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一
《望月》是一篇极其富有诗意和童话色彩的文章,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让诗意在课堂中流淌,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赏――江中月的多姿多彩。
文章第二自然段所描绘的江中月色静谧而美好,在教学中,我通过音乐《春江花月夜》,借助美丽的月夜江景图,加上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在自读体会时能抓住“安详”、“千点万点”、“晶莹闪烁”、“隐隐约约”等关键词语,感受到月夜江景的的宁静之美、动态之美、颜色之美。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朗读的时候声情并茂,能把月夜的迷人朗读得很到位。但这一小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偏少,学生能找到关键词语理解课文,但是老师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在课堂上体现不出老师的指导作用。
二、诵――诗中月的多情多愁。
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诗,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进入对诗的情境中去,对于诗句的诵读分为两次,一读,整体把握,读熟诗句,二读,理解诗句情感之后,带着表情,动作、语气来读。但是在这一段落的教学中,在理解诗句中的月亮寄托这是人怎样的感情,所花的时间太多,理解得太细,脱离了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诗,体会这种沐浴在诗和月光中的清幽旷远的意境,而不是理解诗句。对诗句的情感,点到为止就行了。
三、喻――心中月的多趣多变。
小外甥心中的月亮很独特,充满童趣,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小练笔:“同学们,你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聪明可爱,一样的充满幻想,那么,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呢?拿起你的笔,把你心中的月亮也写成一首童话般的诗。”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学生只会写月亮像镰刀,像小船,像眉毛,可是他们的回答却让我惊喜:
月亮像什么?像路灯,在夜晚,它为我们照明,即使夜深了,它仍然那么亮,不忍心离去,不忍心让大地黑暗一片。
月亮像什么?像月饼,美味的月饼。每天,星星在不断地吃月饼。日积月累,月饼越来越小了,而星星却长胖了。忽然有一天,月饼变圆了,而星星还在吃月饼,这样的事,每个月都在发生。
月亮像什么?像小船,月亮女神坐在上面,每到夜晚――就会默默地注视着我们。让我们不再为黑夜而害怕,不再为黑夜走路而苦恼,给大地一片光明。
月亮像什么?像镜子,庞大的镜子,在夜晚,它便照亮大地,用柔和的光线,寄托它对我们的思念。
…………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二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阅读这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中,我确立营造情境,重读感悟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在碰撞中愈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教学中,围绕“全文可分为几大板块,每块分别讲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逐步明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重要内容。对于一些过渡句的归属,也及时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来明确。这样的碰撞与交流代替了教师的讲授,让学生经历这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这样的学习经历却是十分值得和有意义的。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三
这次姜校长来听课时我正好讲《平方千米》这一课。其实,这节课我是跟平时一样准备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好像心思进入不了我的课堂。在完成练习第六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说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时,孩子们的反应很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前一天《认识公顷》,我已经将面积单位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都复习过,怎么才过了一天就忘光了?其实我也是知道今天有领导来听课,所以前一天复习时更详细。
课后,姜校长来给我评课。首先照例是一大堆好话,然后是重点,我听到颇有同感。
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我们可以在纸上借助直尺画出来,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可以比较。
一平方米也可以看我们的黑板(约35平方米),也可以看地砖。
一公顷我们可以有参照物,站在后窗可以看到后操场的全景,它的面积大约是0.5公顷,两个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一公顷。
可是一平方千米呢?它大约是200个我们学校的操场那么大,大约有25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那么大。可是它毕竟是用来表示大土地面积的单位,那有多大呢?姜校长建议我找一找南通市的占地面积,通州区的占地面积,金沙镇的占地面积,这样,虽然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孩子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有点兴趣,关注度高了,自然理解力会有所提高。
另外,姜校长还建议说要让学生了解1平方千米就是1平方公里。虽然书上没有这个知识点,但是1千米就是1公里,这是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书上介绍的,而且我们国家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公里作单位。所以很有必要。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认识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且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复习题:口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求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分别为1厘米、1分米、1米,为接下来的“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或“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千米(1000米)”的新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阶梯,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和过渡。
如:欣赏美丽的风景图,找找新的面积单位的环节。学生在看着优美的大自然,感受着九寨沟、杭州西湖的美丽,三峡水库的辽阔,体会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发现新的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进而探究平方千米这个大的土地面积。知识虽新、虽陌生,可伴随者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的感官享受中出现,一切却变得那么的自然与深刻。
“1平方千米”比较大、比较抽象,要感受它的实际大小并不容易。通过地图、卫星导航图去举例、分析校园附近的路段及大家熟悉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想像由这些路线所围起来的图形的面积。这里教学手段鲜活、具有科学性,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探讨的兴趣。
教学中不管从时间的长短去感受面积的大小,还是闭上眼睛去想像,还是到最后的以大家熟悉的中山体育场为参照,想像它的4倍的大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1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同时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需改进的地方: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也没考虑到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比较大,要转换它们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导致在做单位的转换这一练习时用时较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为此以后上此课时,复习中该增加:一个数扩大或缩小整十、整百、整千等等倍时,小数点该如何移动这类题。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五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换算非常混淆,需要花力气去讲和练。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六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平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悟最深的是,有些教学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去解决的教师用不着去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作用。“通分”这节内容,本身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之处,不仅仅在于教材本身,而是学生先前已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最小公倍数”以及“分数大小比较”这些知识底蕴。因此,教学中,我先通过复习引新后,然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何去“通分”,理解什么是“通分”。例如:先让学生做一做,后在小组中议一议,再翻开书看一看,这样学自然就掌握了什么叫“通分”,怎样去“通分”,教师只是点拨一下“通分”的关键一步在哪里。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哪里?通分中应用了哪些知识,这就可以了,这样下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得益实惠,效果显著。当然,在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化成分子相同或化成小数也可以!
苏教版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篇八
一、教学重难点:
1、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它们的特点。
2、认识三个新偏旁,“落”、“进”的书写是难点。
二、重难点突破:
夏老师:诗歌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结合观察图画,认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不同特点。朗读诗歌的时候抓住表示雨点形态的词语,读出雨点的样子来。
张老师:揭示课题的时候可以出示一段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雨景,或欣赏一首雨点的歌曲,结合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训练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字音注意读准:“散”是平舌音,睡觉的“睡”是翘舌音,落进的进是前鼻音。在学生初读过课文后,指名小朋友朗读课文,评价要鼓励性,让孩子们一起评价,学习评价。
陶老师:学生难以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还有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急于求成的方法是没有的,只有坚持读音纠正和要求家庭中讲准确的普通话,重视普通话的发音正确。
周老师:看图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感受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动态,可以让小朋友一起动一动,读好词语就读好了句子,才能读好诗歌。
三、练习设计
1、把诗歌朗诵给全家人听。
2、观察池塘、小河、海洋、江河的画面或者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