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一
由于上一次上课的失败,根据同事们的意见,我做了一些改动。
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我用我的背面、侧面、正面的照片进行导入。当出示背影照时,的个别同学猜出,于是我追问:你肯定吗?学生说:“不肯定。”我又问“为什么不肯定?我们见到的是她的哪个面?”通过引导,学生明白看到的是背面,再出示侧面照,学生有更多猜出了,于是我问,这样看,看得清楚吗?要想更清楚看出来,站在她的什么位置照?照相到她的哪个面?然后出示正面像。学生一看,确实是李老师,热情非常高。这一环节达到了要的效果,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了背面、侧面、正面这三个概念,又让学生在猜想中一步一步获得成功,让学生带着兴奋进入到学习中。
由于大的恐龙没办法找到,所以这一次我安排四人一组进行观察,即一人一个方位。当学生在本位上观察,基本上没有出现上像一节课那样乱的现象。在做“做一做”时,根据大家的提议,我让学生用橡皮筋扎好再立起来,叠放在一起的书基本上能立起来。学生立好后,我让学生在本位观察后,再换位观察,然后才连线,并说理由。在这里用的时间也较多,主要因为自己对教材还不够熟练,在观察恐龙时忘了换位观察,所以在这个地方才想起补上。
课后,同事们还给了两点意见:一、板书还可以再好一些;二、在学生摆放恐龙、数学书本观察时,没有说清楚放的方向是谁的左边(右边)。
总之,由于本人的智质有限,这一节课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上这一节课的同行,能上得更好。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二
这一课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侧面、上头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经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但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要摆出不一样的摆法。
教学时经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资料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窗中的活动场景,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氛围。紧之后根据所给信息提出响应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一样的面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从不一样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头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在此环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交代得不清楚。学生在观察时的方法指导还不够确切和详细,并且由于学具太小,不利于学生观察,观察的实效性降低。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之后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一样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我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前面是对所给的物体进行观察,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从正面看,还是这个形状,再增加一个正方体能够怎样摆呢?”这一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的交代过程中,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比较肤浅地指导学生拼摆的过程。这个环节经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拜访物体的多样化。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可是由于学具太小,四人小组观察的时候学生观察得不明显,最好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具有实效性。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三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
1、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2、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总之,我在《认识物体的运动》让激发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是学生在生活中对几何形体有了一定感知的基础上,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感受物体的形状特点,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如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地联系,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是这节课力求体现的设计思想。
在教学方式上,以自主、开放、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全课通过各种形式开放性的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讨论地机会,让学生推一推、找一找、摸一摸、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想一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每个人独立思考,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小组里分工合作,使学生自身感受体会物质的形状,自己给它们起名字并能识别,培养了主人翁地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这四种物体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搭一件你喜欢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四种物体搭它们见过或想象出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感,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评价方式多样。有师评、自评、生评,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恰当的艺术艺术性的评价,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五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习、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习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习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习“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习,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习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习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六
《观察物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多活动情境,我让学生在课间就也欣赏图片。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3.这样的课堂活动缺少了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只为得出某个教学结论,难以培养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方法,那么这节课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呢?我过过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4.如果我重新上这次课,我仍会以活动探讨为主,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观察物体时,不同角度观察时候引起的不同。只不过会在学生学生观察体验阶段和小组合作探讨阶段,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七
《观察物体》是小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时学过的“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能具体说出哪个位置能看到哪个面,能正确辨认长方体的上面、侧面、正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作以反思: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猜班集体中的小钢琴家的情境,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福娃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通过福娃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形成了很美好的故事情境,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祝福箱”这个情境的创设,更是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在美好的祝福中,学到了知识。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习兴趣一直很浓厚。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观察福娃这个环节,我事先准备了四个同学观察福娃的录像和四个方向看到的情景让学生判断,然后让亲自从四个方向进行观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在体验中学生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猜想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在探索中,这些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实践与领悟,必然会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想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祝福箱有六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得到哪些祝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近结论方向的猜想。其次,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了猜想过程。教师分步出示了房子、路灯从上面、侧面、正面的观察效果图,让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1、在观察讲台的时候,为了便于所有的同学都能看到某位同学的观察结果,我采用了用数码相机拍照的形式,但是忽略了应站在学生位置以学生的高度进行拍摄,今后应注意。
2、在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讲台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3、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基于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模仿而展开的,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的探究过程。
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物质世界内容标准中有关运动与力的一部分。本课以“是哪辆列车开动”为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认识物体的运动,知道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了解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最后通过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模仿几种物体的运动,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在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观察的出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通过验——分析归纳——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的探究过程的出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本课要研究的重点,我利用了课件,想通过实景、实物的演示让学生探究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篇九
本节教学设计是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所以,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体现“诱、思、探、究”
新课改要体现“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身边的同学,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到达“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进取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之后,我依据新课标“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思想,运用了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构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我先让学生经过自我活动,观察不一样角度的小汽车,亲身体验到“角度不一样,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也不一样”。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悟并探索出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灵活变通的运用方法,我又设计了“猜认物体”的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本事。
最终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能够学数学,还能够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经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取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习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本事,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欢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1、数学语言讲究准确、简练、到位。本节课我有些问题有点不到位,例如:“经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学生虽然从前后、左右、上下位置观察小汽车,但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准确进行表述。这应在教学设计时琢磨教材要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深浅度要到哪一个层次。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和空间观念。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观察物体的左边能说出自我看到了什么,换到右边就要想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自我看到了什么。我想这应当与学生方位感不强,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在今后的教学不能因为观察物体就指导学生观察,应在每一个知识资料渗透观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变化。
3、教学安排的游戏活动要做到有序,及时调控学生纪律情绪。一开始活动学生就活跃起来,教师说要评比小组学生才安静。课后针对这些情景,我再次强调小组长的职责,和学生重申课堂活动要求。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趣味、好玩、有新意”,又使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中学生思维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