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性散文类书籍篇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一旦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变化.其变化往往最初表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必将折射为人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而对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内的传统观念的沉思和探索正是哲学对时代精神精华把握之已任.
作者:张正明作者单位:学术交流杂志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名:北方论丛pku英文刊名:thenorthernforum年,卷(期):“”(4)分类号:b804.4关键词:知识经济生产方式观念转变思想性散文类书籍篇二
一、在城市的黄昏里喝茶
黄昏,一切都将落幕,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字眼。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黄昏是很生动的,它让你产生许多联想。比如即将来临的月光,月光下的公园,公园合欢树下的情侣。对我来说,没有比黄昏更美的一段时光。我很在意,也很钟情这段时光。它让我感到愉悦,血液流淌畅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黄昏来临,这时候,没有特殊的事情,我一般都会坐在阳台上。其实,阳台上没有风景。眼前都是错落的楼房,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鲜感。赏月,似乎还早点,月还没有升起。倒是黄昏的落日,有点绚丽。遗憾的是,黄昏的落日,有点短暂。这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此时,我坐在阳台上,只是喝茶。
一张桌子,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子,那一片片的叶子,就生长在里面,绿莹莹的生机无限。我看这些叶子,就像看见满山的绿树,它让我身心轻松。一只杯子,里面就是一片风景。这样的风景,我总是在黄昏里悠闲的欣赏。黄昏时分,在一片小小的天地里,它让我看到的了春天。
杯中的水,淡绿淡黄,那是被绿色染的。这样的颜色,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它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口渴。当然,这不是被污染的水,浑浊,散发着阵阵恶臭,你不会恶心。不过,你不要去想那些可恶的污水,那样,是没有胃口的。此时此刻,你就在大山里,你就在森林里,你看到的是一眼山泉,那水,是来自岩石深处的地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一种诱惑在里面,挡也挡不住,忍不住就喝了一口,清冽甘甜,再喝一口,清香盈喉。
在黄昏里喝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它让人思绪飞扬,充满了诗意。落日的霞光,翻飞的茶叶,似乎都与诗有着某种联系。在落日的斜阳里,咂一口茶水,我突然想到了苏轼。千年前的苏轼,是不是也喜欢在黄昏里喝茶,我想是的。不过,东坡喝茶,身边少不了一个女人,他的红颜知己,一个叫王朝云的女子。因为有佳人相陪,东坡先生说:“从来佳茗似佳人。”
我是喝不出来诗的,这大概与没有女人陪伴有关。没有红颜,更没有知己,唯一的老婆,是个茶盲,从不喝茶。所以,我永远也成不了诗人。成不了诗人只是一种遗憾,并不影响我喜欢诗人,比如戴望舒。想起戴望舒,就想起他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我。这样的黄昏里,是没有雨的,也没有满脸忧伤的女人。我希望出现的姑娘,是明快的,热情奔放的,充满着青春的魅力。
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这样的情景是不会出现的。倒是我的母亲,在我没有想她的时候,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给我提来一壶热气腾腾的水,在我透明的玻璃杯里,添上一些水,然后悄然离去。可是母亲不常在我的身边,她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乡村。
这个季节,正是秋天,稻子已经成熟,黄灿灿的稻穗,遍布乡村,农人正在收割水稻。乡下的母亲,是不是站在稻田里,收割一年的收获。我知道,母亲是不会闲在家里,山洼里的那片稻田,一定有母亲的身影。我看见母亲佝偻着腰,一镰一镰,稻子在她的镰下,成片成片地倒在地上。母亲不时地站起来,用手捶捶酸困的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可我分明看见:黄昏的余晖里,母亲一脸疲惫。
母亲并不知道,在城市里的某一个角落,在一个落日的黄昏,她的儿子,正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悠闲地喝着茶。他喝着几百元一斤的绿茶,像欣赏风景一样,看着玻璃杯里嫩绿的叶片,沉沉浮浮。她并不知道,儿子的一斤茶叶,差不多就是她一亩地稻子的收成。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沿着命运安排好的轨道运行,没有人能改变原有的生活,就算我们能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但却无法该变大的生活环境。在我悠闲地喝茶的时候,母亲忙碌地收割稻子。我不能阻止母亲收割稻子,母亲也不能阻止我喝茶。就算我有能力不让母亲收割水稻,母亲也不会放下手中的镰刀。母亲是农民,庄稼地就是她的战场。就像士兵,永远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一样。
执着地坚守,也是一种责任。母亲的责任,是侍弄庄稼,收获粮食。我的责任,是上班,坐在办公室里,干属于我的工作。我在阳台上喝茶,也是一种责任,是为我的嗜好负责,是为我身体里的某种需要负责。我不能永远生活在繁纷的工作中,也不能生活在杂乱的家务里。最佳的选择,就是在每天的黄昏,很短的一段光阴里,放松自己。而我放松自己的最佳方法,就是在黄昏里喝茶。
二、一个人孤独爬山
一个人,本身就很孤独。孤独的人,选择孤独地爬山,这有点不可思议。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选择生活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热热闹闹地生活,也可以孤独寂寞地生活。可我总觉得,选择孤独,是不是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我无法作出回答。可以解释的是,一个人孤独地爬山,这样的人,一定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
我也喜欢爬山,我家乡的山,几乎有点名气的地方,我都去过。我爬山,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我们骑着自行车,带上炊具,在谈笑声中,与大山亲密接触,享受山带给我们的快乐。一个人爬山,耐着寂寞,与孤独为伴,我是做不到的。我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习惯了团队生活的我,对孤独有着天生的恐惧。
不知为什么,我后来不知怎地,突然就不喜欢爬山了,几乎有十年,没有爬过山。最近两年,我不止一次的产生一个人爬山的冲动,而且也不止一次地一个人外出爬山。一个人爬山,我没有找到快乐。面对大山,面对那些结伴而行的人,他们的热烈,他们的快乐,让我更加的孤独。我对自己说,我为什么一个人爬山?多么的孤独啊!可没过多久,我又产生了一个人爬山的强烈欲望。是不是生活太过喧嚣了,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释放内心的郁闷?可不知为什么,在希望的宁静环境里,却无法面对孤独,这让我矛盾。
我无法解释。也许,对于孤独,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天生喜欢孤独,在一个人的天地里,他们的思想驰骋纵横,恣意地享受着孤独带给他的快感;有的人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性情狂放,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有的人视孤独为时尚,他们行为怪癖,以独特的性格,张扬着自己的另类;还有的人,他们为着一种信仰,默默地选择了孤独。
我想起了小郑。小郑是我的同乡文友,一个很有诗人气质的女孩。很多年前,她喜欢写诗,她的诗里洋溢着才华。不知为什么,她突然爱上了一个人爬山。我曾经笑过她,一个青春女孩,本应该充满青春活力,快乐地生活,可她却选择了与孤独为伴。她后来不仅选择爬山,也选择了一个人生活,拒绝了爱情。再后来,她选择了佛,选择了清淡的饮食,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让她更加孤独。她孤独地上班,然后拿着工资,孤独地爬山。全国很多名山大川,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全国的许多有名无名的寺院,她都朝拜过。一个年轻的女孩,她所作的选择,让我无法理解。是什么伤透她那一颗曾经阳光的心,让她心灰意冷?这是她的隐私,我没有问过她。但我知道,她的心一定受过伤,因为伤心,她厌倦了红尘,选择了远离喧嚣。可生活在尘世,又怎能逃脱世俗的纷扰,超然物外。
我曾在今年春天与文友爬山中,与小郑同行。这是我们认识十多年来,她参加的为数不多的集体活动。在山上小憩时,我问小郑:“一个人的旅行,孤独吗?”小郑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孤独,所以不孤独。”我说:“我常常产生一个人爬山的冲动,可我爬山时,总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小郑说:“我爬山,是我心中有佛,与佛同行,没有孤独。你孤独,是你心中孤独,心中孤独,那怕是与人同行,也会孤独。”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佛教故事。说的是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不但文章写得清逸隽拔,而且喜欢参禅问道,机锋颇锐。有一次,苏东坡来到镇江金山寺,同佛印禅师一起参禅打坐。苏东坡这天心情特别平和,所以打起坐来六根清净,身心畅通。过了一会儿,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相如何?”佛印望了苏东坡一眼:“真是庄严,就像一尊佛。”苏东坡非常得意。佛印问苏东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苏东坡正在踌躇之时,就调侃道:“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宽容地笑了笑。
苏东坡多次与佛印机锋相对,都失败了,这次自以为占了上风,就到处向朋友宣传此事,夸耀自己赢了佛印。一次苏东坡在家向朋友讲述此事时,没提防聪颖的苏小妹不以为然地说:“哥哥,这次又是你输了。佛印禅师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而你说佛印禅师像粪,是因为心中有粪。”
可我的心中有什么?或者说,我为什么爬山,为什么要一个人爬山?如果我爬山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快乐,那我一定有一种快乐的心态,我所面对的,都是快乐事情;如果我爬山是为了锻炼身体,那我一定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因为我面对的是险峻的高山,需要付出汗水;如果我爬山是为了欣赏美丽的风景,我的心中就装满了风景,我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美的造型。如此看来,我的爬山,只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我获得的也只能是孤独。
为什么孤独?是因为我的心孤独。就像为什么要流泪,是因为我的心中盈满了泪水,感动或者伤心着我。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孤独,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快乐。这决定于我们的心态,悲伤的时候,没有谁能发出开心的笑声;快乐的时候,又有谁会悲痛欲绝?心态,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良好的心态,是赋予我们美好生活的前提。
没有谁能改变谁,只有自己改变自己。也许,在某一个春天,当你登上一座山时,你眼中的大山,就是你想象的仙境,你就是那闯入仙境中的白马王子,一群美丽的仙女,翩翩起舞。这纯粹是想象,是的,这是想象。但对于心中有梦的人,这不是不可能的。
三、在春天的田野散步
春天,是个好季节。大地正在分娩,生命呱呱坠地。所有生命的色彩,在春天里,亮丽着。原本裸露着黄色的田野,有嫩黄的芽片露出地面,大地的色彩由淡渐浓,绿色,很快覆盖着田野,覆盖着城市乡村。冬的枯萎,让春流光溢彩。春天,在万物复苏声中,预示着生命的开始。
最好是在清晨,在阳光还没升起,去田野里散步。等待阳光的出现,看阳光下的田野,是怎样在晨风中慢慢变绿。这也许是个漫长的过程,就像十月怀胎的母亲,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在等待中,看小草萌芽,树木变绿,花朵绽放。
人们喜欢在春天散步,或许,他们散步没有目的性,季节的变化,对他们无关紧要,仅仅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有的人散步,可能是一种浪漫,夫妻双双,并肩漫步在田野上,心就飞回到初恋。更多的人,他们散步,是为了强身健体。有些时候,散步也是时尚,大家都在散步,散步像流感,有着极强的传染性,那些早晨爱睡懒觉的',晚上喜欢看电视的,他们并不爱散步,因为别人散步,他们也喜欢上散步。散步,原来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运动。
值得说明的是,我不爱散步,并不是我不散步。有些时候,我还是很浪漫的,并不像我老婆说的那样,没有情趣。比如,某一个黄昏,一个风韵犹存或充满青春活力的女人,她邀请我散步,我还是很乐意去的。不要笑我好色,其实,女人是风景,秀色可餐。但我对女人,没有过多的爱好,就是欣赏,仅此而已。我喜欢与有知识、有品位的女性散步。与她们一起,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与女性散步,就是散步,没有散步以外的事情。对女性,我是很尊重的。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与女性单独在一起散步,这容易让人们产生误会,把我想象成好色之徒。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与女人散步,尤其是与有知识有品位的女性散步,会让我感到不自在。我走路看上去有点猥琐,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知道,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是个农民,总觉得自己身份低下,既没有当官,也不是大款,有着不成功男人的自卑。
我苦闷的时候,也喜欢散步。前年春天,单位招工,我干了十几年的临时工,各方面都符合条件,可考试结果出来,我没上线。可比我参加工作晚的,平时工作不怎么样的,甚至连开车的司机都考上了,我却下来了。我觉得命运对我不公平,考大学时,差了十几分,招工考试,又是十几分。这个十几分,断送了我一生的前途。
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我回到了老家。在老家的那段日子,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喜欢上散步。每天早晨或黄昏,我就沿着家乡的那条土路,走来走去。我的一个邻居老兄,看我每天在那条路上来来回回溜达,很奇怪。问我:“弄啥哩,每天晃来晃去?”我说:“散步。”他说:“散步?散啥步?”我知道,散步,在乡村,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我那种地的老兄,一时还没有回过神。我就说:“没事,闲逛。”老兄笑笑:“哦,散步,不就是溜达吗?”老兄很是羡慕,说:“兄弟,看你混得多好啊!拿着工资,没事了回来溜达溜达。看看我,种一季子庄稼,累死累活,不如你一个月的工资。”
从老家回去后,我就喜欢上散步。每天,我来到白河岸边散步。河边随风摇摆的垂柳,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阿娜多姿的美女;一朵不惹眼的小花,看起来比玫瑰还要鲜艳;看到枝头上抖动羽毛的鸟儿,感觉就像杨丽萍优美的舞姿。心情好了,看什么都顺眼,那怕是丑陋的毒蛇,也是一条美女蛇。这绝对没有没有夸张的意思,事实就是这样。
有些人生活优越,他们经常出入在豪华娱乐场所,可他们总感觉生活是那么的枯燥、乏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那是因为他们远离了大地,生活在金字塔上,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除了有钱,他们还有什么?有的人生活贫穷,可他们很快乐,他们在挣钱的劳动中获得愉悦。就像喝茶,有的人喝出的是苦涩,有的人喝出的是清香。生活在蜜罐里的人,他们是不会喜欢苦涩的味道。而在贫困中生活的人,苦涩对于他们是很平常的味道,他们从苦涩里喝出甜、喝出香,喝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读过这样一篇小说,可能是我早年写的,也可能是在网络上看的。内容是一个年轻的青年,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青年每天早上徒步从小城西边到东边,他捧着一束鲜花,希望看到钟爱的姑娘,把鲜花送给她。可他爱着的姑娘,喜欢睡懒觉,她看到捧着鲜花的青年,觉得青年可爱。可睡觉对她来说,太重要了,就没有起来接受那束鲜花。她想,你既然爱我,就不会在乎我起不起来。终于有一天,青年失望了,愤然地把鲜花摔在地上,转身离去。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姑娘,弯腰拾起地上的鲜花。姑娘告诉他,她就住在这里,喜欢清晨散步,这样的鲜花,她捡了很多,她的房间里,到处都是他丢掉的鲜花,有的枯萎,有的发黄,有的蔫了,有的鲜艳。青年觉得,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姑娘。于是,他们相爱了。
这些似乎与散步无关,可又与散步有着密切的联系。散步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它可以让你的人生更加充实,让你的心胸开阔润朗,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它给予你的不仅是清新的空气,亮丽的色彩。感官的享受,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肢体的运动,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存的质量,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一部分组成的。人的一生,不过百年,活100岁的人,未必就活得精彩,一如流星划过,瞬间消失。活50岁的人,可能星光灿烂,绚丽天空。
享受生活,是上帝给予我们的权利,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我们是人,是生活在地球上所有动物的一种,我们喜欢异彩纷呈的生活,这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珍惜上帝的给予,让生命失去原有的色彩。不过,没有必要遗憾,从现在开始,为时不晚。
思想性散文类书籍篇三
记不清是哪个先人或哲人,还是哪个伟大的人物或男人、女人,或中国人、外国人说的话。我的理解:思想作为“名词”,指的是对事物的看法和主张,或者是一种“倡导”和“指向”。一般用在伟人的身上,如:***思想。当然,普通人够不着这种称呼和冠名。思想作为“动词”,指的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作为名词的“思想”是动词“思想”后的结果。那么“思想者是痛苦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正在思想或思考问题的人的那个经过是痛苦的。
有思想就会有痛苦。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有了“傻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说法。“思”也好,“想”也罢,取决于“对象”的本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人或事,“思”考后,“想”怎么做或是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必然的“流程”,我们大家回避不了。“痛苦”的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我们“思”不出个“想”怎么做的时候。所以,这个思想的“过程”就成为痛苦的了。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当然,这也是历史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一个人处在“困惑”中的时候,他是痛苦的,因为他没有思想出个所以然来。当他在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在现实中无法实行时,他也是痛苦的。(他会在“痛苦”后重新回到“痛苦的思想中。)当然,每个人”思想“的内容会有不同,即便是同一个问题,“结果”也不会一样。这和思想者的“素质”、“素养”有关。所以,“思想”也就派生出了诸如:理想、幻想、梦想、瞎想……等等。
“思想者是痛苦的”。既然我们活着就会有思想,有思想就会有痛苦,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个“痛苦”而努力做到坦然地面对。我们避免不了痛苦,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地去减轻痛苦。我们不妨在思想的过程中降低“标准”,增大“它”的可行性,或是对于“困惑”的问题暂时“放一放”,或是干脆放弃“不切实际的思想”。你想“成仙儿”,那是不可能的,你就不要去想;你想“不劳而获”,可能性太小,你也不要去想;你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那也不现实,你就更不要去想。生活“淡泊”一些,你的痛苦会少一些,心态“平和”一些,你的痛苦又会少一些。
但我们还会思想,还会痛苦。人就是在思想和痛苦的反复中不断地成长和成熟。换一种说法就是,痛苦是人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思想性散文类书籍篇四
答案:罗丹。
相关阅读:
《思想者》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那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
思想性散文类书籍篇五
一部中国史,葛剑雄教授用五个字:统一与分裂来概括,这是从政权交替的角度来说的。那么如果从思想观念上来总结的话,我东施效颦,也用五个字来概括:改革与守旧。
我这个说法,有人可能会非常不屑,认为我这是废话,跟没说差不多。我倒是觉得,如果真是这样,那葛教授的说法也不过如此。
问题就在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仅仅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谁来驾驭这个国家,无论谁来当皇帝,最底层的老百姓只关心能不能得到些福音,少受些战乱之苦,进而少受到些压迫。承受得了这个统治,国家机器照常运转,统治阶级也就会因此认为达到了海晏河清的目标。但是,纵观历史,这样的想法,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君主重臣,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历史告诉我们,多个阶级并存的状态下,统治与被统治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说白了,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得厉害了,反抗就会越来越厉害,最终就会推翻旧的统治,迎来新的统治,如是而已。但是,不可否认的,恰恰是这种政权的交替并不一定会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度变革。中国历史的长久积淀,人的观念如同夯土一样越积越实,人们对“城头变幻大王旗”也许能够接受,但是对于思想观念的改革却是从骨子里予以抵制。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采取什么方法打下江山的,如果否认或者忽视这个问题,那它的统治一定不会长久。蒙古人灭金、灭宋,建立了疆域极为辽阔的元朝,铁蹄之下,甚至整个欧洲都为之颤抖。但是,它所奉行的政策与中原历史传统格格不入,不断引发汉人的不断反抗,直接导致其建国不足百年即灭亡。同样是少数民族统一天下,清代满人入关后,为了江山稳固,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得不顺应汉人传统,奉行以儒治国,若非如此,可以断定,满清的统治也必不长久。
之所以先发了这么多的议论感慨,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在我眼里,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观念大变革的先驱者,最少也是先驱者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你争我斗,今天你称霸,明天我称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个大舞台上,能作为主要角色的也就那么几个国家。那么,其中,赵国传到了武灵王时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无论势力比较强的齐、楚、韩、魏、秦,还是相对较弱的燕国,都有能臣良将左辅右弼。而赵武灵王跟前,只有一个无甚名气的肥义可用,当时虽然乐毅也在赵国,但是地位并不高,发挥作用有限,而且时间不长就被燕国“高薪”挖走了。不仅仅如此,在赵国周边,还有战力强悍的诸胡虎视眈眈,所以,摆在赵武灵王面前的是一个很让人尴尬的局面,如果继续墨守陈规,就有灭国的危险。
赵武灵王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怎么解决?他认为当前赵国最主要的.弊端是军力的薄弱,这样的军力不但应付不了国防,更谈不上开疆扩土。他从赵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入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诸胡相比较,发现胡人服饰简单更利于行动。于是,自己率先垂范,号召全国上下摈弃峨冠博带,着胡服训练骑射本领,这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故事的来历背景。
有人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过就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种手段而已,上升不到思想观念变革的高度。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谬之远矣。这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新旧两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之激烈,以至于太史公在《史记?赵世家》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
赵武灵王的改革大略,最大的阻力就是以他的叔叔公子成为代表的贵族势力。公子成提出,学习骑射他不反对,但是对于效仿胡人穿着,就没有必要了。公子成甚至将是否着胡服上升到仁义的高度:“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中原国家,有聪明才智的人很多,受上古圣贤以诗书礼乐的教诲,崇尚仁义,这些都是那些蛮夷想向我们学习的,现在君主想反过来学习蛮夷,是大错特错的。
针对公子成的质问,赵武灵王认为,服装就是让人穿的,上古贤圣所制诗书礼乐就是为了方便做事,而且圣人也是倡导不同形势施行不同办法的。作为后人,遵从圣人教诲,不应该只看到成规,还要学习圣人应变之道。那么,通过赵武灵王与公子成之间对话的解读,我们还能把胡服骑射这件事看得如此简单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已经不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变革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正是清末魏源等人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源头。
根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的改革成功了,在他死后,赵国是否延续了胡服骑射的做法,《史记》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其他史料,我们得以了解,正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使得中原军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骑兵,而且经过逐渐演变,后世军队的服装越来越正规化、越来越贴近了实战。
评论赵武灵王这个君主,还不能忽略他的性格。这个人骨子里其实就是一个狂热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为什么这么说?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已经功名成就了,居然把王位让给了儿子,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亲自带领军队攻打胡人、袭击秦国,甚至为了勘察秦国地形而乔装入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但是,个人英雄主义者往往性格刚愎,主上太强,其下必弱,长期以往,君臣之间必然离心离德。果然,一代雄主的赵武灵王最后的下场居然是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后人有诗云: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明于此休。年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