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永远的歌声篇一
《永远的歌声》这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师生间真挚的情感,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让他们有机会无拘无束的说,在说中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就这节课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以情入境,体验师生之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 “文中的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们对老师的一片深情?”为交流的主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由地说、补充说、选择说、异样说。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发展,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困,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高了。课文重点,难点在学生说的过程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文章主题明确,即孩子们对老师诚挚的“爱”。为了更深地体味到这一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字词。如抓住第七自然段中一个“拽”字,联系上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孩子们是那么喜欢老师,当知道老师生病不能唱歌时是多么着急,从而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关心和爱;又如第八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学生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孩子们抓鱼的情景,更深入想到他们抓鱼并不容易,但为了老师还是不顾一切的心情。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学生自然感悟到蕴藏在细微之处的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爱”的真谛。
“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怎样读才是“读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个示范,我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如教学含有“悄悄地”这一词的句子时,我抓住了“悄悄地”这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孩子们为什么要“悄悄地问”,会怎样“悄悄地问”,从而体会孩子们真挚纯朴的爱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还有“干脆”一词,我让学生通过对这个词的体会去感悟上下文,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从语言中读出来。
永远的歌声篇二
《我的书包》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中的一节“设计·应用”课。结合教学内容,我在此课中主要抓住了几个点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一处是复习以往学过的设计图的相关知识时,我引用《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处是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具有独特功能设计的书包后,我用《弟子规》中的“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进行的总结;再有一处就是学生进行设计表现前,我用《论语》中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鼓励学生要奋起直追,即使不能超越别人,也要超越自己。
授课时,我或口授或板书传统文化,基本上完成了自己预先的设计。但是课后回味时,我觉得自己在阐释和引申传统文化时,语言处理不够简练,随意性太强。还有就是在让学生说说想给什么人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书包时,当有学生说要为残疾人设计带轮椅功能的书包时,我马上就表扬这名学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却疏忽了《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如果用在此处不是非常适合吗?孔子有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看来我要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素养的一部分仍需不断努力。教学中我还要重视对学生发言的预设评价。
这其实就是备学生,了解学生对某些问题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回答,然后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像我这样传统文化底蕴不深厚的人来说,尤其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在预设评价中的运用。
永远的歌声篇三
爱是无形的,它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爱是永恒的,它使人终生难忘;爱是伟大的,它给人无穷的力量。本单元的主题是“温暖的记忆”,把我们带入爱的世界,感受到一段段故事中饱含的不同方面爱的经历。
《永远的歌声》是以师生爱为主题的文章。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是学生熟悉的小学生活的人和事。本课我主要是抓住“感知课文——理解内容——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带领学生理解感悟,并树立起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教学中自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我注重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文本知识提高语用的能力。
1.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文中情和意。----是阅读的常用方法。
2.“学生为老师捉鱼”中,学生捉鱼的动作,把我们带到了捉鱼的情境中,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同时告诉学生“准确用词”有助于表情达意。
3.学生通过课文中“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的寻找,体会,引导学生描写方法的运用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4.总结学生为老师“抓鱼、采草药”的事情,让学生明白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方法的有效性。
5.本课结构特点“首尾呼应”,明白这样用的好处,提醒学生习作中去运用。
尽管我作了充足的准备,但是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读的不够多。
2.安排的小练笔,由于时间的问题课堂上没有完成。
3.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明白提问的方向,造成教学的间断性。
永远的歌声篇四
这次公开课展示的是《永远的歌声》第一课时。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是学生熟悉的小学生活的人和事。本课我原本计划是抓住“感知课文——理解内容——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带领学生理解感悟,并树立起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但是,由于初次教语文,又被不熟悉的导学案牵制,导致在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展示中,将原本构思好的思路生拉硬拽的支离破碎。
1、没有深刻理解导学案的作用。
在基础知识达标时脱离导学案的指导,一门心思想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能面面俱到,结果导致导学案沦为检测后的练习。
2、检测过后的信息反馈不足。
基础知识检测后没有及时让学生反馈易错字词,询问过后便仓促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易错字词的收集和讲解明显不足。
3、字词方面耗费过多时间。
第一课时应该是涵盖“基础达标”和“设问导读”两个部分的。由于对教学过程设计的不严格,在此部分耗费时间过多,将设问导读环节直接忽略,使课堂不但违背了初衷,甚至严重偏离了轨道。
4、阅读时间不足。
这是一篇能触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课文,如果在开课一始就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事半功倍的。
而整堂课上,唯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的积极配合和基础知识部分的完成。反思又反思,对于接下来的课程,我不会气馁,反而有更多的激情去继续学习。失败并不是这节课唯一的结果,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在此,无论那些老师能看到与否,我依然真诚的感激她们对我的指导和肯定,这将是我语文教师生涯中最初最美的评价,因为她们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原动力!谢谢!
永远的歌声篇五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感觉高大上的数学课堂,离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有差距,因为我们没有名家的风范,更缺少那份堪比常人付出,所以回馈回来的课堂与名家相差甚远。但是扎根于实际生活的课堂却就在我们身边。本次数学优课大赛,足以令我深刻反思与学习着。
从“新”入手。《图形的周长》被无数名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生动的演绎过。怎样在这些精彩的好课上有突破是个难点。在全校数学老师齐心协力的研讨下,最终我们将本节课与学校的生活课堂结合到一起。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于生活课堂。很多时候“新点”就是根本点。再精彩的事物都无法脱离一个“根本”二字。而生活就是数学的根和本。
从“生活”入手。整节课以“解决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这一生活常见问题为导向。继而引出封闭图形、不封闭图形、周长概念以及周长测量等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是生活常见问题有又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不封闭图形与封闭图形的认识,通过指一指、说一说让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了然于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习得概念。相框铁丝花边很好的展现了封闭图形,十分形象的让孩子们记住并了解了这两种图形。找身边的周长、找身上的'周长等活动正是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习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从“合作”入手。在探究需要多长护栏时,课堂上我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旨在让学生理解概念并自己动手测量出周长。并注重渗透对不同图形方法的测量。整堂课学习过程其实早已转化成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小组活动是最难把握的环节。演绎一次会有一次的效果,相同,演绎十次的课堂会呈现出十次截然不同的合作效果。小组交流环节是被誉为最难掌控的环节。而在本节课,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在课堂预设范围内的问题。比如在交流“长方形需要测量几条边?”时,孩子们答案不同,四条边或者两条边。当问题及“为什么”很明显孩子们已经忘记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纠结在不知如何表述。“因为上边那条线和下边那条线一样长,所以量两条边就够了”“长的线和短的线各有两条,加起来乘二”……很明显孩子们对于长方形的特点已经内化,但是如何正确流利的表达是有问题的。于是在此处与学生进行了旧知的回顾。我们之前已经学过,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两条长的边叫“长”,两条短边叫“宽”……即使如此在最后的练习环节,当出现长方形时,学生依然不知道运用特征来解决问题而是将目光盯在不严密的图形边角上。可见,概念内化以及概念的准确表达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在学生交流圆形周长的测量时,小组合作效果较好。但是小组内的同学对于如何正确流利的表达还是有欠缺的。
从“主次”入手。小组合作探究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心形。让学生逐一上台交流耽搁时间而且效果未必见好。于是在交流环节我从引导上做好了详略之分。三角形重点交流,学生要上台指给大家看测量的边分别是哪些,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的周长需要将三条边加起来。长方形的测量就需要让学生猜一猜测几条边,复习巩固旧知。而且将信息窗2的知识在本环节进行了渗透。正方形则需略,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学生轻松答出,只需测量一条边,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紧接着进行不规则图形的交流。方法一样时,只需要交给学生,上台演示一种方法即可。剩下的图形不必重复浪费时间。有主次详略之分的交流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最后的实践活动环节,为学生编织一道真正符合生实际的实践作业。这样数学真正的又回归到了生活中。
本次优课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在成长中、锻炼中收获感动。在研课、磨课、讲课的过程中,无一不是整个学校数学组教师团队智慧的凝结。感谢他们的孜孜不倦,不辞劳苦。感谢区教研中心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生活是一本大书,首页写着起航,目标在远方。我们的数学梦也将在此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