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题诗后教案篇一
1:古诗的教学中,通过读而让学生有所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人们常说的:“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题诗更是如此。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苍松怪石图题诗》这首句子长短不一,洒脱不羁的古体诗时,我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教学时,我利用我们六年级教室在多媒体的有利资源,通过媒体播放收集到的国画作品,让学生以一名书画欣赏者的身份去观画、赏诗,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不顾此失彼,也不厚此薄彼。课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将课前布置收集到的.国画作品完成为书画作品(第八单元综合活动内容),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我认为,古诗的教学因以感悟为重。
正如人们常说的:“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题诗更是如此。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题诗后教案篇二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平时古诗教学可能很少关注插图与内容二者之间的联系,初见到题图诗,第一次真正发现接触诗、书、画融合得如此之好!纵观这三首诗都是题图诗,我清醒的认识到可以引导孩子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
当然如何完成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想读仍是理解诗意的主线。因此,我决定这样进行设计:观梅——赏梅——品梅——赞梅——总结,考虑到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离梅花较远,因此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缓缓的轻音乐中,梅花的图片给予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赏梅过程中,我充分借助文中诗画欣赏的文字,将文字与画充分融合,引导孩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借助文字欣赏、体会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整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效果还是不错的,无奈,在引导朗读过程中,默读,齐读占据大部分,有个性的朗读少了,好在接下来二友还给予我弥补的机会!期待接下来小放的过程,提醒自己个性朗读再大胆尝试!
题诗后教案篇三
古诗的教学中,通过读而让学生有所感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人们常说的:“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题诗更是如此。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我们感悟的方向。
在教学《苍松怪石图题诗》这首句子长短不一,洒脱不羁的古体诗时,我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教学时,我利用我们六年级教室多媒体的有利资源,通过媒体播放收集到的国画作品,让学生以一名书画欣赏者的身份去观画、赏诗,把诗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画中,融入诗中,去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不顾此失彼,也不厚此薄彼。课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将课前布置收集到的国画作品完成为书画作品(第八单元综合活动内容),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题诗后教案篇四
这个单元,主题是“岁寒三友”,三篇主要课文的结构差不多,都是前面一首诗,后面是赏析,还附有插图。
第一篇《墨梅图题诗》是实习生小叶上的,后面两篇《墨竹图题诗》和《苍松怪石图题诗》所用的方法与小叶的方法差不多,介绍作者之后,先把诗读通读顺,理解诗意,再结合插图读懂诗画欣赏,理解作者所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回到诗歌,尽量让孩子能在课堂上将诗歌背诵出来。
对诗歌的质疑倒是有不少孩子举手了,几乎把全诗的内容都提了出来,好吧,一个个来解吧。与以往不同,过去上诗歌,虽然有孩子提问,但这些问题一般都有孩子知道答案,而今天,有些问题就没人知道,所以只好自己来了。看样子,这样的诗在书上还真应该有些注释,要不,有些内容不借助工具书或是老师讲解,他们自己是无法理解的。
上完了,再把这三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总结了一下,特别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诗画欣赏”这一部分,是按照先介绍作者,再介绍画面内容,最后总结诗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顺序来写作的。其中第二篇《墨竹图题诗》还插入了作者郑燮创作诗画时的.时代背景。总结这些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如果将来他们自己要向别人介绍这一类作品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写作了。反复讲了两遍,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听进去了。本想着布置孩子们去练练笔的,可是却并没有准备这方面的资料。明天布置他们周末写日记算了。
题诗后教案篇五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古诗,但诗配画的欣赏还是在本单元初次接触。学习中,估计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资料上的有关注释,再联系画面能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于诗和画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缺乏真切的感受,要引导他们深刻地去体验。
教学设想与目标
古诗教学中,我们不能仅停留于对诗意繁冗枯燥的解说,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语言知识的例证、情理的空洞说教之类的“教教材”行为,而应该实现以此诗为资源的“用教材教”。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再联系画面,理解全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反复诵读诗歌、欣赏画面,想象并体会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
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再联系画面,理解全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诗歌、欣赏画面,想象并体会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图对比,训练语言。
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文中“苍松怪石图”,另一幅是没有怪石背景的松树图。请学生组织语言分别描述一下两幅画面。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句。
师: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诗画家李方膺是这样描述其中一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引导学生品味诗的语言。
学生自由发言,对照谈对画面和诗句的喜爱之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
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三、了解背景,体会情感。
这样有特点的一幅画和题诗,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请学生交流课下收集的有关资料: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四、欣赏画面,感悟“苍”、“怪”。
1、整体欣赏画面。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它们之间是什么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3、小组内交流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小学六年级语文《苍松怪石图题诗》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7-1756),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别署有木田、木子、抑园、仙李、成村、觉道人、啸尊者、木头老子、翰墨苍头、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园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之一。曾为官,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两袖清风。
李方膺擅梅、兰、竹、菊、松、杂花、虫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