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庭教育论文篇一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出资
教育出资不只来自于校园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出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出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材料表明城市经济开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乡村经济开展落后,家庭经济开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才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乡村家庭收入距离或是教育出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才能或是缺少家庭教育出资认识而无法完成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开展观——使用各种要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果至上观”
“全面开展观”即德、智、体、美、劳作技能的全面开展。家庭教育不只要进行智育,并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构成来那个好的思维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赏识美,创造美的才能。杜威曾言:“教育进程本身以外别无意图,它便是自己的意图。”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作品中说过“教育是协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开展自己的才能,完成他的品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构成一种特别用具,而乡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践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仅有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今后才逐渐盛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情况的确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关于社会开展,民族素质和本身开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相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相等的今日,在一些乡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人受教育者身上。引证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人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出资的影响”查询材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业务投入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作与乡村长期以来沉淀的思维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情不自禁的发作的,写作集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相等观”与之相敌对,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维上和举动上接受了男女相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相等观。
3、家庭教育者本身情况
家庭教育需要经过家庭教育者来施行。因而家庭教育者的本身素质,位置等要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本身要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要素
家庭教育者的工作布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在日常日子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作,并且工作习气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2)文化要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只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本身的日子体会,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训练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举动。而很多乡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质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呈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校园协作情绪
教育合力的构成需要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联合及协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校园教育的协作情绪。这种情绪影响家庭教育者对校园教育的参加程度。家庭教育者与校园不协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构成有用的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论文篇二
摘要:罗x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1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2把学法指导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教会学生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3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1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3.2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抓好活动课,促进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梁树文.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11):315.
家庭教育论文篇三
科技带给了人类社会方便和快捷,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信息逐步取代了传统手写信息,这是现代社会最明显的标志。
但是这种改变降低了人们的书写能力,这一现象在小学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以培养小学生写字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推动小学生写字能力,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能力;培养
写字教学实质上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识字、写字学习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于写字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
而新课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因此在写字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响应这一改革措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1.明确写字方法
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字意识,并逐步的教授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样的过程中国,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汉字的么里,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此时学生会主动的进行学习,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1.1写字姿势。
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单单会影响字体的美观,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建行造成影响,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可以预防近视,锻炼身体协调性,还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写字姿势,教师可以举办班级内部的比拼比赛,选出姿势最标准、正确的学生作为班级的学习标兵,从而培养学生对保持正确写字姿势的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
1.2写字方法。
写字方法不但包括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还包括写字的态度。
其中握笔姿势的教育和书写专注度的培养是小学写字教育的重点内容。
只有保证握笔姿势的正确才能确保运笔流畅有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最强、活力最充沛的阶段,因此在学习写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出现分心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写字方法的传授。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系统的讲解写字方法,利用图片以及视频令学生清楚形象的了解正确的写字方法,并且这种直观生动的方式更能够令学生集中精力、培养写字的兴趣。
1.3创新写字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识字、学习写字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学习情况会直接影响后期的写字习惯以及对字的记忆。
所以教师在进行学生写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更加多元化,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
例如联想记忆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撒”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人需要利用手去撒东西,因此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小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应当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写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写字实践,培养写字能力
写字虽然要重视一些规范,但是不断的练习也是写好字的重要一步,只有足够的练习才会使学生的写字能力不断进步,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一步,适度的联系会使学生写出更加漂亮的字体,同时这也会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提高。
2.1有效利用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课后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往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看课后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的写字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学生的写字能力。
2.2协同家长共同培养学生写字习惯。
通过课堂与课后时间加强学生对写字的练习,家长也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启蒙老师,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使家长也重视起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或是家长会多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交流,令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加强课后监督,避免学生在课外时间养成不良的写字习惯,家长与教师的一起合作,能够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3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的写字时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并且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重视写字这件事情。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学生的写字时间,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并对学生的写字能力进行锻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为忽略培养学生写字能力这件事,往往教师书写占主要部分。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教师要增加课上写字教学的时间,这样教师也会更加系统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同时也在意识上为学生阐述写字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强化对写字的观念。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教学方式也成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做的事,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要以身作则树立教学的威信,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写字能力的重要性。
3.1拉近同学生的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令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写字学习,避免过于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方式活跃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自己学习写字的经历和故事,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在师生间建立密切联系,还会令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心需求,从而更好的完善教学方式。
3.2鼓励学生参加写字相关活动。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巩固知识并发挥知识应有作用,写字教学也不例外。
想要真正令学生掌握写字能力,提高写字水平,出了需要教师的教育指导外,还需要各类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可以举办各类写字比赛、写字活动,如此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令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写字水平。
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无法发现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如此一来,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令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令学生的写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反思,反思能力培养效能低下。
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师“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分段设定实践反思目标和任务,提供反思支架,开展反思、研习活动,使职前教师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和职业认同,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反思能力
职前教师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要丰富实践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通过反思将教育理论转化成未来的教育行为,因而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已被视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职前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20xx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促使各教师教育院校对教育实践课程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无反思,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效能低下,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促进和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效果甚微,同时严重影响了师范生专业情意、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因而无法达到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
一、职前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与动向
(一)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困境
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有效地提高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却存在诸多问题。
1.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清,形式单一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教育实践环节对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教育实践的效果。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号)也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
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采取顶岗实习或自主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让学生去某校顶岗实习或回家乡自主实习一学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
一些学校虽进行分段式的教育实践,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但几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甚明确,内容缺少衔接,没有形成序列,更严重的是实践过程反思环节缺失。
凡此种种现象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师范生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实践效果无法保证。
2.教育实践课程反思内涵缺失传统的教育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且能够指导实践。
然而,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会使理论的指导意义短暂失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冲突。
“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是导致教育实践缺乏反思内涵的内在原因。
[1]理论的理想性与非理想的实践相碰撞时,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对所学的理论乃至自己的专业意向充满怀疑。
此时应是学生进行实践反思的最好契机,也最需要高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取向和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反思环节缺失或反思简单化,导致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无法真正落实,不利于实践性知识形成,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一,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要求落实不到位。
教育实践活动是职前教师反思的源泉。
师范生在实践行动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从而显性化后,与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自己新的实践性知识,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
[2]这种行动中的反思需要指导教师的积极介入,需要给学生以反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反思工具或支架,但现实中,教育实践反思管理往往过于简单化、肤浅化。
很多学校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课程大纲往往都会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反思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师生并进行反思”,“听课之后要进行反思”,“实习生课后必须有反思”,等等。
但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并没有在专业层面上给师范生提供技术性的建议或框架,以至于实践反思要求流于形式、止于文件。
第二,实践反思缺位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
实践性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3]同样,实践性知识也是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本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思考,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职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反思可以加快职前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进程。
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其后续发展将大受限制。
加强教育实践反思,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效能,快速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
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的理论水平反过来又促进了其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
他们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中,建立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加快着专业化的进程。
[4]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动向
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6号)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较之其他专业人员,教师所遇到问题的情境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面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
另外,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专业人员”,它是针对人们把教师当作传授一定的知识或训练一定技能的“技术熟练者”而言的。
[5]职前教师不仅有“经历”,更应该有“体验”,不仅有“经历”和“体验”,更应该有反思。
职前教师对基于已有“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可以理解为对行动的反思。
[6]职前教师在“经历”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此次经历我体验到什么,发现了什么,与所学的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我可以与别人分享什么观点,我参与实践的态度与策略是否合适。
这样的反思之后才会有“体验”,才会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那么,如何让职前教师在经历与体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反思能力,确保实践成效,为其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实践支持?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也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针对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不到位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
实践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证。
“分段”是内容与形式,而“反思”则是精髓与实质。
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的实施阶段,按设定的模块任务及要达成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行反思、研习活动,其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和反思交互转换,从而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并从中检验自身素质,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呈现一个整体且螺旋上升的趋势。
(一)“分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
1.教育实践阶段职前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前者主要指各种原理类知识,通常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是师范生根据课程学习结果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后者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
[7]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实践课程,为强化教育实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规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则相应地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教育实践模块(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的实践时间明确设置为18周。
而这18周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而是要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也就是要按课程目标将这18周实践落实到不同的学期,不同阶段的实践有不同的实践目标和任务,且各阶段侧重不同,但前后连贯,形成序列。
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做法如下。
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有两周的教育见习,第六学期则有10周的教育实习,共有五个阶段18周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实践进行的时间先后分别将其命名为“实践一”、“实践二”、“实践三”、“实践四”和“实践五”(见表1)。
师范生在某个实践阶段参加教育实践并进行行动反思,获得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实践性知识可以用来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并进一步检验,如此往复,其中不仅有实践经历,更有实践体验和反思,师范生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其实践性知识,其教育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
2.教育实践模块内容“分段”只是形式,如何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任务和目标才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点,这是确保实践成效的关键。
各阶段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必须与职前教师的培养标准相符,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的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活动”,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能教”、“能管”、“能研”的小学教育优秀人才。
因此,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的内容分成如下六个模块。
认识学生。
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研究学生,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生的能力。
熟悉学习环境。
了解校情,观察分析学生基本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和课堂),尝试学习环境布置,对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紧密关系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对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
参与教学实践。
通过听课、议课、备课、试教等实践,熟悉课堂教学规范,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并进行及时反思,提升从教能力。
尝试教育研究。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深入研究,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
组织班队活动。
观摩班队活动,组织班队活动,逐步明确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熟悉班队工作常规,初步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对自己在班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提升班队工作技能和实施能力。
批改设计作业。
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课外答疑辅导、布置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熟悉相关工作规范,对学生作业现状及自己的相关工作进行反思。
以上每个实践模块任务又分解落实到不同的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侧重某两三个模块内容的落实,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全程层进,螺旋上升。
(二)“反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神”
结合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际情形,参照陈向明教授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理论[8],我们认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主体——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问题情境——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训及教育见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行动中反思——师范生必须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杜威意义上的“经验”,并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信念——通过行动获得的新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信念,通过师范生的后续行动被验证为有意义的、可行的,并能指导其后续行动。
其中,“行动中反思”是关键性的要素。
1.实践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是一个包括“目标和任务——行动和分析——反思和实施——总结和提升”的螺旋发展的实践行动,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行动进行不断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养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要求职前教师在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实践任务,进行实践行动,与各种实践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的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反思结果,反思结果继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四要素”的呈现方式契合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行动过程,两线共同推进,促成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
例如,在“实践一——观察学习环境:教室环境布置”阶段,我们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
第一,明确目标:研究作为学习环境的教室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第二,设置任务:观察某班级的教室环境,画出教室布置示意图,提交反思报告。
第三,实施行动:观察某教室的环境布置,进行记录。
第四,经验反思:教室环境有什么特点(整洁、安静、舒适、美观),墙面布置是否符合该学段儿童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区、角创设内容是否丰富,是否便于儿童观察、操作,环境布置儿童参与情况,是否使用废旧材料,制作是否简便、易行,你有什么改进建议或措施,等等。
第五,总结提升:总结教室环境布置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如果让你来布置,会怎样设计。
2.实践的反思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师范生的主体思考,通过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
因此,行动中反思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对教育实践各阶段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梳理,可以帮助师范生逐渐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
要让师范生明白,反思并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比如,可以围绕某个实践环节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做(经历)了什么,与预期有何差异,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一次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
当然,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指导教师的引领,需要一个支持反思过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
最后每个人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结构、形式和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这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
例如,为了让师范生尽快熟悉小学生,了解小学生,把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实践二——了解学生”这一环节,安排了一次访谈学生的反思性实践。
要求每名师范生访谈三名小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如学习生活、课堂体验、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等)进行访谈,每生用时不少于15分钟,事前拟好访谈提纲,做好访谈记录并整理,最后提交访谈报告。
我们给学生提供参考的反思内容及步骤:通过访谈你发现了什么,获得什么体验,你对学生有何新认识,这种收获与学校课堂上学的理论有何关联,你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教育理论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实践反思活动,师范生很快就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
三、“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指导能力过硬的指导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等条件的支持。
(一)建设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师范生接受技能训练、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
从根本上讲,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实践“练”出来的,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教育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分段”进行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组织工作压力的增加,所以需要建立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u-g-s)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培养,共同达成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
家庭教育论文篇四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缺乏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无益于美满家庭的形成。家庭会议是一项普适的家庭成员交流平台,民主的家庭会议角色不仅影响着家庭会议能否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及分工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充实家庭会议理论,并为家庭会议实践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家庭会议;角色;综述
家庭会议是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的一条有利途径。本文所指的“家庭会议”即在家庭内部举行的全员参与的家庭事务交流会。家庭会议召开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应该不分长幼、年龄和性别,人人都有参与和发言权。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献法,运用家庭会议为关键词,从中筛选出11篇,围绕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家庭会议最适宜的角色构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员心理、角色成员行为、角色体验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对家庭会议角色的深入了解。
“在会议中,除了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外,尚有主席与记录二种角色,主席负责带领会议顺利地进行,记录则必须记下讨论的议题及每个人的发言重点,这些职务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担的。”[1]该观点指出家庭会议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务,其中主席处于主导地位。“最好民主选出一个人作为会议主席,这个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认为他有足够的组织才能,即使没有,这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2]补充说明主席的选拔方式、应有的才能及其锻炼意义。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议首次家庭会议的重要角色由家长担任,强调以上两种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可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家庭会议中汲取经验,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相应安排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尝试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会议的积极性,提高参会兴趣;另一方面设置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务分配不公,个别家庭成员存在感降低等情况的发生。“家庭会议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应当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被聆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关注需求。”[3]家庭会议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发言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该身份。基于该身份的一致性,无论长幼,在作为发言人表达个人观点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综上,家庭会议中的常见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另可按情况适当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
选拔方式应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担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轮流担任的形式。主席与记录员的分工较多,对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处主导地位,对会议的顺利有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发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个参会成员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权利,无论长幼,均处平等地位。
“孩子们找到了主人翁责任感,因为某些规则和计划是他们亲自参与制定的,他们会很自觉地遵守。”[4]参与家庭会议是对孩子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的一种尊重与激发,孩子可以在扮演发言人这一基础角色中,获得较高的存在感与主人翁意识,也将有利于会议结果的顺利实行。会议的氛围与角色成员的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融洽的会议氛围会是角色成员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悦,从而促进家庭事务的顺利解决;角色成员的心理积极向上,将促进会议氛围的融洽。因而,会议的顺利召开需要采取平衡议程,欢乐与抱怨适当共存,以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
其中,家长要起到平衡及调和会议的作用。作者从实践经历中获取儿子被选中担任会议主持人时的表现,反映出孩子兴奋却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若加以鼓励,将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加强。“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达,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同时家长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稳定。”[5]孩子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可促进系里健康,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综上,家庭会议要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以确保角色成员心理的积极。会议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决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父母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
这既是对会议过程中发言人的要求,亦是顺利召开家庭会议的发言人的必要行为。综上,在担任主持人角色时,要保证认真备会的态度及公正的判决态度;在担任发言人角色时,发言人之间要保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真实表述,以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举行。
通过家庭会议,孩子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家庭会议是孩子在家庭内部展示真实自我的舞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易表现真实的自己,同时促进能力的锻炼与加强。家庭会议的长期召开,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础上,判断力也得到相应加强。家庭会议的召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过反馈,可了解到大部分经过家庭会议锻炼的孩子心态与能力要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过家庭会议的同龄孩子。
因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要不断尝试家庭会议的召开。综上所述,“家庭会议”是一项适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够提供给家庭一个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家庭会议中的角色分配得当,将有利于凝聚家人情感,增进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当,可能对会议的预期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可见,关于家庭会议角色的研究总数不多,多以实践案例为主,理论知识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究。
[1]钟思嘉。父母效能培训手册[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157.
[2]韩德秀。人生中最美妙的事都是免费的[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3.
[3]博芭。米歇尔亲子教育秘诀8项成功技能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69.
[4]内尔逊。帮你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71.
[5]李文杰。如何养出棒孩子:2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心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99.
[7]鲁鹏程。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实践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9.
作者:于晓艳俞爱宗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家庭教育论文篇五
2、恰当添加家庭教育出资
乡村经济相关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开展,很多乡村家庭的收入乃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维上乡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出资认识。乡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出资的含义,量力对家庭教育添加出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法
乡村家庭教育方法多为严峻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乡村家庭教育者应当活跃改善教育方法,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活跃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容纳其特性开展但不可过于听任,促使乡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才能的构成。
4、建立一个有用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用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使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效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乡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况,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施行这种教育的保证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仍是经济方面的保证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协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法的改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