很向往的心境吧!《庐山的云雾》,听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如此美的文章,我在备课的时候,产生了矛盾的想法。一则,如果尽情的让孩子去看图去欣赏去达到那种美的意境,那课堂上的气氛一定很好!而如果一味的去欣赏去感受那种美,是否学不到语文知识?想来想去,还是将两者结合,于是乎,也做了课件,图文并茂,这样,孩子该算是能体会到美的同时,也能学到本课要达到的语文目标吧!并且在备课的时候加上了些煽情的语言在里面,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自己根本没有进入到那种美的意境中去,一味追求的是孩子的语文知识培养,把本来很美的文章上的一点不美了,连自己都感受不到美,享受不到美,又怎么去要求学生达到那美的意境呢?课后,反思着的同时听取了市教研室汪老师对自己提出的意见。
她首先让自己说说,如果再上这样一节同样的课,现在又会怎么去上?当时说了许多,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许多的不尽人意。自己的一番话说完,汪老师开始了她的点评: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突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首先就要感悟课文,淡化知识教学,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美。在让孩子体会美的课文内容时,可以通过老师的情感去感染他,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和图片去绘声绘色的.描述,这样孩子同样可以感受到美。当然,汪老师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但是,从她的点评中,我切身体会到,感受美,是这课的关键所在。
从各方面去感悟课文内容,想尽方法去让孩子体会到美。曾经自己好像写过关于教师带着怎么样的情绪上课会影响到孩子情绪的反思,今天同样要进行反思,如果当时自己带着一种美的心境去上课,也许课堂上的孩子会享受到美;如果当时自己享受着教学的快乐,也许孩子也会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如果的如果……那一节课,已经结束了,可反思没有结束,恰恰是另一个阶段反思的开始,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去享受着课堂上的学习,包括课堂外的学习?!教师享受教学的同时孩子享受学习,那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种课堂氛围,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