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篇一
11到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课前了解到,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到20的数,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操作,逐步理解“10个1是1个十”,掌握,1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边10根,一边2根的摆法更容易看出是12。为了更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
2、在认识了10个一是1个十后,引导学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摆成12,并说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的数的组成。再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学生加深了对11到20各数组成的'理解。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了“1个十”的概念,教师针对性地进行了小结,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以学生日常接触过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1个十”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篇二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学法不够多样性,就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2、课堂前5分钟应该加入口算,让学生复习口算知识。
3、100减几计算不够准确,强调不够。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3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具:语数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4、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理解前后位置的相对性,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确定“前后”。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表演说一说等活动,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渗透“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具准具:“龟兔赛跑”教学挂图或课件。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篇四
《兄弟姐妹》是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整理与提高中的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同一个情景设置不同的问题,探索加减法的关系。
《兄弟姐妹》这一内容老教材中也有,老师们称之为:“一图四式”。在新教材中把“一图四式”比作:“兄弟姐妹”非常生动。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副副生动,可爱的小动物情景图。学生们被一副副情景图深深地吸引,一个个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浓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难题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上课时间紧,内容又是整理与提高中的.内容,有一位学生在练习“9,6,3”三个数组成兄弟姐妹时,出现了6-9=3时,我在许多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帮他纠正:“小数不能减大数”时,这位学生自己改正说:“9-6=3”后,当时我认为学生已掌握了现有的知识,只不过一时疏忽说错了。现在,我想:6-9在那时我可以再渗透一下,到四年级我们也会做6-9这一道数学题了。
数学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因此,课堂上应多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励学生经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探求新知。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篇五
5以内数的认识,属于小学数学的起始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的各种知识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复杂的数学计算的基础,所以总体说来,这部分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教材中选择的`是校园里“科技活动小组活动”的一些场景,组成一些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我让孩子认真观察场景,了解里面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不仅能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还能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感受到数产生于生活,同时经历了“由物到数”和“由数到物”的过程,体会到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