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学反思葡萄沟篇一
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激发了学生再次朗读的兴趣。
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时,孩子们很快感受到了葡萄很美,但是葡萄沟葡萄之多,孩子们很难体会到,怎么办?课堂上,教师通过朗读示范,有意识地将“一大串一大串”改成了“一串一串”;“五光十色”改成了“五颜六色”。通过对比,孩子们很快发现:“一大串一大串”说明葡萄沟葡萄非常之多,“一串一串”已经很多了,两个“大”字,说明每一串都长了很多。孩子们还发现了“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有学生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朗读也更有感情了,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在理解感悟句子“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之后,教师有意识地问孩子们:“这么热情好客的陌生的老乡,你遇到过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教师说:“老师也没有遇到过。但是,如果我们到葡萄沟去,就能碰到。”此时,孩子们对葡萄沟充满了向往,对维吾尔族人民充满了无比喜爱之情,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并且通过对比,孩子们从心底里感叹道:“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字词教学,节奏过慢。课堂上,请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朗读词语的习惯不太了解,孩子们对“小老师读一遍,全班学生跟读一遍”方式也很不适应,很多孩子都习惯性地朗读两遍,很不整齐,最后不得不按照他们的习惯“小老师读两遍,全班学生跟读两遍”。由于这一环节时间浪费较多,后面的说话训练只能忍痛割爱。本来设计时,还想让学生说说,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见到我们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老乡们说的话,这既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想象的拓展,更是对句子理解的补充。
教学反思葡萄沟篇二
《葡萄沟》是部编版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章为学生们展示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民族风情的淳朴,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爱国情结。学生们并没有去过新疆吐鲁番,可能仅仅是在书籍上、电视上见过,或听别人介绍过那里的美丽风光,因此对本课的学习,他们应充满了兴趣。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先是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中对于葡萄沟的印象,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即本课的主线。
再让学生围绕中心句自主阅读,勾画出哪些句子能让你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向下挖掘,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体会葡萄沟的“好”。在读中悟,悟中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接着根据板书内容回顾并梳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是通过哪几个方面的描写突显主题“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最后进行拓展延伸,畅想如果自己去到葡萄沟,会做些什么。先说再写,有层次地进行表达练习。
课堂整体脉络清晰,重在读中感悟,较为准确的把握住了年段目标,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对于课堂中暴露出的不足,我也进行了以下反思。
反思一: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和处理不够恰当。
(1)仿写比喻句的处理显得生硬,课堂中学生们所生成的句子要么脱离生活实际,要么使用不恰当。形式上进行了练习,却并没有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用。课后反思时我想,如果出示图片,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联想、想象,应该能说出更加形象、生动、恰当的语言。
(2)回顾课文内容这一板块,采用了在小组内互相介绍再指名介绍的方式,环节复杂,且学生参与范围不大。如果换一种方式,小组合作介绍,既能增强趣味性,更能在生生互动中使全班参与课堂。
反思二:教师的评价语缺乏引导性,在关注细节,落实目标方面有待完善。
由于教学经验有限,课堂应变能力不足,当学生出现自己预设以外的情况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有走教案的痕迹。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不正确或知识性错误,老师的指导不够及时,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道:“我想去吐鲁番大草原……”老师应该及时更正吐鲁番并不是一个大草原,而课堂上我却忽视了这一细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上的敏感度,学习采用追问、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方法拓展学生思维,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合格的语文教师。
教学反思葡萄沟篇三
《葡萄沟》这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的叙述:
1、葡萄沟盛产水果;
2、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
3、维吾尔民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
4、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课文以新课标的思想为指导,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葡萄沟的物产和景色有所感悟,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民族人民的喜爱之情。葡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会激发孩子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
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朗读、视频、品尝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时,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在反复的朗读、品读中感受葡萄沟葡萄的特点。葡萄沟不仅葡萄好,而且老乡热情好客。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多媒体设计为: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明确新疆的地理位置。再提出去新疆玩一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借助多媒体努力营造气氛,表现吐鲁番风土人情的画面的介入带孩子们走进了遥远而神奇的新疆,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这块神秘的土地,了解葡萄沟,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1、以歌曲的形式导入,引出课题,并学习了生字“沟”。此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他们的探知欲望。
2、整堂课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学习方法多样,课堂纪律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回答问题积极。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五光十色”一词的处理比较好,能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体会,感受葡萄颜色的美。
4、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让识字成为了一种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讲解葡萄沟的样子时问的问题有些琐碎重复,提问问题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缺乏自主感悟,经常是老师刚问完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答案就说出来了,有点说课文的感觉,没有把读课文体现出来。另外,课上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能做到水到渠成,层层递进。
在今后处理词语上,力求把会认的和会写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上整体感受会认和会写的字。这样做的话,一方面,让生字始终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字词,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课堂添姿加彩。
教学反思葡萄沟篇四
这篇课文备课很仓促,没有好好研读一番,本来计划好的道具也没有准备。最近琐事太忙,完全碾压正事。但是我还是要调整好状态,身忙不能心忙,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气定神闲的状态,方可守住心。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谈话引出葡萄沟,接着说出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课文第一段的内容)。这一环节本来计划在黑板上绘制地图,教学环节一进行给忘了。
学习我会认的词语时通过开火车、男女生比赛读,学生掌握的还不错,部分程度差的学生接受速度有点慢。
在讲课文时,我通过一个大问题“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你从哪里感觉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普遍都会选择第二自然段,里面有对葡萄颜色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有对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的细致描写。很少有孩子选择第三段,如何制作葡萄干。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第三段的兴趣,我设置一个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给大家讲讲如何制作葡萄干,孩子们学习兴趣很浓厚。
整体感觉:没有多媒体课件的良好辅助,孩子们无法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葡萄沟的美,全凭阅读时的想象。所以我一定要耐心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想象到的画面带入到课文的朗读中。
另外我要提前充足备课,设置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孩子们的思维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我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葡萄沟篇五
《葡萄沟》课文围绕爱祖国、爱家乡来编排的。主要让学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都团结友爱,为此,百分网小编特为大家分享最新的《葡萄沟》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篇老课文,但如何上出新意,体现新大纲要求?在教案设计中,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从情感、交际、感悟三方面去体现新大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地学,旁观者似地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2)通过老师的感情范读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
3)再让学生在细看的基础上谈谈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并再创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体会到葡萄沟的物美情更美。
5)最后,对葡萄干这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在葡萄沟办一座葡萄干加工厂,请学生来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6)在课文快结束时,再一次带学生入境:观看录象,通过感官刺激,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升华:“因为这儿的水果多;因为这儿的葡萄美;因为这儿的葡萄干色鲜味美,更因为这儿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所以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而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整节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葡萄沟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交际。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交际性要处处体现在语文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渠道之中,所以这堂课里首先要考虑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见教学设计),比如让学生说说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想象维吾尔族老爷爷看到葡萄枝叶的长势好会想些什么,想象五光十色的葡萄像什么,让学生当一回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并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等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运用以往积累的语言和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来体现交际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感悟。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和“悟”一定都要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我设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从学习一开始就抓住“葡萄沟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展开学习,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参观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演示、表演节目、画图、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读品文,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来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1) 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要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一开始我让学生自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葡萄沟的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紧接着让学生读第二段葡萄园部分,结合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并通过反复地读使学生去感受葡萄成熟时的美;当讲到句子“如果……准会让你吃个够。”时,提问: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了“热情好客”?学生从“准”“摘”“最甜”“吃个够”等词很自然体会到了葡萄沟人的人情美。
2)从读入手,品味文章的思想美。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语文教材很多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强大手段。通过读“凉棚、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字词的美妙,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人比葡萄更美,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了人情的美,思想得以升华。
不足之处:
1、虽然全篇课文围绕一个问题“葡萄沟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来学习,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问题显得有点细碎。
2、在表演中,虽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但若能多让几个孩子参与表演,气氛会更热烈些。
3、在第三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对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不难理解,能顺利地介绍出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但对“阴房”及“流动的空气”还较生疏,不便于深入理解,在最后的录象中虽然观看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但有可能只是初步的了解,老师应该结合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解释、说明。让学生对葡萄干的制作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反思葡萄沟篇六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在讲这节课前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此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葡萄沟,畅游葡萄沟,尽情欣赏葡萄沟的景色,领略新疆的风土人情,喜爱那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为自己主动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伊始,即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就让学生思考“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学生很快被课文中描绘的葡萄沟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他们有的认为“葡萄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的认为“葡萄沟是一个有很多水果的地方”;还有的认为“葡萄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然后,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提炼出本课的重点问题,即“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让学生再次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用直线划出相关的语句,进而要求同学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请同学把各自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同学们在汇报的过程中,基本上说清了因为葡萄沟盛产各种水果、葡萄沟的葡萄又多又好、葡萄沟的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儿颜色鲜味道甜这几方面内容,所以说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以及汇报,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用一个大的问题来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之传统的根据课文内容逐段进行讲授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不知“梯田”、“阴房”是什么样子的;茂密的枝叶怎么会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的葡萄又是怎样的。此时我利用教学课件,将山坡上一层层的.梯田,阴房的外观,墙四壁的小孔,阴房内的木架及挂钩,绿色的凉棚,五光十色的葡萄,运用动画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了词语。经过讨论、叙述后理解了“五光十色”并能说句话,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进行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这一节课,我感觉教学效果不错。
《葡萄沟》是浙教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 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三、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理解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间的连接方法——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如果说《家乡的秋白梨》的第二自然段是个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一个“不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一段共有4句。第一句写葡萄的种植地点,从第2句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夏季和秋季,葡萄成长和成熟时的情况;第4句写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的表现。文章的难点也在第二自然段,要准确领会第二自然段的词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