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一
首先,引发学生平均分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我一个追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上的提示,这对中等往下的学生更有所帮助,他们可以借助学具去分一分。对于中等往上的学生他们也可以直接在大脑里想分的过程或者联系乘法的意义来寻找答案,平均分和几个几相加本质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完善知识结构。出示例题后,我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请身边的圆片帮忙,也可以在大脑里思考,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找到答案,后者比前者的思维层次要高一些。在组织汇报交流时我沟通了这两种方法相通的地方,“在这道题中是几个几相加是12个呢?学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一方认为是3个4相加,一方认为是4个3相加,我让学生举手表决了一下,发现几乎是半对半,随后我说“有理走遍天下,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此时有些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意义来解释,有些学生知道想乘法来找到答案,但意义解释不清,我引导这部分学生去观察平均分好的圆片,最终是心服口服了,为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算式中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经历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加强理解。
其实,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用圆片去分一分去解释难度不算大,而对于是“几个几是12?这是一个从直观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个中间的初步抽象过程,这是突破难点的重要纽带,需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明晰、完善。
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二
一、填空。
315是5的()倍,434除以8得()。
把34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二、脱式计算。
三、应用题。
1.有448人,平均排成7个方队,每个方队有多少人?
2.有109名学生去春游,平均每条小船最多可以坐8人至少要租多少条小船?
3.有544节电池,每盒装4节电池,准备130个盒子够吗?
面粉
大米
油
重量
50千克
25千克
5千克
数量
8袋
9袋
58桶
5.一辆卡车最多能载重1吨的货物,把这些货物都装上车,能吗?
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三
开放的数学问题。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实践操作活动。对例1、例2的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四
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篇五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1个。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板书:剩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平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
(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2.用算式表示课的伊始学生摆图形的情况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2=3(盘)、、、、、、、1(个)
籀籀
被除数除数商