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写话的教学反思篇一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诗句、诗意和作者。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们接触过“文包诗”的格式,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又重新接触这种文本格式,一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篇课文和《咏华山》还是有区别的。《咏华山》是通过记叙的方式向我们出示了“文包诗”的格式,而本课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英英学了古诗之后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式,也教育我们每个学生要养成主动与人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让学生读后说想法,而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分角色表演。
在上课伊始,我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学生们在视频中初步地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每篇课文朗读至少5遍以上,这样才能令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学生自己去寻找想要合作的小伙伴,一人演英英,一人演奶奶。我看到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想听老师干巴巴地讲课文。
在表演之前,说明要求:在5分钟之内,争取把对话的内容了解,并能轻松自如地表演出来,特别强调了第二部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话的内容也比较多,所以这部分可以看着书读,但最好还是要能够背诵下来。接下来的5分中,除了马某某,其他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并开始表演了。我看到她自己在那里闷闷不乐的,不能让她自己坐在座位上,因此,我让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我配合着。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尽情地表演。有的同学为了能够被老师肯定,在不断地练习,并把第二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了。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都几乎准备好,就等着“一决高下”。学生们跃跃欲试地争相举手,都想第一个表演。为了起一个不错的开头,让一组优等生来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说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表演的时候自己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学生们表演的时候,为了让他们更加轻松地展现,和他们开几句玩笑,“这位奶奶好可爱呦”“这位奶奶好瘦小呦”“这位奶奶长得真漂亮”……这样既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还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可谓“一石二鸟”。
学生们在表演中尽情地表现出了英英和奶奶对话的表情和语气,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个个都彰显本性,甚至有的同学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你都能把第二部分背诵下来,我会比你背得更好,学生们在这种你争我赶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要勇于突破自己,具有永攀高峰的决心。
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在表演中自己都有哪些收获。“我的收获是百分之百”“我了解了《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我明白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我并没有过多地讲解对话的内容,学生们在表演中自己感悟到,领会到的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是比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的效果要好,还提高了学生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李白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心情,结合第二部分的对话内容对《静夜思》中每句诗进行了分析,并让学生在书中标注出每句诗的含义,把“疑”“地上霜”“举头”“低头”等词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进而了解了作者在月圆之时,见到的皎洁月光映在自己的窗前,仿佛是地上的“白霜”,暗含了天气的寒冷,更多的是表达了作者只身在外的孤寂之情,借以月光,想起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二年级写话的教学反思篇二
《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
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并有效利用搜集资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大语文观,它强调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所以,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瀑布的资料,从课堂的汇报可以看出,通过搜集交流,学生对瀑布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而是围绕瀑布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一种大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搜集过程,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交流之后,要求学生“下课以后把所有的材料都粘贴到墙报栏里,大家都来读一读”,使材料发挥了最充分的作用。
2、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拓展,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相机进行了创新思维的拓展教学。如: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瀑布的声音让学生听,然后猜猜是什么声音,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音不仅像诗歌中所描述“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有时还像火车疾驰而过的轰鸣,像闷雷滚动,像万马奔腾……又如:学生观看了瀑布的图片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你刚才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学生说,有的像白色的马尾,有的像一条长丝带,有的像又宽又长的水帘子……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显示出创造性思维在他们身上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可是也有不足的地方。虽然能够重视学生的朗读,体现新课程“以读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但还不够深入。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同桌互读、男女分读、小组读、集体读,配乐读,加动作读等,更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读出感悟,读出体会。同时,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和评价上还应该更为细致和耐心些,要说到点上去,更加富有人情味和鼓励性。
二年级写话的教学反思篇三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在幼小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从老师设计的教案看,初步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在指导书写方面,可以把生字的掌握要领再详细些,这样对学生们写好字的要领掌握的`更详细些。
在读中感悟词语的意思,抓住了识字教学。对关爱他人有一定的感受,效果很好。
在指导书写方面,可以把生字的掌握要领再详细些,这样对学生们写好字的要领掌握的更详细些。
对子(对联)是汉语言的精华,说对子、写对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儿童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尽管他们还没有正式学过关于对子的知识,但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有了一定积累。因此,在设计课的进入时,考虑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做到了向课前延伸。这既有利于沟通课内外联系,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相对的词句让学生多练习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几个生疏和重点的词句的大意,试着运用到句子里加深印象会很好的。
二年级写话的教学反思篇四
今年,我首次教学新课改的二年级语文,我发现二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多,写字量也特别大。二年级上期就要会写350个字,除此之外还要会认450个字。
鉴于识字量之大,因此,在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但是我发现这样预习的结果是好的越来越好而差的学生却越来越差。因为那些好的学生他们会很自觉的按老师的要求的要求去做,一般也会做的很好,而那些比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父母不在家里,根本就没有人辅导他们,于是预习变成了一纸空文,第二天,什么也不知道。字不会认读,课文也就无从下手。那些预习了的学生就会情绪高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却只能坐在那儿一言不发。这时如果不注意到这群孩子,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来越差,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脚步。我采取的措施是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多请这些孩子,但是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经常请这些不能回答问题的孩子而忽略了那群想竭力表现自己的好学生,也是不行的,太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了。于是,我又想了一个办法,每一堂课刚上课时,我就宣布我会在这节课检查完预习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而问题就是刚才大家认的所有的字,如果到那时还读不到,再给以小小的惩罚。这样以来,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提高了,每个孩子的心里就像揣了一只小兔,他们是既希望被老师点到又怕被点到。于是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请中下游的学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偶尔也请比较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那些在家里没有预习的学生能够在老师检查别的同学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认识尽量多的汉字。以此来缩短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
仅仅是在认字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因为接下来还有比认字更艰难的事情,那就是读课文。我发现二年级的课文比我小时候读书时记忆中的要长的多,例如二年级上期的第八课《难忘的一天》,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给邓小平爷爷表演计算机操作的经历。全篇课文整整六个自然段,三百多字,不认识的字多达34个,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大人来说在短时间里会认这些字,并且将这篇课文读通顺,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一群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呢!于是,我就想如何把难度给孩子们降低。我把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再根据课文段落的长短和每个小组的实力来分派任务,比如第一组的同学就负责读一二自然段,将这两个自然段读熟,读流利。然后四个小组来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一共有两项。比赛第一项,看哪个组的任务完成的最好,第二项,看哪个组的学另外三个组学的最好。这样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斗志昂扬,都想战胜别人,最后评出的冠军小组就当小老师,来教全班的同学朗读课文。
除了认字以外,需要会写的字也比较多,平均每课都有8个字要求会写。如果想要学生个个都不落下,就必须得课课清,每篇课文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听写,有错误的还要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听写,这么以来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怎么办呢?于是,我开始仔细调查和统计我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将他们进行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家长在仔细认真的辅导孩子,当然这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一类是有家长,也有能力,但是却疏于对孩子的辅导。另一类就是家长或许在外打工,或许没有能力辅导的。对于第二类的孩子,我主动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让他们明白这样做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重要。当然,一个电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这样,从两方面入手,效果就会好一些,可以把一部分第二类的孩子转化为第一类的孩子。对于第三类的孩子,就将他们分派给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孩子。这样以来,可以让我从烦琐的听写字词中抽出时间来,思考其他的问题。
我认为学生的座位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在每个学期的开始我们老师往往会很费精力的去编排全部学生的座位,既要考虑学生的高矮还得考虑学生的纪律以及学生的视力等情况。真是煞费苦心,有时往往是顾此失彼,经常觉得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非常遗憾。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学生的情况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座位。例如在刚开学的时候,我会考虑要先整顿好全班的纪律,于是会在纪律性较差的同学中作重点调整,例如将纪律较差的同学调整到比较醒目的位置,并且将他们岔开,周围都安排一些自制力较强的学生。在期中的时候我会考虑全班的综合情况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将学习好的学生和中间的学生调在一起,中上的和比较差的调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而在期末的时候又会在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中作适当调整。例如,将特别差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中间的调整到一块儿,这样便于老师的分层管理和指导。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作业安排和辅导。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期多里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点反思,也许它会显得非常稚嫩,只有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
二年级写话的教学反思篇五
《假如》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这首诗歌在写作特色上,结构相同,结尾用省略号留有悬念,便于想象,语言通俗,朗朗上口。本课教学,我注重情境创设,以“师情”激“生情”,以“语境”创“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品读、领悟。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本节课我努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小节时,通过多媒体,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两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换位思考。“你就是寒风中的一棵小树,你会怎么样?”在第二小节中,让学生发挥想象,“鸟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它会飞过哪些地方?会遇到什么困难?”通过想象,感受鸟妈妈的艰辛以及小鸟等待妈妈的焦急,在想象中帮助学生理解了小鸟急切需要食物的心情。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二年级写话的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上了古诗《梅花》的公开课,我的感触颇深。教学环节设置比较有创意,利用多媒体ppt,出示梅花与其他不同季节的花朵图片对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比,能更深刻地体会梅花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很多学生都很聪明,带读几遍之后大致上都可以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了,甚至大部分学生到下课都会背诵了。但我知道也有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幻灯片操作不熟练,其中有一个超链接没有处理好,原本准备边播放音乐边朗读的,结果音乐没有放出来。
2、引导学生朗读还是稍微偏少,本诗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来更好的理解诗句意思,但是读地还是不够多。
3、讲课的节奏和侧重点稍微有些偏离,针对句意方面讲解稍多稍深,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还是不太能够理解,应更多地把侧重点放在朗读上,反复读。
4、课堂上没有顾及全体学生,有十几个学生一节课没有提问到一次,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通过这次讲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认真修改教案,调整思路,争取下次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