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班科学活动蜗牛旅行教案反思篇一
活动目标:
1、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 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 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活动准备:
1、 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 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 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 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 观察蜗牛
(1)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 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 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 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 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7) 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 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 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 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中班科学活动蜗牛旅行教案反思篇二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快乐,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活动重点自主观察探索,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活动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感知幼儿的生活习性活动准备1、关于蜗牛的视频和图片。
2、蜗牛、青菜等活动过程教学反思活动环节预设时间一、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提问:你见过蜗牛吗?你是在哪里看到蜗牛的?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二、观察蜗牛的外形
2、 教师小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谈话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讨论: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蜗牛的?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蜗牛喜欢吃什么?
四、教师结合资料,向幼儿进一步介绍蜗牛
五、进一步探索,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6分钟
5分钟
6分钟
在教学引入环节中,我首先让幼儿对已获得的经验进行分享交流,当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时,马上进入主题。为了让幼儿观察更清晰,我请幼儿观看我事先找好的介绍蜗牛的视频,然后我去结合图片作进一步的知识经验的提升,使学习不显得枯燥,更具形象生动性。
在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幼儿针对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于是,我请幼儿回家自己做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将课堂内容很自然地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中班科学活动蜗牛旅行教案反思篇三
1、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及习性,知道蜗牛是一只脚的动物。
2、知道蜗牛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放有蜗牛的昆虫盒,蜗牛视频,嵌板蜗牛
(顺序观察法: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整体到局部等观察法)
1、请仔细观察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有没有脚?
(1)幼儿自由回答,给幼儿充分的表达时间。
(2)小结:头上有两对触角,第二对触角上有眼睛,有一只脚粘叫腹脚,是用来爬行的等等。
2、还有哪些是一只脚的动物?
田螺、河蚌
3、蜗牛喜欢吃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幼儿回答:菜、树叶、小草、苹果、香蕉。
(2)小结:喜欢吃蔬菜、绿色植物。
4、你知道蜗牛是怎样过冬的吗?
(1)幼儿回答:一直睡觉、钻到土里、藏到草丛里。
(2)小结:冬夏长眠躲进壳里并用粘液封住壳口,十分耐饥。
现在人都养蜗牛了因为蜗牛的肉可以吃,还能治疗喉痛、耳聋、哮喘等疾病。还可以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观察。
蜗牛真有趣,它只有一只脚,他吃蔬菜和绿色植物。可是它的肉又能给人吃,所以人们要消灭它又要饲养它。
活动延伸:
1、画蜗牛
2、雨天后带领幼儿捉蜗牛。保护幼儿园花草。
中班科学活动蜗牛旅行教案反思篇四
1、 初步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体验观察蜗牛的快乐,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活动重点
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感知蜗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活动前经验的获取:寻找蜗牛大行动;蜗牛实物及挂图;观察记录表
活动过程:
1、 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你和爸爸妈 妈去哪里找蜗牛的?找到了吗?你找到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2、 观察蜗牛的外形
分组观察,并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蜗牛的什么是什么样的?
蜗牛的壳像什么?
请你碰碰蜗牛的触角,你发现了什么?
蜗牛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3、 谈话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4、进一步探索,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
孩子们事先了解了小蜗牛的主要特征,知道了它是用腹足爬行的,当下雨或遇到危险时小蜗牛会把自己缩在壳里。《蜗牛的秘密》这一活动正是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小蜗牛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我通过捉蜗牛、观察蜗牛等多种形式来认识蜗牛,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把教学合理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为了让幼儿观察更清晰,我请幼儿观看我事先找好的介绍蜗牛的视频,然后我去结合图片作进一步的知识经验的提升,使学习不显得枯燥,更具形象生动性。
在教室里观察小蜗牛的活动中,小朋友显得很兴奋,分好了小蜗牛后我让孩子们仔细的看了小蜗牛的爬行。有的幼儿发现小蜗牛是靠全身的蠕动在爬,有的幼儿说小蜗牛是不动的,只会在壳里呆着。有的小朋友说蜗牛背着壳爬行真是累啊!蜗牛爬行时是一个全身运动,强度有点大。我组织幼儿观察学习蜗牛是如何爬行的,活动中是让孩子们分组进行的。刚开始时,由于初次接触这种爬行方式,大家都觉得好玩,通过这样这一节观察小蜗牛的课,使孩子的情绪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班科学活动蜗牛旅行教案反思篇五
四月的春季气候温润,阴雨天过后,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只要在户外发现一只蜗牛,他们就会围在一起看,并指指画画地说着关于蜗牛的事情。有的幼儿回家之后,还会从父母那里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紧紧抓住身边的资源,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幼儿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经验的获得途径,更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操作、发现来探究、关注自然,萌发好奇心,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并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动特别注重幼儿的亲自操作、自我发现和及时的总结与讨论,旨在让幼儿在探究和总结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并学会从总结和讨论中不断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地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分享。
三、活动准备:
1.蜗牛、玻璃片、放大镜、青菜人手一份。
2.有关蜗牛的图片、视频。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4.课前让家长带孩子寻找蜗牛并带到幼儿园;
四、活动过程:
1. 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蜗牛?
教师小结:菜叶上、石头缝里、泥土里、枯叶堆里都能找到蜗牛,原来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在那里总能发现蜗牛。
2.结合自身经验说说对蜗牛的认识。
出示大记录纸
提问:你知道关于蜗牛的哪些知识?
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简笔画记录
教师小结:蜗牛有两对触角、柔软的身体上背着一只漂亮的壳······
3.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进一步认识蜗牛。
·讨论:你还想知道有关蜗牛的哪些知识?
教师介绍实验工具
·幼儿分组观察蜗牛,能轻声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你发现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 它的嘴巴在哪里?
结合课件验证蜗牛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根据幼儿观察后的回答):蜗牛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长的那对触角上有眼睛,短的触角是用来找食物的,每只蜗牛贝壳上的花纹都不一样,蜗牛爬过后会留下一条粘液可以使蜗牛足部保持湿润,以免在爬行时把“脚”磨坏。
欣赏蜗牛图片,丰富相关知识
·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原来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等。
5.延伸活动
设问:是不是蜗牛,吃进去红我的食物拉出来的是红色的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